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祩宏(1535(乙未年)-1615(乙卯年)),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莲池大师放生仪轨 放生是积德造福解灾、改变命运的极好办法。 按四明礼法师旧文,稍为参酌,使简便易行。后增代彼求愿往生,又增《华严回向品》文结之,意取先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后入毗卢遮那华藏玄门也。又暑天,初次生到,照此式念诵,即放。后续至者,续放,但念《大悲
莲池大师和蜈蚣 大约400年前,有一位叫莲池的高僧,他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在阿弥陀佛净土的莲池中化生。 有一回,他看见有个人拿着撺在竹条上的一串蜈蚣,它们正在苦苦挣扎。莲池问,请您行行好,放了这些蜈蚣好吗? 做梦!它们是能做好药材的毒蜈蚣。我不会放了它们的。但是如果你付钱,我可以卖给你。 我同意。你要多少钱?尽管那个人很粗鲁,莲池大师还是保持微笑,很有礼貌地和他说话。他把所有的蜈蚣都买了下来,可是它们已经奄奄一息,因为它们都被竹钉穿过了。只有一条情况稍好些
天狐指窍 太和年间,有一个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名叫姚坤,禀性仁爱,住在洛阳万安山。周围每当有猎人网捕狐狸、兔子,他总是买来放生,前后共放了数百只。姚坤有一处田庄,抵押给了嵩岭菩提寺,他拿着钱前去赎回。临时管理田庄的僧人叫惠沼,他在僻静的地方凿了一口井,深数丈,里面放进几百斤黄精(一种药材),想找一个人进去试着只食用黄精,看看能不能像一些书中所说有延年益寿的效果。他见到姚坤,就把他灌醉放入井中,把井口用石磨压上。 姚坤醒来以后,没有办法出去,只能每天以
莲池大师戒杀文 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怨业,相习成俗,不自觉知。昔人有言: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是也!计其迷执,略有七条,开列如左,余可例推云。 一曰生日不宜杀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己身始诞之辰,乃父母垂亡之日。是日也,正宜戒杀持斋,广行
戒杀放生嘉言 莲池大师 世人食肉,咸称理所当然;乃恣意杀生,广积怨业;相习成俗,不自觉知。昔人有言: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是也。计其迷执,略有七条;开列如左,余可例推云。 一曰、生日不宜杀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己身始诞之辰,乃父母垂亡之日也。是日也,正宜戒杀持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 人世间最重要的是生命,天底下最残酷的是杀伤。即使是一些低等动物如虱子等遇到逮它,也知道逃避死亡,立刻会躲藏起来。小如蚂蚁,尚且贪生,快要下雨了,赶快迁徙。既如此,为什么偏偏有人在山上张网捕兽,在水中布网捕鱼,千方袭击捕捉,用曲的钩,直的
莲池大师(15351615)明代高僧。名袾宏,浙江杭州人。俗姓沈,出身世家,年少有才名。除夕饮宴,玉杯落地,因悟一切无常,产生厌离,作七笔勾词,传诵一时。三十二岁出家,后住持杭州云栖寺,提倡净业,严持戒行,说法四十余年,著述甚多,皈依弟子数千人,受教化的不计其数。大师于万历四十三
我们知道,清凉澄观是将禅宗摄于顿教的,莲池大师为标禅净同归之说,所以也将净宗的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判入顿教。因为莲池大师的看法是基于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观念,既然心即是佛,佛亦即是众生,那末,我们念佛便成了诸佛心内的众生,念的也就是众生心中的诸佛
报有三。一者今生作恶,现生受报。二者今生作恶,第二生受报。三者今生作恶,第二生未报,多生以后受报。为善亦然,报之迟速,盖各有缘因。但世人见恶者不报,或更昌隆,乃愤愤不平,未知三世之说故也。夫后之二报,人不及见,惟重现报。今姑记现报数事,目击而非传闻者
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不了目前,万缘差别。只见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为众如为己身,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恭下敬。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翻腾,
☆生死事大。 ☆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 ☆龙树于龙宫诵出华严,而愿生极乐。普贤为华严长子,而愿生极乐。文殊与普贤同佐遮那,号华严三圣,而愿生极乐。咸有明据,皎如日星。 ☆若夫聪明才辩,妄谈般若,吃得肉已饱,来寻僧说禅者,魔也。愚贵安愚,吾诚自揣矣。宁为
师讳袾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俗姓沈氏。父德监,号明斋先生,为当世名儒。母周氏。师生而颖异,幼承庭训,深明大义。年十七入县学,德行文章鸣于一时。忽悟生死事大,自此栖心净土,淡于世味。戒杀生,祭必素。奉慈素。奉慈命,娶妇汤氏,然师意只为奉母,不欲
莲池大师为明代高益,淹通宗教,力倡净土,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其崇高的地位。师著述宏富,全集称为《云栖法汇》,有金陵刻经处刻本。其中《竹窗随笔》流行甚广,脍炙人口。它的主要特点:一、见地圆融,深入浅出,言近而旨远。深入固不易,而又能浅出,非于教理融会贯通,
析理不得不严为辩别,入道不得不务有专门,然而执己为是,概他为非,又不可也。此在昔已然,于今尤甚。执一家者,则天台而外无一人可其意;而执简便者,又复诋天台为支离穿凿,非佛本旨。执理性者,则呵念佛为着相;而执净业者,又复但见不
或问禅门信无口诀乎?曰:佛法正大光明,一人演之,而百千万亿人天之所共闻也,何口诀之有?无已,则有一焉:夫一言二言简而义精者,斯之谓诀;连篇累牍,牵枝而引蔓者,非诀也。是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金刚经之口诀也。惟一乘法,无二无三者,法华经之口诀也。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者,华严经之口诀也。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弥陀经之口诀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十六观经之口诀也。不此诀之信,而信他诀者,舍墦玙而执碔砆者也
莲池大师的佛学思想,主要在于融合各宗同归净土。在他的《普劝念佛往生净土》一文中说的: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道须佛证,正好念佛。(见《云栖遗稿》卷三)可以体现这一理念。其思想的归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遇见一只饥瘦秃鹰,正急迫的追捕一只温驯善良的鸽子,鸽子惊慌恐怖,看到菩萨,苍惶投入怀中避难、秃鹰追捕不得,周旋不去,显露出凶恶的样子对菩萨说:“你为了要救鸽子的生命,难道就让我饥饿而死吗?”菩萨问鹰说:“你需要什么食物?”鹰回答:“我要吃肉。”菩萨一声不响,便割自己臂上的肉来抵偿。可是鹰要求与鸽子的肉重量相等。菩萨继续割自己身上的肌肉,但是越割反而越轻,直到身上的肉快要割尽,重量还不能相等于鸽子。
按四明礼法师旧文,稍为参酌,使简便易行。后增代彼求愿往生,又增《华严回向品》文结之,意取先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后入毗卢遮那华藏玄门也。又暑天,初次生到,照此式念诵,即放。后续至者,续放,但念《
莲池大师 △第一卷 云栖寺 宋咸淳《临安志》:寺名云栖(出寺观类第十五叶),在钱塘五云山后,详具《云栖碑记》。治平二年,改名栖真寺。今曰云栖,复其旧也。 知所先后 《大学圣经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注》: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守约施博 《孟子》曰:言
往生集远祖师传 [明]莲池大师撰 晋慧远,雁门楼烦人,博综《六经》,尤善《庄》《老》。闻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现梦,一夕雷雨,材木自至。刺史桓伊,乃为建殿,名曰神运。以慧永先住西林,故远所
若人 富贵受用现成 贫穷家累甚小 有子宗祀得托 无子孤身自由 子孝安受供养 正好念佛 子逆免生恩爱 无病趁今健康 有病切近无常 孤寡孑然无碍 遇难遭逢如此 若人 年老光景无多 年少精神清利 处闲心无事扰 处忙忙里偷闲 出家逍遥物外 正好念佛 在家知是火宅 聪
莲池大师答:此有二义:一者,较论功德,则念佛功德,六方佛赞;其《往生咒》未有此文。故《华严》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即不可思议功德也。二者,随逐时宜,则无定法。有时随宜,持名第一。有时随宜,持咒第一。今重持名,非扬抑也。盖易地则皆然耳。
