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古塔窥秘:破解桂林舍利塔之谜

广西古塔窥秘:破解桂林舍利塔之谜

开篇语

  塔,在古代应该是最引人注目的“高层建筑”了。最早产生于印度的佛塔,在东汉传入中国后,很快便被融入中国本土楼阁建筑的格式及理念,于是出现了风水塔、观景塔等独具中国审美价值的宝塔。广西各地现存的古塔,大多兴建于明代。既有神秘的佛塔,又有奇巧的风水塔。走进那一座座造型各异、古朴雄奇的宝塔,抚摸着塔内一块块细腻的青砖,你会感觉自己是在与历史对话,你会从中读到古人虔诚的信仰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桂林象鼻山下有座文昌桥,桥下流淌着桃花江。路过这里的游人,目光大多会被象鼻山吸引,很少有人关注到桥的南面,在民主路仁寿巷原开元寺里,矗立着一座印度喇嘛式风格的古塔,塔身呈宝瓶型,伞盖般的顶层上立着葫芦形铜制宝顶。每当日出,宝顶便在阳光照射下闪烁出神秘的金光——这就是桂林舍利塔

鉴真和尚与塔有缘

  舍利塔原为七级砖塔,初建于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因年久失修,唐代所建的舍利塔早已崩塌。现存的舍利塔为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重修。

  重修后的塔分三级,通高13.22米,基层为正方形,边宽7米,每面一门,四面相通。南面门上有“舍利宝塔”塑字,其他三面则用印度梵文等文字塑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门两旁分别塑着八大金刚之名。中层塔身为八角形,每面有一佛龛。塔上层呈圆柱体,设有放置舍利函的窗孔。顶端有相轮五层,以宝葫芦结顶。

  开元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南朝,初名缘化寺,为梁武帝时(公元502~549年)所建。唐初,寺庙又改称善兴寺。到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才改名为开元寺。

  我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四次东渡日本未获成功,于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不顾身边人阻拦,毅然踏上了第五次东渡日本的旅程。这一次,他从扬州新河出发。没走出多远,至狼山附近水域时,不幸又遇狂风恶浪,很快迷失了方向。船在海上漂泊数月,好不容易见到陆地,登岸一问——竟漂到了海南岛!

  决意第六次东渡的鉴真,自雷州起程北返扬州,途中经过桂林。桂林文武官员闻讯大喜,率僧侣、百姓上万人出城欢迎,场面十分隆重。鉴真为桂林人的真诚所感动,便应邀暂时留居下来。下榻之所,正是如今的开元寺。

  鉴真和尚在开元寺驻锡达一年之久,耸立于寺中的舍利塔,成了他朝夕参拜、研习经文的场所。鉴真和尚留居期间,城中官员显贵和平民,络绎不绝前来拜访、受戒,寺内香火盛极一时。宋代诗人张釜在登寺内慈氏阁时曾作诗赞道:“千年佛阁与云齐,足力穷时目力移。堪笑痴儿夸壮丽,哪知芥子纳须弥。”

  可以想象,每当夜深人静时,鉴真和尚面对眼前这座建筑风格上融化了外来文化特色的舍利塔,心中东渡海外传播佛经大义和中国文化的决心,必然更为坚定。

刹顶突见文字

  千百年的岁月沧桑,为桂林舍利塔抹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色彩。桂林市资深考古专家赵平一直关注着城中这座古塔,由此经历了一桩又一桩令人感叹的往事——

  1972年8月的一天,赵平巡查市内文物时经过舍利塔,走进寺内一看,眼前一片狼藉的景象让他备感凄凉:甬前道旁,蓬草覆径;塔底凿开一条用于武斗的地道,使西券门下陷;塔身杂树争相攀爬,将塔挤得满身裂纹;八龛四门佛像,早已不见踪影;塔壁上彩绘斑驳,批灰大块脱落……舍利古塔,已呈倾塌险状了!

  赵平迅速将舍利塔危情上报,不久便被指派为舍利塔抢救工程的监工。两个月后的一天下午,修塔师傅突然打电话报告:“舍利塔宝珠顶发现了文字!”兴奋不已的赵平立即和同事一起赶到现场,登上舍利塔细细观察,果然在铜铸的葫芦形钟鼎上见到了铸刻的18行铭文。经考证,这则铭文为“献顶功德记”,内容讲述了明洪武十八年信士子弟、永明母邓氏携家眷献铜鼎作塔顶宝珠以“永镇山门”的经过。

塔身颜色是黑是白?

