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妙喜禅师说‘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然是愚人所为吗?”唉!我以前对此事已经辩明了。妙喜禅师只是批评“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并没有言“愚人终日一心不乱求净业”。
莲池大师答:此有二义:一者,较论功德,则念佛功德,六方佛赞;其《往生咒》未有此文。故《华严》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即不可思议功德也。二者,随逐时宜,则无定法。有时随宜,持名第一。有时随宜,持咒第一。今重持名,非扬抑也。盖易地则皆然耳。
问。小乘且置。只如诸大乘经。广如山积。云何妙用偏赞此经。 答。修多罗中虽具有此义。未有如此经之明且简者。故夫称性而谈。正直而说。非不圆顿。而澄浊返背。方便未彰。其餘法门。或浩博而难持。或幽深
问:心中妄念纷飞,应当用什么方法对治? 莲池大师:佛在《遗教经》上告诉我们,只要能把心制伏,使之专注一处,无论任何功德事业都能成就。或有人说:这岂不是与告子所说的不动心一样吗?我说:不一样!告子
莲池大师 《疏钞》既出,有不惬者,致辞诘难。其可从者,忻然从之。不可从者,一一辩正。太无紧要,则置弗录。研几析理,不得不然。非曰尚争,是名法喜。 问:念佛之心,无杂无间,即精进度。何故乃云不退堕耶? 答:将谓精进乃能不退堕,非精进即是不退堕耶?辩此有二:一者,亦可即是不退。
善男子女人者。善有二义。一是宿生善因。一是今生善类。男女者。通指缁素利钝。及六道一切有缘众生也。 宿生善因者。大本云。世间人民。前世为善。乃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一闻佛名。慈心喜悦。志意清净
莲池大师答:试问渠悟者悟个甚么?岂非破生死惑,得自本心,脱然如大寐之得醒耶?若向是谁念佛处觑破,一生参学事毕。更说往生,已是不唧留汉。虽然,一生彼国,即得不退菩提,则终当大悟耳。尚何问参禅、念佛为同为异?
问:前以无恃无怙而释孤独,所引证者,亦应同上。《语》云:君子周急不继富。此但无财,何谓无恃? 莲池大师答:定以无财贫穷名急乎?夫言孤独,意该贫穷。言贫穷,意该孤独。钞中非不普慈,其意甚明。何乃执泥孤独二字,以辞害意?假使一人无父而大富,须达亦给之耶?假使
莲池大师答:《大本》所云「鸟栖」,「栖」者,止也。止谓不飞,非不鸣也。吾窗前丛竹,群雀暮栖。按更齐鸣,而不失节。是且栖且鸣也。况彼土之鸟,佛力所化。出音说法,何可思议。
莲池大师 有当问,而前问不及。自设为或问如左。 问:《大本》、此经一体,既闻命矣。然《大本》三事,此经似无。一、因地六八大愿;二、愿后广修诸行;三、往劫五十三佛。此经既无,何名一体
莲池大师答: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知者,无全无分,始得名圆。不知者,可全可分,正所以为圆也。如曰全中有分,圆即有段。然月落千江,月分为千;风入万窍,风分为万,全中分也。而实无千无万,何虑圆之有段?如曰分中非全,圆即不遍。然窗楞之月,一隙而已;橐钥之风,一掬而
问:引《大本》、《观经》证圆义,有多违妨。一者引他成己妨。他经圆意,不关此故。二者前后相违妨。今疏前后多云此经胜于《大本》及《十六观》,乃要中之要、妙中之妙故。三者分全混同妨。今疏判此为分圆,《妙宗》判彼为纯圆故。四者观念混同妨。此经持名,彼观
问:经通五人所说。余四佛印,即同佛说。今言佛说如圣王敕,不同臣下之言。有扬此抑彼之失。真谛释《金光明经》,偏赞本典。智者云:使愚者有忽他经之失,不宜偏赞。今若云菩萨因人等者。《华严》多菩萨说,《维摩》不二法门皆菩萨说,《涅槃》夜叉说偈,《法华》仙人
问:天台诸处所明四土,皆以同居为第一,乃至寂光第四。今何以寂光为第一耶? 莲池大师答:从劣而胜,同居第一。从胜而劣,寂光第一。喻如登仕者先九品而至一品,序爵者先一品而至九品,皆可也。有时而言兄弟,有时而言弟兄,皆可也。今不讲《四教仪》,不须费辞于无益之