莲池大师云:遇生能放,虽是善功,但济色身,未资慧命。更当称扬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讽诵大乘诸品经典。然虽如是,但凡买生火急须放,讽经不便,只以念佛相资,若隔宿买而来朝始放,或清晨买而
莲池大师 戒杀俚言 堪嗟人心如铁,终日杀生造业,他身滋养尔身,心上如何忍得?为人若遭疾病,便去杀生造业,你愿身体平安,他岂该数在劫?爷娘爱惜娇儿,多将生灵损折,你子求命延长,他命不留
莲池大师曰: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优胜持往生咒;亦胜持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胜持往生咒者:持咒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持名则一日一夜,即佛现前。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明)憨山德清撰 欲海横流,三毒炽然,孰能遏狂澜以清烈焰?自非应身大士,又何能醒颠暝而朗长夜?时当后五百年,尤难其人,是于云栖大师深有感焉。 师讳袾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志所归也。
莲池大师 生平与思想 1.生平 莲池大师 (公元1523一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 孝 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
莲池大师 有当问,而前问不及。自设为或问如左。 问:《大本》、此经一体,既闻命矣。然《大本》三事,此经似无。一、因地六八大愿;二、愿后广修诸行;三、往劫五十三佛。此经既无,何名一体
偈颂 劝修四料简 作福不念佛,福尽还沉沦。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无福不念佛,地狱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后证两足尊。示广位 病从身生,身从业生。不造诸业,祸消福增。娑婆念佛,极乐标名。一心不乱,上品位登。示大闻 持戒念佛,乞食支命。如是做去,法语已竟。
答闻谷广印 问:古人已秉单传直指,后修净业而欲往生者,为是悟后随愿起行耶?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修者,堕偷心、歧路心,工夫哪得成片耶?若已悟,则尘尘华藏,在在莲邦,十方无不可者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1 《西方发愿文》 2 《西方发愿文解》 3 《弥陀疏钞事义 问辩》 4 《弥陀疏钞续问答 答问》 5 《答净土四十八问》 6 《净土疑辩》 7 《劝修净土三章》 8 《僧训日纪》 9 《皇明名僧辑略》 10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 莲池大师(1535-1615),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
莲池大师放生三无定法则 遇生能放,虽是善功,但济色身,未资慧命。更当称扬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讽诵大乘诸品经典。然虽如是,但凡买生火急须放,讽经不便,只以念佛相资,若隔宿买而来朝始放,
明朝万历年间的莲池大师,净土宗的第八祖。莲池大师还没出家的时候,是姓沈,在家时就有学佛、念佛。 有一日,他的隔壁有一老人过世,他的子孙为他牵亡。牵亡的时候,仙婆替亡者说话,他觉得很稀奇。莲池
莲池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他出生的时候就很聪颖,儒学的根底都很深厚,早年也考取过诸生,就是考取过秀才。他对出世间法非常好乐。按他自己的记载,原来小的时候,他就看到一个邻居的老太太天天
母鹿断肠 许真君就是晋朝许逊,字敬之,汝南人。(今河南省汝南县)家住南昌,少年时代,喜武功,善射箭,爱好打猎。有一天到野外,射中一只小鹿,鹿母痛怜爱子,奋不顾身,冲向小鹿,以舌舔伤痕,因箭深伤重,
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此则赞叹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为利益也。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曰不买宅、不赁房,而有自然安居之为利益乎?岂曰王臣护法
大约400年前,有一位叫莲池的高僧,他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在阿弥陀佛净土的莲池中化生。 有一回,他看见有个人拿着撺在竹条上的一串蜈蚣……它们正在苦苦挣扎。莲池问,请您行行好,放了这些蜈蚣好吗? 做
莲池大师 作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
中国佛教史上,历代高僧辈出,他们的教化风范,不但名重当时,且为后世立下榜样。明朝末年,有四位德学兼备、行仪可风的高僧,世称明末四大师。憨山大师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安徽全椒人,十二岁从金陵报恩寺永宁和尚诵习经教,十九岁出家受具足戒,并至栖霞山从法会和尚受禅法。同年,听无极明信和尚讲“华严玄谈”,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碍之旨。翌年,于禅七中开示“审时念佛”公案,从此参究有得。
莲池大师(1535年-1615年),杭州仁和沉氏的子弟。年十七岁,中秀才,以学问德行著称。邻居有一位老妇人,每日念佛号数千,大师问她是何缘故,老妇人说:“我的先生持佛名号,临命终毫无病苦,与人拱手作别而往生,因此知道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大师从此之后即归心于西方净土,书写‘生死事大’四个字,放在桌子前面,以自我警策。年三十二岁出家,拜谒遍融、笑岩诸长老大德,参究‘念佛的是谁’,有所省悟。
【经】咒曰。南无阿弥多婆夜(一) 哆他伽多夜(二) 哆地夜他(叁) 阿弥利都婆毗(四) 阿弥利哆(五) 悉耽婆毗(六) 阿弥唎哆(七) 毗迦兰帝(八) 阿弥唎哆(九) 毗迦兰多(十) 伽弥腻(十一) 伽伽那(十二) 枳多迦利(十叁) 娑婆诃(十四)
持咒也好,念佛也罢,都是一种方便法门,是用来练众生心的。就像之前讲的老太婆持咒的故事一样,为什么念对了却没有了之前的异象了呢?难道对的是错的、错的是对的?不是的。这是因为之前那位老太太虽然念错了,但是她的心是虔诚的,所以能够念出异象来。后来念错的六字真言被纠正过来,但是心却乱了,有分别心了,于是异象就消失了。
万历四十三年七月二日,傍晚,杭州云栖寺丈室内。八十一岁高龄的莲池大师面西而卧,即将入灭。早在半月前,大师即已预知时至。当时,杭城内处处都有大师的弟子。他便前往城中,遍告弟子们说:“我要到其他地方去了。”弟子们面面相觑,惘然莫测,并不知道大师要去哪里。
莲池大师曾娶妇张氏,生一子,但不幸早死,张氏不久也去世。嘉靖乙丑年除夕,继配汤氏捧来一碗茶汤放在桌上,不料,茶碗却忽然破裂。大师笑着说:“因缘果然如此,没有不散的道理啊。”第二年,他就辞别汤氏:“世间的恩爱都是无常的,生死也没有人可以替代,我走了,你自己做打算吧。”
说起莲池大师,社会上很多不了解佛教、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晓得他的《七笔勾》,我们这里来念他的《七笔勾》第一笔,“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
在佛教史上,许多有名的大德们如隋代的智者大师、明代莲池大师等,他们对建造放生池、放生园,施行放生,都非常热心提倡。智者大师经常购买沿海一带的地辟建放生池,并开讲《金光明经》,阐扬慈悲精神,因而感化当地以捕渔、打猎为生的民众,让他们不再杀生而转业。
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也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莲池大师在净土宗的祖师里,是唯一一个半路出家的祖师,三十一岁出家。莲池大师善根非常深厚,早年在家的时候,邻居有一位老婆婆天天念佛,莲池大师当时年龄还很小,看这位老婆婆天天念佛,就好奇地问:“您怎么天天念佛呀?”老婆婆说:“念佛的好处说不完,我丈夫念佛,临走的时候,跟大家告别了一声就很自在的往生了,所以我也天天念佛
我在少年的时候,见有前辈的人妄议佛教,以先入之见为主,跟着作小人的短见,自己还不知错。后来,偶然在某戒坛的佛经流通处中请得数卷经阅读,大吃一惊。心中暗道:“假如不是读这些佛经,几乎将虚度这一生啊!” 可叹现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
损福行为: 1. 【大慎】爸妈责备发怒, 子女生嗔恨是一过, 抵触顶撞是十过. 2. 工作不竭忠尽力, 一事为一过 3. 【大慎】不尊敬先贤和长辈, 一日为一过 4. 【大慎】堕胎为二十过 5. 【大慎】心里计划怎样伤害人, 有这个念头就一过, 如果真的去实施害到了人, 就
