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1961年国家公布的全国首批重点保护文物,是世界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佛塔,距今已有953年的历史。1966年和1974年,先后发现两颗佛牙舍利,由于受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一直未对佛牙舍利给予足够的重视。直到2005年,经原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牵线,台湾高僧慧礼法师来应县观瞻了佛宫寺释迦塔,佛牙舍利的价值才引起了当地的高度重视,有关传承历史记载的研究工作才走上了正常轨道,现将对应县佛牙舍利的发现、来历、认证等研究成果概述如下。
1974年7月28日,由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祁英涛主持,有国家、省、地、县共7位文物建筑专家祁英涛、李竹君、孟繁兴、李世温、张畅耕、刘乃卿、张永权参加,对木塔的各层塑像自上而下检查残破状况,并研究保护措施,意外地从四层佛像发现了大批辽代秘藏。经过研究认为:1966年6月18日朔县人游览木塔时,在三层发现一个花式银盒,当即交给文保所负责人刘德,内盛七宝、佛牙舍利与折叠的《释迦说法像》三幅,均为四层主佛所出(另据应县文化局退休干部刘乃卿1973年日记记载,日期为10月19日),是十年动乱之初有人从四层主佛像凹槽内移藏于三层佛座后未能取出。
1974年9月,释迦塔的维修工程已局部展开。一日,国家文物局、省古建所、雁北文物站的几位专家、领导正在二层议论佛像的保护工作,谈到了二层主佛像里的装藏物该如何处理的问题,当时二层下面的暗层里正有几个木工师傅施工。没过几天,雁北文物站的张畅耕同志再次上塔查看时就发现二层主像胸部被人撬开,有文物被盗现象,及时向公安局报案,经刑侦人员现场侦查,从施工木匠中锁定了作案嫌疑人,通过审问,见财起意的木匠王某供出了全部作案过程。公安局迅速追回了被盗文物——七宝与佛牙舍利。
自此,应县两颗佛牙舍利先后出土。
据佛经记载,佛祖宝相庄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中,关于“佛牙”的有以下“三相”和“二好”。其“三相”是(1)二十二相:四十齿相;(2)二十三相:诸齿齐密相;(3)二十四相:牙齿油浸白黄相。“二好”是:(1)三十四好:齿方整鲜亮;(2)三十五好:牙长光洁。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记载来分析,有关佛牙的“一相”、“一好”是说佛的牙齿呈“黄白相,方形柱状,光耀晶莹”。
据佛教经典记载,佛陀留下的灵牙,会在牙根、牙槽、牙身上生长出细粒舍利子。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记载玄奘法师在西天印度曾朝拜过佛牙,其佛牙长三寸,油浸鲜亮,熠熠生辉。
释迦塔第二层出土的佛牙高8.3厘米,重76克,牙形骨质,色微黄。牙根部、牙身纵沟内布满增生白色细珠,粒粒晶圆剔透。
第四层出土的佛牙高6.3厘米,重49.8克,牙形骨质,色微黄。牙根凹坑布满增生赭色细珠。
依据佛教经典和历史记载,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珍藏的两颗佛牙,如法如律,其色泽、大小、形制完全同佛教经典记载相一致。
据康日华研究,在南本《大般涅盘经》卷下的《圣躯廓润品·第四》记载有释迦牟尼荼毗后留有佛牙:
“尔时帝释,持七宝瓶及供养具至荼毗所,其大火一时自然灭尽,帝释即开如来宝棺欲请佛牙,楼逗即问:‘汝何为耶?’答言‘欲请佛牙还天供养’。楼逗言:‘莫辄自取,可待大众尔乃共分’。帝释言:‘佛先与我一牙舍利,是以我来火即自灭’。帝释说是语已即开宝棺,于佛口中右畔上颌取牙舍利,即还天上起塔供养。尔时有二捷疾罗刹,隐身随释,众皆不见。盗取一双佛牙舍利。尔时城内一切仕女大众,即一时来欲争舍利。楼逗告言:‘大众当知早待安详,如佛所说,就当如法共分供养’。尔时城内仕女一切大众,不闻楼逗所言。各执持矛槊弓箭刀剑一切战具,各自庄严欲取舍利。尔时城内大众即开佛棺,兜罗白颤毛宛然不烧。大众见已复大号哭,流泪盈目,各将所持悲哀供养,深心礼拜流泪长跪,同说偈赞……”“尔时世尊大悲力故,碎金刚体成末舍利。惟留四牙不可沮坏,尔时大众既见舍利重复悲哀,以其所持流泪供养。”
通过上述引文,我们知道,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即佛火化前,留给世界三颗佛牙,一颗为帝释天请走;两颗为捷疾罗刹盗走;佛火化后,在金刚体碎为末舍利又留下四颗佛牙。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的佛牙舍利从何而来呢?我们知道,应县是后唐龙兴之地。唐朝末年,从应州起家的晋王李克用父子统领中原数十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王朝。在后唐明宗时,据《旧五代史·赵凤传》载:“明年春(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有僧自西域取经回,得佛牙大如拳,褐渍破裂,进于明宗。”《新五代史·赵风传》有着同样的记载:“有僧游西域,得佛牙以献,明宗以示大臣”。我们知道,后唐明宗李嗣源是应州人。他即位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天成二年的十二月,即立庙于应州。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二者必有某种必然的联系。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幽州和尚智明(有的书载其名),从西域取经归来,带回了佛教的圣物舍利佛牙,进献给了当时的皇帝李嗣源,李嗣源把它拿回应州,建庙保护,以乞佛祖保佑。至于赵凤传上说的,赵风当场用斧子将这颗佛牙对着皇帝捣碎,是不可能的事。试想,和尚把宝物献给了皇帝,在朝堂之上,大臣们都在祝贺,作为翰林学士的赵凤,地位低微,即使心里对这颗佛牙的真假有怀疑,也不敢用斧子捣碎。至于史书为什么那样写,可能是出于保密的考虑,因为佛舍利尤其是佛牙舍利是至宝,信徒对其膜拜已到了疯狂的程度,这一点,《酉阳杂编》、《剧谈录》都有详尽的描述。
