僧训日纪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辑
法师省己之训
《法炬陀罗尼·法师品》云:「夫法师者,常应慈愍,爱语谦下。若怀嫉妒,心存胜负,获大重罪。慈心说法,成大功德,能消世间种种供养。假以高大狮子宝座、无价名衣,奉上法师,未足报恩。而彼法师虽受斯事,应深惭愧,勿起贪着,不得我慢。」
为利养出家之训
《大宝积经》云:弥楼揵驮佛灭后,诸大弟子皆亦随佛入于涅槃。诸大弟子灭度之后,多有众生皆作是念:「沙门法中安隐快乐,我等何不各共出家?」出家之后,唯行三事:一、常周旋往来白衣舍;二、唯贪着利养自活;三、长养肌肥,无有福慧。行是三事,不修余业。头陀细行妙法,多皆废舍,复不读诵。时国王子名陀摩尸利,闻天神指示,乃辞父母,剃除须发。问诸比丘:「弥楼揵驮佛云何说法,教诸弟子?我得闻已,当如说修行。」诸比丘言:「我等不闻佛所说法,但随和尚、诸师所行,汝今亦应行如是法。」尔时陀摩尸利比丘,答诸比丘言:「汝等必从贫贱出家,是故今者但贵衣食。所行如是,白衣无异。汝等今应与我共求佛深净法。」时诸比丘以偈答言:「我等所为者,是事皆已得。衣食极丰足,免离王使役。安隐甚快乐,无敢轻慢者。白衣时苦恼,今皆无复有。是即名涅槃,第一快安乐。过是事以外,我皆不复用。」尔时陀摩尸利比丘闻此偈已,心则悲恼,涕零啼泣。即便舍离此诸比丘,独入山林幽远之处,精诚一心,欲求深法。先时弥楼揵驮佛有大弟子名为坚牢,修空闲行,独住深山,少欲知足,心乐远离,所作已办,六通三明,大阿罗汉。所住深山石窟壁上,书此偈言:「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唐受诸辛苦。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净。如厕虫乐粪,愚贪身无异。忆想妄分别,则是五欲本。智者不分别,五欲则断灭。邪念生贪着,贪着生烦恼。正念无贪着,余烦恼亦尽。」陀摩尸利比丘,经历深山,见此偈已,读诵思惟其义。未久之间,得五神通。
慈心功德之训
《般舟三昧经》云:「慈心比丘,终不中毒,终不中兵,火不能烧,入水不死,帝王不能得其便。」
为勿忧衣食之训
《佛藏经》云:「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亿天神愿共供养。但能一心行道,终亦不念衣食所须。如来白毫相中百千亿分光明,其中一分,供诸弟子,假使一切世间人皆出家,随顺法行,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
检心待女人之训
《长阿含经》第四卷云: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人辈来受诲者,当如之何?」佛告阿难:「莫与相见。」阿难又白:「设相见者,当如之何?」佛言:「莫与共语。」阿难又白:「设与语者,当如之何?」佛言:「当自检心。」
八退八进之训
《长阿含经》第九卷云:「云何八退法?懈怠比丘,乞食不得,便作是念:『我于今日乞食不得,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即便卧息。得食既足,复作是念:『我朝乞食,得食过足,身体沉重,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即便卧息。设或执事,便作是念:『我今执事,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即便卧息。设欲执事,便作是念:『明当执事,必有疲极,今日不得坐禅、经行。』即便卧息。设少行来,便作是念:『我朝行来,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即便卧息。设欲少行,便作是念:『我明当行,必有疲极,今者不得坐禅、经行。』即便卧息。设遇小患,便作是念:『我得重病,困笃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即便卧息。所患已瘥,复作是念:『我瘥未久,身体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即便卧息。
「云何八精进?乞食不得,即作是念:『我身体轻便,少欲睡眠,宜可精进坐禅、经行。』乞食得足,便作是念:『我今食饱,气力充足,宜勤精进。』设有执事,便作是念:『我向执事,废我行道,今宜精进。』设应执事,便作是念:『明当执事,废我行道,今宜精进。』设有行来,便作是念:『我朝行来,废我行道,今宜精进。』设欲行来,便作是念:『我明当行,废我行道,今宜精进。』设遇患时,便作是念:『我得重病,或能命终,今宜精进。』患得小瘥,复作是念:『我病初瘥,或更增动,废我行道,今宜精进。』」
不舍头陀苦行之训
