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莲池大师,社会上很多不了解佛教、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晓得他的《七笔勾》,我们这里来念他的《七笔勾》第一笔,“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辑录双童现瑞 晋。佛度跋陀罗。初于道场寺译经。堂前池中。每二青衣童子从池中出。捧以香花。举众皆见。以此经久在龙宫。龙王庆感传通。故为给侍。
万历四十三年七月二日,傍晚,杭州云栖寺丈室内。八十一岁高龄的莲池大师面西而卧,即将入灭。早在半月前,大师即已预知时至。当时,杭城内处处都有大师的弟子。他便前往城中,遍告弟子们说:“我要到其他地方去了。”弟子们面面相觑,惘然莫测,并不知道大师要去哪里。
大约400年前,有一位叫莲池的高僧,他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在阿弥陀佛净土的莲池中化生。 有一回,他看见有个人拿着撺在竹条上的一串蜈蚣……它们正在苦苦挣扎。莲池问,请您行行好,放了这些蜈蚣好吗? 做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遇见一只饥瘦秃鹰,正急迫的追捕一只温驯善良的鸽子,鸽子惊慌恐怖,看到菩萨,苍惶投入怀中避难、秃鹰追捕不得,周旋不去,显露出凶恶的样子对菩萨说:“你为了要救鸽子的生命,难道就让我饥饿而死吗?”菩萨问鹰说:“你需要什么食物?”鹰回答:“我要吃肉。”菩萨一声不响,便割自己臂上的肉来抵偿。可是鹰要求与鸽子的肉重量相等。菩萨继续割自己身上的肌肉,但是越割反而越轻,直到身上的肉快要割尽,重量还不能相等于鸽子。
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也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莲池大师在净土宗的祖师里,是唯一一个半路出家的祖师,三十一岁出家。莲池大师善根非常深厚,早年在家的时候,邻居有一位老婆婆天天念佛,莲池大师当时年龄还很小,看这位老婆婆天天念佛,就好奇地问:“您怎么天天念佛呀?”老婆婆说:“念佛的好处说不完,我丈夫念佛,临走的时候,跟大家告别了一声就很自在的往生了,所以我也天天念佛
明朝万历年间的莲池大师,净土宗的第八祖。莲池大师还没出家的时候,是姓沈,在家时就有学佛、念佛。 有一日,他的隔壁有一老人过世,他的子孙为他牵亡。牵亡的时候,仙婆替亡者说话,他觉得很稀奇。莲池
1、大师邻居有个老婆婆,每日念佛数千,大师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我死去的丈夫持佛名号,临终无病,与人拱手作揖就走了,故而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听后,从此归心于净土,自书生死事大四个字,贴在案
莲池大师出家受具足戒后,行脚遍参善知识。六载崎岖坎壈,行头陀行。当他听说北京有两位禅宗大德——遍融、笑岩,就去参这两位大德。当见到这两位老禅师的时候,遍融老禅师只是告诉他:“不要攀缘,要远离名利,老实念佛。”当时跟莲池大师一块去的比丘就觉得:“哎
母鹿断肠 许真君就是晋朝许逊,字敬之,汝南人。(今河南省汝南县)家住南昌,少年时代,喜武功,善射箭,爱好打猎。有一天到野外,射中一只小鹿,鹿母痛怜爱子,奋不顾身,冲向小鹿,以舌舔伤痕,因箭深伤重,
莲池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他出生的时候就很聪颖,儒学的根底都很深厚,早年也考取过诸生,就是考取过秀才。他对出世间法非常好乐。按他自己的记载,原来小的时候,他就看到一个邻居的老太太天天
莲池大师曾娶妇张氏,生一子,但不幸早死,张氏不久也去世。嘉靖乙丑年除夕,继配汤氏捧来一碗茶汤放在桌上,不料,茶碗却忽然破裂。大师笑着说:“因缘果然如此,没有不散的道理啊。”第二年,他就辞别汤氏:“世间的恩爱都是无常的,生死也没有人可以替代,我走了,你自己做打算吧。”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莲池大师在《诵经杂话》中记述了一个关于诵经的故事,我们先来看一看。明朝总兵戚继光,平时常念《金刚经》。当他驻守在两浙三江一带时,有一天夜里梦见一位阵亡的兵士对他说:“明天我会让我的妻子来拜见将军,请求将军为我诵经一卷,以资超拔,使我脱离冥道之苦。”
通常称出家人为圆顶方袍,由此可知三衣是出家人着的僧服。居士留着长头发,也着出家人的僧衣,这不是佛制所许可的。古人曾告诫:“居士着僧衣,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这话原有明文记载,居士或者没有看到,但是出家人明明知道也不指出,实在可叹!
