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在中国佛教史,中国佛教交流史,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地位。744年鉴真东渡期间曾在阿育王寺休整。
阿育王寺位于浙江省宁波鄞州区的阿育王山,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创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据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阿育王寺闻名外,不仅因为山明水秀,殿宇巍峨,更由于它有一座举世瞩目的舍利宝塔。
相传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前2世纪),在波吒利费城举行了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并派遣僧侣四方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阿育王还取出王舍城大宝塔阿阇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在中国,共建造了19座舍利塔。
这19座舍利塔中,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就是西晋会稽鄮县塔,即今浙江鄞县鄮山阿育王寺的舍利宝塔。关于塔的建造过程,有许多奇异的传说。
据史载,晋义熙元年(405年),为了保护佛国珍品始建塔亭覆护。后人也有把义熙元年(405年)作为阿育王寺的创始之年。南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又建三级木浮图,并创建殿宇,初具寺庙规模。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又兴建殿堂楼阁,并赐寺额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阿育王寺因为舍利宝塔的存在,得到历代统治者的赏赐和殊遇。如北宋仁宗赵桢,曾请阿育王寺大觉禅师怀琏,在化成殿询问佛法大意,并赐颂诗17篇,留住数载。直到英宗赵曙即位,才恩准大觉禅师回山的要求,并赐诏一道,内有“凡经过小可庵院,随性住持、十方禅林,不得抑逼坚请”等语。
大觉禅师回阿育王寺后,于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建造了良奎阁,用以供藏仁宗的御书偈颂和英宗的手诏。宋哲宗元佑元年,苏轼撰《宸奎阁碑铭》一文,详述建阁经过。现宸奎阁已毁,《宸奎阁碑铭》尚存舍利殿前。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赐名“阿育王禅寺”,称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山。明清之际,佛殿数度倾圯。现存寺庙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住持法钟重修。
今天,阿育王寺内较完整地保存着历代碑碣、石刻以及经藏古籍等文物。有唐范的书“常住田碑”、宋张九成撰书的“妙喜泉铭”和元、明、清历代碑额、有唐雕四天王右像、唐贯休画十六尊者石刻、有宋高宗御书“佛顶光明之塔”、宋孝宗御书“妙胜之御”、清乾隆御笔“觉行俱圆”等许多匾额和十大橱“钦赐龙藏”经卷7247卷等珍品。
阿育王寺占地6万多平方米;房屋600多间。建筑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1987年有僧侣70多名。进入山门后,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藏经楼;东侧有钟楼、念佛堂、客堂、先觉堂、大悲阁;西侧为大坛、祖师殿、傅宗堂、碑阁、方丈室(承恩堂)等建筑。
四周还分布着养心堂、退居室、文物陈列室、引堂寮、拾翠楼、朴青阁、白云竹院、普国塔院等殿堂楼阁。整个寺院古朴庄严,结构完整,殿堂庙宇与苍茫山色融为一体,山因寺增辉,寺为山添色。
2006年05月25日,阿育王寺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最早确切记载古鄮舍利塔的是唐时的《法苑珠林》。
