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中有关净土的十问十答

《净土十疑论》第二个问题:

  问曰: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这个问题就是说一切法本来是体空寂灭,寂灭也无所谓说生那里生这里,也就我们舍此世间要生到极乐世界,舍此土生彼土,有此有彼。我们昨天讲的公案那样,有我有你还有我执啊;有此有彼,依然执着于诸法的来去相,彼此相。法本平等寂灭,法性是如是。本来是这样呢,为什么要舍此土生彼土?我们说要厌离此世间,心求彼世间。为什么要这样子?经里面也讲欲生净土当净其心,心净则佛土净。也就说我们心净当下即是净土,为什么要生到极乐世界去呢?提出这问题,如何来说明呢?有两种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是总答;第二个是别答。

  总答说我们有求弥陀这种心。有人说我舍此求彼,那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我就在这个世间不就完了嘛。这下面说你执着这个世间,不求那个世间,还照样不是执着此而舍彼。有人说我要求那里去,舍此求彼;现在说我舍彼求此,我不要生到那里,我就在这里。这样同样是犯过:执着。

  他说求生西方弥陀净土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如果这样讲,你要住在这里不求西方,这是舍彼着此,执着于这个地方,这照样还是一种病,也是不中理。有人说我不生那里,我不求生彼国也不生此土。不生此不生彼那生何处啊?不生到那极乐世界,也不要生到这个地方,那生在哪里?《金刚经》里面讲的断灭相、断灭见——《金刚经》说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与法不说断灭相。不能说断灭。我们是同样犯这毛病:说不生此土。不生彼土生此土,此土不生,又说我也不生。这样就一种断灭了,这是一个总答。

  别答说:本来应该要理解生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这样才会圆满。不能说我执着这个地方,那就是为无生;或者说我生到那里,是以为有生。诸法本来是不生不灭,如幻如化的生灭依然是有,我们只是不执着于它的自性而已。生也无所生起,灭也无所去;来也无所来,去也无所去。本来是这样,就说不生不灭之相。所以在中论里面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所生的诸法,但是它当体即是空的,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应该是如此理解才能够圆满。

  因缘所生,它是假名安立,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我们勉强给它安立上一个名称,叫什么?我们这么多人就有这么多的名称、名字,假名安立。这种假名安立叫世俗谛,有它的用处、作用点。因缘和合,有它作用。你比如说我们这桌上的花啦、麦克风啦、杯啦、佛像啦,这都是我们安立上的一种名称,它本来是无自性的。所以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空是空此而已,这个空也不是说空无所有。

  我们通常理解为进入空门,佛门当中叫空门,空门不是说什么都没有。我们要吃饭、穿衣、睡觉、要房子住,能说是空吗?这个是说当体即是空,它无有自体叫做空。比如这个房子,房子的自体是什么?我们一个人的自体是什么?我们会执着我们这个人的身体、我的头、我的眼睛、我的鼻子、我的嘴巴、我的耳朵、我的胸口、我的肚子、我的脚、我的手……这么多东西组成起来,都是我的,我在哪里?那只是因缘和合的一个主体。这个主体不能说它没有用,它有用,有它的世间的作用。我们要远离这种执着才是中道义。亦名为假名,假名安立。每个人有名称的作用,这是体会中道之义,所以说诸法不生。

  所谓诸法不生,它无有自体生起来。没有一个自体,是因缘和合的一种产物,存在的一种形相、一种体,所以我们说生。你要能够理解这个法性,当然生即是无生,那无生也不妨碍我们往生,这是法性这样理解。

  有人说心净则佛土净。但是一切净土法门,也没有离开我们这个心念,肯定是心净佛土净。我们这愚痴的凡夫被世间种种名相所执着,生常常把它理解为做生的解释,生做生解,我有个东西可生。有人说我这念佛念得不够,到时间生不过去,掉下来怎么办呢?生到半天掉下来,我们说有一个东西可生,有一个东西可灭,这是我们世俗人的知见,执着而已。

