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5日,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应县木塔迎来950岁“生日”。在庆典期间最引人瞩目的是,在木塔后的大雄宝殿内展出的两颗释迦牟尼的真身“佛牙舍利”。世界上的佛界只知道,释迦牟尼的真身“佛牙舍利”留在世界上只有四颗,其中一颗在斯里兰卡佛牙庙,另一颗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而其余两颗从来没有分离过,但传说是升天入地了。那么在应县发现的释迦牟尼的真身“佛牙舍利”是真的吗?这个问题又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应县木塔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早建成118年,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要早建833年。应县木塔为什么建筑年代那么久远?
有一种解释是:木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37米,总重量约为7400吨,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平面亦为八角形,高九层,采用双层环形、空间框架,上层柱脚插在下层柱头的枋上,并向内递收,形成一层比一层小的优美轮廓,全部构件互相卯榫咬合,整体构造科学严谨,结构巧妙,非常符合建筑设计要求,这在近1000年前能有如此高的建设水平,不能不令我们赞叹,就是今天再造这样的木塔也绝非易事,这足可反映我们祖先的高超智慧与杰出的建设技能,这客观上也是木塔屹立千年、历经十余次强震不倒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种解释是:木塔内有避火珠、避水珠、避尘珠,能有效防止雷火袭击而不焚,虽有成千上万次雷鸣电闪,木塔却安然无恙。
有一种解释是:木塔多作为战斗一方的军事指挥所,多有兵员守护,一旦中弹起火,很快会被人扑灭,再说军阀混战时期的炮弹也不像现在那样,炮弹的杀伤力较小,在解放战争期间,小军阀乔日成在塔上顽抗,解放军炮击300多发。但作为攻方的我人民解放军也是有意保护木塔文物,避免打到要害处。
有一种解释是:当年选中建塔人是鲁班,鲁班是木匠。他为了显示其高超的建筑艺术,不光不用砖、石,而且连一根铁钉都不用。
有一种解释是:命名应县与北方人“有求必应”的思想有关。木塔建在应县一说是辽兴宗萧皇后出生地,二说古应州地理位置险要,建木塔出于军事考虑,具有较高的军事价值,三说是应州具备得天独厚的木料资源,可就地取材。
中国北方古代是各民族争斗之地,人民希望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敬重“和为高尚”的和尚崇拜信仰的佛教。所以,在大同有云岗、在浑源道教悬空寺也敬了佛,在大同县杜庄南望有山形如卧佛,在五台山有观音道场……而应县木塔是在这样的人文理念中应运而生。
有一种解释是:早在千年以前,距建塔之地不远的西北有个叫黄花梁的地方,那里曾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有华北质地最佳的黄花松。黄花松因建塔伐尽后,黄花梁曾改名为黄瓜梁。雁北民谣中说:“上了黄瓜梁,两眼泪汪汪。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说的就是后来变得光秃秃的黄瓜梁。
有一种解释是:这是因为应县紧靠宋辽边境,离边境仅十多公里,这样木塔在战争时期就能起到瞭望台的作用,所以有人就把它称为“金城戌楼”。
有一种解释是:大佛腚下有一个暗室,从暗室朝下看,有一个八角形的井,这口井就是木塔的地宫,这口井已被砖头填平了。1993年曾通过各种仪器对塔基进行工程物探,专家分析,木塔下可能有地宫。
有一种解释是:佛牙作为佛家至宝,极为珍贵,作为装脏物秘藏于佛肚中,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1966年一位朔县的同志登塔参观,发现三层佛坛的破损处有一个金属盒看上去是有人塞进去的,建议木塔管理人员刘德同志取出妥善保管,当时银盒完好无损,内装七珍、八宝、佛牙舍利等共计35件。事后分析:这个银盒是十年动乱之初,塔内佛像遭到严重破坏,有人趁乱从四层主像挖出转藏于三层佛坛之中,伺机窃走。这真是劫后余生、幸免于难啊!1974年9月,塔内的维修工程已经局部展开,发现二层主像胸部被人撬开,木塔维修工程领导组向公安部门报案后一个星期即侦破此案,发现了佛牙舍利、水晶石、沉香木等共计36件。
国家文物局对这批文物非常重视,拨出专款,责成山西省文物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于1979年7月组成“应县木塔辽代文物整理组”,委托北京荣宝斋修复装裱恢复原貌,这样包括佛牙在内的文物到了北京。其实文物的修复早在1982年即修复完毕。为了给这批离开佛肚的佛牙等稀世珍宝再重新安家,国家下拨18万元资金在木塔下建了一座珍宝库房,但国宝由于种种原因有家难归,时任雁北地区王化文副秘书长、应县副县长杨生淳以及应县各界人士经过多次与北京及省内有关部门交涉谈判,直至1996年10月6日,历经坎坷的佛牙等珍贵文物终于回归应县。