其二,《册府元龟·崇释氏门》讲,南北朝时,高僧法献从于阗国带回佛牙一枚,这枚佛牙几经辗转,到唐朝武德年间,供奉在长安庄严寺,直到唐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进攻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走时,把这枚佛牙带往四川。以后,这枚佛牙便流落到四川。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9月9日,是皇帝李嗣源的生日,当时叫应圣节。益州(今四川)节度使孟知祥为讨好皇帝,便把这枚佛牙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李嗣源,这样李嗣源手里又有一枚佛牙。把这些佛牙至宝送回老家应州建庙保护,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县净土寺就是在后唐明宗李嗣源家庙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寺内至今还有舍利塔的遗址。到此,应县佛牙舍利的来历已有了清晰的历史脉络。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当时辽国自上而下崇佛礼佛成风,组织雕印了规模宏大的《辽藏经》,而应县又是萧姓皇后之故地。据考证,在有辽一代的10位皇后中,有9位确证是应州人。当时应州有两颗佛牙舍利,所以,选择在应县建释迦塔应是情理之中,于史吻合。
应县出土的佛牙舍利与大批辽代文物引起了有关部门和文物专家的高度重视,修复、整理、研究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79年7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安排,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山西省文物局组成了“应县木塔辽代文物整理组”。组长是史树青,副组长张畅耕。成员有傅振伦、毕素娟、郑恩淮、冯鹏生。这批文物的修复由北京荣宝斋承担。该店的高级技术人员张贵桐、王家瑞、冯鹏生、李振东负责修复工作。
“应县木塔辽代文物整理组”也给应县木塔佛牙舍利做出鉴定性的结论。1991年山西省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应县木塔辽代秘藏》,详细地记录了“应县木塔辽代文物整理组”关于应县木塔佛牙舍利的结论。该书叙录的第六部分是如此记录的:
陆:七珍、舍利佛牙。
九一:七珍、舍利佛牙。
佛教七宝亦称七珍。见于《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般若经》、《无量寿经》、《智度论》等,七宝即金、银、琉璃(帝释髻珠)、玻璃(各色水晶)、砗磲(或云玛瑙或指贝类)、赤珠、琥珀。
佛牙、舍利俱指佛身后之遗骨,牙身嵌有舍利子者称舍利佛牙。
(一)银盒盖:重154.8克,已经压砸捶打变形,盒失。据当事人称:原为筒状,有子母口。内有黄罗经袱包裹着的七宝与舍利佛牙。
(二)黄罗经袱。长43.5厘米,宽31.5厘米,重6克。有多处残孔。丝质,经一纬二织成。
(三)七宝。水晶葫芦,高3.5厘米,重25.1克,完整,下部有震裂纹。水晶珠,直径3厘米,重30.1克,完整,有磕碰痕。香泥珠串,高1.9厘米,重4.1克。珠直径2.2厘米,重5.6克,完整。二物用长35厘米的浅蓝色绳穿连。沉香木,11块,重19.6克。水晶石,六面结晶体,重255.1克,呈紫蓝两色。琥珀珠,碎珠多呈粉末状,共重10克。质似松香,代以琥珀。香泥饼,十方块(其中四块残)。多为办形,有五至八办不等。一为圆形,共重26.32克,另有小残块14块,共重3.25克。
(四)舍利佛牙。高8.3厘米,重76克,牙形骨质,色微黄。牙根部,牙身纵沟内镶嵌有白色细珠,即舍利子。
九二:七珍、舍利佛牙。
(一)花式银盒。高6厘米,口径12.5厘米,圈直径9.8厘米,厚0.1厘米,重154克。完整。盒盖圈足均作六办花形。内外有红、绿、黑色锈斑。
按:此银盒原置于木塔四层主像木构骨架中柱上端之凹槽内。盒内盛用蜡缬黄地白点提花罗经袱包裹的释迦说法相三幅(叙录八八、八九、九0)。
(二)蜡缬黄地白点提花罗经袱。正方形,一边长54厘米,重16克。两边用黄绒缭边。一边有一平方厘米残损,有多处小孔。
(三)七宝。金币两枚:“宣和元宝”一枚,直径2.1厘米,厚0.08厘米,重3克。正面不光滑“和”字一边四分之一块断下。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金钱。“政和通宝”一枚,直径2厘米,厚0.1厘米,重3.8克。完整光亮。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金钱。银箔两片:不规则长方形共重4.4克。琥珀珠:共82粒,重3.75克。质似松香。水晶珠:直径3厘米,重59.75克。铜钱十一枚,其中“开元通宝”四枚,“唐国通宝”一枚,“景德元宝”二枚,“天禧通宝”四枚。沉香木两块:共重1.9克。香泥饼十块:六整四残。四办形,直径2.3至3厘米,厚0.2至0.4厘米,重0.9至2.87克。正面有凸起云龙纹,背面光平。中心有阴文圆圈,或穿孑l。