1.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一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闻语感动,遂寄心净土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 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 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所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成钢,定不诬也。 入道多门,惟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不可忽。
1、被父母亲责骂,生愤怒或憎恨心,一个过。 2、父母有过失,不能运用善巧的方法加以劝导。每一件事情一个过。 3、诵经每差一字一个过,漏一个字也是一个过。诵经时心中打妄念,五个过。想到恶事,十个过。讲善事一个过。起身迎接宾客,二个过。不依照仪式随便诵经,
人处世各有所好,亦各随所好以度日而终老,但清浊不同耳。至浊者好财①,其次好色②,其次好饮③。稍清,则或好古玩,或好琴棋,或好山水,或好吟咏④。又进之,则好读书⑤。开卷有益,诸好之中,读书为胜矣!然此犹世间法。又进之,则好读内典⑥。又进之,则好净其心⑦。
古时有偈语说:“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供养稀少)。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有些人专执著前面两句话,时刻不休的从事募化,说:“我塑造佛像呀,我修建殿堂呀,我供养僧众呀。”这些虽说都是万行中的一门,可是有两种说法:一是因果不可不分明;二是自己的生死大事
1 莲池大师专修念佛法门,传记里面看到,他没有做过佛事,什么都不会,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2 有一年地方上闹旱灾,很久不下雨,有些人说他的道德高,是真正有道的高僧,请他出来求雨。 3 他什么仪规都不懂,“好吧!求雨,你们大家就跟我一起”,他在前面拿着引
修行密码——《莲池大师自知录》 《莲池大师自知录》,是莲池大师在浏览功过格以后,非常喜悦,觉得还不够具体详细,于是补充详细化的短文。我有幸昨天才看到。 《莲池大师自知录》里面对于我们日常所做的大小事情,都有评分,属于善还是属于恶,如果是善,算是多大
莲池大师《普劝念佛文》释义 唐湘清居士 前 言 明代高僧莲池大师,是佛教净土宗第八代祖师,曾著普劝念佛文,劝导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富贵贫贱,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才智庸愚,大家一起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人人都应念佛? 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究竟有什么益
莲池大师曰:或问今见世人念佛者多,往生西方成佛者少,何也?此有三故。 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骘方便,要慈惠一
问:“心中妄念纷飞,应当用什么方法对治?” 答:“佛在《遗教经》上告诉我们,只要能把心制伏,使之专注一处,无论任何功德事业都能成就。”或有人说:“这岂不是与告子所说的不动心一样吗?”我说:“不一样!告子所说的动心,是当心念起时,强加抑止,按捺令静。而佛所
念佛人,头上就有光明朝万历年间的莲池大师,净土宗的第八祖。莲池大师还没出家的时候,是姓沈,在家时就有学佛、念佛。 有一日,他的隔壁有一老人过世,他的子孙为他牵亡,牵亡的时候,仙婆替亡者说话。他觉得很稀奇,莲池大师还没出家的时候叫沈居士,他也去听那个人
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 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又《观经》言:念佛之人,生彼国者,莲分九品。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莲池大师开示 ☆生死事大。 ☆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 ☆龙树于龙宫诵出华严,而愿生极乐。普贤为华严长子,而愿生极乐。文殊与普贤同佐遮那,号华严三圣,而愿生极乐。咸有明据,皎如日星。 ☆若夫聪明才辩,妄谈般若,吃得肉已饱,来寻僧说禅者,魔也。愚贵安愚,吾诚
经言:‘人之谤我也,出初一字时,后字未生;出后一字时,初字已灭。是乃风气鼓动,全无真实。若因此发嗔,则鹊噪鸦鸣,皆应发嗔矣!’其说甚妙。而或谓: ‘设彼作为谤书,则一览之下,字字具足,又永存不灭,将何法以破之?’独不思白者是纸,黑者是墨,何者是谤?况一字一字
愚之愚 世人以不识字、不解事为愚,此诚愚也,非愚之愚也。读尽五车书,无字不晓;收尽万般巧,无事不能;乃至谈玄说禅,靡不通贯。而究其真实处,颠倒迷惑,反见笑于向之所谓愚者,非愚中之愚而何?
果报(一) 经言:‘万法唯心。\\\\\’错会者,谓无心则无因无果,故不患有业,唯患有心;有业无心,阎老子其奈我何?遂安意造业,无复顾忌。不知无心有二:如理思惟,用心之极,而自然入于无心三昧者,真无心也。起心造业,又起心制心,强制令无,似得无心,心恰成有;心有则业有,阎
念佛鬼敬 海昌村民某,有老媪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阴府报应甚悉,家人环而听之。某在众中忽摄心念佛,媪谓曰:‘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问何故?曰:‘汝心念阿弥陀佛故。\\\\\’问何以知之?曰:‘见汝身有光明故。\\\\\’村民不识一字,瞥尔顾念,尚使鬼敬,况久修者乎?是故念
以苦为乐 厕虫之在厕也,自犬羊视之不胜其苦,而厕虫不知苦,方以为乐也。犬羊之在地也,自人视之不胜其苦,而犬羊不知苦,方以为乐也。人之在世也,自天视之不胜其苦,而人不知苦,方以为乐也。推而极之,天之苦乐亦犹是也。知此而求生净土,万牛莫挽矣! 莲池大师竹窗
曹溪(六祖惠能) 不断思想 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药反成
菩萨不现今时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何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且昔佛法东流,自汉魏以迄宋元,善知识出世,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胡寥寥无闻?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岂其忍遗未度之生,亦有不现之刹耶?久而思之,乃知菩萨随
出世间大孝 世间之孝三,出世间之孝一。世间之孝,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三则世间之所谓孝也。出世间之孝,则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趣,莲胎托质,亲觐弥陀,
游五台者曰文殊在,游峨嵋者曰普贤在,游普陀者曰观世音在;独不曰西方极乐世界有弥陀在乎?又不曰三大士者徒仰嘉名;阿弥陀佛现在说法,亲炙休光之为愈乎?又不曰跋涉三山,累年月而后到;信心念佛,一弹指而往生乎?大可叹也。 竹窗随笔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瘖哑不得往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瘖哑,谓其难以入道而已。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
古人说:“今生如果不修行,耽误一生,等于耽误了百生。”由一到百,何以耽误之多,竟至这样。佛经说:“脱离恶道要获得人身很难,获得人身要遇到佛法很难。”然而要遇到念佛法门,又能相信受持就更难了。如佛经说的:“蚂蚁从七佛以来,还没脱离蚁身。”怎知哪天能得
莲池大师警策大众的八条重要开示 一、我未出家时,对于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的事,即使别人教我做,而自己感觉羞耻惭愧,丝毫也不肯做。为什么?因为我前世亲近好人,八识田中,含藏有好言语,所以今生自然见坏事便羞愧,不肯去做。你们要切实亲近好人,并在早晚发愿时,
李斯[1]临刑,顾其子曰:“吾欲与汝复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其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2]。斯盖悔今之富贵而死,不若昔之贫贱而生也。宁思兔逢鹰犬,不犹己之罹[3]斧钺[4]乎?兔灭群,汝夷族,适相当耳。不知其罪而反羡之,至死不悟者,李斯之父子欤
莲池大师振聋发聩的开示 我未出家时,于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的事,即他人导之为,而我自羞惭愧耻,纤毫必不肯为。所以者何?良由吾前世亲近好人,八识田中领纳得好言语,所以今生自然见恶则耻,不肯去做。你们要着实亲近好人。当早晚发愿之时,当愿世世生生亲近善知识
