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修学?修学净土的基本条件

佛学常识 | 作者:界诠法师 [投稿]

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修学?修学净土的基本条件

  修学净土的基本的条件,所谓基本条件就是要有信。

  净土法门这是老生常谈,信、愿、行这三者都要具足。善导大师讲过,有两种深信,三种心要。两种深信是信自身、信弥陀,先要相信这两点。你要相信自己呢,真是没有办法在修行过程当中要开悟,要见法性,乃至留在这个世间菩萨道,你都觉得无能为力。你要相信这一点。有人说没关系,老子不堕地狱谁堕地狱啊,他也发这样的愿。你堕地狱你就死定了!你跟地藏王不一样,地藏王是果地的菩萨,他堕地狱是自在,是度众生去。你堕地狱是受苦去了,你不能这样讲,你没这么大的本事。我是从凡夫这个角度来说,不敢这样讲。

  如果是初发心,乃至说刚刚学佛的人,你要相信自己没能力,觉得自己没有把握留在这个世间,你一定要发愿求往生。有没有能力,你自己可以测试一下。就说我在三分钟或者两分钟都不起杂念,试试看你能不能做到这样,你不能做到,说明你还是不行。菩萨入定,他就说能入定就入定,一切杂念都放下就入定了,他能够这样。

  外面的境界,我们通常说八法:称、讥、苦、乐、利、衰、毁、誉,在这八种面前你感觉如何?讲白了人家骂你和赞叹你,你是不是能够做到一样。

  骂你,你觉得这只是一股气而已。他的舌头跟他的嘴巴产生一种作用后发出的一种音声,这种音声只是我耳根听见。学观音菩萨,返闻闻自性。是我耳根过去听它,还是它音声跑过来呢?你不能怪他骂你,你能不能做到这样子修法?

  然后赞叹你,你不会高兴,内心不会美滋滋的。我们虽然说我可以,人家骂我就骂吧,赞叹我我也不在乎。可是好听话没好货,听起来也好过,是不是这样?赞叹你跟骂你,你会不会一样呢?某甲你实在是不像话,我没招惹你,你怎么讲我呢,你多少要这样讲一下吧。我如果犯你,让你骂我也应该,我没招惹你啊。你忍力能不能这样子?

  这个娑婆世界是堪忍呐。你说我们很有忍耐力,在这个世间吃苦已经吃这么久了。但是在这个修道过程,我们能不能忍受?你测验一下看行不行。你明天就开始,有人骂你或者有人赞叹你,你烦不烦?甚至你在那念佛念佛,你的孙子叫你奶奶、奶奶,奶奶念佛呢,别吵。你会不会这样?你觉得说我还不行,还会心烦。

  通常有些人定功课,一天要念多少万呐,几千呐,那功课没念完着急得要命。来个客人,他就没好脸色。你怎么这个时间来呢,实在是……他表示那种不高兴的样子。客人走了他很欢喜,哈,总算走了!会不会这样?

  然后你才说我决定不决定留在这个世间继续度化众生。再问你,你现在已经闻到佛法啦,也修这么久,听了这么久了,你度了几个众生?几个众生被你所度呢?这个度众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我讲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劝说哪个完全不信的居士去出家,出家后去修行,我都没有遇到这样子的。

  我在佛学院讲课,讲来讲去,越讲他们越不信,后来我说我不敢在佛学院讲课。原来他从小庙来的很虔诚很恭敬,学了一段时间他什么都无所谓了,完了,我觉得这不行。你们在这里听感觉蛮好,回去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然后又说,法师啊,你再讲嘛,你讲得蛮好的。如果说蛮好的,一句就可以了。听了你都忘记了,我没有办法让你不忘记啊,对不对?不是说我吹牛啊,要你上来讲恐怕还讲不了我这种样子,是不是这样?我都度不了,你呢?有人说那不一定,往往我这个很笨的,我就度很多人。

  你是度人真正让他相信佛法吗?放下一切去修行了生死,有没有这可能?都是很难呐,是不是这样?所以你现在就试试看,你能不能度成。你不能说我来生再度众生,你今生都度不了,还来生?你来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是不是?你来生不知道到哪一道了?搞不了就是爬着来的呢!是不是这样?随业受生说不来的。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实在是没有能力,要相信弥陀。

