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在古代应该是最引人注目的“高层建筑”了。最早产生于印度的佛塔,在东汉传入中国后,很快便被融入中国本土楼阁建筑的格式及理念,于是出现了风水塔、观景塔等独具中国审美价值的宝塔。广西各地现存的古塔,大多兴建于明代。既有神秘的佛塔,又有奇巧的风水塔。走进那一座座造型各异、古朴雄奇的宝塔,抚摸着塔内一块块细腻的青砖,你会感觉自己是在与历史对话,你会从中读到古人虔诚的信仰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桂林象鼻山下有座文昌桥,桥下流淌着桃花江。路过这里的游人,目光大多会被象鼻山吸引,很少有人关注到桥的南面,在民主路仁寿巷原开元寺里,矗立着一座印度喇嘛式风格的古塔,塔身呈宝瓶型,伞盖般的顶层上立着葫芦形铜制宝顶。每当日出,宝顶便在阳光照射下闪烁出神秘的金光——这就是桂林舍利塔。
舍利塔原为七级砖塔,初建于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因年久失修,唐代所建的舍利塔早已崩塌。现存的舍利塔为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重修。
重修后的塔分三级,通高13.22米,基层为正方形,边宽7米,每面一门,四面相通。南面门上有“舍利宝塔”塑字,其他三面则用印度梵文等文字塑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门两旁分别塑着八大金刚之名。中层塔身为八角形,每面有一佛龛。塔上层呈圆柱体,设有放置舍利函的窗孔。顶端有相轮五层,以宝葫芦结顶。
开元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南朝,初名缘化寺,为梁武帝时(公元502~549年)所建。唐初,寺庙又改称善兴寺。到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才改名为开元寺。
我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四次东渡日本未获成功,于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不顾身边人阻拦,毅然踏上了第五次东渡日本的旅程。这一次,他从扬州新河出发。没走出多远,至狼山附近水域时,不幸又遇狂风恶浪,很快迷失了方向。船在海上漂泊数月,好不容易见到陆地,登岸一问——竟漂到了海南岛!
决意第六次东渡的鉴真,自雷州起程北返扬州,途中经过桂林。桂林文武官员闻讯大喜,率僧侣、百姓上万人出城欢迎,场面十分隆重。鉴真为桂林人的真诚所感动,便应邀暂时留居下来。下榻之所,正是如今的开元寺。
鉴真和尚在开元寺驻锡达一年之久,耸立于寺中的舍利塔,成了他朝夕参拜、研习经文的场所。鉴真和尚留居期间,城中官员显贵和平民,络绎不绝前来拜访、受戒,寺内香火盛极一时。宋代诗人张釜在登寺内慈氏阁时曾作诗赞道:“千年佛阁与云齐,足力穷时目力移。堪笑痴儿夸壮丽,哪知芥子纳须弥。”
可以想象,每当夜深人静时,鉴真和尚面对眼前这座建筑风格上融化了外来文化特色的舍利塔,心中东渡海外传播佛经大义和中国文化的决心,必然更为坚定。
千百年的岁月沧桑,为桂林舍利塔抹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色彩。桂林市资深考古专家赵平一直关注着城中这座古塔,由此经历了一桩又一桩令人感叹的往事——
1972年8月的一天,赵平巡查市内文物时经过舍利塔,走进寺内一看,眼前一片狼藉的景象让他备感凄凉:甬前道旁,蓬草覆径;塔底凿开一条用于武斗的地道,使西券门下陷;塔身杂树争相攀爬,将塔挤得满身裂纹;八龛四门佛像,早已不见踪影;塔壁上彩绘斑驳,批灰大块脱落……舍利古塔,已呈倾塌险状了!
赵平迅速将舍利塔危情上报,不久便被指派为舍利塔抢救工程的监工。两个月后的一天下午,修塔师傅突然打电话报告:“舍利塔宝珠顶发现了文字!”兴奋不已的赵平立即和同事一起赶到现场,登上舍利塔细细观察,果然在铜铸的葫芦形钟鼎上见到了铸刻的18行铭文。经考证,这则铭文为“献顶功德记”,内容讲述了明洪武十八年信士子弟、永明母邓氏携家眷献铜鼎作塔顶宝珠以“永镇山门”的经过。
37年前,在当时年过半百的桂林市民印象中,舍利塔的颜色是灰黑色的。当时,负责修塔的工匠先着手铲除已斑驳不均的塔身批灰。当旧批灰一层层被铲开后,赵平吃惊地发现:舍利塔批灰共达七层之多!由外至里分别是:第七层(最外层),赭黄色;第六、第五层,全灰色;第四层,深灰黑色;第三层,白色纸浆石灰膏批搪;第二层,米黄色纸浆石灰膏批搪;第一层,白色纸浆石灰膏批搪。
究竟舍利塔塔身最早的原色是什么颜色呢?赵平走访了当时已83岁高龄的桂林文化人黄槎客先生。黄老回忆说:“我记得年轻时候见到的舍利塔,就是批搪石灰纸浆的本色。”
既然舍利塔原本是白色,那么它又是怎样由白变成灰黑的呢?为弄清这一问题,赵平当时走访了居住在舍利塔附近年届八旬的老人卢颂南。卢老说:“我世居文外街(今民主路),自见到这个塔起,塔身就是白色,塔的角砖和边砖则是朱红、丹黄,间以青绿。只因抗战事起,日机频繁轰炸,此(舍利塔)是一重要标志,当局才下令将此塔涂成灰黑色。”
据资料记载,抗战期间为防空需要,当局曾禁止桂林市民穿白衣、花衣上街,警察巡街时都带着墨汁。一次,当时国民党广西省主席黄旭初的千金没把规定放在眼里,穿着花衣上街,突遇空袭警报,被巡警当街强行涂上满身墨汁……
