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5

济群法师 | 作者:济群法师 [投稿]

  我们学习唯识就是要通过唯识见正确地认识缘起的世界,也就是我们认识到那个杯里边的弓根本就是没有的,那个杯里边的蛇根本就是没有的,那个晚上看到的那种蛇,其实根本就是一条绳子,根本就没有蛇。也就是我们现在须要通过佛法的智慧来对我们的认识要进行重新的审视,要改变我们的错觉。所以,学习佛法实际上是从改变我们的认识入手。所以,为什么要闻思经教?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因为我们只有闻思经教,我们才可以获得正见。正见也就是正确的认识,我们唯有正确的认识,我们才有可能对世界进行重新的认识。通过对世界进行重新认识之后,那么,我们才有可能认识到法的真相,法的实质。法的真相是什么?那就是空性。那么我们通过对法的真相的认识,我们才有可能解除我们的凡夫心。因为我们说,我们的凡夫心是由我们的错觉造成的,我们现在要解除我们的凡夫心,我们就要改变我们的错觉。所以,人的很多不健康的心理都是因为错误的观念造成的。就像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这些误解,就会形成了很多怨恨的心理,那么,这种怨恨的心理、嗔恨的心理其实跟误解是有关系的。那么,你现在如果说,你要改变这种怨恨的心理,那么,你就要从改变误解入手。同样地,我们要认识……我们想要解除我们的凡夫心,我们要解除我们这种造成我们轮回的心理,我们就要须要认识法的实质、法的真实。

  法的真实,一方面也就是依他起相,当然,依他起相这是属于世俗意义上的真实的,那么更主要的是要了解这种法的实质。这种法的实质是什么?那就是空性,这个空性也就是圆成实相,那么这个圆成实相,我们讲的三性,一个是依他起性,一个遍计所执性,还有一个是圆成实性。在这个三性里边,依他起性这是缘起的假有,是有的,但是,它是假有的。遍计所执性呢,根本就是没有的,叫作龟毛兔角。龟有没有毛?好像现在龟也有毛,啊?这个问题……看来这个比喻不能用了。兔肯定没角吧?说不定现在这个基因工程把这个兔的角也给搞出来了。反正就是没有。遍计所执性纯粹就是一种错觉,就像一个人眼睛出毛病了,然后看到有很多影像其实是没有的,是种错觉。那么圆成实性呢?是真实的有,是代表着宇宙人生的最高的真实,它是真实的有。空性,空性也就是在唯识宗里边它的概念是叫圆成实,那么在佛教里边通常、经常也叫真实,也叫真如,如就是不动、不变。那么,比如在《华严经》里边叫作法性、法界,法的真实性,法的实质。法的实质也就是心的实质,心的实质和法的实质,和世界的实质,一样不一样?是一样的。

  有一个大德说过一句话,他说:你不须要去认识每一种事物,你只要认识到心的本质,你也就等于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你不须要去认识每一种事物的差别,你只要了解到心的本质,你也就通达了世界的本质。那么,心的本质是空性,世界的本质也还是空性。我们要去了解每一种事物的差别,很困难。事物的差别太多了,现在有那么多学科,什么物理、地理、化学……每一个事物从差别的角度来说,它都可以……如果你去研究,你都能够获得无量无边的知识,如果你去学每一种知识,你永远都是学不完的。所以,庄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说了:“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那么我们今天,今天的知识就更多了。所以,我们确实没有办法,所以我们要了解世界,我们要了解世界的本质,这是了解世界最好的方法。所以,我觉得,智慧是简单的,知识是复杂的。智慧是很简单,简明的,但是知识是千差万别的。

  那么,空性,空性也就是我们心的本质。那么,这个佛经里边有关于空性的描述也很多。空性是什么?空性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当然,通常讲得最多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应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宗镜录卷第三十八》)就是不可以用语言去表达,不可以用思惟,就是我们平常人、凡人的思惟、意识,是没有办法触及的,我们的语言是没有办法形容的。为什么呢?