  蕅益大师说信自信他,信弥陀的本愿摄受。释迦牟尼佛无虚言、无狂言,确确实实是这样,你要这样深信,你才会发愿,才会去力行。我们信的都很肤浅,没有决定,还怀疑。你想想我们的信都没有决定,怎么会敢说我们在这个世间度众生呢?很难的。

  这个世界,佛法会越来越衰弱,越来越衰微。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我自己亲身经历二十年前跟二十年后,这佛法的形式完全就不同了;出家人不一样,在家居士也不一样,不同了。你们老的再过二十年看看,佛法会越来越衰微,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子。这是佛的悬记,未来世会变成哪样哪样,佛已经讲到了,所以我们要相信这一点。所以你要以后再来,这个世间的人根性会更漏劣、更差、善根更浅薄,在那样的一个环境当中,你去修学就更难了。所以善导大师讲两种深信、三种心要。

  第一个要报恩心。所谓报恩,我们常说四重恩——三宝对我们有恩,众生对我们有恩,国土有恩,乃至父母的恩,我们都要报。这么重的恩我们还没报,如何是好?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修学脱离生死,才能够彻底地报恩,不修学没办法报答。这是报恩心。

  第二种要有舍离心。舍离心就是你不会觉得这个世间蛮好。常常有人觉得说,我身体健康,家人团聚,钱多得很,左右逢源什么都很方便,一切都很好,做人蛮好蛮快乐的。这样就很难发起出离心。

  佛讲了,“富贵学道难”。所以要有不乐人天这种思想来修学。天只是短暂,人更短暂,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很快的。人生短暂,不乐人天,要有往生心,必须要求愿往生这种心,要很迫切地求往生。这是善导大师所讲的。

  再来,我们要相信这个世间是苦难、战争、贫穷、短暂、烦恼、生死,和相信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我们要进行比较这世间是不是苦难的,然后要求出离这个世间。你们是不是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得多,就很安逸呢?

  未必,物质生活永远无法填满我们的精神世界。这种物质的竞争,社会的发达,给我们人类带来种种苦恼的事也很多,不能说完全没有过患。虽然比过去方便,但不能说现在人就没有烦恼,那也未必。

  战争,我们坐这里虽然没有战争,但其他国家战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多少年来都是这样子。大家都知道阿富汗战争穷得那个样子,民不聊生,多么痛苦。贫穷,这个精神上的贫穷更加贫穷。现在人信仰空虚,没有找到真正的宗教信仰,甚至说连法 L功那样东西都有人去相信,这就是内心贫穷的表现。

  我们人生如何的短暂,不能永恒,我们又在生死烦恼当中煎熬,痛苦不堪,所以我们要求往生极乐净土的安稳、和平、富足、永恒、解脱、寂静,相比此世间环境的净化、生活的净化、经济的净化、人情净化、身心净化,所以我们要往生到那里去,那里绝对没有什么环境污染带来种种苦恼。

  那里的八功德水、七宝行树、水、鸟,风吹来都会令人念佛、念法、念僧,是一种增上缘。那里的生活环境净化,不要担忧,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一切随缘自然。所以说越是这样,就不要去想经济的问题,赚钱挣工资的事情就不要了。人情净化——那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会有种种勾心斗角的事情产生,身心净化没有种种怪病。

  这个世间现在医学发达了,怪病也多了,治不了的病很多。过去没听说癌症,现在有癌症、艾滋病,什么口蹄疫,种种病很多,众生共业所感。我们这个世间是五欲尘劳、人我纷争、种种无常,所以我们要求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和平永恒不退、清净快乐这样的一个心态,不过这个心态让它不要有所间断,有间断都会有退转。

  唐初一位道绰大师,他讲在修学净土过程有三种不相应:第一个叫信心不淳,信心不淳就不纯一、不纯正,或存或亡。有时候勇猛心起来,有时候心又退了,叫作信心不淳;第二个信心不一,不专一。有时信这个,有时信那个。