莲池大师开示: 我以前在某寺参学,有一天听方丈对大众说:“中元节当作盂兰盆斋。”我以为一定是要设斋供众。但到了中元节,并没有设供,只是领众念佛三天而已。又听说从前有一寺里的当家师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众举行佛事,以祈救护。大众以为一定是要诵经持咒,
蜈蚣听说法 莲池大师曾在一座寺庙里挂单,有人捉了几条蜈蚣,用竹弓弯住头尾,大师买下放了它们。别的都已经半死,只有一只还活着,急急忙忙爬走了。后来他与一位道友夜间打坐,墙上有一只蜈蚣,用木尺从旁边敲击来驱赶它,竟不肯离开。大师说:“你就是以前放走的那
警众 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徧融师门庭大振。予至京师叩之。膝行再请。师曰。儞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出。同行者大笑。以为这几句话。那个说不出。千里远来。只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予曰。这个正见
莲池大师:在家学佛 在家学佛不必有庄严的形相,拘谨的仪表,重要的是,在于真实修行。因此;作为在家居士,诵经礼佛,随从行道,不必要穿僧衣海青,可以用俗世服装念佛诵经;好静的人,不必敲鱼击鼓,可以安坐寂默念佛;怕事的人,不必成群结队朝山进香、参与法会,可以闭
莲池大师戒杀文——七不杀 原文 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冤业,相习成俗,不自觉知。昔人有言,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是也。计其迷执,略有七条,开列如左,余可例推云: 一曰生日不宜杀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己身始诞之辰,乃父母垂亡之日也。是
原文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 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两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两绸
莲池大师:怎样居家修行? 学佛者无用庄严形迹,只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千里烧香,不如安
持名即持心 大安法师辑录 心本无念,念起即乖。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惯习,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因佛有无量德,今但四字名号足以该之。以弥陀即是全体一心,心包众德,常乐我净⑴、本
序 有一位僧人问说:出家人要做什么事情?我回答说:在办道、求道。他说:求道最根本、最要紧的是什么?我说:是德行。他说:唉呀!您真顽固。上根利器的人修慧而入道,下根钝器的人修福而已,所以出家人主要
莲池大师:还俗僧沦为猪身 摘自:莲池大师《竹窗三笔》 有位僧人为人朴实,但愚笨而自以为是,每当人们称赞别人的时候,他就微微一笑,以示此人不值得称赞。不久,他就退道还俗了,同一个老妇人在一起。 他死后,托梦给老妇人说:“我明天要回到邻庵了!”老妇人到邻庵
莲池大师: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念 世人稍利根。便轻视念佛。谓是愚夫愚妇勾当。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念。试以儒喻。儒者念念思忆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几乎。今念念思忆五欲
一、我未出家时,对于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的事,即使别人教我做,而自己感觉羞耻惭愧,丝毫也不肯做。为什么?因为我前世亲近好人,八识田中,含藏有好言语,所以今生自然见坏事便羞愧,不肯去做。你们要切实亲近好人,并在早晚发愿时,求生生世世亲近善知识。 二、我出
莲池大师说,或有人问:“今天看见世间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这是为什么?”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口虽念佛,而心怀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导行持,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忠信
僧无为 吴江流庆庵无为能公。齿先予。德先予。出家先予。予蚤岁游苏湖间。与同堂坐禅。及予住云栖。公来受戒。求列名弟子。予谢不允。则固请曰。昔普慧普贤二大菩萨尚求入匡庐莲社。我何人斯。自绝佳会不得已。如董萝石谒新建故事。许之。以贤下愚。有古人风
般若咒 般若心经曰。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盖指般若为咒。非指揭谛揭谛四句也。今人但知咒属密部。而般若心经显部也。是显部亦咒也。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又阿
竹窗三笔序 古有容斋随笔。予效之竹窗之下。时有所感。笔焉。时有所见。笔焉。从初至再。成二帙矣。兹度八旬。颇知七十九年之非。而自觉其心之未悄。然也。奈何久仆乐生之堂。无能勤赵老之屦。于是一榻而
缁门崇行录 明·莲池大师作 缁门崇行录序 僧问:‘沙门奚事?’曰:‘事道。’‘事道孰为本?’曰:‘德行为本。’僧云:‘甚矣!子之固也。利以慧入
人不宜食众生肉 明·莲池大师著日净法师译 经言靴裘①等物皆不应着,以其日与诸畜相亲近也。夫此特着之身外,况食肉则入于身内乎!今人以犬豕牛羊鹅鸭鱼鳖为食,终世不觉其非,何也?夫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以归于脾,其渣滓败液出大小肠,而华腴乃滋培脏腑,增长肌肉。
僧训日纪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辑 法师省己之训 《法炬陀罗尼·法师品》云:「夫法师者,常应慈愍,爱语谦下。若怀嫉妒,心存胜负,获大重罪。慈心说法,成大功德,能消世间种种供养。假以高大狮子宝座、无价名衣,奉上法师,未足报恩。而彼法师虽受斯事,应深惭愧,勿
直道录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辑 直道录序 《语》云:「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又曰:「人之生也直。」又曰:「古之愚也直。」生理本直,则无论智、愚,而此中耿耿不昧者,三代之民心也。直道也,亦太古无怀、葛天氏之民心也。直道也,亦太古之太古,劫初以来
正讹集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辑 目 录 千佛衣五祖不养母出家父母反拜梵王侍佛 佛法本出老庄毁击神像?塑造神像?末后一着 灵照度丹霞坐受立破佛号仙人无人误入地狱 佛书多出才人所作性命双修寂灭为乐 曹溪水,赵州茶《法华》三车《金刚纂》 《高王观世音经》《
No. 1527-A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正集起于晋。止于宋元。自后无续之者。乃补入元季 国初得五师焉。而中峰本禅师。相传今吴山云居庵有师所著麻履尚存。然考之行状志铭。及与广录。曾无住持云居之事。不敢徇俗增补。又正集中。国一钦禅师始末皆在双径。未见住武
No. 1271-A 牧牛图序 遗教经云。譬如牧牛。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则牧牛之说所自起也。嗣是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曰。牧牛。又问。牛作么生牧。答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来。则善牧之人也。又大沩安公之在沩山也。曰。吾依沩山
云栖莲池宏大师塔铭 师讳袾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志所归也。俗姓沈氏。古杭仁和人。世为名族。父德鉴。号明斋先生。母周氏。师生而颕异。世味澹如。年十七。补邑庠。试屡冠诸生。以学行重一时。于科第犹掇之也。顾志在出世。每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从游讲
求人过,这是存什么心呢?(竹窗随笔白话解) 竹窗随笔白话解明莲池大师着/ 华藏讲记组恭译 看见别人因谨言慎行、修养品德而名声远播,便用各种方法、多种途径来寻求他的缺点和过失,这完全是【忌妒心】的表现,是刻薄不厚道的作法。或者看见别人有所著述,也同样百
焰口施食一法,始于阿难尊者承佛教授而流传下来,收在瑜伽部中,瑜伽大兴于唐朝的金刚智和广大不空两位大师,能役使鬼神,移山倒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议。经过数代相传之后,就再没有传承的人,所留存下来的仅施食一法而已。 修习瑜伽法,必须手结印,门诵咒,心作观想,三