有人问:“妙喜禅师说‘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然是愚人所为吗?”唉!我以前对此事已经辩明了。妙喜禅师只是批评“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并没有言“愚人终日一心不乱求净业”。
序 有一位僧人问说:出家人要做什么事情?我回答说:在办道、求道。他说:求道最根本、最要紧的是什么?我说:是德行。他说:唉呀!您真顽固。上根利器的人修慧而入道,下根钝器的人修福而已,所以出家人主要
原文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 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两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两绸
莲池大师开示: 我以前在某寺参学,有一天听方丈对大众说:“中元节当作盂兰盆斋。”我以为一定是要设斋供众。但到了中元节,并没有设供,只是领众念佛三天而已。又听说从前有一寺里的当家师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众举行佛事,以祈救护。大众以为一定是要诵经持咒,
缁门崇行录 明·莲池大师作 缁门崇行录序 僧问:‘沙门奚事?’曰:‘事道。’‘事道孰为本?’曰:‘德行为本。’僧云:‘甚矣!子之固也。利以慧入
问:心中妄念纷飞,应当用什么方法对治? 莲池大师:佛在《遗教经》上告诉我们,只要能把心制伏,使之专注一处,无论任何功德事业都能成就。或有人说:这岂不是与告子所说的不动心一样吗?我说:不一样!告子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学习佛法的基础。三世是现在、过去、未来。我们当下活着的这一期生命,是迁流不息相续相继生命的其中一段。佛教认为人在这一世死后,是依身前所造业力牵引至六道中(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接受下一世的果报,辗转受报,轮回不停
或问心念纷飞,当作何方便?予曰:佛言心者,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或曰:得无类告子之强制其心而不动乎?是不然!告子之不动心,念起即遏,遏捺令静。今之制心,是制使归于一处,不杂用心。则彼是灰心不起,此是用心不二;彼是豁达空,此是思惟修,两不同途,未可并论。
元代高峰原妙禅师自己讲开悟的缘由,说道:“不信有这般奇特事,事怕有心人故也。”这话是他自己证到的,真实不虚,修学佛道的人应该确实相信。那么什么叫“有心”?世间的每个技艺,开始学的时候都是很难很难的,好像万万不可能学会,因此放下不学
诸菩萨众。有恒沙劫中。修六度万行。未能满足。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捨。即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密。一心念佛。馀想不生。即禅定波罗密。一心念佛。正念分明。
荷衣松食 唐大梅常禅师,得马大师即心即佛之旨,隐深山中,人无知者。盐官以书招之,辞不赴,附以偈云: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唐朝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得到
明智者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在在处处,弘赞流通,即是代诸佛出广长舌,即是报佛深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为罪也,何可言尽!今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
莲池大师(1535-1615),字佛慧,自号莲池。俗姓沈,浙江杭州人。他与憨山、紫柏、蕅一并称明清四大高僧。大师17岁补邑庠,后信奉净土宗,志在出世,3l岁出家,于杭州昭庆寺受具足戒,学华严,参禅要,历游诸方
1、大师邻居有个老婆婆,每日念佛数千,大师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我死去的丈夫持佛名号,临终无病,与人拱手作揖就走了,故而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听后,从此归心于净土,自书生死事大四个字,贴在案
怨天尤人最损福,一次减3善 当五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六祖恍然大悟:万法万物不离自性!当即作了个偈子: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
莲池大师:怎样居家修行? 学佛者无用庄严形迹,只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千里烧香,不如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