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慈悲观

界文法师:佛教慈悲观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来了解、探讨佛法修学的一些义理。今天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间,一起来讨论佛教的慈悲观是非常殊胜的一件事情。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今时代佛法确实相当普及了,很多人都有所接触,资讯也非常方便,但是现代人学佛,也有很多迷茫,很多的困难。

  以前我们在戒幢佛学研究所读书时,有一个高校的禅学社到佛学院来参学。禅学社的大学生与佛学院的学生们做交流,互动中禅学社的带队同学跟我们说了心里话:“做禅学社发动同学们接触佛教,参加一些佛教的活动,这个不困难,最大的困扰是,当同学们真正开始对佛教感兴趣了,我却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样陪伴大家往下走。很多同学就会各自寻找自己的学佛方向,其中有不少人遇到了很多挫折。”

  他的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佛法的内容实在是非常的复杂,要讨论的实际上是生命的根本话题,它比我们之前所学的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深奥、复杂,因为我们的心灵就是最复杂的而且,我们是要用自己的心灵来度化我们自己的心灵,佛陀只是老师、引导者和陪伴者,真正要渡过这条烦恼河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但是我们这颗心是充满烦恼的,它还没有见到真理,所以这样一颗心要作为主体来完成这样一个复杂的工作是非常艰难的。所以,当代的学佛人有各种各样的迷茫,产生各种各样的误区,这是非常正常的。

  开始觉得佛法很美好,很新鲜,带有很多的理想主义。可是学了一段时间发现,觉得禅定与开悟这些离自己很遥远。三世轮回也不能马上看得见,因果感应也是似有似无,深奥的经典所谈论的名词法相又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看到一些人念佛好像都是在想着死后与来世的平安,尤其是学佛多年仍然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缺点……所有这些都会动摇我们的信心,都会给我们带来挑战。所以说,在学佛的过程中,你必须要把握一些核心和要素来落实。

  我今天要讲的是佛法中的两大要素——慈悲与智慧。把握了这两大要素,就能够在心灵上直接来用功。这样你就会发现心灵的提升会非常快,而且能够在每天的生活中受益。

  佛陀被称作两足尊,这“两足”就是指慈悲和智慧的具足。修行者的各种身心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说到底无非两大问题——要么慈悲不足,要么智慧不足,把握了这些要点,我们就会进步非常快。

  我们知道慈悲,也知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但是俗语说“三岁小儿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慈悲的实际内涵、修行方法、生活实践的注意事项,这里面的学问非常大,不是说我们知道了一句话就等于我

  们能做到这一句话,它背后要经过一个非常系统、完整、深入的修习,才能够得到这样一个结果。所以我们这一次的讲座,我要为大家实际地来谈一谈佛教慈悲观的一些具体实践。

慈悲的内涵与特征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佛教慈悲的内涵与特征。一说到慈悲,现代人想到的可能未必都是那么正面,首先可能想到一副老好人的样子——软弱、没有原则。如果拿这种想法去想象佛教的慈悲,是对佛教的误解。真正的慈悲是非常有力量的,绝对不是软弱,真正的慈悲,它庄严、温暖和深厚,来自于对生命实相的洞见和悲悯,它既具备开放、接纳、包容这些无尽的胸怀,同时它也充满了宁静、从容的力量和信心。一个真正慈悲的人是非常从容的,他充满了信心,有力量。

  慈悲的“慈”来自于梵文,意思是真实的友情、纯粹的亲爱之念,它是一种非常纯净的爱心,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亲情不一样,跟欲望也无关。同时它也不是渴爱,就是说拼命想拥有另外一个人,觉得他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它不是这样一种渴望。它就是一种非常纯粹的爱心,当你看到一个新生命的时候,你突然会觉得很快乐,对他有一种疼爱的感觉,你的心可能会觉得柔软,此时此刻,你心里的这种爱是非常纯净的,这就是慈心的一个基本感受。

  这样的一种爱心,在佛经中有一些公案来进行讨论。曾经,佛陀有一个弟子,叫末利夫人,是波斯匿王的王妃。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都是佛陀虔诚的信徒,有一天黄昏,他们两人坐在夕阳下,周围非常安静,两人内心里都觉得非常幸福。此时,两人心里都突然升起一个念头,都想知道对方心里最爱的是谁。双方约定各自把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一起打开看。最后,他们看到了各自写的答案,非常吃惊,原来他们写的答案都一样,每个人最爱的都是自己。他们一起去问佛陀,他们的答案有没有什么问题,是不是还不够爱对方。佛陀告诉了他们一个偈颂,其中有两句:每个人都是爱自己的;爱自己,不要害他人。

  这一句话开启了佛教慈悲的源泉。佛教的慈悲是来自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个众生都渴望快乐,害怕痛苦。我们如果能经常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慈悲心就从此刻此处呈现出来。所以佛教的慈悲来自于生命的实相,它不是一种道德的要求。如果要求我们必须符合某种道德,就会有被规定、被约束、被强迫的感觉,好像必须要去做什么,有一种有为的感觉。但是佛教的慈悲就来自于,每个众生都渴望快乐,都逃避痛苦。这样,我们的慈悲心就会像泉水一样非常自然地流淌出来,既奉献给自己,也随时随地奉献给周围的各种生命,所有人。这个过程没有道德优越感,也没有那种我在为你付出的计较,它非常自然,付出慈悲的人很快乐,得到慈悲的人很喜悦,很满足。一旦掺杂进计较和强迫,慈悲就变味了,那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牵强、压力和被约束的感觉。同样的行为,你到底有没有慈心,这个慈心是不是纯粹,它带给我们的身心反应是完全不同的。