未论学佛,先学修身。今开十端,众当谛听: 一不欺心 谓盗常住物,骗施主物,装佛印经,斋僧起会,造寺铸钟,修桥砌路,如是财物,私己用度,乃至瞒人瞒官瞒天瞒神暗昧等事:皆名欺心。 二不贪财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 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 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所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成
怨天尤人最损福,一次减3善 当五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六祖恍然大悟:万法万物不离自性!当即作了个偈子: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
1、大师邻居有个老婆婆,每日念佛数千,大师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我死去的丈夫持佛名号,临终无病,与人拱手作揖就走了,故而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听后,从此归心于净土,自书生死事大四个字,贴在案
莲池大师曰:或问今见世人念佛者多,往生西方成佛者少,何也?此有三故。 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
一、我未出家时,对于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的事,即使别人教我做,而自己感觉羞耻惭愧,丝毫也不肯做。为什么?因为我前世亲近好人,八识田中,含藏有好言语,所以今生自然见坏事便羞愧,不肯去做。你们要切实亲
一不欺心 谓盗常住物,骗施主物,装佛印经,斋僧起会,造寺铸钟,修桥砌路,如是财物,私己用度,乃至瞒人瞒官瞒天瞒神暗昧等事:皆名欺心。 二不贪财 谓虽不盗骗,如前所言,但好积财帛,悭吝不施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 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
要入佛法的门,信是第一。做坏事没有信心也干不成,何况善事。比如做盗贼的,被捕后,政府虽严刑惩办,可是释放后,照旧不改。为什么?他深信这条门路,不带一个本钱,自能获利无算,所以受尽痛苦,也决不改悔
万历辛丑(1601)年正月初十,我随例到浴室洗浴,不小心失足滑入沸水中,从脚后跟到大腿处全被烫伤。又因治疗不得法,一直拖延两个月后才痊愈。这次汤厄虽然令我吃了不少苦头,而于痛苦之中,不断反省自己,
世间人稍有点小聪明,便轻视念佛,认为念佛是愚夫愚妇的事。他们每见有些愚夫愚妇口念佛名,心思却想到千里以外,殊不知这等人只能算是读佛,不能称为念佛。真正的念佛,是念从心起,心里不断地想佛忆佛,念
行脚 莲池大师 予单丁行脚时,忍饥渴、冲寒暑,备历诸苦,今幸得把茅盖头,虽不识修行,而识惭愧。云水乍到,供事唯勤,己身受用不敢过分,盖谓曾为浪子偏怜客,穷汉起家,惜土如金也。今乍入缁门,便
见僧过 作者:莲池大师 摘自《缁门崇行录》 世有言:人不宜见僧过,见僧过得罪。然孔子圣人也,幸人知过。季路贤者也,喜过得闻。何僧之畏人知而不欲闻也?盖不见僧过,为白衣言耳,非为僧言也,僧
莲池大师答:佛为众生说法,随时随机,固无定法。一法也,有此处立而彼处破者,有此处轻而彼处重者。《观经》为王后说法,但就所修之胜劣而定其品。《大本》为一切人说,故普该僧俗。而僧与三宝之列,世间法俗宜逊僧故也。若极论其理,但破除烦恼障碍,即是舍家离俗。
莲池大师答:圭峰本清凉所叙十体,约之为四。予以其简而明,故全用之。《清凉疏》云:「
莲池大师答: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知者,无全无分,始得名圆。不知者,可全可分,正所以为圆也。如曰全中有分,圆即有段。然月落千江,月分为千;风入万窍,风分为万,全中分也。而实无千无万,何虑圆之有段?如曰分中非全,圆即不遍。然窗楞之月,一隙而已;橐钥之风,一掬而
问:西竺之言,称梵语者,乃本乎光音天人之所传也。今言:梵者,净也。对华而言,文质之谓。盖不足以尽之。况彼梵音,岂有质而无文?此土华言,岂有文而无质?儒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释称文随于义,义随于文。若彼质此文,则互有阙。《辅行》云:古来诤竞未生,西方之言,
莲池大师答:不谓鸟类无人首也。但此共命,若果人首,《法华》诸经当有明注。而止言二首,不言二人首,焉可杜譔?况《山海经》曾无「共命鸟」名。其中鸟之人首者,如人首而一足,名曰蠹[非 巴];人首而二足,名曰凫溪;人首而四目,名曰颙颙。则一首耳,非二首也。有三首
莲池大师答:「玄叙」中明无念之念,「六方」中明逗机之广,已见大意。犹有未
莲池大师答:为善如登,为恶如崩。登高则难,崩下则易。易故不愿而获,难故非愿不成。且本师庄严净邦,实唯四十八愿。普贤导归极乐,亦以十大愿王。故经中「愿生彼国」,迭言之不置。岂徒然哉!
莲池大师答:试问渠悟者悟个甚么?岂非破生死惑,得自本心,脱然如大寐之得醒耶?若向是谁念佛处觑破,一生参学事毕。更说往生,已是不唧留汉。虽然,一生彼国,即得不退菩提,则终当大悟耳。尚何问参禅、念佛为同为异?
莲池大师答:《疏钞》已见大意,今更详为决疑。言不许兼带者,良由念佛者,自疑与参禅异致,念外求禅。参禅者,自疑与念佛殊归,禅外觅佛。心分二路,业不专精,故所不许。今念佛者,即于念上体究,不曾别有作为。即拳究手,即波究水。是一非二,何得名兼?纵名为兼,如是之
莲池大师答:《大本》所云「鸟栖」,「栖」者,止也。止谓不飞,非不鸣也。吾窗前丛竹,群雀暮栖。按更齐鸣,而不失节。是且栖且鸣也。况彼土之鸟,佛力所化。出音说法,何可思议。
莲池大师答:重持名者,言其为功之约。欲行人持少得多。非谓一经只说持名,更无别义也。故此经以自性为体,以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为宗。多义证圆,无足疑者。
莲池大师答:只消经中「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一句,上之三义,摄无不
问:前藏乘分摄中,言唯有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而缘觉即摄入声闻藏中。何故今阿难持缘觉藏耶? 莲池大师答:二藏者,贤首、清凉依《摄论》及《庄严论》所出也。且合缘觉、声闻为一藏,单菩萨为一藏,分合之常例也,有何不可?譬如兄弟三人,二人同居一宅,一人独居一
问:须陀洹七生者,分段生死也。一生补处者,唯有一分无明,一变易生死也。故圆教初地,至妙觉位,有十一生,皆约变易而论。所以《法华》有增道损生之说。故知二种生死,不可雷同。岂得以须陀洹与补处并?生西方者,补处甚难。下品生人,至阿罗汉,尚经多劫。何况七生?而
问:《起信疏》云:不退有三。初则十信初心,未尝断惑,位非不退。但生彼国,无有退缘,是故不退。后之二种,方是断惑不退位人。此如天台所判九品,其义是同。故知生彼土人,虽然皆名跋致,初一种多。要至无生,万中一二。何故概云顿超,而胜四教诸不退者?弘赞大乘,理则
问:经云:转轮圣王百千种乐,不如忉利天一音之美。乃至他化天百千种乐,不如极乐树中一音之美。此中以多为能况,以少为所况,乃是以多况少。何故云以少况多?若云极乐一音,胜如他化百千种乐,此乃以少况多也。 莲池大师答:疏云以少况多,释今经也。今经先言极乐风树
问:自归于佛,当愿众生。此则以他对己而称为自。自为能归,佛为所归。何故以归依自佛释之?禅宗元有此语,恐难施于教乘。理论则可,事则不去。 莲池大师答:这里是什么去处,说能说所?又云禅宗难施于教。低声低声,不独迷禅,兼亦迷教矣。何谓迷禅?无佛处不得住,有佛
问:五方之属五行,乃震旦之世数也。于其西域,尚未尽通,况十万亿土之外极乐乎?若极乐在娑婆之西,而属庚辛金者。则从是西方已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皆在娑婆之西,皆属庚辛金,尽雨白华,理岂然乎?若西方属金,而雨白华。娑婆在极乐之东,应属甲乙木,而常雨青华。何故
问:清凉、润泽,不可以劫火不可使其热、涸等销之。何则?万法从缘,变化不测。真如性非生灭,尚自随缘。净土虽曰唯心,宁无转变?若不转变,是顽碍物,何足为妙?是故经云:欲冷则冷,欲暖则暖,欲满欲浅,皆随人意。故知不必以不热、不涸而释清冷、润泽。 莲池大师答:若
问:古人以夏仍飞雪,冬积坚冰,释清凉山。有人难云:若尔,应云清冷。故知凉之与冷,宜应别焉。 莲池大师答:夏仍飞雪,冬积坚冰,不得云清凉者,此齐东语也。夫五台夏雪冬冰,至今犹然。而古称万菩萨所居,何无一菩萨为正其错,改作清冷山耶?以其曾无炎暑,故号清凉,正凉
问: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苦乐有于多种,应以四土简之,如《妙宗钞》说。今若直言无二死苦,故名极乐。但以寂光,失下三土。以寂光净土方离二死故。九品往生,唯上上品,方分离变易。上中、上下,方离分段。其余六品,二死全在。岂二死在,不名极乐耶?故须细释,方
问:天台诸处所明四土,皆以同居为第一,乃至寂光第四。今何以寂光为第一耶? 莲池大师答:从劣而胜,同居第一。从胜而劣,寂光第一。喻如登仕者先九品而至一品,序爵者先一品而至九品,皆可也。有时而言兄弟,有时而言弟兄,皆可也。今不讲《四教仪》,不须费辞于无益之
问:此中应云:须摩提,此云极乐。然后乃以余名缀之。何故不云本经极乐,但言他名耶? 莲池大师答:经文若言有世界名须摩提,则应云须摩提,此云极乐。今经文乃言有世界名极乐,则应云极乐者,梵语须摩提。此不易之法也。况下文举安乐、安养等余名已竟,而以极乐总结。
问:罗睺下,应云是佛之子。然后消释,义有所归。若不云者,下诸文义,都无下落,而亦迷却此人所从。 莲池大师答:试观佛为所障,不即出家,及指腹等语,此人是佛子耶?佛侄耶?佛孙耶?尚复迷却所从耶?