问:念佛之心,无杂无间,即精进度。何故乃云不退堕耶? 莲池大师答:将谓精进乃能不退堕,非精进即是不退堕耶?辩此有二:一者,亦可即是不退。何以故?虽常言:精不杂、进不退。然此二字,总之成就进义,古云精进度懈怠是也。进与退对,故精进即不退。二者,此重念佛普摄
问:迦叶身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名曰饮光。何故云色?若吞余色,应云饮色。何况色不可吞。以色对光,逾明显故。 莲池大师答:由色有光。无金色者,光从何来?色不可吞,光独可吞耶?夫吞之为义,体贴饮字。既知是映蔽之意。映蔽余色,使光不现,即名饮耳。岂真吞啖入彼
问:须陀洹七生者,分段生死也。一生补处者,唯有一分无明,一变易生死也。故圆教初地,至妙觉位,有十一生,皆约变易而论。所以《法华》有增道损生之说。故知二种生死,不可雷同。岂得以须陀洹与补处并?生西方者,补处甚难。下品生人,至阿罗汉,尚经多劫。何况七生?而
问:何得说什师为千佛译师,引父母为例?千佛父母,乃在佛世。况父母与子,及侍者等,此人不多,无他可并。唯权无实,无别所妨。今译师则多,若罗什为千佛之译师,则义净、玄奘等例尔。若一切皆然,何贵乎罗什所译,偏堪弘赞?若译师既然,则禅、律等例尔。圣人既然,凡亦应
莲池大师答:《疏钞》已见大意,今更详为决疑。言不许兼带者,良由念佛者,自疑与参禅异致,念外求禅。参禅者,自疑与念佛殊归,禅外觅佛。心分二路,业不专精,故所不许。今念佛者,即于念上体究,不曾别有作为。即拳究手,即波究水。是一非二,何得名兼?纵名为兼,如是之
莲池大师答:圭峰本清凉所叙十体,约之为四。予以其简而明,故全用之。《清凉疏》云:「
问:若以五法对三自性者,应以名相对依他,妄想对遍计。《楞伽》、《唯识》,皆如此说。今何不然?《楞伽》云: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生。请观生之一字,此即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也。非谓名相即是妄想。乃是妄想之所生耳。如言舍利弗,鹙之所生。岂子即鹙耶? 莲池大
莲池大师答:佛为众生说法,随时随机,固无定法。一法也,有此处立而彼处破者,有此处轻而彼处重者。《观经》为王后说法,但就所修之胜劣而定其品。《大本》为一切人说,故普该僧俗。而僧与三宝之列,世间法俗宜逊僧故也。若极论其理,但破除烦恼障碍,即是舍家离俗。
问:正宗初科,广明依正。此乃生信、发愿、起行之境,今何故唯言生信境耶? 莲池大师答:入道以信为主。经中说若有信者,又云难信之法。信该行、愿故,信为道元功德母故。
问:此中应云:须摩提,此云极乐。然后乃以余名缀之。何故不云本经极乐,但言他名耶? 莲池大师答:经文若言有世界名须摩提,则应云须摩提,此云极乐。今经文乃言有世界名极乐,则应云极乐者,梵语须摩提。此不易之法也。况下文举安乐、安养等余名已竟,而以极乐总结。
答净土四十八问 [明]莲池大师 著 答四十八问序 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韦提,开陈于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莲社。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津矣!然上根即事契理,固谛信
问:《华严》八地、圆教初住,皆无生忍。天台云:圆教之机,一生有登十地者。《华严》善财、《法华》龙女、禅宗诸祖,即其人也。何故雷同,皆难造入? 莲池大师答:八地始名真得无生,是华严宗语。据《华严》,则初地以去,尚未云真得,况初住耶?岂不是圣且难之?只叹其难
问:毗婆尸佛,至释迦时,九十一劫。何故言二?若言是大劫,应增一大字。况以大劫论之,八十小劫为一大劫,但一劫有余耳。 莲池大师答:何不看钞中首尾二劫四字。七佛,三属庄严劫尾,四属贤劫首。是首尾二大劫否?首尾二大劫,正九十一小劫也。分明是大劫,何必更加大字?