《增一阿含经》第九卷云:世尊告迦叶:「汝今年高朽弊,可舍乞食,乃至诸头陀行。亦可受诸长者请,并受衣裳。」迦叶对曰:「我今不从如来教。」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叶,多所饶益,度人无量。所以然者,此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是故诸比丘所学,皆当如迦叶所习。」
△十二头陀行
一、阿兰若。(今居兰若,华言「寂静」,宜顾名思义。)
二、常乞食。(今安坐,檀越送食,宜知惭愧。)
三、次第乞。(今送食,须贫富等观。)
四、一食。(今三时粥饭,宜知惭愧。)
五、节量食。(今独饱,宜分与禽兽。)
六、过中不饮浆。(今晚食,宜知惭愧,夜分加倍精进。)
七、粪扫衣。(今好衣,宜知惭愧。)
八、但三衣。(今多衣,宜知惭愧。)
九、冢间坐。(今住好屋,宜知惭愧。)
十、树下坐。(今住好屋,宜知惭愧。)
十一、露地坐。(今住好屋,宜知惭愧。)
十二、但坐不卧。(今开夜放睡,宜知惭愧。)
不教弟子之训
《菩萨善戒经》第四卷云:「旃陀罗等,及以屠儿,虽行恶业,不能破坏如来正法,不必定堕三恶道中。为师不能教呵弟子,则破佛法,必定当堕地狱之中。为名誉故,聚畜徒众,是名邪见,名魔弟子。」
供养父母之训
《弥沙塞部五分律》第二十卷云: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佛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互相轻毁之训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第三卷云:「学事比丘,轻毁坐禅、佐事比丘。坐禅比丘,亦轻毁学问、佐事比丘。佐事比丘,亦轻毁坐禅、学问比丘。是故陀罗骠,以坐禅力,常现光明,兼知卧具,劝佐众事,灭相轻毁胜负心故。」
摄养徒众之训
《毗尼母经》第六卷云:「养徒众,一法事摄,二衣食摄。常应方便教授眷属,莫令多求。摄令坐禅、诵经、修福,于此三业中应教。复应观徒众乐多言否?乐多眠否?乐在家否?乐聚集调戏否?复应观谁行如法,谁行不如法。若如法者,应加衣食,乃至法味,数数教授。若不如法者,应语令去。后时改悔者,还听在众。从无腊乃至九腊,是名下座。从十腊至十九腊,是名中座。从二十腊至四十九腊,是名上座。五十腊以上,国王、长者、出家人所重,是名耆旧长宿。」
偷盗僧物之训
《法苑珠林》第七十四卷云:「方等经云:菩萨言:五逆十恶,我所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
多得利养之训
《法苑珠林》第九十二卷云:「《杂宝藏经》云:阿阇世王为提婆达多日送五百釜饭,多得利养。诸比丘白佛。佛言:『莫羡提婆得利养。』而说偈言:『芭蕉生实枯,芦苇亦复然。駏驴怀妊死,骡驴亦复然。愚贪利养苦,智者所嗤笑。』」
五僧冥报之训
《洛阳伽蓝记》云:后魏崇真寺僧惠嶷,死七日活,云与五比丘,次第于阎罗王所阅过。一是宝明寺僧智聪,云:「生来苦行,坐禅为业。」得升天堂。二是般若寺僧道品,云:「诵《涅槃经》。」亦升天堂。三是融觉寺僧昙最,云:「讲《华严》、《涅槃》,领众千人。」王言:「讲经众僧,我慢贡高,心怀彼我。比丘之中,第一粗行。」即言付司。青衣十人,送入黑门。四是禅林寺僧道弘,云:「教化四众檀越,造一切经像。」王言:「沙门之体,必须摄心道场,志念禅诵,不预世事。教化求财,贪心即起。」亦送黑门。五是灵觉寺宝真,云:「原作太守,舍家资造寺,休官入道。虽不禅诵,礼拜不缺。」王言:「卿作太守,枉法取财。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何劳说此?」亦送黑门。惠嶷以错召放还,白胡太后。后遣黄门访问五寺,并云有此五僧,死来七日。生时业行,如嶷所论不差。
不修禅定之训
《无诤三昧》云:「《胜定经》言:兹复有人,不修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乃至恒河沙劫讲说是经,不如一念思惟入定。但使发心愿坐禅者,已胜十方一切论师,何况得禅定者。论师白佛言:『我等多闻总持,讲说无碍。十六大部,敬我如佛。世尊何故不赞我等,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假使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定角力,如盲眼人,欲睹众色;如无手足,欲抱须弥;如折翅鸟,欲飞虚空;如蚊子翅,欲遮日月;如无船舫,欲渡大海,无有是处。汝等论师,亦复如是。』复次《毗婆沙》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辨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能诈言能,高心轻坐禅人。如是论师,死入地狱,吞热铁丸。出为猪羊鸡狗等身。』」