有一种解释是:台湾高僧慧礼法师称两颗佛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应县木塔名为“佛宫寺释迦塔”,实为“佛陀的宫殿、释迦的塔”,也就是说,佛宫寺是释迦牟尼佛的宫殿,释迦塔是为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而建。
有一种解释是:佛经上对佛牙有明确记载,佛的牙齿呈黄白相,方形柱状,光耀晶莹,佛陀留下的灵牙,会在牙根上生长出细粒舍利子,应县佛牙从色泽、形状、出土因缘等方面完全符合经典所说,是真正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有一种解释是:佛牙舍利一般指释迦牟尼的遗骨,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80高龄涅槃时留下的遗物,据《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记载玄奘法师在西天印度曾朝拜过佛牙,其佛牙长三寸,又因为佛祖比常人高大得多,佛牙有这么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一种解释是:佛灭度后,帝释于佛口中请去灵牙一颗,又有两名捷疾罗刹盗取了一双佛牙。捷疾罗刹因惧怕哪吒而将佛牙献出,唐贞观年间由哪吒授予道宣律师后建塔供奉。慧礼法师指出,佛牙、舍利俱指佛身后之遗骨。佛舍利作为佛教圣物,是佛家之宝,佛牙舍利更是至高无上,应县木塔供奉的两颗佛牙舍利,为世界佛教界尊崇。
还有一种解释:原应县文物局局长,现应县佛学研究会研究员马良认为佛牙舍利由宋朝奉献给辽朝建塔所用。
有一种解释是:古代人崇尚修德行善,利益众生,也称供养,经考证认为可能与萧孝穆家族在辽王朝的显赫地位及重要的持政作用有关,极有可能是辽代萧氏家族的三位皇后和三位王爷。
有一种解释:应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学仕在《发展导报》上发表《应县木塔佛牙舍利早有定论》一文指出,佛牙舍利分别经国家文物部门权威鉴定,北京荣宝斋证明,中国宗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认可而早有定论。虽然佛牙被发现多年,大多数的应县人却并不知道佛牙。
我从参加工作后,多次到应县木塔参观。1990年元月,我突然调离朔州,过宁武关大雪封山,我艰难辗转到雁门关,也是白雪茫茫,随即转道左沙公路,又受阻后返回到木塔休息。有人对我说,求张签吧。我不信这些,随行人员说,“抽张签看看吧,等于解闷,我来帮你抽。”随行人员随意抽出一张签来,只见上写“萧何月下追韩信”。我笑了,说“这样凄冷的夜晚何来萧何?我也不是韩信啊。”正说笑间,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喊我,出去一看,原来是我的小学陈国珍老师听说我调离朔州,坐着拖拉机辗转来找我。她是怀仁县河头村人,应了签上的“何”字,师生见面笑说抽签一事。第二天老师送至木塔前再抽一签,竟是“十年磨一剑”。离开朔州我到了省体改委工作,这一待就是十年,后来到长治任市委书记。我后来为应县招商引来慧礼法师,并讲了抽签故事,引出慧礼法师送我的一本书也是《十年磨一剑》,讲的是他在南非十年宣讲佛法,历经艰难取得辉煌成就。他就是在这一天,告诉我和应县县委书记侯新生等人佛牙的真相。
早在2003年4月20日,我收到大连一位下岗女工曲曼的来信,她寄来500元钱,请我转交给我一直资助的贫困学生桑艳丽同学。曲曼同志在信中说:“钱实在不多,也总有花完的时候,但我想让她知道的是,人世间的事情不都是残酷的,仍有着许多美好的东西。比如,社会的温暖、人文的关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爱心。”曲曼的来信使我非常感动,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当即回信请她不要再寄钱了,告诉她我会把所有我资助的贫困学生和贫困同志们帮到底。我告诉她,如果她来山西,我和家人一定陪她在山西走走看看。此后,联系不少,我深深感到曲曼同志作为一名下岗女工,能够不断帮助别人,实属不易。她有一颗佛的“慈悲心肠”。直到2005年3月26日,曲曼同志来到山西,我们才第一次见面,我认为应县木塔是必看的名胜,特意抽出时间陪她参观了释迦塔。
我和应县县委书记侯新生、政协主席张美蓉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木塔和延长木塔产业。虽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提出了很多保护木塔的建议,有的说拆了重建;有的说把木塔吊起来,把地基夯实了扶正木塔;有的说换掉腐朽的木头……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方案可以实施。我当时建议在木塔旁边再建一座相似的塔,可以是水泥钢筋结构,两个塔甚至可以接起来。这是当初的想法。