问:清凉、润泽,不可以劫火不可使其热、涸等销之。何则?万法从缘,变化不测。真如性非生灭,尚自随缘。净土虽曰唯心,宁无转变?若不转变,是顽碍物,何足为妙?是故经云:欲冷则冷,欲暖则暖,欲满欲浅,皆随人意。故知不必以不热、不涸而释清冷、润泽。 莲池大师答:若
问:自归于佛,当愿众生。此则以他对己而称为自。自为能归,佛为所归。何故以归依自佛释之?禅宗元有此语,恐难施于教乘。理论则可,事则不去。 莲池大师答:这里是什么去处,说能说所?又云禅宗难施于教。低声低声,不独迷禅,兼亦迷教矣。何谓迷禅?无佛处不得住,有佛
问:西竺之言,称梵语者,乃本乎光音天人之所传也。今言:梵者,净也。对华而言,文质之谓。盖不足以尽之。况彼梵音,岂有质而无文?此土华言,岂有文而无质?儒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释称文随于义,义随于文。若彼质此文,则互有阙。《辅行》云:古来诤竞未生,西方之言,
问:五方之属五行,乃震旦之世数也。于其西域,尚未尽通,况十万亿土之外极乐乎?若极乐在娑婆之西,而属庚辛金者。则从是西方已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皆在娑婆之西,皆属庚辛金,尽雨白华,理岂然乎?若西方属金,而雨白华。娑婆在极乐之东,应属甲乙木,而常雨青华。何故
莲池大师答:为善如登,为恶如崩。登高则难,崩下则易。易故不愿而获,难故非愿不成。且本师庄严净邦,实唯四十八愿。普贤导归极乐,亦以十大愿王。故经中「愿生彼国」,迭言之不置。岂徒然哉!
在佛教史上,许多有名的大德们如隋代的智者大师、明代莲池大师等,他们对建造放生池、放生园,施行放生,都非常热心提倡。智者大师经常购买沿海一带的地辟建放生池,并开讲《金光明经》,阐扬慈悲精神,因而感化当地以捕渔、打猎为生的民众,让他们不再杀生而转业。
或问:净土之说,盖表法耳。智人宜直悟禅宗。而今只管赞说净土,将无执著事相,不明理性? 莲池大师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子之所疑,当下冰释。昔人于此,递互阐扬,不一而足。如中峰大师道: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而修之
问: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苦乐有于多种,应以四土简之,如《妙宗钞》说。今若直言无二死苦,故名极乐。但以寂光,失下三土。以寂光净土方离二死故。九品往生,唯上上品,方分离变易。上中、上下,方离分段。其余六品,二死全在。岂二死在,不名极乐耶?故须细释,方
莲池大师答:不谓鸟类无人首也。但此共命,若果人首,《法华》诸经当有明注。而止言二首,不言二人首,焉可杜譔?况《山海经》曾无「共命鸟」名。其中鸟之人首者,如人首而一足,名曰蠹[非 巴];人首而二足,名曰凫溪;人首而四目,名曰颙颙。则一首耳,非二首也。有三首
莲池大师答:「玄叙」中明无念之念,「六方」中明逗机之广,已见大意。犹有未
问:拘絺罗下,应当言其入道因缘,然后论其答问第一。若不尔者,则似此人于外道法中,答问第一。 莲池大师答:钞中由精勤故,正入道因缘也。以精勤二字,略摄多种因缘。又云恐滥外道论议。不知外道具四辩才否?况此专重发扬念佛,与会之众,略叙而已。今日不作拘絺罗行
问:罗睺下,应云是佛之子。然后消释,义有所归。若不云者,下诸文义,都无下落,而亦迷却此人所从。 莲池大师答:试观佛为所障,不即出家,及指腹等语,此人是佛子耶?佛侄耶?佛孙耶?尚复迷却所从耶?
