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与他宗之圆融无碍 作者:界诠法师 学习净土法门的义趣 二十多年来,学教、学戒,讲学、做事、建庙,时至今日颇感内虚,人命无常,但思归宿。十多年来倾心于戒律,今导归净土,因为戒是定慧的桥梁,戒是定慧的保障,戒是住持佛法的幢相,庄严佛法的璎珞。戒犹如
八关斋戒的传奇,一天,有五百位天人一起来到祇树给孤独园。他们至诚顶礼佛陀,佛陀亦为他们宣说佛法大意,最后皆证得须陀洹果。阿难尊者见五百位天人因缘如此殊胜,便向佛陀请示原因,世尊于是将过去的因缘娓娓道来。在迦叶佛的时代,有两位婆罗门跟随国王去拜见佛陀。
依三界施设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地。(一)五趣杂居地:同为散地故合而为一。(二)离生喜乐地:色界初禅,离欲界之欲及恶不善法,生喜乐之受。(三)定生喜乐地:即二禅天,离初掸寻饲,禅定转胜,由定所生之喜乐。
佛典分世界之成坏为成住环空四期,或称四劫。劫者,泽云时分、大时、长时。此大时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计算,时极少为刹那,时极长为劫。从人寿无量岁,每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又从十岁每百年增至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即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中劫又分成住环空四劫。在成劫中有二十个增减,即三亿三千六百六十万年。住环空亦如是,有四个中劫共有八十个增减,即有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为一大劫。
首先要有信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为随顺义,信才随之,不信则不随。“信”敬慕义,尊敬仰慕。信有多种:1、不信,不信己和他,己有佛法可修成,佛已成。2、疑信,疑己和他,一面信一面疑。今天觉得学佛是好,明天又觉得学佛不好,今天遇知识来赞叹,便增信心,明天遇恶知识,笑之迷信,便又生疑,自与自矛盾。
什么人可以皈依呢?有人说我皈依没吃素,能不能皈依?在印度佛住世时,乃至经典所讲的吃素叫持斋,它不叫吃素,叫斋,而不叫素。这个素食,已经有一千六百年了,在中国佛教这个历史的过程当中,已经成为优良传统,学佛也以素食作为一种标准。
常常有人问,做居士应该怎么样做呢?那下面有几个问题跟大家一起探讨,做居士应该具足这样这样的条件堪称居士。普天下的居士都是卡在一些小问题上,我们所到之处居士常常问一些小事情,也因为一些小事弄得烦恼不堪。所以我们根本的知见要树立起来。
净土法门这是老生常谈,信、愿、行这三者都要具足。善导大师讲过,有两种深信,三种心要。两种深信是信自身、信弥陀,先要相信这两点。你要相信自己呢,真是没有办法在修行过程当中要开悟,要见法性,乃至留在这个世间行菩萨道,你都觉得无能为力。你要相信这一点。
为何要坐禅呢?其实禅不是坐出来的,禅无需坐。禅即是法,即是道:道本无相、无影、无声,非坐能得。只因我等众生心乱、心躁动、不见道、不体道,与道不相应,所以驰骋于生死。
知识是平时积累!羡慕别人有文化,那要知道人家的付出。修养是平时的忍让。无论做什么,都要不懈的努力与坚持。修行就是平时点滴的沉淀、思惟、观照。令心平静、平衡、专注、专一,智慧慢慢就有了。
古德云:“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以身作则的领导者,人们皆能听之从之,以言说教的人,会引起诤讼、斗争、是非。 若只是发号施令,别人虽然听了,但心里不服。
天晴又阴了。窗前独坐,几分凉意。庭前花木,或枯或荣,开花,凋谢,似乎不重要。照顾好自己,不轻言放弃,是对至亲与挚爱最好的报答。
呱呱落地的婴儿,以哭声来索求所需,可谓之求。渐渐长大,父母为之择名校,可谓之名。有了名,相随而来的是利。挣钱为求大房、名车、地位,可谓之利。为保名声永久,地位永固,谓之权。求名、求利、求权,其实没有离开痛苦。无论是亿万富翁,拥有多少亿,和那些为生活所迫去追求几千几百元,他们的痛苦没有太大差别。