  37年前,在当时年过半百的桂林市民印象中,舍利塔的颜色是灰黑色的。当时,负责修塔的工匠先着手铲除已斑驳不均的塔身批灰。当旧批灰一层层被铲开后,赵平吃惊地发现:舍利塔批灰共达七层之多!由外至里分别是:第七层(最外层),赭黄色;第六、第五层,全灰色;第四层,深灰黑色;第三层,白色纸浆石灰膏批搪;第二层,米黄色纸浆石灰膏批搪;第一层,白色纸浆石灰膏批搪。

  究竟舍利塔塔身最早的原色是什么颜色呢?赵平走访了当时已83岁高龄的桂林文化人黄槎客先生。黄老回忆说:“我记得年轻时候见到的舍利塔,就是批搪石灰纸浆的本色。”

  既然舍利塔原本是白色,那么它又是怎样由白变成灰黑的呢?为弄清这一问题,赵平当时走访了居住在舍利塔附近年届八旬的老人卢颂南。卢老说:“我世居文外街(今民主路),自见到这个塔起,塔身就是白色,塔的角砖和边砖则是朱红、丹黄,间以青绿。只因抗战事起,日机频繁轰炸,此(舍利塔)是一重要标志,当局才下令将此塔涂成灰黑色。”

  据资料记载,抗战期间为防空需要,当局曾禁止桂林市民穿白衣、花衣上街,警察巡街时都带着墨汁。一次,当时国民党广西省主席黄旭初的千金没把规定放在眼里,穿着花衣上街,突遇空袭警报,被巡警当街强行涂上满身墨汁……

孩童道出舍利子秘密

  舍利塔自然是用来安放舍利子的。可是赵平负责维修舍利塔时,塔内已经没有了舍利子的踪迹。根据经验判断,舍利子大多安放于塔的秘密地宫中。那么,桂林舍利塔会不会也有地宫呢?带着这一疑问,赵平查阅了桂林舍利塔相关史料,却未见任何建地宫的记载。当时正值“文革”时期,1968年,临桂县某单位一群“造反派”为“武斗需要”,在舍利塔底凿开一条地道。赵平与同事钻入地道仔细勘察,也未发现有建地宫的蛛丝马迹。

  最后,几个附近单位的孩子道出了舍利子的去向:“我们在舍利塔上面的塔身里发现过‘塔肚’!”一问得知,原来在玩耍时,孩子们曾从塔身东面壶门爬入塔内,发现了一些呈圆腔状的陶魂罐,伸手一掏,罐内有“骨殖”(即舍利子)。在当时人们的眼里,这些东西是封、资、修的“四旧”,必须彻底销毁。孩子们于是将陶罐一一取出,爬上塔顶,从塔上将陶罐一个个高高摔向地面,以此取乐。孩子们透露:有兄弟俩还在塔内“肚底”摸到过一对铁剑。

  赵平一听,兴奋不已。按经验判断,这应该是一对“镇塔剑”。马上找到了那兄弟俩,兄弟俩却说:铁剑原来放在家里,现在已经不见了。

  据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十二月《宁寿禅寺重建舍利塔铭》记载:桂林舍利塔完工后,曾藏放安佛舍利子20余粒,以“永镇本寺”。

  舍利子不仅没能“镇寺”,连自己的安全也没能保住。面对眼前一群不懂事的顽童,失望至极的赵平惟有长叹……

塔前何来“素面碑”?

  1982年10月,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来到桂林。在赵平等人的陪同下,罗哲文考察了桂林舍利塔。当时,塔身还保留着灰黑色批灰。罗哲文看了十分诧异,指出:“这种喇嘛式舍利塔应该是白塔!”并举例:北京北海公园里的白塔、扬州瘦西湖白塔、青海白塔等等,都是白色的。

  看到塔的四方基座时,罗哲文感慨道:这就是金刚宝座塔。它是印度佛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高台基建筑形式融合后创新的一种格式,“在中国仅有十数座”。

  罗哲文认为:从年代讲,这一类舍利塔建筑均为明清修建,如山西五台圆照寺塔,建于明永乐年间;昆明官渡妙湛寺塔,建在明天顺年间。桂林舍利塔建于明洪武年间,“当是国内最早的金刚宝座塔了”。

  面对塔前立着的那块素面额雕残碑和碑座,罗哲文仔细琢磨后认定:“这素碑额雕图案是茉莉宝珠。这种图饰和边缘平齐的雕法,是唐代所遗无疑!这碑座是宝相花图案,也是早年遗风,为唐代所遗。”罗哲文分析:“这块素面额雕石碑,或许就是史籍上珍闻的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原书刻的《金刚经》遗碑。”

  褚遂良书刻的《金刚经》碑,怎么会变成了无字的“素面额雕”呢?是什么原因、什么人把碑上的经文铲去了呢?据史料记载,褚遂良曾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顾命重臣,当朝中书令。因直谏唐高宗李治废王后立先帝贵妃武昭仪(武则天)为后,惹恼了高宗和武昭仪,先后被贬至潭州(今长沙)、桂州(今桂林)为官。在桂州,开元寺住持对大书法家褚遂良十分仰慕,便特邀褚遂良书写了《金刚经》,让人刻碑立于舍利塔前。

  褚碑一直保存到清乾隆年间。当临桂县典史严成大权在握时,这个十分尊崇武则天的地方官,对褚遂良“愚忠先帝、蔑视武后”的行为十分不满,恨恨之下竟令石工将碑面经文铲去,留下一块“素面碑”供后人“观赏”。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