舍利塔自然是用来安放舍利子的。可是赵平负责维修舍利塔时,塔内已经没有了舍利子的踪迹。根据经验判断,舍利子大多安放于塔的秘密地宫中。那么,桂林舍利塔会不会也有地宫呢?带着这一疑问,赵平查阅了桂林舍利塔相关史料,却未见任何建地宫的记载。当时正值“文革”时期,1968年,临桂县某单位一群“造反派”为“武斗需要”,在舍利塔底凿开一条地道。赵平与同事钻入地道仔细勘察,也未发现有建地宫的蛛丝马迹。
最后,几个附近单位的孩子道出了舍利子的去向:“我们在舍利塔上面的塔身里发现过‘塔肚’!”一问得知,原来在玩耍时,孩子们曾从塔身东面壶门爬入塔内,发现了一些呈圆腔状的陶魂罐,伸手一掏,罐内有“骨殖”(即舍利子)。在当时人们的眼里,这些东西是封、资、修的“四旧”,必须彻底销毁。孩子们于是将陶罐一一取出,爬上塔顶,从塔上将陶罐一个个高高摔向地面,以此取乐。孩子们透露:有兄弟俩还在塔内“肚底”摸到过一对铁剑。
赵平一听,兴奋不已。按经验判断,这应该是一对“镇塔剑”。马上找到了那兄弟俩,兄弟俩却说:铁剑原来放在家里,现在已经不见了。
据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十二月《宁寿禅寺重建舍利塔铭》记载:桂林舍利塔完工后,曾藏放安佛舍利子20余粒,以“永镇本寺”。
舍利子不仅没能“镇寺”,连自己的安全也没能保住。面对眼前一群不懂事的顽童,失望至极的赵平惟有长叹……
1982年10月,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来到桂林。在赵平等人的陪同下,罗哲文考察了桂林舍利塔。当时,塔身还保留着灰黑色批灰。罗哲文看了十分诧异,指出:“这种喇嘛式舍利塔应该是白塔!”并举例:北京北海公园里的白塔、扬州瘦西湖白塔、青海白塔等等,都是白色的。
看到塔的四方基座时,罗哲文感慨道:这就是金刚宝座塔。它是印度佛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高台基建筑形式融合后创新的一种格式,“在中国仅有十数座”。
罗哲文认为:从年代讲,这一类舍利塔建筑均为明清修建,如山西五台圆照寺塔,建于明永乐年间;昆明官渡妙湛寺塔,建在明天顺年间。桂林舍利塔建于明洪武年间,“当是国内最早的金刚宝座塔了”。
面对塔前立着的那块素面额雕残碑和碑座,罗哲文仔细琢磨后认定:“这素碑额雕图案是茉莉宝珠。这种图饰和边缘平齐的雕法,是唐代所遗无疑!这碑座是宝相花图案,也是早年遗风,为唐代所遗。”罗哲文分析:“这块素面额雕石碑,或许就是史籍上珍闻的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原书刻的《金刚经》遗碑。”
褚遂良书刻的《金刚经》碑,怎么会变成了无字的“素面额雕”呢?是什么原因、什么人把碑上的经文铲去了呢?据史料记载,褚遂良曾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顾命重臣,当朝中书令。因直谏唐高宗李治废王后立先帝贵妃武昭仪(武则天)为后,惹恼了高宗和武昭仪,先后被贬至潭州(今长沙)、桂州(今桂林)为官。在桂州,开元寺住持对大书法家褚遂良十分仰慕,便特邀褚遂良书写了《金刚经》,让人刻碑立于舍利塔前。
褚碑一直保存到清乾隆年间。当临桂县典史严成大权在握时,这个十分尊崇武则天的地方官,对褚遂良“愚忠先帝、蔑视武后”的行为十分不满,恨恨之下竟令石工将碑面经文铲去,留下一块“素面碑”供后人“观赏”。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舍利子也叫做坚固子,这种坚固子是由坚固的道心感应来的。当一个人临终念佛的时候,假如对求生净土,信心极其坚定的话,也能感应到舍利子。虽然当下还是凡夫,但是只要一生净土,必证不退转位。
在世界佛教总部所属寺庙之一的圣迹寺,发生了一桩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圣迹,一位高僧长老圆寂后,十几天其法体发生脱胎换骨大神变,当下震惊所有在场佛教七众弟子,此一真实不虚的现象摆在佛教徒与世人的面前。据悉,这位圆寂后不仅脱胎换骨,而且成为金刚不坏肉身舍利的圣僧就是世界佛教总部经律论三藏总导师因海老和尚。因海长老从来淡泊名利,远离尘嚣,
《金光明经》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是佛教修行解脱成就的标志,故历来为信仰者所崇拜。尤其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更是在佛教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提及
2015年3月27日,觉真长老法体进入荼毗后的第五天,按禅宗丛林传统,曙明法师等长老众弟子在紫金寺对觉真长老灵骨进行了初步分拣,发现各种舍利异彩纷呈,十分庄严。长老生前好友、嗣法门人及信众居士共同见证了这一神圣时刻。
舍利又叫舍利子,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遗骨、灵骨,通常指佛或佛教高僧去世后火化遗留下的各种颜色的坚硬结晶体和残留物。佛经《金光明》卷四上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