人们在拥有一件东西之后,要主动放弃它并不容易。人们对物对事的执着是深刻的。一件东西用久了,突然坏了,或丢了,久久难以释放。譬如:在家人对子女儿孙的执着,即使他(她)们都长大了,或老了,依旧念叨难忘,惦记思念。要淡化心想的情感,就要时常观想。
每当我闲着的时候,或者有好吃的好穿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已去世多年的妈妈! 妈妈曾经在那艰苦的山村,过着一生艰难的岁月,在那段漫长艰辛的日子里,母亲渐渐地苍老,母亲为托起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吃尽了苦头,受尽了委屈。母亲生病只是忧苦着脸,依然忙碌,默默
界诠法师 界诠法师,俗姓李,福建省福鼎店下人,1959年11月19日出生。自幼善根深厚,聪慧过人,常随其母亲近三宝,每每于寒暑假期皆到寺中帮忙师父劳动耕作,一有闲暇便向师父请教佛法,深得法益。万法缘起无常之理,生死轮回不休之苦,铭记于心,发愿早日出家,归投法王
界诠法师访谈录 界诠法师,1959年出生于福建省福鼎市一个乡村的佛教家庭。1978年高中毕业后,于福鼎太姥山平兴寺从世行法师披剃出家。1981年在北京广济寺受具足戒。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1984年至1991年,被聘为福建佛学院教务长兼莆田广化寺监院,亲近圆拙老
净土法门与他宗之圆融无碍 (根据法师手稿录入,文章标题为暂定) 作者:界诠法师 学习净土法门的义趣 二十多年来,学教、学戒,讲学、做事、建庙,时至今日颇感内虚,人命无常,但思归宿。十多年来倾心于戒律,今导归净土,因为戒是定慧的桥梁,戒是定慧的保障,戒是住持
住持佛教其责在僧 (在中国佛学院四十周年校庆座谈会上) 界诠法师 记得十六年前的今天,我才刚到佛学院来求学。十六个春秋已经过去了,每当想起在学院学习的情景时,就有种无限感恩的心情油然而生。我是“文革”后恢复佛学院的第一届的学生,而且是在“文革”后期
《念佛与修数息观》 界诠法师 一、高声念:声音洪大,把全身之精力,都贯注在一句佛号上,对治昏沉懈怠,驱除相续的杂念,若昏昏欲睡或想入非非,猛一提起精神,顿觉头脑清醒。 二、默念:不出声,只是心在念,心中清楚明白,闲于一切处,一切时。 三、金刚念:声音不大不
《持戒与持斋》 界诠法师 一、持戒:戒有出家戒、在家戒。出家五众:十戒、六法、具足戒、菩萨,在家戒:三皈、五戒、八戒、菩萨戒,三皈亦是戒。 二、持斋:讲八戒就联系到六斋日,八戒斋的立制缘起:㈠印度固有的信奉,以每月六日为不详之日,故佛出世依此而善巧劝之
《四悉坛与四摄法》 界诠法师 一、世间悉坛:世间的种种名言施设,皆随情而有。 二、对治悉坛:对治众生的执病,多贪——不净,多瞋——慈悲,多痴——因缘。 三、各各为人悉坛:适应根性,设有法门不同。有随信行,有随法行,有在家,有出家,有静处住,有人间处。 赞叹
《优婆塞戒经略讲》界诠法师 一、佛法与人生之关系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以佛法导人身,方知人生之真价。 二、此经在佛法中之位置 所谓优婆塞戒,是一切戒的基础,为五乘共法,却又劝发菩提心,又为大乘之不共法。 三、此经为在家菩萨之中心,赞叹在家之人发菩提心。
《缘起性空与净土的建立》界诠法师 学佛的目的是在净化自己的身心,达到国土清净而利乐众生。 诚然,学佛是为了成就佛果。但这佛果是怎样圆成的呢?就是正确认识、理解佛陀可说的基本教义——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说明宇宙人生,生起与坏灭的普遍规律,正确的认
《学佛第一课》 ——界诠法师 (根据法师于福建佛学院任教期间手稿录入) 【目 录】 一、什么是佛教 (一)、佛教讲些什么,目的是什么? (二)、什么叫业报? (三)、怎样才能得到解脱自在? 二、学佛的方法 (一)、信仰 1、不信 2、疑信 3、浅信 4、深信 (二)、三皈—
《传戒须五事如法》界诠法师 学人少德薄才,承蒙器重,共邀传授戒法,不甚惭愧。曾几次参加传戒,所遇所见,诸有不依律制而行者,或根本违律不如法事,却又争执不下。有鉴于此,故先提出几点,以作共勉。如若不然,学人将不参预或中途退出。 一、如法结界: 须结有场大
《普贤十大愿与念佛法门》界诠法师 普贤对善财童子说:“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十大愿似乎是对佛境界而言,《华严经》言:“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