  关于这个道理在《解深密经》里面有一品,叫作《胜义谛相品》讲得很清楚。我看对空性的描述,《解深密经》讲得最清楚了。它从四个方面来描述空性的特征要。

  第一个方面,也就是说空性是超越语言、超越对待。这是超越语言,不可以用语言去描述。超越对待,对待也就是二了,我们的世界都是一个相对的世界,但是,空性它是超越这种对待,它是不二。所以《维摩诘经》里叫“不二法门”,不二法门也就是超越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

  那么,第二个特点就是超越思维。因为思维就是建立在对待的基础上,当然在《解深密经》里边有很多辨析,讲得很详细。就是空性不可以用我们的思维去(理解)。就是我们的意识的思维是没有办法触及空性的,你必须要超越思维才能够触及空性,你想像着空性是什么样子,你怎么想都是没有关系的。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就是说明空性跟缘起现象的关系,它是属于不一不异。空性没有离开缘起的现象,但也不是就是缘起的现象。

  空性是没有离开缘起的现象,为什么没有离开缘起的现象?因为空性是遍一切处、无所不在的。其实这个也正是空性的第四个特点。就是空性是遍一切处。这个道理在老庄里也有说到:道是无所不在。什么“道在瓦砾。道在屎尿。”(原文查到: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也有类似的说法

  这是讲空性它跟缘起法、缘起的现象不一不异。你不能说空性就是缘起的现象,但也不能说,离开的缘起的现象,另外去找空性。因为空性就是一切现象的实质,真实性。其实空性,我刚才前面也讲过了,空性就是我们心的实质。但是为什么我们就看不到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证得呢?原因是被遍计所执给遮蔽住了,被我法二执给遮蔽住了。其实在依他起的层面来说,包括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这些依他起的念头的活动,其实并不影响我们对空性的认识。就像天上尽管有很多云彩,当然除非是乌云密布了,但是,如果说天上有几片云彩,它会不会影响你认识虚空啊?啊?它是不会影响你认识虚空的。

  依他起的现象之所以会成为遮蔽空性、影响我们契入空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依他起产生遍计所执,使我们的心陷入到依他起的这样的一种念头里边,在相、见二分上产生我法二执,或者认为有实在的能执、所执,有实在的能所,这样的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里边,所以,我们才见不到空性,所以才不能通过空性。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在于遍计所执,不是在于依他起性。我们因为遍计所执的关系,就使得凡夫心不断地壮大,这种杂染的依他起,无穷无尽地相续。那么,因为遍计所执的关系,使得我们就不能够契入空性,不能够契入圆成实。如果我们在依他起的念头生起的地方,不起遍计所执,我们就能够契入空性。当你不起遍计所执的时候,你的智慧就会显现了,你的这种根本的智慧就能显现。根本的智慧一旦显现,那你当下就有能力契入空性。

  那么,这个过程中,除了认识以外,我们还是要通过修止观。所以,在唯识学的修行中,是要修行四种寻伺,要通过思惟,要分别。唯识的修行还是从改变认识入手,还是要从改变认识入手。从闻思经教,通过如理思惟,改变认识,然后树立正见,修习止观,最后通过空性。然后再用空性来不断地瓦解凡夫心。那么,这个就是关于地后的修行。在实际的修行过程中,不断地修行空性观,来不断地化解凡夫心要。

  那么,这个大概也就是唯识学修行的一个思路,就是修空性见的思路。当然,这个也还是一块了。因为我们昨天也说过了,就是菩萨道的修行其实是包括着二块,一块是修慈悲,还有一块是修空性。在菩提心的基础上,首先是修慈悲。但是光修慈悲也不行呵,你光是修慈悲的话,这个慈悲要修好,确实不容易呵!这个菩提心要修好不容易,关起来门修修还可以,你要面对着千差万别的众生,你要对这些众生要有兴趣,你要对这些众生都能生起平等心,是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心,因为我们的凡夫心就是不平等的,因为我们的凡夫心就是充满着自我,你要想利益一切众生确实是不容易。所以,我们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修菩萨行,事实上,这是一种世俗心。

  所以,菩提心也分为世俗的菩提心、胜义的菩提心。那么,世俗的菩提心它是培养我们有漏的妄识的基础上,那么有漏的妄识,事实上它是有我的,它是不平等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有我的,它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修空性,通过修空性,通达空性见。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空性的话,那么我们的菩提心将会是建立在胜义的空性的基础上。那么,这个空性它是无我的,它是平等的,那么,如果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自然就能够会有更多的……我们自然就能够慢慢地做到这种无我、平等地利他。

  当然,也不是说一证到空性,就能做到无我、平等。因为你的凡夫心还在,你的凡夫心还会影响你,不是说你证得空性,啊,凡夫心就不影响你了。不是这样子的。如果这样子,那就不要十地菩萨的修行了。你看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后面修行的时候,也还是要花蛮多功夫。这个过程……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意识到修慈悲的重要,同时我们更要意识到修空性的重要,这个是大乘佛法修行的二大内涵。我们要抓住这个二大内涵来修学佛法,我们就不会学偏掉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