  有人说密宗很好去吃密吃几天,密吃下去觉得不行又转过来修净,老是这转转那转转。人家说这个好那个好,就跟着去,所以说我们信心都不坚定。听说净土法门很好你就修净土法门,你要去衡量自己相信佛语,这样的一种修行信心就会坚定;第三个是信心不相续。信心不相续就说信心有间断,有时候就间断,退心不干了,觉得劳苦劳累。如果能够相续心即是信心,能一心即是淳心。若不往生者无有是处。这是道绰大师所讲的。所以我们要信心具足,信心具足我们才会发愿。有这样的一个基础,我们去推动。

  厌离,首先要厌离婆婆,然后发愿愿生彼国。时时有这种舍离心、厌离心,那个愿才能够发得起来。所以说发菩提心必须要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上,有出离心才有菩提心,出离心不建立在菩提心上生不起来,要以这样一种愿去行。所谓行也就是经里面讲的要发心专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就是老实念佛,要做到这样子。

  这个修行啊,净土法门的修行都出在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我们只知道《阿弥陀经》的重要,有人也知道《无量寿经》的重要,就时时在念,《观无量寿经》大家去了解的也就少。其实《观无量寿经》也是我们往生的一个凭据,九品往生就出在《观无量寿经》当中。你要多看看你才会增长信心,乃至下下品的人都能够往生,做五逆十恶的人都能够往生,你要这样子的信心。

  其实在净土中,以前的几位大德,他们都很注重《观经》。慧远大师不用说了,他是修般若法门的,以实相念法,能念所念了不可得。以这种思想去念佛,然后导归极乐。还有两位没有例入净土宗的祖师,他们就是北魏的昙鸾大师,和隋朝以及唐初有一位叫道绰大师,到唐朝的善导大师,他们是极力弘扬《观无量寿经》的。

  昙鸾大师很小就学佛,十来岁就去出家了,出家以后他对佛法稍微了解一下,他就觉得这佛法太好了,他觉得生命很短暂,怎么办呢?不能久住世间学习佛法啊,然后他就去学老道。道教不是说长生术吗?炼丹就是说长生不老。他当年就去学老道去了,学了一段时间,有一次遇到从西域来的叫菩提留支的,他问:大师啊,这佛法实在是太好!但人生这么短暂怎么研究得完呢?菩提留支说,那你现在学什么?他说我现在学老道啊,我原先是学佛法,我想学这老道炼一段时间,能够长生不老,我再倒过来学佛。菩提留支说,哎呀,你真是,你怎么炼也会死的,哪有一个老道不死的啊?他说佛法当中有没有不死的呢?菩提留支说有,他就给他一本《观无量寿经》。昙鸾大师当时看了《观无量寿经》以后,非常的欢喜。他去修老道,学了一段时间也很有成就的,也写了不少有关于道教的一些著作,他就把原先的著作都烧掉了,专学这个《观无量寿经》。他在临终的时候能够朝西顶礼,在拜的时候往生的。他往生的事迹在山西的玄中寺,刻在碑文当中被道绰大师看见。

  道绰大师七岁就出家,他原先是研究《涅槃经》的,讲《涅槃经》讲了二十几遍,后来看到昙鸾大师往生的事迹,就改变弘扬《涅槃经》专修《观经》,修净土法门了。道绰大师他原先牙齿掉了,到七十岁牙齿重新长出来,像小孩的牙齿一样;满脸就长着童子脸,小孩的脸一样。他就是现身,佛法当然是现身能够得到受用啊。善导大师他极力推崇持名念佛,我们现在的念佛法门,持名念佛就是善导大师极力提倡的;我们现在拿的念珠,也是道绰大师最早在提倡。他不是发明,佛在世就已经讲了,有这个念珠的事情。

  在藏经里面一部叫《木患子经》就讲到念珠的种种功德,到道绰大师他就介绍这个,告诉大家用木头、树籽穿起来,念一句佛号抠一下子,在无形当中也告诉持名念佛这件事情。

  善导大师说观相、观想、实相,这种念佛对一般的人很难,他说没有办法做到呢,不如持名,因为净土法门是普摄三根的,所有人都能够做到这样。到了明朝的蕅益大师也讲持名念佛是从事入手,从事达理。从事持达理持,就是以这个一句佛号来摄心。