《十二门论的品门大意》界诠法师 三论宗的基本观点,就是认识一切法都是相待成立的,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客观必然规律。主张一切法缘起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而在空的基础上,建立一切因果罪福以及凡圣的流转和还灭。如《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
《境界·知见·正命》◎界诠法师 一、境界 佛教中有言:净化身心,转染成净,转迷为悟。染的是外境(事物),迷的也是外境(六尘),心随境则生喜怒哀乐,随称、讥、乐、苦,利、衰、毁、誉而动。不能自在的生存,为之而颠倒。因为不识本性,诸法自性。 随文字,语言的好恶
如是我闻——怀念青芝老法师 (青芝老法师示寂十周年) 凭着自己过去世的一点善根,对佛法的好乐,高中毕业后,我拜别双亲,来到当时还是农场的平兴寺出家。 出家虽已三年了,每天除了干活还是干活,根本无从了解何谓佛法,不知道出家的真正意义所在。 文革期间,僧人
修行 ◎界诠法师 情俗世物看破了,放下尘事知多少。 修行明心为何难?不肯坚持儿戏搞。 凡心尘心,俗事难断,出离心难生,纵尔能生,坚持又难。 思来想去,修行犹如与敌决战,不胜烦恼,则被烦恼所使。 读经,多闻,思维,总不易相应。 打坐,拜佛,念诵,心总是浮浮燥燥。
法依人弘 天下着雨,心沉闷呢! 时至现在,佛法衰落,匠才缺乏,学法求法者希,依法安住者少。年轻人还不能擅自呵斥,只能随顺、赞叹、恭维,稍有批评,立马走人,谈不上调教了啊!只有听之任之吧! 这就是法灭之相,人才难就,栋梁不出。 法依人弘,人不成才,焉能弘道。道
修行要理事相应 修行,从理论上说很容易的事,“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即事即理”、“即理即事”,但实际行起来又何其难啊! 有时心情、心态会调的很好,有时根本把捉不定,随人随事心则变化万端。若能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处之泰然,无论顺逆,心能了
珍惜当下 人与人之间的因缘,相处是那么的短暂,共住在一起常常会有不愉快,一旦离开了,一辈子再也没有机会共住,甚至见面都很难。 或各自长大,各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或各有自己的事业,各有自己修行的法门…… 渐渐地老去,只有留给人们一种回想和记忆。 人生如石
策励十条文 ◎做错了事不能找借口,推脱责任。 ◎每天常自我反省,还有哪些事没做好;或今天做错了什么,力争下不为例。 ◎多听别人说,不打断别人的话。 ◎节俭,能不用买则不买。 ◎守诚信,说到做到,不可说到做不到。 ◎提起正念,勿胡思乱想。 ◎常尊人、敬人,尊
修行应日行增上 有五位净人要落发,剃头出家。 晚上与他们谈谈话,说明出家之不易事,护持佛教,护持道场,要发长久心。 晚坐香开示: 修行应日行增上,检验己心是否快乐,心胸是否开阔,处事是否欢喜,对佛法是否好乐。若是,说明平时在用功改变心态心理;若不是,那就是
修道人 修道人首先要能安下心,耐得住寂寞,对事物能看得透、看得开、放得下。对无常的人生、变化的世界有个正确的认识,心不随境转,不随物迁。 学道修行,应从淡处着眼,轻名利,淡化情感;不从知见处入手,不要自以为是,我执我见,修道障碍;从勤处用心,修何法门,皆
轮回之苦 修行是艰辛的,但必须要修行。 众生由于无始以来,因懒惰纵欲而一直流转生死。今遇佛法,虽知修行能出生死,却依然不肯修。怕吃苦、怕辛苦,但细想轮回不是更苦吗? 出离心难生,菩提心难发。怎奈世人为了生活,忙于挣钱,没有时间修行。待到钱和时间都有了,
出离心 生起出离心有二: 一、思惟无常,了知死殁无常,人身决定死,死无定期,死时无可怙恃, 二、思惟诸苦。 能生出离心,当修集涅槃法缘,在未入顺解脱分前,必须修习解脱法的增上缘,要有正法增上他因及自内心如理作意。 其次,要有得人身,生圣处,诸根具,具净信,离
心能静下·方能净心 从去年冬天至今春,南方的雨总是下个不停,而需要雨的西南和华北,又总是那么干涸:所谓风雨不调,民之疾苦。 真正发现修行太难了,心难住道,心难寂静。功夫难成片啊!妄念难调伏,净心不现前;净心不现前,妄念就作怪。妄念现行,善法不成;善法不成