莲池大师答:只消经中「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一句,上之三义,摄无不
续问答 莲池大师 有当问,而前问不及。自设为或问如左。 问:《大本》、此经一体,既闻命矣。然《大本》三事,此经似无。一、因地六八大愿;二、愿后广修诸行;三、往劫五十三佛。此经既无,何名一体?
问:《妙宗》云:教教四门,门门四悉。今何以四悉为门? 莲池大师答:凡能引人入道者,皆可言门,四悉亦门也。《妙宗》意谓教教各有四门,四门亦复各有四悉檀门也。无门字者,省文也。不信此言,更参考天台下尊宿。
问:亡僧全戒,先见佛者。此但心见,非是见心,以佛色身对彼识故。若引华色见佛色身,善现见佛法身。此正见心,有何不可? 莲池大师答:佛法即是佛心。此僧宁守戒死,不破戒生,得佛心矣。故《梵网》以戒为千佛心地也。得佛心者,是名见佛。且所云心见者,为以何心见佛乎
莲池大师答:重持名者,言其为功之约。欲行人持少得多。非谓一经只说持名,更无别义也。故此经以自性为体,以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为宗。多义证圆,无足疑者。
问:《起信疏》云:不退有三。初则十信初心,未尝断惑,位非不退。但生彼国,无有退缘,是故不退。后之二种,方是断惑不退位人。此如天台所判九品,其义是同。故知生彼土人,虽然皆名跋致,初一种多。要至无生,万中一二。何故概云顿超,而胜四教诸不退者?弘赞大乘,理则
问:《金刚疏》云:舍卫亦名舍婆提,此以人为名。昔有兄弟二人,名舍婆提,故立此名。今何故云多贤人故? 莲池大师答:彼疏云兄弟二仙。夫世人兄弟联登者,号多才之门。今兄弟俱证仙品。谓多贤之国,亦奚不可?
问:古人以夏仍飞雪,冬积坚冰,释清凉山。有人难云:若尔,应云清冷。故知凉之与冷,宜应别焉。 莲池大师答:夏仍飞雪,冬积坚冰,不得云清凉者,此齐东语也。夫五台夏雪冬冰,至今犹然。而古称万菩萨所居,何无一菩萨为正其错,改作清冷山耶?以其曾无炎暑,故号清凉,正凉
问:显教者,修多罗是也。密教者,咒是也。何乃以梵语为密,华言为显?为以东方不测西竺之言为密耶?为以梵语在彼即密耶?若在彼即密者,则西土无显教。若此土不测彼言为密者,则此土典籍,传至西土,未翻译时,亦应云密。若未翻译,则不可测。若已翻译,是则可知。若尔,何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7 册 No 1977 净土疑辨 No 1977 《净土疑辨》序 豫章微休居士陈 所蕴撰 莲池禅师作《净土疑辨》,摧慢幢,破痴网,如闇得灯,如贫得宝,真渡苦海之慈航哉。即天台永明之论
问:经云:转轮圣王百千种乐,不如忉利天一音之美。乃至他化天百千种乐,不如极乐树中一音之美。此中以多为能况,以少为所况,乃是以多况少。何故云以少况多?若云极乐一音,胜如他化百千种乐,此乃以少况多也。 莲池大师答:疏云以少况多,释今经也。今经先言极乐风树
问:前藏乘分摄中,言唯有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而缘觉即摄入声闻藏中。何故今阿难持缘觉藏耶? 莲池大师答:二藏者,贤首、清凉依《摄论》及《庄严论》所出也。且合缘觉、声闻为一藏,单菩萨为一藏,分合之常例也,有何不可?譬如兄弟三人,二人同居一宅,一人独居一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莲池大师在《诵经杂话》中记述了一个关于诵经的故事,我们先来看一看。明朝总兵戚继光,平时常念《金刚经》。当他驻守在两浙三江一带时,有一天夜里梦见一位阵亡的兵士对他说:“明天我会让我的妻子来拜见将军,请求将军为我诵经一卷,以资超拔,使我脱离冥道之苦。”
通常称出家人为圆顶方袍,由此可知三衣是出家人着的僧服。居士留着长头发,也着出家人的僧衣,这不是佛制所许可的。古人曾告诫:“居士着僧衣,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这话原有明文记载,居士或者没有看到,但是出家人明明知道也不指出,实在可叹!