声名无益之训
《摩诃止观》云:「昔邺洛禅师,道播河海。住则四方云仰,去则千百成群。隐隐轰轰,亦有何益?临终皆悔。修行至此,审自斟酌。智力强盛,须广利益。如其不然,且当安忍,深修三昧。行成力着,为化未晚。」
「须广利益」,原本「广」作「弃」,据《摩诃止观》大正藏电子本改。
念思二字之训
《善见毗婆沙律》第四卷云:「念想者何?于观处初置心,是名念。以心置观处,中心徘徊观处,是名思。譬如钟声,初大后微。初大声者如念,后微者如思。如鸟翔,初动如念,后定如思。如蜂采花,初至如念,后选择如思。」
菩萨精进之训
《大宝积经》云:「彼二菩萨行精进时,于千岁中,未曾起念欲卧,未曾起念欲坐,未曾一返屈身蹲踞,未曾再食,未曾起念称量饮食咸淡甘苦辛酢美恶。每乞食时,未曾观彼授食人面,为丈夫耶?为妇人耶?乃至童男童女,皆不瞻视。居止树下,未曾仰面观于树相。所著衣服,未曾再易。未曾一念起于欲觉、恚觉、害觉。未曾起缘亲里,若父若母,兄弟姊妹,及诸眷属。未曾起念仰观虚空,日月星宿,云霞等色。未曾起念从阴影处至光景处,从炎热处至清凉处。于严寒时,未曾起念覆厚暖衣而取温适。未曾起念论说世间无益之语。是二菩萨,行如是等坚固精进。」
评曰:「于千岁中,未曾起念欲卧」下,每事有「于千岁中」四字。此大菩萨事,非凡夫所及。特表而出之者,使人知菩萨千岁中无念。而我等一岁中、一月中、一日中,乃至一时中,尚不能行,宁不愧哉?更不勉力而行少分,亦难矣!
「而取温适」,原本「取」作「最」,据《大宝积经》大正藏电子本改。
诫勉出家之训
慈恩法师《出家箴》云:「舍家出家何所以,稽首空王求出离。三师七证定初机,剃发染衣发弘誓。去贪瞋,除鄙吝,十二时中常谨慎。炼磨真性若虚空,自然战退魔军阵。勤学习,寻师匠,说与同人堪倚仗。莫教心地乱如麻,百岁光阴等闲丧。踵前贤,学先圣,尽假闻思修得证。行住坐卧要精专,念念无差始相应。佛真经,十二部,纵横指示菩提路。不习不听不依行,问君何日心开悟?速须究,似头燃,莫待明年与后年。一息不来即后世,谁人保得此身坚?不蚕衣,不田食,织女耕夫污血力。为成道业施将来,道业未成争消得?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就湿回干养育成,要袭门风继先祖。一旦辞亲求剃落,八十九十无依托。若不超凡越圣流,向此因循全大错。福田衣,降龙钵,受用一生求解脱。若因小利系心怀,彼岸涅槃争得达?善男子,汝须知,遭逢难得似今时。既遇出家披缕褐,犹如浮木值盲龟。大丈夫,须猛利,紧束身心莫容易。倘能行愿力相扶,决定龙华亲授记。」
垂戒实修之训
永明寿禅师《垂诫》云:「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头来,一闻千悟。须信道真善知识,为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深嗟末世诳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受得地狱业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若不自忏自悔、自度自修,诸佛出来也无救你处。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吃酒如吃屎尿相似,便可饮酒。若见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若见己财、他财,如粪土相似,便可侵盗。饶你炼得到此田地,亦未可顺汝意在。直待证无量圣身,始可行世间逆顺事。古圣施设,岂有他心?只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赚他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广行遮护。千经所说,万论所陈。若不去淫,断一切清净种。若不去酒,断一切智慧种。若不去盗,断一切福德种。若不去肉,断一切慈悲种。三世诸佛,同口敷宣。天下禅宗,一音演畅。如何后学,略不听从,自毁正因,反行魔说?只为宿熏业种,生遇邪师。善力易消,恶根难拔。岂不见古圣道:『见一魔事,如万箭攒心。闻一魔声,如千锥札耳。』速须远离,不可见闻。各自究心,慎莫容易!」
一心念道之训
赵州云:「老僧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又云:「若一生不离丛林,不语十年五载,已后佛也不奈你何。」
仰山伟禅师,律身甚严,宴坐忘夜旦。居一室,谢绝交游。有过伟者,虚己座以延之。躬起炷香,叉手而立。南公闻之,以为太绝物。对曰:「道业未办,岁月如流。大根器如云门、赵州,犹曰:『我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又曰:『我岂有工夫闲处用?』伟何敢囿世情,事清谈乎?」