福德·智慧 有二种因缘,一者福德因缘;二者智慧因缘。 说种种相好功德等事,是谓福德因缘;说诸法性空无相、无
解脱·涅槃 解脱涅槃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是修道者的最高目的。 在修道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方法有千差万别。但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在义解的指引下进行,如此才是有效的,可靠的。 佛陀出世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佛所说的法,依法去思维决择,断
佛法不是贸易 如果一个修道人,只满足自己的欲望,不能使别人快乐,自己也就未必快乐。 不让别人幸福,自他都不会幸福。 修道不要用交换的方法去修行,佛法不是贸易。 修道要识因果,明了缘起法之规律。勿用廉价的态度,做了付出就盼望回应,这本身不符合性空无所得
如何才能心净 经中云:“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心净由智慧故,有智慧能使心净,心清净则一切所作
转变 众生的执着很难去掉,也很难改变。 父亲他虽出家,也很用功拜佛、念佛,但对子孙的眷念,时刻都放不下。心心念念都系属于彼。担心、牵挂他们的吃、
障道法 修行学佛,有诸多魔障令行人中断。 现斗争行、扰乱行,能与行相近作纷扰,于听法能作睡眠无闻之行。 变邪想,障出家法,令食欲、娱乐生著,现旧习,生俗忆;生怨亲不生平等,令心不安;生是非,意不安乐;与恶友为伴,行非法;于名利事生贪,扰乱心行,营求资财,学俗
调伏心态 每天事务的杂乱有时令人心烦,常会想下一步怎么办? 一切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光阴的流逝,都会成为过去。 这就是最好的调伏心态。 四念处 观身不净,有五点:住处不净,种子不净,体相不净,自性不净,究竟不净。 观受是苦。苦、悲是其真相,虽乐亦蕴含着苦痛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而幸福又在何方? 不同层面的人,幸福的概念和感觉是各自不同。 久病者,健康是幸福; 身陷囹圄者,自由的生活是幸福; 无家而归的流浪者,温馨的家是幸福;
人生来的是那么的偶然,父母没有与其商量就把人带到这苦难的世界。其实并不偶然,一切皆有业因业缘,随着业力的系缚而选择了父母。 人生去之又是那么必然,人总想活着,但无常不由自己,终归要死的,古往今来谁也
佛是果地上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功德。 生佛不二,只是从理性而言。 凡夫是博地因人,具足无量烦恼、无量业系,有无量生死果报。 虽说理具一真法界与佛无二无别,但迷悟悬差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即所谓学佛。 佛是觉者、智者,具足无量慈悲、智慧、威力、功德。学佛即学佛的智、觉、慈悲、喜舍。 佛是断除一切烦恼,具足大觉圆满。我等学佛者,在断除烦恼,寻找大觉
人老的感觉是怎样? 人老了,体力精神衰退,对生活开始了厌倦。 人老了,怕事情,胆小了,想得更多,盼望天天平安。 人老了,总喜欢回忆过去,对未来十分渺茫。 人老了,看看过去,觉得很多事情是那么可笑无
声闻者,为小乘行果,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悟四谛理,证阿罗汉果。因闻佛声教,故名声闻。《瑜伽师地论》去:诸佛圣教,声为上首,从师友所,闻此声教,展转修证,永出世间,小行小果故
《维摩诘所说经》是鸠摩罗什在姚秦弘始年间(公元399—415)翻译弘传的。 我听了这部经以后,得到了不少受益和启发。此经从文字上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中国文学上有很大的影响;从义理上说,确是可以体会到佛
学佛,首先要有智慧来看待人生,对待人生,我们不要去勉强,去模仿别人,也不要把自己的行为强加给别人。现在的社会教育子女,通常就是剥夺子女的自由权、选择权。父母已经把他一切的一切决定好,安排好:很
依佛法看,怎么样才快乐?少欲才能够满足,随缘才能自在,最重要的——得人身,闻佛法,解脱才能够快乐!如果不解脱,这个世间永远没有快乐,所以知足才是快乐,智慧是人生真正的力量。我们常说健康是快乐,