2005年1月7日,我在应县调研旧城改造,县委书记侯新生和我探讨应县富县、强县的思路,我当时提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应县一定要在木塔上下苦功。应县木塔周围方圆一里的平房民居破旧不堪,拥挤狭窄,许多房屋还是解放前的。不仅群众叫苦不迭,而且严重影响木塔的消防安全和旅游观瞻。县委书记侯新生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领导干部,也想做一番大事业,但旧城改造决非易事,这对于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为此我还专门作了动员报告,提出旧城改造拆迁一定要和木塔的保护结合起来的思路。后来,应县在旧城改造拆迁中实现了“决策、规划、补偿、招商、程序”五公开,制定了“以旧换新、拆一补一、让利于民”的安置补偿方法。县委书记侯新生白天深入到企业、街道、学校等单位及居民家中调查研究,专找最难工作的住户对话,晚上集中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县长王守林,为了能让侯新生书记集中精力重点抓好旧城改造,坚持经济筹资工作一肩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曹山城始终滚战在拆迁一线,及时处理和协调解决拆迁中的具体问题。县城的次文胜,在拆迁前扬言要和政府对抗到底。原县政协主席张美蓉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做他的工作,使长期不尊重别人,也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他深受感动,愉快地签订了协议。县委、县政府其他成员,也都每人包一项重点工程,人人头上有压力,分工明确抓落实。
由于应县拆迁工作坚持“政府组织、市场运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人为本、依法公开”的思路,拆迁近18万平方米,没有一户实施强制拆迁,没有出现一户上访,有效保护了木塔,实现了和谐拆迁。这要归功于应县四套班子走街串巷问计于民,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反复调查、讨论、研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应县人民淳朴的精神思想,也有佛教净化、劝善、提升等精神功能的反映。
2005年5月8日至10日,我带领省政协教科委毕怀恕主任、农村委吴潭龙主任及有关人员赴应县就木塔的保护、维修、重建等问题进行调研,并专门向省委省政府汇报调研成果、其间为应县县直干部及乡镇干部800多人作了题为《解放思想与解放城市》的报告。特别提到木塔作为应县的象征,旧城改造、应县规划等发展要和木塔结合起来,要有特色。
2005年5月14日,我在上海考察山西企业发展情况,和晋商协会副会长胡岱平先生探讨三晋文化源流和文化产业发展时,胡会长对山西旅游业,特别是对山西北部的佛教文化发展格外关注。我便在上海举行的晋商联合会上作了一场报告。我以应县木塔为例,向在南方的晋商详细讲解宣传了应县木塔及佛牙,欢迎他们来应县投资。经胡岱平会长牵线搭桥,慧礼法师不久即莅临应县,登塔揽胜,瞻仰佛牙舍利。慧礼法师对佛家至宝佛牙舍利极为震撼!但当时慧礼法师并未告诉任何人,后来经过多次接触,在上海讲十年磨一剑的故事时,他才对我和应县县委书记侯新生说“一颗佛牙价值半个地球,一双佛牙就是整个地球”。以慧礼法师在佛教界的威信,他一定能把应县的佛教旅游业向前推动一大步,我再次建议慧礼法师在应县投资。随后我和慧礼法师也就建塔的事情进行了多次交流,应县政府副县长赵杰多次参与此事,表示政府创造环境,大力支持佛教文化发展,慧礼法师逐渐萌生了来应县投资建塔的念头。
2005年12月17日,在省政协九届十六次常委会议期间,我连夜往返应县与慧礼法师见面。我们的真诚感动了慧礼法师,坚定了他筹资建文化园区的决心。当晚,我与慧礼法师及其弟子,还有应县四套班子商讨并敲定了规划筹资5亿元建设龙首山文化园区。
2006年9月5至6日,我应邀出席应县木塔建成950周年庆典。这次庆典展出了“佛牙舍利”及佛教“七珍”等珍贵文物,包括群众在内约10万人参加了庆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来也巧,庆典开始时还是阴云密布,但当慧礼法师在作法时,奇观忽然出现,笼罩在天空中的阴云散去,天空一下子放晴,有些群众还看到天空中出现了形似龙凤的祥云。庆典的成功举办,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应县木塔和佛牙远扬海内外。可以说应县已是世界之应县,木塔亦是世界之木塔。
2006年11月4日,我因惦记建设佛塔的开工进度,在雁北调研途中,又绕道应县了解选址在龙首山佛教文化园区的开工进展情况,并为促进工程又好又快开展建言献策。
2007年2月10日,我在山阴县调研时,又带领山阴县政府部门负责人及山阴中学校长刘玉山、企业家郝进仁等同志再赴应县考察,重点考察了佛教文化园区的建设情况和木塔的周边环境。