  善导大师一直非常讲究提倡念佛,他当时大概二十来岁,他十来岁出家以后就研究佛法,他觉得这佛法是这么多,浩如烟海,我应该学哪一本来作为终生的一种归宿弘扬比较好呢。他有天跑到藏经楼去,看看这书这么多怎么办呐。过去那个藏经不像我们现在缩印本,影印的。过去是手写的、木刻的,字都很大,用线订起来,大家都看那个本。鼓山就有木刻板藏经。一部藏经摆在那里就很多啊,看看这么多如何是好呢,望洋兴叹。他就跪在那里祈求三宝加持,他说我闭上眼睛随便抓到哪一本就弘扬哪一本。他当时这样摸到一本抓出来一看,是《观无量寿经》,他当时在藏经楼看这《观无量寿经》实在是好,后来就终生专心修这《观无量寿经》了。

  善导大师的往生也很特殊的,他往生跑到树上去,坐在树上往生了。后来又说他从树上跳下来,他说这个往生要光彩一点,不要搞得很不好死,他是这样子。所以说这些大师们都非常提倡《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注重于修观,跟我们念佛能够结合起来,也是十分的好,效果很好。

  省庵大师,也就是净土宗的十一祖,他说修行净土分成二十分——十分持名,九分做观,一分礼忏。十分持名,也就说你把这个时间划分成大概十分当中来念佛,九分做观想,一分礼忏就是礼拜忏悔。

  我们心比较杂,你们拜忏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心比较散乱,很难摄心。持名再加上观想,这个观想怎么观呢?本来念佛法门不假修观,就不需要修观,你能够配合上修观,效果更佳更好。就是说你在念的时候念兹在兹,也就是念的时候念在这里,心就在这里,要做到字字句句分明,这样说明你在念佛,而不是说拿个念珠赶数量,是要赶质量。我嘴巴在念,心有没在念?你要真正身心都在念,这样子。故此祖德过去讲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所以要摄心地念。这个心念你要观想,观自己的心在不在,时时注意,甚至说你在吃饭、做事、走路,都观照你的心念,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诸位,念佛应该是这样念,以持名为主结合观想念,这样效果比较佳,比较好,才会有效果的。

  这个观怎么个观法呢,有人说我观不起来啊,观观观就没了。最简单的数息观是非常自然地坐在那里,盘腿或者不盘腿都可以,盘腿跏趺坐当然要好一些。有些岁数大的盘不起来你就随意,注意呼吸,然后一边念佛,出来南无阿弥陀佛,进去南无阿弥陀佛,要么就数数佛号,随着这个呼吸再数佛号1……10,你数了数了数到11、12、13,这样上去你心就散乱了,你感觉到我怎么数到15了呢?你心乱了就赶紧收回来,再从1开始数,或者10……1,这样倒回来。倒回来又散乱了你就跳着数,13579这样上去数数就习惯了。你要时常地观念、观想,我的心念有没有在念佛?这样效果甚佳。身体不好的人通过这样做法都会转好,身心调过来了,佛也念了,很轻松自在。

  在念佛的时候你不要把肩膀提起来,肩膀提起来,说明你紧张,神经在崩起来了。有些居士到佛堂去念佛就这样,肩膀很硬。你要把肩膀放下,你记住我肩膀有没有放下去,有人会放下,但想别的了。你们太放松,你就心猿意马,心就跑掉了。刚刚好又很轻松,心念又能够摄住,要做到这样子效果很好的。

  然后念一会你不想念了,那你就注意呼吸,随呼吸自然地默念佛号,这种做法身会调整,哪个地方不舒服你就觉得那个地方在呼吸,腰有点痛,你觉得腰在呼吸,你气从腰进出;你觉得肚子胀,肚子在呼吸,你觉得气都是从肚子进出,慢慢、慢慢地你就会调整过来。你觉得哪个地方痛痒,你就观想那个地方,这样修行。但这个呼吸不是刻意的,你要刻意你就会弄出病来了,搞几天你就病倒。就说念佛跟修观可以相结合,这是净土法门,我们要了解一些基础的观念,先要把它树立起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