出家人是人,他只是穿着衣服跟你们不一样,你们留着头发,我们把头发给剃了,就这么简单,追求有点不一样,仅此而已。
每一个人有各自的因缘不同,有福报跟没福报相差很大的,不是他脑子不好用,也不是他生不逢时,我告诉你这就是福报。
皈依若干年以后,因缘成熟了,要受持五戒。皈依三宝,只是种善根而已,算为佛教徒,然后你要进一步,你要想这个人身不失去,要持五戒,持戒才能够保住人身。从五戒做起,五戒就是五条戒:不杀生,不偷盗,不
什么人可以皈依呢?有人说我皈依没吃素,能不能皈依? 在印度佛住世时,乃至经典所讲的吃素叫持斋,它不叫吃素,叫斋,而不叫素。这个素食,已经有一千六百年了,在中国佛教这个历史的过程当中,已经成为
问:通俗说下佛教说的贪嗔痴到底是啥? 界诠法师答:贪,贪什么东西呢?贪世间的种种种种都叫做贪,你贪好吃的,享受种种,那就属于贪。生活必需以外,过于奢侈的要求、追求,那都是属于贪这个范围。贪财、贪
《地藏菩萨本行经》或者《本誓力经》,为什么以本愿为名呢?因为说以愿必导行,有愿你肯定要去行。既然你要当菩萨要成佛,那么发此愿必导行,行必定有超拔之力。有这个行,行就产生作用,救度众生,拔众生苦
三宝物先分佛物、法物和僧物。 佛物有供养物、受用物、献佛物、施属佛物四种。供养佛物有:香、花、灯、幡等。受用物即殿堂、佛像、衣物等;献佛物是饮食、果品等;属佛物包括田等。这四种佛物,不可以互
那么接下来是所谓十二部。十二部是根据三藏的内容分成十二类。第一个是叫契经。契经,本来经的解释也就叫契经,那么这个地方又叫契经,也就是总称而已。那这个地方所谓“总”叫契经,“别”的可以叫作长行,就是经文一种类别,就是专门是没有颂的……
有人问我说短期出家,你有什么看法?佛教本来没有一个短期出家的。出家就出家,然后出不成,因缘不成熟,乃至说一日一夜。有人说一日一夜啊,那我就出家一日一夜。他说乃至一日一夜出家的功德无量殊胜,那我
修道人有几点应注意: 一、忌: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知道的或不知道,妄加判定。心意识不能了解的,妄言无,或没有、不存在,为入邪见。 二、习气重:习气太重了是障道法,如瞋心、淫心过重,好说人之是非等
出家僧人应有三种责任: 一、为僧者,维护僧家形象,如法如律。令未信者信,已信令增长。 二、为僧者的使命要住持佛法、弘扬佛法,令世人了解佛法之正义。 三、为僧者要有出离心、菩提心,守戒修行为要
弘一大师有十事应学习,应参考实行。 虚心,慎独,宽厚,吃亏,寡言,不说人过,不文己过,不履己过,闻谤不辩,不嗔。 为人处世应虚心,虚心人喜之。 个人独住,易起妄念,慎勿遭罪。 对人宽厚
世间种种现象皆是无常变化,故称诸行无常。 春去暑来暑又去,才入秋天秋又完。 夏日才见荷莲开,秋季又闻桂花香。 人之心念,念念无常。发好心出了家,本想坚持学修,无奈随境随缘四处奔走,不想坚
年轻时要看远,就是有远大的目标和梦想。 中年时要看透,就是对事物要客观了解,从事实出发。 老年时要看淡,一切事情或经历或没经历,都要看淡、冷静。 成功分事业、功名、利禄,这是外在的,主要
想想这世上,很多麻烦都是自找的。 或许你最爱的人,给你带来最大的痛苦。你越是放不下的人,越是伤害了你。 抱怨、讨厌、喜欢都是自己的一个侧面。 抱怨是因为不顺己心,有所求故。 讨厌是因为
人有多么的显达,无论有多少财富,名声多大,病死来临无可奈之何!有多大的生存欲望,事业未完,子女未养,心愿未满,死亡到来,空手而去,千古如是。 人就是有一口气在,什么都在乎。也知道死了,一无所
念佛珠,念佛咒计数,变装饰; 佛像是恭敬供养,却变艺术品; 寺院是修行办道处所,变成旅游观光; 佛经变成学术,本是闻思的无上法宝; 禅定是修成佛道之法门,变成减压健身; 佛菩萨是信仰
初学应尊师重道。 古人遵崇师命不违,师若训若斥,有所教诫,尽命不违抗,故能成就道业。 于师生瞋生恼,便成障道法。 只要有理,师友中当一一听之,于道为增上缘。 师友中一言一行或顺或逆,听
现世之中未证菩提间, 愿无内外障难恶缘等, 恒常遇逢最妙善知识, 所修善事行愿速成就。 有些人烦恼特别炽盛,心不向道,向外攀缘,讨好居士,自以为在度化众生呢!其实早就被情执所染污,被欲
莲池大师说:人初出家,虽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为因缘名利所染,遂复营官室,饰衣服、置田产、蓄徒众、多积金帛、勤作家缘,与俗无异。 好心出家者,快须着眼看破,曾见深山中僧,一出山来,