(四)舍利佛牙。高6.3厘米,重49.8克,牙形骨质,色微黄,牙根凹坑镶有赭色细珠,即舍利子。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佛陀涅槃后,弟子依转轮圣王的葬礼,以金棺收敛圣体。传闻,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誓愿担负显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入金棺,自引三昧真火荼毗。佛陀荼毗后留下的舍利,最初为拘尸那城的末罗族王
按照佛教的经籍记载,释迦牟尼圆寂后,曾经发生过八王争舍利的故事,后来八王分别将分到的佛舍利拿回起塔供养。到了阿育王时期,分派使者到世界弘传佛教,也分奉佛舍利到世界各地,有的使者就来到了中国汉地。还有的佛舍利在辗转流传过程中,经过各自的途径,最后
“舍利”一词,是由梵文音译而来,意译为体、身、身骨或灵骨。据传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佛弟子们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而又“击之不坏,焚亦不焦”,便将之称为舍利。到了后世,舍利一词指佛陀及高僧圆寂后留下来的身骨、头发或遗体在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结晶体
在佛教中,“舍利”和“舍利子”,概念是有所不同的。舍利,是梵语arira的音译,印度人用这个词指人的尸体。在佛教中,僧人圆寂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都称为舍利。印度多采用火葬的方式处理遗体,火葬后将遗留的骨灰(舍利)收藏在容器中,埋在地下。稍高出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们依据转轮圣王的葬礼,用金棺收敛释迦牟尼的圣体。据传,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以首顶礼佛足,誓愿担负弘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茶毗,意为焚烧、烧身)。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电视的荧光幕什么都没有,电视一开,什么都有;电影的银幕上白白的,电视荧光幕也是,所现的影像有,都是如梦幻泡影。实际也是如此,人生就是一场戏,好比电影电视的演员,导演告诉今天要穿什么衣服,穿得不对、再改一改、改了就演。
经书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她发心的这个因地,不是正因,不是真正为了信仰,为了想修行,想了生死,不是因这个来的话,这都是因地不真的现象,因地不真的人,就是你帮她剃度以后,一旦业障现前,她的烦恼比一般人还要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邪淫之人,如堕深渊,无尽痛苦,毁伤身心。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旦生了邪念,动了邪淫,便是种下了堕入魔道的恶因。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执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贪恋邪淫,一时冲动,后患无穷,苦果立即现前。
天人福报各个不同,所以同样的食物,每个人所感受的味道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如果老是感到外面境界不对劲,便应当观察,是否自己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只会更损自己的福报,因而从苦入苦。人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永远高潮迭起,总是起起伏伏的。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了名,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生了爱子等等,这些是好梦;也有人在梦中破财、遭贬、遭灾、离婚甚至被杀,这些是坏梦。不管好梦、坏梦,人一旦醒来,就明白了那些全是假的,自己了无所得。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戒除邪淫的信心!戒淫得善果!所谓“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是确实可信的。
当我们需要校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请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您可以跟随以下四大招,来一步步解决困难,把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契机。1、直面困难。当困难来了,不必慌张或恐惧,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乱了阵脚。
小白:“小龙,我昨天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啊。你懂的,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龙:“……你这么说,好像不原谅你,就显得我很小气。”小白:“嘿嘿,你最大度,咱们握手言和吧。”小龙:“不太有诚意,我考虑考虑。”“刀子嘴”背后是“豆腐心”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