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塞戒经略讲》界诠法师 一、佛法与人生之关系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以佛法导人身,方知人生之真价。 二、此经在佛法中之位置 所谓优婆塞戒,是一切戒的基础,为五乘共法,却又劝发菩提心,又为大乘之不共法。 三、此经为在家菩萨之中心,赞叹在家之人发菩提心。
《十二门论的品门大意》界诠法师 三论宗的基本观点,就是认识一切法都是相待成立的,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客观必然规律。主张一切法缘起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而在空的基础上,建立一切因果罪福以及凡圣的流转和还灭。如《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
《四悉坛与四摄法》 界诠法师 一、世间悉坛:世间的种种名言施设,皆随情而有。 二、对治悉坛:对治众生的执病,多贪——不净,多瞋——慈悲,多痴——因缘。 三、各各为人悉坛:适应根性,设有法门不同。有随信行,有随法行,有在家,有出家,有静处住,有人间处。 赞叹
《普贤十大愿与念佛法门》界诠法师 普贤对善财童子说:“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十大愿似乎是对佛境界而言,《华严经》言:“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
什么人可以皈依呢?有人说我皈依没吃素,能不能皈依? 在印度佛住世时,乃至经典所讲的吃素叫持斋,它不叫吃素,叫斋,而不叫素。这个素食,已经有一千六百年了,在中国佛教这个历史的过程当中,已经成为
四十八愿大家都很熟悉,都会念,《净土十疑论》大家了解的比较少。所以不妨跟诸位约略介绍,不可能很详细地说明,就是主要一些问题跟大家讲一下。这里面有智者大师提出来的十个问题。
有人问我说短期出家,你有什么看法?佛教本来没有一个短期出家的。出家就出家,然后出不成,因缘不成熟,乃至说一日一夜。有人说一日一夜啊,那我就出家一日一夜。他说乃至一日一夜出家的功德无量殊胜,那我
修行,最主要一个根本的东西就是要有信心、要有道心。信心没了,做什么都不成。最主要的、根本的东西丢了,没了,怎么办呢?所以要有信心。信什么?信修道,能证道,能成道,要相信这个东西;要有道心,相信道可修可证,这个根本的东西没有了,怎么修啊?
皈依若干年以后,因缘成熟了,要受持五戒。皈依三宝,只是种善根而已,算为佛教徒,然后你要进一步,你要想这个人身不失去,要持五戒,持戒才能够保住人身。从五戒做起,五戒就是五条戒:不杀生,不偷盗,不
粪扫衣,就是到垃圾堆去捡破烂的布料,然后拼凑而成粪扫衣。有的呢是到埋死人的地方,死人或者烂了,把那个衣服捡来洗一洗缝起来。两千多年前的物质不可能有现在这么丰富啊,就是到那些地方去捡叫做“粪扫衣”,人家不要,丢掉拼凑而成。
十善含摄在五戒之中,故常有五戒十善并称。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报。十善亦为五戒之分化,离五戒并不别有十善。以类别而言,十善分属身、语、意三业。持修十善之行,乃为生于善道之行,谓十善业道,反之为十恶业道。业行的体相差别,非常深广复杂。
修道人有几点应注意: 一、忌: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知道的或不知道,妄加判定。心意识不能了解的,妄言无,或没有、不存在,为入邪见。 二、习气重:习气太重了是障道法,如瞋心、淫心过重,好说人之是非等
从声闻律上看,是因事而制。在家众要确保人身不失,故应守持五戒、八戒及十善法等。出家众,除住持佛法外,主要在寻求解脱道。戒为别解脱、保解脱。戒法的制定是因为佛子们在修道上出了障碍,如违犯四根本,以及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弘一大师有十事应学习,应参考实行。 虚心,慎独,宽厚,吃亏,寡言,不说人过,不文己过,不履己过,闻谤不辩,不嗔。 为人处世应虚心,虚心人喜之。 个人独住,易起妄念,慎勿遭罪。 对人宽厚
演员演戏,平凡的角色难演: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红大紫,平凡不知如何塑造。在群体中,平凡的人,不让人注意,不被人发现,他总是默默地在做人做事。寺院有好几位这样的师父,做些脏活累活,又很用功行持,不多事,不多语。看书,念佛,拜佛,打扫,清理……
凡夫众生,你要一直精进的比较困难,一段时间会很精进,出家人也是如是,在家居士也会这样。出家人一生都住在寺院里,天天那么精进他很难,一段时间,他就会懈怠,乃至会退道心。那么居士修道呢,刚到寺院来
生命是脆弱的、无常的,求生有时不能如愿,求死有时亦不能随心。 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庆幸每天能起来,生命还在延续。庆幸能听闻佛法,庆幸能依法修行,庆幸能为众执劳。每天能看见这么多道友,看见那
我明白一个道理,众生的执着,对世间尘缘的眷恋,深如巨海,绝不是因为他听到微妙的佛法,就能一下子改变过来,绝不因为他浅显的修行就能解脱出来。 一个人对某件事物和与人的情感,如果不是下决裂的狠心
学佛首先要有信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为随顺义,信才随之,不信则不随。信敬慕义,尊敬仰慕。信有多种: 1、不信 不信己和他,己有佛法可修成,佛已成。 2、疑信 疑己和他,一
修行,不是说修一下子马上就能够成就,我念佛念了好久了,诵经诵了好久,就能解决;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业障太多太多,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智慧、耐力去跟它对抗,慢慢地磨练。所以说有智慧,我们自己才
佛陀为何要出现人世,为何要说法如此之多! 因为众生烦恼太多了,造业不息,轮回不止。众生的执着太深了。众生的情感欲望无有穷尽,即使已经知道执着的过患,但依然无法释怀。 有的人迷于色相、情欲,
莲池大师说:人初出家,虽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为因缘名利所染,遂复营官室,饰衣服、置田产、蓄徒众、多积金帛、勤作家缘,与俗无异。 好心出家者,快须着眼看破,曾见深山中僧,一出山来,
现世之中未证菩提间, 愿无内外障难恶缘等, 恒常遇逢最妙善知识, 所修善事行愿速成就。 有些人烦恼特别炽盛,心不向道,向外攀缘,讨好居士,自以为在度化众生呢!其实早就被情执所染污,被欲
初学应尊师重道。 古人遵崇师命不违,师若训若斥,有所教诫,尽命不违抗,故能成就道业。 于师生瞋生恼,便成障道法。 只要有理,师友中当一一听之,于道为增上缘。 师友中一言一行或顺或逆,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