佛陀为何要出现人世,为何要说法如此之多! 因为众生烦恼太多了,造业不息,轮回不止。众生的执着太深了。众生的情感欲望无有穷尽,即使已经知道执着的过患,但依然无法释怀。 有的人迷于色相、情欲,
修行,不是说修一下子马上就能够成就,我念佛念了好久了,诵经诵了好久,就能解决;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业障太多太多,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智慧、耐力去跟它对抗,慢慢地磨练。所以说有智慧,我们自己才
学佛首先要有信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为随顺义,信才随之,不信则不随。信敬慕义,尊敬仰慕。信有多种: 1、不信 不信己和他,己有佛法可修成,佛已成。 2、疑信 疑己和他,一
我明白一个道理,众生的执着,对世间尘缘的眷恋,深如巨海,绝不是因为他听到微妙的佛法,就能一下子改变过来,绝不因为他浅显的修行就能解脱出来。 一个人对某件事物和与人的情感,如果不是下决裂的狠心
生命是脆弱的、无常的,求生有时不能如愿,求死有时亦不能随心。 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庆幸每天能起来,生命还在延续。庆幸能听闻佛法,庆幸能依法修行,庆幸能为众执劳。每天能看见这么多道友,看见那
凡夫众生,你要一直精进的比较困难,一段时间会很精进,出家人也是如是,在家居士也会这样。出家人一生都住在寺院里,天天那么精进他很难,一段时间,他就会懈怠,乃至会退道心。那么居士修道呢,刚到寺院来
什么人可以皈依呢?有人说我皈依没吃素,能不能皈依? 在印度佛住世时,乃至经典所讲的吃素叫持斋,它不叫吃素,叫斋,而不叫素。这个素食,已经有一千六百年了,在中国佛教这个历史的过程当中,已经成为
界诠法师,1959年生,福建天姥山平兴寺住持。毕业于中国佛学院,依止圆拙律师学习戒律,成为当时广化寺学戒五比丘之一。曾任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省政协委员、莆田广化寺监院。1991年起隐居于太姥山平兴
有多少事,是每个人心甘情愿的呢?孩童时代想尽情地玩,有时受大人的制约。如果不制约就会出危险。如玩水是小孩的天性,因无人管而出了人命。叫小孩不玩,小孩心不甘情不愿。 读书,有些小孩贪玩,不上学
《地藏菩萨本行经》或者《本誓力经》,为什么以本愿为名呢?因为说以愿必导行,有愿你肯定要去行。既然你要当菩萨要成佛,那么发此愿必导行,行必定有超拔之力。有这个行,行就产生作用,救度众生,拔众生苦
修行务必去除执着,哪种执着都一样。修行务必去除执着,哪种执着都一样。 我们所用的任何方法,无非使我们本具的心性凸显出来,本能的自性发挥作用。学习佛法,认知佛法到依法修行,我们用种种方法、办法
痛苦、艰难只是一阵子,过去了就没事了。怕苦、畏难,啥事也做不成。《长阿含经》中说:“是故比丘无为放逸,
信仰是生命和心灵的力量。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会为所欲为,什么事都敢做。在没有信仰人的心里,没有因果,没贤圣。做好事与做坏事没有区别,没有前因后果,没有过去与未来……
四十八愿大家都很熟悉,都会念,《净土十疑论》大家了解的比较少。所以不妨跟诸位约略介绍,不可能很详细地说明,就是主要一些问题跟大家讲一下。这里面有智者大师提出来的十个问题。
演员演戏,平凡的角色难演: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红大紫,平凡不知如何塑造。在群体中,平凡的人,不让人注意,不被人发现,他总是默默地在做人做事。寺院有好几位这样的师父,做些脏活累活,又很用功行持,不多事,不多语。看书,念佛,拜佛,打扫,清理……
粪扫衣,就是到垃圾堆去捡破烂的布料,然后拼凑而成粪扫衣。有的呢是到埋死人的地方,死人或者烂了,把那个衣服捡来洗一洗缝起来。两千多年前的物质不可能有现在这么丰富啊,就是到那些地方去捡叫做“粪扫衣”,人家不要,丢掉拼凑而成。
修行,最主要一个根本的东西就是要有信心、要有道心。信心没了,做什么都不成。最主要的、根本的东西丢了,没了,怎么办呢?所以要有信心。信什么?信修道,能证道,能成道,要相信这个东西;要有道心,相信道可修可证,这个根本的东西没有了,怎么修啊?