问:正宗初科,广明依正。此乃生信、发愿、起行之境,今何故唯言生信境耶? 莲池大师答:入道以信为主。经中说若有信者,又云难信之法。信该行、愿故,信为道元功德母故。
问:拘絺罗下,应当言其入道因缘,然后论其答问第一。若不尔者,则似此人于外道法中,答问第一。 莲池大师答:钞中由精勤故,正入道因缘也。以精勤二字,略摄多种因缘。又云恐滥外道论议。不知外道具四辩才否?况此专重发扬念佛,与会之众,略叙而已。今日不作拘絺罗行
问:念佛之心,无杂无间,即精进度。何故乃云不退堕耶? 莲池大师答:将谓精进乃能不退堕,非精进即是不退堕耶?辩此有二:一者,亦可即是不退。何以故?虽常言:精不杂、进不退。然此二字,总之成就进义,古云精进度懈怠是也。进与退对,故精进即不退。二者,此重念佛普摄
问:《华严》八地、圆教初住,皆无生忍。天台云:圆教之机,一生有登十地者。《华严》善财、《法华》龙女、禅宗诸祖,即其人也。何故雷同,皆难造入? 莲池大师答:八地始名真得无生,是华严宗语。据《华严》,则初地以去,尚未云真得,况初住耶?岂不是圣且难之?只叹其难
问:若以五法对三自性者,应以名相对依他,妄想对遍计。《楞伽》、《唯识》,皆如此说。今何不然?《楞伽》云: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生。请观生之一字,此即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也。非谓名相即是妄想。乃是妄想之所生耳。如言舍利弗,鹙之所生。岂子即鹙耶? 莲池大
问:引《大本》、《观经》证圆义,有多违妨。一者引他成己妨。他经圆意,不关此故。二者前后相违妨。今疏前后多云此经胜于《大本》及《十六观》,乃要中之要、妙中之妙故。三者分全混同妨。今疏判此为分圆,《妙宗》判彼为纯圆故。四者观念混同妨。此经持名,彼观
问:迦叶身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名曰饮光。何故云色?若吞余色,应云饮色。何况色不可吞。以色对光,逾明显故。 莲池大师答:由色有光。无金色者,光从何来?色不可吞,光独可吞耶?夫吞之为义,体贴饮字。既知是映蔽之意。映蔽余色,使光不现,即名饮耳。岂真吞啖入彼
问:亡僧全戒,先见佛者。此但心见,非是见心,以佛色身对彼识故。若引华色见佛色身,善现见佛法身。此正见心,有何不可? 莲池大师答:佛法即是佛心。此僧宁守戒死,不破戒生,得佛心矣。故《梵网》以戒为千佛心地也。得佛心者,是名见佛。且所云心见者,为以何心见佛乎
问:《金刚疏》云:舍卫亦名舍婆提,此以人为名。昔有兄弟二人,名舍婆提,故立此名。今何故云多贤人故? 莲池大师答:彼疏云兄弟二仙。夫世人兄弟联登者,号多才之门。今兄弟俱证仙品。谓多贤之国,亦奚不可?
问:前以无恃无怙而释孤独,所引证者,亦应同上。《语》云:君子周急不继富。此但无财,何谓无恃? 莲池大师答:定以无财贫穷名急乎?夫言孤独,意该贫穷。言贫穷,意该孤独。钞中非不普慈,其意甚明。何乃执泥孤独二字,以辞害意?假使一人无父而大富,须达亦给之耶?假使
问:显教者,修多罗是也。密教者,咒是也。何乃以梵语为密,华言为显?为以东方不测西竺之言为密耶?为以梵语在彼即密耶?若在彼即密者,则西土无显教。若此土不测彼言为密者,则此土典籍,传至西土,未翻译时,亦应云密。若未翻译,则不可测。若已翻译,是则可知。若尔,何
问:何得说什师为千佛译师,引父母为例?千佛父母,乃在佛世。况父母与子,及侍者等,此人不多,无他可并。唯权无实,无别所妨。今译师则多,若罗什为千佛之译师,则义净、玄奘等例尔。若一切皆然,何贵乎罗什所译,偏堪弘赞?若译师既然,则禅、律等例尔。圣人既然,凡亦应
问:《妙宗》云:教教四门,门门四悉。今何以四悉为门? 莲池大师答:凡能引人入道者,皆可言门,四悉亦门也。《妙宗》意谓教教各有四门,四门亦复各有四悉檀门也。无门字者,省文也。不信此言,更参考天台下尊宿。
问:经通五人所说。余四佛印,即同佛说。今言佛说如圣王敕,不同臣下之言。有扬此抑彼之失。真谛释《金光明经》,偏赞本典。智者云:使愚者有忽他经之失,不宜偏赞。今若云菩萨因人等者。《华严》多菩萨说,《维摩》不二法门皆菩萨说,《涅槃》夜叉说偈,《法华》仙人
问:毗婆尸佛,至释迦时,九十一劫。何故言二?若言是大劫,应增一大字。况以大劫论之,八十小劫为一大劫,但一劫有余耳。 莲池大师答:何不看钞中首尾二劫四字。七佛,三属庄严劫尾,四属贤劫首。是首尾二大劫否?首尾二大劫,正九十一小劫也。分明是大劫,何必更加大字?
或问:净土之说,盖表法耳。智人宜直悟禅宗。而今只管赞说净土,将无执著事相,不明理性? 莲池大师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子之所疑,当下冰释。昔人于此,递互阐扬,不一而足。如中峰大师道: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而修之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7 册 No 1977 净土疑辨 No 1977 《净土疑辨》序 豫章微休居士陈 所蕴撰 莲池禅师作《净土疑辨》,摧慢幢,破痴网,如闇得灯,如贫得宝,真渡苦海之慈航哉。即天台永明之论
答净土四十八问 [明]莲池大师 著 答四十八问序 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韦提,开陈于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莲社。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津矣!然上根即事契理,固谛信
续问答 莲池大师 有当问,而前问不及。自设为或问如左。 问:《大本》、此经一体,既闻命矣。然《大本》三事,此经似无。一、因地六八大愿;二、愿后广修诸行;三、往劫五十三佛。此经既无,何名一体?