蒋山元禅师云:「岑楼之木,本于毫末。滔天之水,始于滥觞。清净心中,无故动念,危乎岌哉!」
《正法念处经》云:「一切迷惑,由多言语。是故应当空闲旷野寂静之处,独无余人,在一处坐,一心正念,坏烦恼魔。一切亲旧知识、兄弟,来去相见,语言皆离。」
《佛本行集经》云:「若在少年,若在中年,或复老年。但须速求应所办者,早令得办。莫使淹迟,宜速疾作。」
《根本萨婆多部》云:「假令登定,暂得无忧,不能断烦恼。若见谛理,烦恼断除。」
《盘山语录》:「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身碎骨,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
古德云:「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又云:「暂时不在,犹如死人。」
中峰《警策歌》云:「行也做,坐也做,尺寸光阴休放过。」
赵清献公药栏坏不修,人问之,曰:「安可以此事动吾一念乎?」
杂记解惑之训
经云:「禅有极妙内乐,众生舍之而求外。不得内心之离欲,而于色欲中求乐。」
「诸天有七宝自娱,后堕沸屎地狱。人中多闻,世智辨聪,后堕猪羊禽兽之类,无所别知。」
「众生无恩于菩萨,而菩萨常欲利益众生。众生夺菩萨命,割截身体。而菩萨以第一佛乐慧命,与诸众生。」
「诸欲难可解,何以能释之?观身得实相,则不为所转。」《智论》云:「实相者,所谓毕竟空。」
·清凉书屋点校·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
什么是快乐?把不快乐放下,就是快乐。有想即有妄,无求便无忧。人,做不了自己念头的主。念头不请自来,杂念太多,人哪有自由可言?放下杂念,人才能获得自由。有的人只学会追求胜利,却没有学会接受失败。有的人只学会得到,却没有学会放弃
宰相肚里能撑船。你对人宽容,归根究底,就是对自己的宽容。小肚鸡肠,你不放过别人,到头来也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心结让你愁肠百转,心结让你同别人仿佛隔了一堵墙。人,最难解的是心结。只要解开心结,眼前便是一番新境界。有缘顺缘,无缘随缘。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历史永远是向前的进程。有今天,就有明天,人怎么会没有未来?人能掌握未来。正如同人能反思昨天,总结昨天,规划今天,过好今天一样。未来的根在今天。今天为明天做好准备,今天要准备好明天的资粮,明天不就被你“掌握”了吗?今天
我感冒了,我很快乐。我认为,凡是来了的,都是该来的;不该来的,不会来。既然来了,我都欢迎,非常开心。李:法师,我想这个问题,真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但却困扰着世间不少的人,我自己都曾经用过很多时间细想。这问题就是,你快乐吗?
感恩绊倒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站起来,把握平衡,站稳自己;感恩遗弃了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独立谋生,自己上路;感恩喝骂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反省自己,总结自己;感恩黑夜的来临,因为它让你学会了等待明天的日出。
人是常常会做错事的,做了比较大的错事,往往不敢让人知道,怕被人知道了,会受人蔑视,被人看不起。于是,便将那些事闷在心底,使得心里难过、痛苦。这在一般人,以及描写人性的文学小说和感情故事之中,是很容易看到的。每个人的心理都有道德意识的存在。道德意识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会同意的。似乎,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是,如果日子过得只是平平静静、幸幸福福地,他又会觉得无聊,希望有些刺激。你不否认吧?除非他是个圣贤、是个超凡入圣的人,要不
首先,我觉得这几个字非常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但问题是,好的标准是什么?这就需要有大智慧。经常有人说,做一个好人就行了,不用学佛。世界上有很多好人,孔子是好人,老子是好人,耶稣是好人,释迦牟尼是好人。社会上还有很多好人。好人的标准都不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