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指的是禅宗用以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参禅以悟为期。参禅的目的就是为了开悟。世尊出世的一大事因缘,就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但释迦牟尼佛出世的任务是为了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兴于世,都是为此一大事因缘。佛教的所有修行法门亦复如是,都是要通过修行使得行者“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心开意解,入佛知见。
“禅宗以悟为本”,悟是参禅的根本宗旨,也是佛法的根本宗旨。古代大德对于悟的过程、悟的性质,有种种界说。悟有解悟与证悟之不同;悟与修的关系有顿与渐的不同,有先顿后渐、先渐后顿等种种区别。所谓解悟与证悟,每一位修行人只要是通过一定的法门、一定的时间,都有可能有此经验。
什么叫解悟呢?“藉教悟宗”就是解悟。见到了,还没有行到;先理解了,然后再去亲证。什么叫证悟呢?见到了,也行到了。比如说站在四祖寺门口看传法洞,我们抬头一看,传法洞就在我们的右边,看得一清二楚。如果把传法洞比作悟的目标,看到传法洞就是已经见到了,解悟了。但是,你还没有到达传法洞的现场。有的人他不是站在四祖寺门口看传法洞,而是上去了,直接进了传法洞,那就有一番亲切的体会。不但能把传法洞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站在传法洞的门口,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那就是所谓证悟。理解到了,实践也到了。
禅宗主张的是证悟,参话头,参一个完全不能在理解和思考范围内的无意味的话头,这个话头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通过自己昼参、夜参、月参、年参,长时间地做功夫,做到“意识不行”了,当前一念孤立了,遇到机缘,就可以亲见娘生面目,找到答案,这种境界就是证悟。证悟了不容易反复。只要保任功夫跟上去了,一悟永悟,不会退步。解悟的受用不够,如果功夫也跟不上,就可能出现反复。
顿渐,指的是顿悟、渐悟或顿教、渐教的并称。唐代大禅师圭峰宗密根据顿渐的不同,归纳出渐修顿悟、顿修渐悟、渐修渐悟、顿悟顿修四种区别。
就是通过相当长或者一定的时间,参话头、看经教,然后得到证悟。先有渐修的积累,然后遇到机缘,一旦心开意解,心地豁然明白。所谓“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圭峰宗密大师在此举了一个比喻。他说,好像我们在砍伐一棵大树,怎样才能让这棵树倒掉呢?只有用斧子一下一下地砍,砍到一定的火候,这棵大树忽然倒下。倒的那一刻就好比是顿悟,砍的过程就好比是渐修。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形象,很好理解,对于我们用功也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手上拿着斧子,站在大树底下不停地砍剁,就是要用智慧之斧,砍倒这棵无明之树。树倒了,无明根子彻底断掉了,就是开悟了。这就是渐修顿悟。
圭峰大师也打了一个比方。比如学射箭,有的人天分很高,拿起弓箭,看准目标,动作到位,居然能够一箭中的,那就好比是顿修。但并不是射这一箭就够了,还要继续练,练到每一箭都能中的,技巧纯熟,箭无空发。这就是顿修渐悟。
比如登九层之台,或者说登九层的宝塔,每上一层就有一层的境界,每上一层眼界就会开阔一些;一直到登上塔顶,豁然开朗,一览无余。每上一层有一层的境界,一边修一边悟,因此是渐修渐悟。到了最后,修的功夫到位了,悟的境界也圆满了。
在此有一个比喻:好比染一束丝线,将这一束丝线投入染缸,每一根丝同时都被染上了颜色。悟是顿,修也是顿。
虽然有这四种情况,从修行的历程来讲,第一种渐修顿悟最为合情合理,最为常见。即使是顿悟渐修,能够顿悟也是由于历劫以来善因善缘的积累,才能感得今生今世一闻千悟。渐修就是积累,顿悟就是功夫成熟了。
悟了以后还有更长时间的保任过程。这种保任的功夫,就像前几次所讲的牧牛公案那样,“牧牛”就是指保任功夫。虽然我们能够见到这个道理,见到了法身,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不等于就能够把无始以来的“现业流识”,一下子就剿除得干干净净。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深重得很,要净除现业流识,净除烦恼习气,需要通过长期艰苦的修行过程。
悟了以后不加保任,不通过细腻艰苦的修行,就有可能成为狂禅。狂禅者,眼高手低。见地有,功夫没有。见地有,不能按照所见去做。狂禅与己无益,于他有害。
所以修禅一定要老老实实、踏踏实实、真真实实,来不得一点点虚假。虚假的东西能够一时有效,时间长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暴露出来了。特别是讲到腊月三十日,能不能够抵挡过去,打发开来,这是真功夫。没有这点真功夫,就只能被称为“代众生受苦”了。
我觉得,修行人还是要把自己的生死大事打点好,才能够自己站立得住,也能光扬佛法,利益人天。参禅一法,以悟为期。悟最重要的是解脱生死。要做到来得糊涂,走得明白;来得不自在,走要走得自在。能够如此,做一场出家人也就算没有枉被法服,虚消信施。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本身就是对当时的主流佛教的一种改革,有人说六祖是对当时传统佛教的一种革命,我想这都很有道理。禅宗的一切作为,都是契理契机、观机逗教、不守成法,一切都是按照当时当地的情况来进行教化,不走过场,所以禅宗在中国一直都能够一枝独秀、千年不衰
人生处在迷与悟的交叉路口,怎样把握这一念之间迷与悟的判断与选择,这就是佛陀说法的一大事因缘。禅是佛法的核心,禅的宗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更加直截了当地解决人生的迷惑问题。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的态度是「要赶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时间之内,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这种心情来处理事情,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因为着急没有用,忧虑、担心、恐惧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愚痴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愚痴,是泛指所有一切烦恼;而狭义的愚痴,是指观念、看法或思想上的问题,也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缘,或是因果颠倒,甚至于不相信有因果和因缘。
我曾经在日本电视上看奥运转播,在一场游泳比赛里,有位俄国选手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在他的隔壁泳道是位日本选手。抵达终点的时候,以一秒之差,这位日本选手竟然战胜了俄国选手,成为新的世界泳王。后来,日本电视台访问这位日本选手:“你知道上次的世界冠军就在你的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尢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谈到佛教,首先要了解“佛”。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佛专指释迦牟尼佛。他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族姓乔达摩,原名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针对当时印度种姓和阶级划分的不平等现象,看到众生遭受生、老、病死苦痛,为了打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救度苦难众生
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知一切境相本空本幻本不可得,一切具足,一切圆满,众生本具,法尔如是。见一切境相不住着一切的幻相,明了知道一切的境相皆是灵知空性所显现的幻影。看到境相影子的当下,不着影子而要认取镜子,在境相当下不取幻相而认取知道明白显现幻相的灵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