遇苦、受苦、知苦、觉苦,当下生什么心?厌心还是怨心?常人遇苦心生抱怨,以为都是别人惹的,或是自然界造成的。这样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多生苦恼、热恼;如果生厌心,了知苦之真相,则能从厌离心到出离心,再到回向心。人世间苦啊,修行念佛勤求出离,一心回向往生。
近处来,比丘尼学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却寥寥无几。比丘本为七众之首,统领下六众,时至今日,白衣上座,比丘尼指示比丘,已是屡见不鲜了。对于戒律的重视渐渐淡化,归纳起来,有如下四点:一、客观条件:去圣时遥,人根陋劣。
【僧尼破戒者,所谓畜养奴婢僮仆牛驴车乘田宅、种植园林华果、金银粟白】怎么样算破戒呢?就是畜养奴婢来照顾我们自己,乃至僮仆来做。种植,本来出家人都不要去劳作,但是现在社会不同,那中国佛教有中国佛教的特色。像我们这北方寺庙种植就少,南方就比较多了。
念佛法门是非常的殊胜,因为我们这些众生对参禅、学密、学教都不能行持,都不能去做,释迦牟尼佛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这么一个殊胜的法门,阿弥陀佛在十劫以前已经成就,在无量劫以前发的愿已经实现,已经往生到那里去的众生无量无边。
从声闻律上看,是因事而制。在家众要确保人身不失,故应守持五戒、八戒及十善法等。出家众,除住持佛法外,主要在寻求解脱道。戒为别解脱、保解脱。戒法的制定是因为佛子们在修道上出了障碍,如违犯四根本,以及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十善含摄在五戒之中,故常有五戒十善并称。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报。十善亦为五戒之分化,离五戒并不别有十善。以类别而言,十善分属身、语、意三业。持修十善之行,乃为生于善道之行,谓十善业道,反之为十恶业道。业行的体相差别,非常深广复杂。
《维摩诘所说经》是鸠摩罗什在姚秦弘始年间(公元399—415)翻译弘传的。我听了这部经以后,得到了不少受益和启发。此经从文字上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中国文学上有很大的影响;从义理上说,确是可以体会到佛法的甚深不可思议微妙之理。所以此经也名为《不可思议解脱经》。此经是人法双举,所谓人者,就是维摩诘,此云无垢称,即是净名之
什么人可以皈依呢?有人说我皈依没吃素,能不能皈依? 在印度佛住世时,乃至经典所讲的吃素叫持斋,它不叫吃素,叫斋,而不叫素。这个素食,已经有一千六百年了,在中国佛教这个历史的过程当中,已经成为
四十八愿大家都很熟悉,都会念,《净土十疑论》大家了解的比较少。所以不妨跟诸位约略介绍,不可能很详细地说明,就是主要一些问题跟大家讲一下。这里面有智者大师提出来的十个问题。
有人问我说短期出家,你有什么看法?佛教本来没有一个短期出家的。出家就出家,然后出不成,因缘不成熟,乃至说一日一夜。有人说一日一夜啊,那我就出家一日一夜。他说乃至一日一夜出家的功德无量殊胜,那我
修行,最主要一个根本的东西就是要有信心、要有道心。信心没了,做什么都不成。最主要的、根本的东西丢了,没了,怎么办呢?所以要有信心。信什么?信修道,能证道,能成道,要相信这个东西;要有道心,相信道可修可证,这个根本的东西没有了,怎么修啊?