  慈心并不难。难的是,我们不是只有慈悲,我们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烦恼、欲望。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慈悲心,而是慈悲心被遮盖了。但是学习了佛法,我们就能够在善待自己的基础上去理解别人,在沟通的基础上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在慈悲的基础上拥有智慧,我们就会更加灵活。如果我们不能够了解每个人都是渴望快乐与害怕痛苦的,我们的慈悲心是不能生起的,同时我们的抱怨与嗔恨就会非常多。所以说,有了这种了解——佛教慈悲的来源,它来自于对生命本身的关怀,来自于对生命实相的理解,慈悲的修学就具有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可能会害怕变得太慈悲,会被别人占便宜,害怕成为一个被索取者而不停地付出。事实上,慈心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这一点,不管是个体的幸福,还是世界的和谐,都不能离开慈悲。如果这个世界少了这种爱、这种慈悲,我们的身心、人际关系,甚至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都会陷入危机。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自私可以保护自己,认为自私可以保护自己,事实上是偷换了概念。一个人生活快乐和不快乐,真正的因是什么?是他有没有智慧和能力。一个真正拥有了智慧,能够非常好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人,他才拥有能力来保护他自己、保护别人,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爱心和慈悲的话,这个人是更温暖的,他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所以说,快乐的因是来自有智慧,而不是自私。自私也不一定能帮助你解决问题,不一定能帮助你照顾好你自己,有时候恰恰是自私破坏了人际关系。所以说,慈悲不会伤害到我们,但是缺少智慧的慈悲,错误理解慈悲,那有可能带来问题和伤害。

  事实上,缺乏慈心的话,我们的世界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慈心特别适合以下人群来修习。如果一个人有焦虑症、抑郁、各种各样的恐惧、嫉妒、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方面困难、容易紧张、失眠、慢性疲劳等各种心因疾病,都非常适合修习慈心,对身心会有非常好的疗愈作用,对人际关系的改善也非常好。我们平时不断修习慈心就是在不断强壮我们的心灵。慈悲是一种积极正向的心理状态,当它在内心生起时,不仅能给别人带来利益,更重要的首先影响到的是慈悲者自己。我们看到佛像都是在微笑,给人一种内心无牵无挂的自在感觉。一个慈悲者的心里实际上是非常愉悦的。根据《清净道论》的说法,修习慈心可以产生十一种好处:能愉悦地睡着并起床;不做恶梦;一切众生乐于亲近;诸神护念;远离一切火灾、毒害及刀兵的伤害;容易专注;外貌清新;临终时不昏乱;因修习慈心观而往生梵天。

  总结起来有六个方面。第一,睡眠会改善,“入睡安乐,醒来安乐,不见恶梦”。有的人有入睡困难,躺下后老是睡不着;有的人会早醒,在凌晨一两点钟就醒过来,醒来之后就难以入眠;有的人在睡眠中会有各种恶梦。在修习了慈心之后,这三种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第二,人际关系改善。修习慈心的人会变得温暖,为人爱敬,还要被非人爱敬。就是其他的众生也会喜欢这个人,还能得到诸天的守护,即佛教护法神的护持,会产生一种吉祥的人际关系。

  第三,生活变得平安,不容易产生各种意外。一个心怀慈爱的人,他的内心是柔软的,是带着保护的,不光是保护别人,也在保护着自己,开启了潜意识中的保护机制。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超我惩罚”,如果有人内心不接受自己或者做了一些罪恶的事情,他的超我部分会在潜意识中惩罚自己。有的人当他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在好多方面都出了问题,走路把自己碰伤,说话不知不觉得罪人,一切都乱了,为什么呢?可能是潜意识在惩罚自己。修习慈心之后,我们的内心就开启了保护自己的机制,生活会变得平安,不容易出现上面所说的破坏性的问题。

  第四,容貌会变得好看,修习慈心之后会容光焕发。

  第五,内心安定清明,能够让心快速入定。慈心强,心就会很安住。如果一段时间内有焦虑、恐惧、愤怒,你会发现工作、看书都难以进行下去,你无法投入、无法专注,这是因为定力下降了。如果你的心,慈爱修得很多,慈心充分的话,你的定力就会恢复过来,你就又会专心起来,能够安住其中。

  第六,如果证得圣果,你就能挣脱轮回。如果不能够解脱,没有开悟,它会让你的未来生到善处,可以往生到非常清静的梵天界。

  慈心对我们整个生命、身体、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乃至于我们未来的生命,都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爱心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认为,一个女性成为母亲之后,她会由脆弱变得坚强有韧性,而且智力、体力、意志力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来自于爱,这是非常伟大的力量。养老院的老人如果有养宠物或种花草等植物,他们的身心状态也会远远好于那些没有从事这些活动的老人。所以说,爱从我们的生命里生起来,反过来又会滋养我们自己,慈心就是这么奇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