  所谓生,就是我们的心性的往生,能够理解心净当然就是佛土净,佛土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心里。佛法不假外求,并不是说佛菩萨赐给我们什么。如果这样理解那就是肤浅的理解,所以佛教与民间的信仰我们要严格区别开来。中国的原有的民间信仰,信神,它是一种追求,求神给我们什么,神赐给我什么。佛教虽然讲求,但这是内心的一种显发,所有的一切功德都在我们内心,本来就具足的有,内心就有。我们要相信这一点。

  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里面就有一句话:要尊重己灵。所谓己灵就是我们的心性,我们的佛性。你彻底要相信这个,我们学佛修行,就能够成佛,就是依这个佛性而成佛,叫我们不要辜负这个己灵。所以说这一切佛法功德都在内心具足,《楞严经》里面叫做妙明真性,这个妙明真性不假外得。如果有从外得那就错了:头上安头。本来你自己有啊,我们都在外面去寻找。摆尊佛像在那里,我们烧上香跪在那里,求菩萨你给我什么,这种做法只是粗浅地学习,可以这样。但真正深入地了解佛法不是外求。

  我们把道场布置得庄严,佛像摆得庄严,烧上香……做什么,这都是从事而引发内心的理的一种显现。我们拜佛要找个佛像在那拜啊,没有佛像你拜墙壁、拜树啊?我们拜不下去,这是空落落。有一个佛像在那里,就会引发我们内心的那种恭敬心,会合掌,然后拜下去,把这个佛像当做真佛在那里想。所以说这佛像是不是佛呢,也是也不是。你要做佛想就能够引发我们内心那种虔诚和恭敬,这个功德就能够显发出来。那真正是不是呢?不是。它只是土塑木雕供在那里,是引发我们的内心那种作用。所以经典也是这样道理。

  《金刚经》里面说: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筏喻者就是我们过河需要船,需要竹排渡过河达到目地。那个文字只是起这么一种作用而已。佛法在不在文字当中呢,也在也不在。你说在,你要说完全在文字当中,文字是一种符号而已,只是一种表达工具,语言也是如是。我们通常说语言文字相连,它只是表达的一种工具,感情的一种交流。我在这里讲语言的表达,你们在那里听,内心产生一种理解,这个理解要靠你内心去产生作用,思维才能够显发这种功德。你把这个语言文字执着为佛法,那我们的文字已经看到,佛法也听到,那我们怎么没见到,没悟到呢?所以不在文字里面,要空掉这个相,不能执着。不是在那里求而能得的,要从内心的修为显现,所以说修德有功。佛法是这样的。

  性德方显,你通过修行这个功德而显发我们内心,本性那种德就能显发,我们这种智慧跟佛没有两样。所以佛初成道就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如来的智慧完全是一样,但没有显发,为什么?被妄想执着所蒙蔽所覆盖显现不出来。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种种办法、方便来显发内心这种功德。这功德显发出来一切就都具足了,不假外求。

  现在我们从事上修行,还要去求找一个清净的环境、地方,把所有的妄念净下来。我们居士都一般喜欢到道场,到寺庙,到哪个法会去赶一赶,然后参加一下,觉得比较好,比较舒适。哪个地方有打佛七了,就拼命去赶一下,是不是这样?大概有这么一种心态。居士因为过去没遇到佛法,一直都在社会、家庭、工作奔忙。现在了解到佛法恨之已晚,赶紧要修行。家里环境比较嘈杂,所以到清净的地方去修一修。这是一个。

  第二个有人是凑热闹。家里一个人修,他寂寞,一群人一起修很好玩。是不是这样?大老远赶去念佛念一堂,大概一两个小时念那么一堂,他就说很好。居士反而说出家人,我们都这么虔诚念,你们怎么就不念呢?看你们吊儿郎当那个样子。