皈依若干年以后,因缘成熟了,要受持五戒。皈依三宝,只是种善根而已,算为佛教徒,然后你要进一步,你要想这个人身不失去,要持五戒,持戒才能够保住人身。从五戒做起,五戒就是五条戒:不杀生,不偷盗,不
粪扫衣,就是到垃圾堆去捡破烂的布料,然后拼凑而成粪扫衣。有的呢是到埋死人的地方,死人或者烂了,把那个衣服捡来洗一洗缝起来。两千多年前的物质不可能有现在这么丰富啊,就是到那些地方去捡叫做“粪扫衣”,人家不要,丢掉拼凑而成。
十善含摄在五戒之中,故常有五戒十善并称。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报。十善亦为五戒之分化,离五戒并不别有十善。以类别而言,十善分属身、语、意三业。持修十善之行,乃为生于善道之行,谓十善业道,反之为十恶业道。业行的体相差别,非常深广复杂。
修道人有几点应注意: 一、忌: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知道的或不知道,妄加判定。心意识不能了解的,妄言无,或没有、不存在,为入邪见。 二、习气重:习气太重了是障道法,如瞋心、淫心过重,好说人之是非等
从声闻律上看,是因事而制。在家众要确保人身不失,故应守持五戒、八戒及十善法等。出家众,除住持佛法外,主要在寻求解脱道。戒为别解脱、保解脱。戒法的制定是因为佛子们在修道上出了障碍,如违犯四根本,以及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弘一大师有十事应学习,应参考实行。 虚心,慎独,宽厚,吃亏,寡言,不说人过,不文己过,不履己过,闻谤不辩,不嗔。 为人处世应虚心,虚心人喜之。 个人独住,易起妄念,慎勿遭罪。 对人宽厚
演员演戏,平凡的角色难演: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红大紫,平凡不知如何塑造。在群体中,平凡的人,不让人注意,不被人发现,他总是默默地在做人做事。寺院有好几位这样的师父,做些脏活累活,又很用功行持,不多事,不多语。看书,念佛,拜佛,打扫,清理……
凡夫众生,你要一直精进的比较困难,一段时间会很精进,出家人也是如是,在家居士也会这样。出家人一生都住在寺院里,天天那么精进他很难,一段时间,他就会懈怠,乃至会退道心。那么居士修道呢,刚到寺院来
生命是脆弱的、无常的,求生有时不能如愿,求死有时亦不能随心。 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庆幸每天能起来,生命还在延续。庆幸能听闻佛法,庆幸能依法修行,庆幸能为众执劳。每天能看见这么多道友,看见那
我明白一个道理,众生的执着,对世间尘缘的眷恋,深如巨海,绝不是因为他听到微妙的佛法,就能一下子改变过来,绝不因为他浅显的修行就能解脱出来。 一个人对某件事物和与人的情感,如果不是下决裂的狠心
学佛首先要有信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为随顺义,信才随之,不信则不随。信敬慕义,尊敬仰慕。信有多种: 1、不信 不信己和他,己有佛法可修成,佛已成。 2、疑信 疑己和他,一
修行,不是说修一下子马上就能够成就,我念佛念了好久了,诵经诵了好久,就能解决;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业障太多太多,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智慧、耐力去跟它对抗,慢慢地磨练。所以说有智慧,我们自己才
佛陀为何要出现人世,为何要说法如此之多! 因为众生烦恼太多了,造业不息,轮回不止。众生的执着太深了。众生的情感欲望无有穷尽,即使已经知道执着的过患,但依然无法释怀。 有的人迷于色相、情欲,
莲池大师说:人初出家,虽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为因缘名利所染,遂复营官室,饰衣服、置田产、蓄徒众、多积金帛、勤作家缘,与俗无异。 好心出家者,快须着眼看破,曾见深山中僧,一出山来,
现世之中未证菩提间, 愿无内外障难恶缘等, 恒常遇逢最妙善知识, 所修善事行愿速成就。 有些人烦恼特别炽盛,心不向道,向外攀缘,讨好居士,自以为在度化众生呢!其实早就被情执所染污,被欲
初学应尊师重道。 古人遵崇师命不违,师若训若斥,有所教诫,尽命不违抗,故能成就道业。 于师生瞋生恼,便成障道法。 只要有理,师友中当一一听之,于道为增上缘。 师友中一言一行或顺或逆,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