有人问:“妙喜禅师说‘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然是愚人所为吗?”唉!我以前对此事已经辩明了。妙喜禅师只是批评“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并没有言“愚人终日一心不乱求净业”。
序 有一位僧人问说:出家人要做什么事情?我回答说:在办道、求道。他说:求道最根本、最要紧的是什么?我说:是德行。他说:唉呀!您真顽固。上根利器的人修慧而入道,下根钝器的人修福而已,所以出家人主要
原文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 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两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两绸
莲池大师开示: 我以前在某寺参学,有一天听方丈对大众说:“中元节当作盂兰盆斋。”我以为一定是要设斋供众。但到了中元节,并没有设供,只是领众念佛三天而已。又听说从前有一寺里的当家师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众举行佛事,以祈救护。大众以为一定是要诵经持咒,
缁门崇行录 明·莲池大师作 缁门崇行录序 僧问:‘沙门奚事?’曰:‘事道。’‘事道孰为本?’曰:‘德行为本。’僧云:‘甚矣!子之固也。利以慧入
问:心中妄念纷飞,应当用什么方法对治? 莲池大师:佛在《遗教经》上告诉我们,只要能把心制伏,使之专注一处,无论任何功德事业都能成就。或有人说:这岂不是与告子所说的不动心一样吗?我说:不一样!告子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学习佛法的基础。三世是现在、过去、未来。我们当下活着的这一期生命,是迁流不息相续相继生命的其中一段。佛教认为人在这一世死后,是依身前所造业力牵引至六道中(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接受下一世的果报,辗转受报,轮回不停
或问心念纷飞,当作何方便?予曰:佛言心者,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或曰:得无类告子之强制其心而不动乎?是不然!告子之不动心,念起即遏,遏捺令静。今之制心,是制使归于一处,不杂用心。则彼是灰心不起,此是用心不二;彼是豁达空,此是思惟修,两不同途,未可并论。
元代高峰原妙禅师自己讲开悟的缘由,说道:“不信有这般奇特事,事怕有心人故也。”这话是他自己证到的,真实不虚,修学佛道的人应该确实相信。那么什么叫“有心”?世间的每个技艺,开始学的时候都是很难很难的,好像万万不可能学会,因此放下不学
诸菩萨众。有恒沙劫中。修六度万行。未能满足。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捨。即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密。一心念佛。馀想不生。即禅定波罗密。一心念佛。正念分明。
荷衣松食 唐大梅常禅师,得马大师即心即佛之旨,隐深山中,人无知者。盐官以书招之,辞不赴,附以偈云: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唐朝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得到
明智者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在在处处,弘赞流通,即是代诸佛出广长舌,即是报佛深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为罪也,何可言尽!今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
莲池大师(1535-1615),字佛慧,自号莲池。俗姓沈,浙江杭州人。他与憨山、紫柏、蕅一并称明清四大高僧。大师17岁补邑庠,后信奉净土宗,志在出世,3l岁出家,于杭州昭庆寺受具足戒,学华严,参禅要,历游诸方
1、大师邻居有个老婆婆,每日念佛数千,大师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我死去的丈夫持佛名号,临终无病,与人拱手作揖就走了,故而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听后,从此归心于净土,自书生死事大四个字,贴在案
怨天尤人最损福,一次减3善 当五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六祖恍然大悟:万法万物不离自性!当即作了个偈子: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
莲池大师:怎样居家修行? 学佛者无用庄严形迹,只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千里烧香,不如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