  诸位,我们整天都那样,我们的生活一直都那样。我们没有像你们又是工作,又是这样那样的,我们没有。我们的工作就在寺庙,整天跟佛菩萨在一起。所谓在一起就是说跟佛像在一起。看了看了,时间长啦就皮了,那个很好乐、很恭敬心也无所谓。法会我们见多了参加多了,一下子那么一种精进勇猛心发不起来。

  你们打佛七只有七天。第一天、第二天……最后一天,你们总算可以回去了,这下回去好好睡上两天。有没有?我们没得睡呀,七天八天还是那样,佛七完了我们还得上早晚殿呐。你们也打八关斋戒,有些打八关斋戒跑到庙里去呢,一天一夜不睡觉,一天一夜不说话,很精进的一天。然后看师父:我们打八关斋戒都这样精进,你们呢?散心、杂话、不修行。你们只一天,你想想看,一天而已。我们都像你们那样不讲话,一辈子都不讲话,那不成了哑巴,能行吗?你偶尔一下倒是可以啊,我们整天那样子不可以,所以不一样的。

  你们偶尔有抽出一天半天的时间到庙里来,你就会万缘放下,然后拼命在那念,很虔诚。菩萨通过你们这么一求呢,也特别灵,就成全你了。我们整天跟菩萨在一起,跟他老人家也七求八求,他也没怎么答应,没怎么反应。所以说修学佛法环境很重要,它能够显发我们的内心。出家人也这样找道场,要道风比较好,环境比较好的,才好修行。

  现在人有一句话叫宗教与社会,用现在时代叫做聚交,跟社会聚点交在一起。过去的道士、和尚都进入深山修行,乃至西禅寺以前叫什么怡山,它是在郊外独立的地方,现在被城市给包围到里面去。过去是这样,远远地躲开,视金钱如粪土,刀耕火种很自在啊,没人来嘈杂。所以说天下名山怎么样?僧占多啊!出家人都住在深山老林里面去了,好修行啊。现在深山老林成了什么?繁华的地带、旅游的重点。出家人就不得安宁了,庙里就搞得这样纷纷扰扰,事情就会变这样。

  你们不能说这出家人不修行。修不下去啊,怎么修?这么多人到庙里来游玩、卫生环境、防火、防盗,种种事情都要出家人去忙碌。我常常跟大家说我们这一代的人没福报,过去人躲在山上可以几十年不出来,躲在那里没事。现在不行,你不出来他来找你,让你不得安宁,共业所感。所以现在修道很难修,环境造成如此,这是众生一种业,动态是这样。现在要找一个环境安静来修行是比较不容易。

  以前居士在家里他也好修行,可以闭关修行。现在也是不一样,在家里每家每户的电视、电话、种种事都有。所以说你们能够有一天、两天到庙里来修修行,就会感觉良好,这是肯定的。因为有个安静的环境,这种心性才能够显发出来,清净下来。所以我们常常要坐禅、打坐,把这一些妄念放下后,智慧就能够显发出来。智慧是这么来的,而不说在哪里求来的。

  过年过节烧很多香在那里,现在有些地区弄成一种恶习、陋习。一年都不烧香,过年大大柱烧一柱。香不在大小啊,诸位!你一年造业造到完,烧这么大根也没有用。你不觉得这样做法很愚痴吗?这佛法要有智慧呀!你烧那么大柱香不觉得很污染环境吗?造成左邻右舍的人不能安宁。那个烟熏得要老命,如果遇到刮风,那个香灰全部刮到人家的家里去了。本来对佛教还蛮有好感,这样一来就产生反感。

  我记得去年过春节正好遇到下雨又刮风,大大的香都烧到一半一半在那里,黑,黑,满街都是一片漆黑。真正的一些老居士到庙里去未必有去烧香的,拜拜佛就好了。大家知道烧香咋回事,对吧?老居士也未必去。我们烧香不在于大小。你小小根烧一根,心香一柱供养十方法界三宝、常住三宝,小小根就可以了。烧香本身就是表法的嘛,不在于那么大,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所以说所有一切的做法,无非是显发我们内心那个功德而已。这个要了解。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