善男子女人者。善有二义。一是宿生善因。一是今生善类。男女者。通指缁素利钝。及六道一切有缘众生也。 宿生善因者。大本云。世间人民。前世为善。乃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一闻佛名。慈心喜悦。志意清净
一九五五年我曾到过江西云居山拜谒虚云老和尚。一日,老和尚约我到他的禅房吃饭,我便问老和尚:旅港之北来僧侣,常以〈四料简〉示众,其一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从来古德
莲池大师,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他早年是读书人,有深厚的善根,十几岁在读儒家典籍时,桌案上常常写着生死事大四个字。十八岁时,就知道有一大事,就是要了知本具的佛性。他三十一岁出家,出家之后到处参学。当时在
莲池大师(1535-1615),字佛慧,自号莲池。俗姓沈,浙江杭州人。他与憨山、紫柏、蕅一并称明清四大高僧。大师17岁补邑庠,后信奉净土宗,志在出世,3l岁出家,于杭州昭庆寺受具足戒,学华严,参禅要,历游诸方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明智者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在在处处,弘赞流通,即是代诸佛出广长舌,即是报佛深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为罪也,何可言尽!今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
好积财帛,悭吝不施,置产收息,放债取利:皆名贪财。广造房屋,丰富饮食,华丽衣服,多置产业,精制器用,轻贱五谷,恣意佚游,蓄养奴仆,贿厚狂朋,不知惭愧,皆名侈费。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荷衣松食 唐大梅常禅师,得马大师即心即佛之旨,隐深山中,人无知者。盐官以书招之,辞不赴,附以偈云: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唐朝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得到
问:心中妄念纷飞,应当用什么方法对治? 莲池大师:佛在《遗教经》上告诉我们,只要能把心制伏,使之专注一处,无论任何功德事业都能成就。或有人说:这岂不是与告子所说的不动心一样吗?我说:不一样!告子
莲池大师出家受具足戒后,行脚遍参善知识。六载崎岖坎壈,行头陀行。当他听说北京有两位禅宗大德——遍融、笑岩,就去参这两位大德。当见到这两位老禅师的时候,遍融老禅师只是告诉他:“不要攀缘,要远离名利,老实念佛。”当时跟莲池大师一块去的比丘就觉得:“哎
现在佛门里面念佛有一个争论最多的话题,可能就是关于四字、六字了,一些念佛堂也是在这个问题的抉择上没有定解,大家的想法就是不能互相统一。其实关于念阿弥陀佛名号应该四字还是六字,祖师大德有专门的开
贫者忧无财,慕富人之为乐,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忧也。贱者忧无官,慕贵人之为乐,而不知贵人有贵人之忧也。贫者、贱者、富者、贵者各忧其所不足,慕王天下者以为穷世人之乐,而不知王天下者有王天下之忧也,而犹不知其忧之特甚也,而犹不知其反慕乎群臣百姓之为乐也。
诸菩萨众。有恒沙劫中。修六度万行。未能满足。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捨。即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密。一心念佛。馀想不生。即禅定波罗密。一心念佛。正念分明。
元代高峰原妙禅师自己讲开悟的缘由,说道:“不信有这般奇特事,事怕有心人故也。”这话是他自己证到的,真实不虚,修学佛道的人应该确实相信。那么什么叫“有心”?世间的每个技艺,开始学的时候都是很难很难的,好像万万不可能学会,因此放下不学
莲池大师出家前写的《七笔勾》极为殊胜,让我们了解他发的出离心,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下面学习其中的部分内容,来看一下莲池大师怎么发出离心、一心出家修道的。
古人大彻大悟后,参学事毕,便隐于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不惜口头生出霉来。直至机缘成熟,龙天推出,才出来弘法度生。因而有人辞去法席,愿生生居学地而自锻炼。这就是圣贤己事办方可为人的行持轨范。
或问心念纷飞,当作何方便?予曰:佛言心者,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或曰:得无类告子之强制其心而不动乎?是不然!告子之不动心,念起即遏,遏捺令静。今之制心,是制使归于一处,不杂用心。则彼是灰心不起,此是用心不二;彼是豁达空,此是思惟修,两不同途,未可并论。
人处世各有所好,亦各随所好以度日而终老,但清浊不同耳。至浊者好财,其次好色,其次好饮。稍清,则或好古玩,或好琴棋,或好山水,或好吟咏。又进之,则好读书。开卷有益,诸好之中,读书为胜矣!然此犹世间法。又进之,则好读内典。
贫者忧无财,慕富人之为乐,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忧也。贱者忧无官,慕贵人之为乐,而不知贵人有贵人之忧也。贫者、贱者、富者、贵者各忧其所不足,慕王天下者以为穷世人之乐,而不知王天下者有王天下之忧也,而犹不知其忧之特甚也,而犹不知其反慕乎群臣百姓之为乐也。
傅大士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大士此语,正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者也。如何是“万般将不去”?人生所有官爵、金宝、屋宅、田园、饮食、衣服、玩好,
具有世间智的人,又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偏重于才学的,譬如学问广博、能言善辩、技艺出众、谋略深远,以知识丰富,思虑周详而胜过普通的人。另一种是注重品德修养的,能认清善恶、分别邪正,凡是符合道义的便勇往直前去做;若是违背道义的则坚决禁止。
看佛经必须周遍广博,方能融会贯通,而不致于偏执。因为在诸多佛经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如在这部经中所建立的教义,而在另一部经中却完全给予否定了;在这部经中所否定的,而在另一部经中又极力推崇。这原是佛陀为教化不同根机的众生而施设的善巧方便。
莲池大师在《诵经杂话》中记述了一个关于诵经的故事,我们先来看一看。明朝总兵戚继光,平时常念《金刚经》。当他驻守在两浙三江一带时,有一天夜里梦见一位阵亡的兵士对他说:“明天我会让我的妻子来拜见将军,请求将军为我诵经一卷,以资超拔,使我脱离冥道之苦。”
有自负参禅的人说:“达摩祖师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学人只要能明心见性就得了。”又有自负念佛的人说:“修净土法门的人,只贵把一句佛号直下念去,多看经典有什么用?”那这二种人假如有真修实证的工夫而说出这般话,那自然是无可厚非。
窃惟净土之为教也,肇始于释迦世尊,阐扬于历代圣贤。于是以念佛一门,而分四种:曰持名念佛、曰观像念佛、曰观想念佛、曰实相念佛。虽有四种之殊,究竟归乎实相而已。又以前三约之为二:一为观想,一为持名。观想,则《十六观经》言之详矣。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学习佛法的基础。三世是现在、过去、未来。我们当下活着的这一期生命,是迁流不息相续相继生命的其中一段。佛教认为人在这一世死后,是依身前所造业力牵引至六道中(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接受下一世的果报,辗转受报,轮回不停
无常迅速,虽然对老年、少年没有区别。然而年轻人毕竟还是处于未定之数,难免期望得享长寿。若是老年人,则可以断定光景已是无多了。必须预先把自己平生最要紧的事处理了当,任他无常朝到暮到,放手便行,没有什么可牵累的。这是晚年最要紧的所在。
有一人问:“据佛经上说,释迦如来用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皆成金色世界。佛既具有这么大的神力,为什么不把这娑婆世界土石诸山、充满秽恶的环境,当下变成七宝庄严的极乐国,何必令众生奔赴于远隔十万亿佛土以外的极乐国呢?”