2007年5月24日,我再赴应县参加“木塔重建”的有关活动。木塔重建、旧城改造、建设人居最优城镇、建设旅游大县、实现全面振兴,这一系列的措施和正在发生的变化预示着应县美好的明天。看到这些,我对侯新生书记说:希望你们由量变到质变,最好是核裂变。
应县南锁雁门,西控云朔,四周重峦迭嶂,地势险要,是中国闻名遐迩的古战场。遥想建塔当年,正值辽宋对峙,在距宋边境仅二十公里的应州建如此高大的佛塔,其目的也是渴望和平,崇尚自由,企盼民族统一,实现交流融和的表现,其教化作用显而易见。
佛教是规范人们身、口、意行为的一剂良方,是一个充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宗教。在物质世界瞬息万变的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的不断丰富,越来越明显地反衬出精神文明的匮乏。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就很容易懈怠和迷惘,很难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得到规范。一个社会如果缺乏信仰,道德伦理的观念就会越来越薄弱,社会的和谐和安定也就无从谈起。传教也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向往,也是对人类和平相处的美好祈祷,这也是佛教存在于世,延续至今非常重要的原因。
应县木塔已不再是单纯建筑学意义上的佛宫寺释迦塔,已经成为集建筑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于一体的文化之塔。应县将成为瞻礼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圣地,佛宫寺释迦塔也将成为佛教界的精神之塔。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应县木塔和佛牙舍利中所蕴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价值是永恒的、无法估量的。佛宫寺释迦塔是集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大成的古建珍品,“释迦塔文化”的灵魂,彰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和合”精髓,并具有普世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发展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和谐的宗教关系”、“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的重要命题,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宗教问题上的整体思路和深远方略。十七大报告中重点提到文化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现代的眼光看待和解决佛教的问题,用科学的视野去审视观察释迦塔佛牙舍利古老而神圣的奥秘。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舍利子也叫做坚固子,这种坚固子是由坚固的道心感应来的。当一个人临终念佛的时候,假如对求生净土,信心极其坚定的话,也能感应到舍利子。虽然当下还是凡夫,但是只要一生净土,必证不退转位。
在世界佛教总部所属寺庙之一的圣迹寺,发生了一桩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圣迹,一位高僧长老圆寂后,十几天其法体发生脱胎换骨大神变,当下震惊所有在场佛教七众弟子,此一真实不虚的现象摆在佛教徒与世人的面前。据悉,这位圆寂后不仅脱胎换骨,而且成为金刚不坏肉身舍利的圣僧就是世界佛教总部经律论三藏总导师因海老和尚。因海长老从来淡泊名利,远离尘嚣,
《金光明经》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是佛教修行解脱成就的标志,故历来为信仰者所崇拜。尤其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更是在佛教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提及
2015年3月27日,觉真长老法体进入荼毗后的第五天,按禅宗丛林传统,曙明法师等长老众弟子在紫金寺对觉真长老灵骨进行了初步分拣,发现各种舍利异彩纷呈,十分庄严。长老生前好友、嗣法门人及信众居士共同见证了这一神圣时刻。
舍利又叫舍利子,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遗骨、灵骨,通常指佛或佛教高僧去世后火化遗留下的各种颜色的坚硬结晶体和残留物。佛经《金光明》卷四上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