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牙舍利在哪?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佛牙舍利

舍利子 | 作者:唐学仕 [投稿]

\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1961年国家公布的全国首批重点保护文物,是世界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佛塔,距今已有953年的历史。1966年和1974年,先后发现两颗佛牙舍利,由于受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一直未对佛牙舍利给予足够的重视。直到2005年,经原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牵线,台湾高僧慧礼法师来应县观瞻了佛宫寺释迦塔,佛牙舍利的价值才引起了当地的高度重视,有关传承历史记载的研究工作才走上了正常轨道,现将对应县佛牙舍利的发现、来历、认证等研究成果概述如下。

一、应县佛牙舍利的发现过程

  1974年7月28日,由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祁英涛主持,有国家、省、地、县共7位文物建筑专家祁英涛、李竹君、孟繁兴、李世温、张畅耕、刘乃卿、张永权参加,对木塔的各层塑像自上而下检查残破状况,并研究保护措施,意外地从四层佛像发现了大批辽代秘藏。经过研究认为:1966年6月18日朔县人游览木塔时,在三层发现一个花式银盒,当即交给文保所负责人刘德,内盛七宝、佛牙舍利与折叠的《释迦说法像》三幅,均为四层主佛所出(另据应县文化局退休干部刘乃卿1973年日记记载,日期为10月19日),是十年动乱之初有人从四层主佛像凹槽内移藏于三层佛座后未能取出。

  1974年9月,释迦塔的维修工程已局部展开。一日,国家文物局、省古建所、雁北文物站的几位专家、领导正在二层议论佛像的保护工作,谈到了二层主佛像里的装藏物该如何处理的问题,当时二层下面的暗层里正有几个木工师傅施工。没过几天,雁北文物站的张畅耕同志再次上塔查看时就发现二层主像胸部被人撬开,有文物被盗现象,及时向公安局报案,经刑侦人员现场侦查,从施工木匠中锁定了作案嫌疑人,通过审问,见财起意的木匠王某供出了全部作案过程。公安局迅速追回了被盗文物——七宝与佛牙舍利。

  自此,应县两颗佛牙舍利先后出土。

二、应县佛牙舍利如法如律

  据佛经记载,佛祖宝相庄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中,关于“佛牙”的有以下“三相”和“二好”。其“三相”是(1)二十二相:四十齿相;(2)二十三相:诸齿齐密相;(3)二十四相:牙齿油浸白黄相。“二好”是:(1)三十四好:齿方整鲜亮;(2)三十五好:牙长光洁。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记载来分析,有关佛牙的“一相”、“一好”是说佛的牙齿呈“黄白相,方形柱状,光耀晶莹”。

  据佛教经典记载,佛陀留下的灵牙,会在牙根、牙槽、牙身上生长出细粒舍利子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记载玄奘法师在西天印度曾朝拜过佛牙,其佛牙长三寸,油浸鲜亮,熠熠生辉。

  释迦塔第二层出土的佛牙高8.3厘米,重76克,牙形骨质,色微黄。牙根部、牙身纵沟内布满增生白色细珠,粒粒晶圆剔透。

  第四层出土的佛牙高6.3厘米,重49.8克,牙形骨质,色微黄。牙根凹坑布满增生赭色细珠。

  依据佛教经典和历史记载,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珍藏的两颗佛牙,如法如律,其色泽、大小、形制完全同佛教经典记载相一致。

三、佛教经典对佛牙的记载

  据康日华研究,在南本《大般涅盘经》卷下的《圣躯廓润品·第四》记载有释迦牟尼荼毗后留有佛牙:

  “尔时帝释,持七宝瓶及供养具至荼毗所,其大火一时自然灭尽,帝释即开如来宝棺欲请佛牙,楼逗即问:‘汝何为耶?’答言‘欲请佛牙还天供养’。楼逗言:‘莫辄自取,可待大众尔乃共分’。帝释言:‘佛先与我一牙舍利,是以我来火即自灭’。帝释说是语已即开宝棺,于佛口中右畔上颌取牙舍利,即还天上起塔供养。尔时有二捷疾罗刹,隐身随释,众皆不见。盗取一双佛牙舍利。尔时城内一切仕女大众,即一时来欲争舍利。楼逗告言:‘大众当知早待安详,如佛所说,就当如法共分供养’。尔时城内仕女一切大众,不闻楼逗所言。各执持矛槊弓箭刀剑一切战具,各自庄严欲取舍利。尔时城内大众即开佛棺,兜罗白颤毛宛然不烧。大众见已复大号哭,流泪盈目,各将所持悲哀供养,深心礼拜流泪长跪,同说偈赞……”“尔时世尊大悲力故,碎金刚体成末舍利。惟留四牙不可沮坏,尔时大众既见舍利重复悲哀,以其所持流泪供养。”

  通过上述引文,我们知道,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即佛火化前,留给世界三颗佛牙,一颗为帝释天请走;两颗为捷疾罗刹盗走;佛火化后,在金刚体碎为末舍利又留下四颗佛牙。

四、佛牙与应县人的历史传承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的佛牙舍利从何而来呢?我们知道,应县是后唐龙兴之地。唐朝末年,从应州起家的晋王李克用父子统领中原数十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王朝。在后唐明宗时,据《旧五代史·赵凤传》载:“明年春(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有僧自西域取经回,得佛牙大如拳,褐渍破裂,进于明宗。”《新五代史·赵风传》有着同样的记载:“有僧游西域,得佛牙以献,明宗以示大臣”。我们知道,后唐明宗李嗣源是应州人。他即位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天成二年的十二月,即立庙于应州。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二者必有某种必然的联系。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幽州和尚智明(有的书载其名),从西域取经归来,带回了佛教的圣物舍利佛牙,进献给了当时的皇帝李嗣源,李嗣源把它拿回应州,建庙保护,以乞佛祖保佑。至于赵凤传上说的,赵风当场用斧子将这颗佛牙对着皇帝捣碎,是不可能的事。试想,和尚把宝物献给了皇帝,在朝堂之上,大臣们都在祝贺,作为翰林学士的赵凤,地位低微,即使心里对这颗佛牙的真假有怀疑,也不敢用斧子捣碎。至于史书为什么那样写,可能是出于保密的考虑,因为佛舍利尤其是佛牙舍利是至宝,信徒对其膜拜已到了疯狂的程度,这一点,《酉阳杂编》、《剧谈录》都有详尽的描述。

  其二,《册府元龟·崇释氏门》讲,南北朝时,高僧法献从于阗国带回佛牙一枚,这枚佛牙几经辗转,到唐朝武德年间,供奉在长安庄严寺,直到唐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进攻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走时,把这枚佛牙带往四川。以后,这枚佛牙便流落到四川。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9月9日,是皇帝李嗣源的生日,当时叫应圣节。益州(今四川)节度使孟知祥为讨好皇帝,便把这枚佛牙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李嗣源,这样李嗣源手里又有一枚佛牙。把这些佛牙至宝送回老家应州建庙保护,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县净土寺就是在后唐明宗李嗣源家庙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寺内至今还有舍利塔的遗址。到此,应县佛牙舍利的来历已有了清晰的历史脉络。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当时辽国自上而下崇佛礼佛成风,组织雕印了规模宏大的《辽藏经》,而应县又是萧姓皇后之故地。据考证,在有辽一代的10位皇后中,有9位确证是应州人。当时应州有两颗佛牙舍利,所以,选择在应县建释迦塔应是情理之中,于史吻合。