看莲池大师的一个说法。他说“予”——就是莲池大师自称,他说:“我一生崇尚念佛(他是净土宗的祖师),但是我同时也恳切地劝修行者要看教理,因为你念佛,那颗能念的心要调伏、要安住、要引导,这都必须要有佛陀的道法作引导的。”
通常称出家人为圆顶方袍,由此可知三衣是出家人着的僧服。居士留着长头发,也着出家人的僧衣,这不是佛制所许可的。古人曾告诫:“居士着僧衣,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这话原有明文记载,居士或者没有看到,但是出家人明明知道也不指出,实在可叹!
游五台山的人声称五台有文殊菩萨在;游峨眉山的人认定峨眉有普贤菩萨在;游普陀山的人深信普陀有观世音菩萨在。唯独没有人欣慕说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也没有听人提议说游三山朝礼三大士只是徒仰嘉名,而西方阿弥陀佛正在说法。
有人问:“妙喜禅师说‘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然是愚人所为吗?”唉!我以前对此事已经辩明了。妙喜禅师只是批评“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并没有言“愚人终日一心不乱求净业”。
古德说:“世间最难能可贵的是发心出家的人。”又有俗语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这只是赞叹出家的殊胜,并没有说明出家的利益究竟指什么。难道认为出家人不用耕田,不必织布,便可以享受现成的衣食,这就是出家人的利益吗?
为僧若在正法时代,参访善知识,则惟恐存有分别心。但在末法时代,如果想出外参方,那就惟恐不善于分别了。为什么呢?当知末法时代,世道人心渐趋败坏,好人和恶人混杂一起,假如你评量鉴别时不够慎重,决择时失去真确,则可能以是为非,认邪作正。
荣耀的名声以及丰厚的利禄,这都是世人所竞相追逐的。而古时贤哲却感慨地说:“有人处心积虑谋求名利,偏偏无法得到;也有人得了名利,为名利所拘,苦于无法摆脱。”这后一句“却之不可免”最极玄妙,处世的人应当深信,并仔细地加以品味。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辑录双童现瑞 晋。佛度跋陀罗。初于道场寺译经。堂前池中。每二青衣童子从池中出。捧以香花。举众皆见。以此经久在龙宫。龙王庆感传通。故为给侍。
莲池大师 《疏钞》既出,有不惬者,致辞诘难。其可从者,忻然从之。不可从者,一一辩正。太无紧要,则置弗录。研几析理,不得不然。非曰尚争,是名法喜。 问:念佛之心,无杂无间,即精进度。何故乃云不退堕耶? 答:将谓精进乃能不退堕,非精进即是不退堕耶?辩此有二:一者,亦可即是不退。
释此经分二。初总叙经义。二别解经文。初总。叙经义 夫化制互陈戒定齐举。莫大乎遗教经焉。推征解释开诱行业。莫深于马鸣论矣。然则论主发挥遗教。亦犹龙树启明大品欤。彼则融有而即空。此乃扶律以诠定。是故中夜三唱圆戒珠以严身。上士七科滋法乳而延命。既
问。小乘且置。只如诸大乘经。广如山积。云何妙用偏赞此经。 答。修多罗中虽具有此义。未有如此经之明且简者。故夫称性而谈。正直而说。非不圆顿。而澄浊返背。方便未彰。其餘法门。或浩博而难持。或幽深
△第一卷 云栖寺 宋咸淳《临安志》:「寺名云栖(出「寺观类」第十五叶),在钱塘五云山后,详具《云栖碑记》。治平二年,改名栖真寺。」今曰「云栖」,复其旧也。 知所先后 《大学·圣经章》:「物有本
别则专就此经。復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為作津梁故。二特於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叁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七护持多障行人不
编者按:钱财是好东西,有了它可以衣食无忧,可以游山玩水,可以满足物质方面的需求,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虽然也有视金钱为粪土的高人,但那毕竟是个例。真正不爱财的恐怕全宇宙都寻不到几人,爱财本身不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莲池大师在《诵经杂话》中记述了一个关于诵经的故事,我们先来看一看。明朝总兵戚继光,平时常念《金刚经》。当他驻守在两浙三江一带时,有一天夜里梦见一位阵亡的兵士对他说:“明天我会让我的妻子来拜见将军,请求将军为我诵经一卷,以资超拔,使我脱离冥道之苦。”
通常称出家人为圆顶方袍,由此可知三衣是出家人着的僧服。居士留着长头发,也着出家人的僧衣,这不是佛制所许可的。古人曾告诫:“居士着僧衣,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这话原有明文记载,居士或者没有看到,但是出家人明明知道也不指出,实在可叹!
有人问:“妙喜禅师说‘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然是愚人所为吗?”唉!我以前对此事已经辩明了。妙喜禅师只是批评“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并没有言“愚人终日一心不乱求净业”。
序 有一位僧人问说:出家人要做什么事情?我回答说:在办道、求道。他说:求道最根本、最要紧的是什么?我说:是德行。他说:唉呀!您真顽固。上根利器的人修慧而入道,下根钝器的人修福而已,所以出家人主要
原文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 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两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两绸
莲池大师开示: 我以前在某寺参学,有一天听方丈对大众说:“中元节当作盂兰盆斋。”我以为一定是要设斋供众。但到了中元节,并没有设供,只是领众念佛三天而已。又听说从前有一寺里的当家师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众举行佛事,以祈救护。大众以为一定是要诵经持咒,
缁门崇行录 明·莲池大师作 缁门崇行录序 僧问:‘沙门奚事?’曰:‘事道。’‘事道孰为本?’曰:‘德行为本。’僧云:‘甚矣!子之固也。利以慧入
问:心中妄念纷飞,应当用什么方法对治? 莲池大师:佛在《遗教经》上告诉我们,只要能把心制伏,使之专注一处,无论任何功德事业都能成就。或有人说:这岂不是与告子所说的不动心一样吗?我说:不一样!告子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学习佛法的基础。三世是现在、过去、未来。我们当下活着的这一期生命,是迁流不息相续相继生命的其中一段。佛教认为人在这一世死后,是依身前所造业力牵引至六道中(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接受下一世的果报,辗转受报,轮回不停
或问心念纷飞,当作何方便?予曰:佛言心者,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或曰:得无类告子之强制其心而不动乎?是不然!告子之不动心,念起即遏,遏捺令静。今之制心,是制使归于一处,不杂用心。则彼是灰心不起,此是用心不二;彼是豁达空,此是思惟修,两不同途,未可并论。
元代高峰原妙禅师自己讲开悟的缘由,说道:“不信有这般奇特事,事怕有心人故也。”这话是他自己证到的,真实不虚,修学佛道的人应该确实相信。那么什么叫“有心”?世间的每个技艺,开始学的时候都是很难很难的,好像万万不可能学会,因此放下不学
诸菩萨众。有恒沙劫中。修六度万行。未能满足。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捨。即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密。一心念佛。馀想不生。即禅定波罗密。一心念佛。正念分明。
荷衣松食 唐大梅常禅师,得马大师即心即佛之旨,隐深山中,人无知者。盐官以书招之,辞不赴,附以偈云: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唐朝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得到
明智者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在在处处,弘赞流通,即是代诸佛出广长舌,即是报佛深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为罪也,何可言尽!今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
莲池大师(1535-1615),字佛慧,自号莲池。俗姓沈,浙江杭州人。他与憨山、紫柏、蕅一并称明清四大高僧。大师17岁补邑庠,后信奉净土宗,志在出世,3l岁出家,于杭州昭庆寺受具足戒,学华严,参禅要,历游诸方
1、大师邻居有个老婆婆,每日念佛数千,大师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我死去的丈夫持佛名号,临终无病,与人拱手作揖就走了,故而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听后,从此归心于净土,自书生死事大四个字,贴在案
怨天尤人最损福,一次减3善 当五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六祖恍然大悟:万法万物不离自性!当即作了个偈子: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
莲池大师:怎样居家修行? 学佛者无用庄严形迹,只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千里烧香,不如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