五、文物部门的权威认证

  应县出土的佛牙舍利与大批辽代文物引起了有关部门和文物专家的高度重视,修复、整理、研究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79年7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安排,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山西省文物局组成了“应县木塔辽代文物整理组”。组长是史树青,副组长张畅耕。成员有傅振伦、毕素娟、郑恩淮、冯鹏生。这批文物的修复由北京荣宝斋承担。该店的高级技术人员张贵桐、王家瑞、冯鹏生、李振东负责修复工作。

  “应县木塔辽代文物整理组”也给应县木塔佛牙舍利做出鉴定性的结论。1991年山西省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应县木塔辽代秘藏》,详细地记录了“应县木塔辽代文物整理组”关于应县木塔佛牙舍利的结论。该书叙录的第六部分是如此记录的:

  陆:七珍、舍利佛牙。

  九一:七珍、舍利佛牙。

  佛教七宝亦称七珍。见于《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般若经》、《无量寿经》、《智度论》等,七宝即金、银、琉璃(帝释髻珠)、玻璃(各色水晶)、砗磲(或云玛瑙或指贝类)、赤珠、琥珀。

  佛牙、舍利俱指佛身后之遗骨,牙身嵌有舍利子者称舍利佛牙。

  木塔二层主像所出:

  (一)银盒盖:重154.8克,已经压砸捶打变形,盒失。据当事人称:原为筒状,有子母口。内有黄罗经袱包裹着的七宝与舍利佛牙。

  (二)黄罗经袱。长43.5厘米,宽31.5厘米,重6克。有多处残孔。丝质,经一纬二织成。

  (三)七宝。水晶葫芦,高3.5厘米,重25.1克,完整,下部有震裂纹。水晶珠,直径3厘米,重30.1克,完整,有磕碰痕。香泥珠串,高1.9厘米,重4.1克。珠直径2.2厘米,重5.6克,完整。二物用长35厘米的浅蓝色绳穿连。沉香木,11块,重19.6克。水晶石,六面结晶体,重255.1克,呈紫蓝两色。琥珀珠,碎珠多呈粉末状,共重10克。质似松香,代以琥珀。香泥饼,十方块(其中四块残)。多为办形,有五至八办不等。一为圆形,共重26.32克,另有小残块14块,共重3.25克。

  (四)舍利佛牙。高8.3厘米,重76克,牙形骨质,色微黄。牙根部,牙身纵沟内镶嵌有白色细珠,即舍利子。

  九二:七珍、舍利佛牙。

  木塔四层主像所出:

  (一)花式银盒。高6厘米,口径12.5厘米,圈直径9.8厘米,厚0.1厘米,重154克。完整。盒盖圈足均作六办花形。内外有红、绿、黑色锈斑。

  按:此银盒原置于木塔四层主像木构骨架中柱上端之凹槽内。盒内盛用蜡缬黄地白点提花罗经袱包裹的释迦说法相三幅(叙录八八、八九、九0)。

  (二)蜡缬黄地白点提花罗经袱。正方形,一边长54厘米,重16克。两边用黄绒缭边。一边有一平方厘米残损,有多处小孔。

  (三)七宝。金币两枚:“宣和元宝”一枚,直径2.1厘米,厚0.08厘米,重3克。正面不光滑“和”字一边四分之一块断下。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金钱。“政和通宝”一枚,直径2厘米,厚0.1厘米,重3.8克。完整光亮。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金钱。银箔两片:不规则长方形共重4.4克。琥珀珠:共82粒,重3.75克。质似松香。水晶珠:直径3厘米,重59.75克。铜钱十一枚,其中“开元通宝”四枚,“唐国通宝”一枚,“景德元宝”二枚,“天禧通宝”四枚。沉香木两块:共重1.9克。香泥饼十块:六整四残。四办形,直径2.3至3厘米,厚0.2至0.4厘米,重0.9至2.87克。正面有凸起云龙纹,背面光平。中心有阴文圆圈,或穿孑l。

  (四)舍利佛牙。高6.3厘米,重49.8克,牙形骨质,色微黄,牙根凹坑镶有赭色细珠,即舍利子。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