书中说,西晋太康二年(231年)并州猎人刘萨何以猎以业,得病将死,冥冥有胡僧告知他,一生杀生太多,死后将入地狱。并告诉他,会稽地有古塔,阿育王所造,找到塔可消灾减罪。刘萨何改名慧达后,虔诚寻塔至浙东鄮山乌石岙。“忽于中夜闻土下钟声……三日间忽有舍利宝塔,从地中涌出。灵塔相状青色,似石而非石,高一尺四寸,方七寸,五层露盘,似西城于阗所造……”
他在塔基旁打坐三日,虔心祈祷。忽然,塔基上方神光焰发,接着有一座小小的四方宝塔从地下踊出,塔高一尺四寸,方七寸半,颜色似青非青,质地似石非石,灵盘五层,窗开四面,中悬铜磬,每有钟声发出,清音悦耳。塔内座基上供着一颗舍利,色泽晶莹,神光焕发。绕塔身上,精雕细刻着菩萨佛像,若注目细观,可见佛菩萨百千形相,手足面目都极细备。刀斧神功能精细至此,真是非人智可及。
慧达得此小舍利塔后,在塔基上搭建了一座佛龛,把它供奉在里面。令当地人惊奇的是,此龛建成后,群鸟无一再敢来此处栖息;渔夫若来此地河中打渔,肯定连一条小鱼也逮不到。
新旧《阿育王寺志》都记载,涌出舍利之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晋安帝建塔亭,20年后文帝增建祠宇,造三层木塔。
刘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僧人昙摩密多将慧达立的佛龛加以开拓,建起一座寺塔。
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崇信佛法的武帝亲拨款项,在鄮塔边上建起殿堂楼阁,并赐号阿育王寺。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武帝诏命越州守臣萧察重修阿育王寺塔,规模扩大,楼宇巍峨,舍利常现瑞相。
各地来礼拜阿育王寺的香客信众常年不绝,在寺东北、东南各三里的山头和山坡上,有人发现了佛的左右足迹,硬石之上,两只足迹清晰可见,无不叹为稀有,但谁也说不上,那两个足迹是什么时候留在山石上的。
在寺北二里,有一潭深水,被称为圣井,也屡现神瑞。那池水中有一条鳗鲤鱼,极有灵性,人若到池水边念经朝拜,那鱼便会应声游上水面,摆尾答礼。当地人将这条鱼称作鱼菩萨。隋朝末年,有恶贼经过,听说此事后,动了歹意,来池边佯作礼拜,当鱼浮上水面时,猛然抽刀斫之,将鱼尾砍断。鳗鲤鱼沉入水底,从此再也不现水面,若有人真心来此朝拜,它至多在水中搅起一点水花而已。后来,有个出家人来拜阿育王塔,独居荒凉之地,乞食颇不易,有个患脚疾的老婆婆,不知打哪来的,天天来给这个出家人送饭食,送后就走。有人悄悄跟在这个老婆婆身后,想看看她住在何处,只见她走到池边,一霎眼就不见了。不禁恍然大悟,这位老婆婆正是此水中鱼菩萨的化现啊!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有个敏法师听说阿育王寺种种祥瑞,带了他的众弟子来此礼拜,同时跟寺里的僧众谈经论道,在寺里呆了一个月。一天夜里,敏法师的弟子见夜色中影影绰绰,似有西域模样的僧侣百余人绕塔行走,颇感神异,白天便问寺僧,寺僧笑答:“在我们这儿,这是常有之事,不足为奇,很久以来,每逢佛教四大吉日或举办斋食,夜里便常可看见胡僧来此绕塔或颂经赞呗……”
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会稽一个名叫张太玄的居士来阿育王寺礼佛,是夜挂褡,跟一个法号智悦的和尚住在一起,半夜,听到屋里有念诵金刚般若声,了了分明,两人静听不语,直至一部金刚经全部诵完,张居士与智悦和尚一起起床寻视,毫无踪影,始知这是神明显现之
南宋咸淳末(1174年),魏王恺用黄金造护塔而藏舍利塔于其中。不久宋孝宗降旨送舍利塔入临安皇宫,并为阿育王寺题额“妙胜之殿”(今存)。1196年,曾于30年前朝拜阿育王寺舍利塔的日本重源和尚运来大木重修舍利殿,他回日本后弘扬中国的舍利崇拜,也建有舍利塔。
入元之后,阿育王寺曾将舍利塔护送至遥远的上都(今内蒙古),又转北京各寺。明万历时,太后赐藏舍利的铜塔……如此种种,可见历代对于舍利塔崇拜至极。据《阿育王山志》记载,清、民国时期,多次重修舍利殿,并修复荒废多年的乌石岙东塔院。
文革期间,阿育王寺的舍利塔暂由国家库房保存,舍利塔外护石塔砸毁,在1979年才重修恢复原貌。
阿育王寺神奇无比的舍利塔历经劫难,但始终享受无上的荣耀,如今仍是浙东的镇寺之宝。
今浙江宁波鄞县的阿育王寺塔,屡经兴衰毁建,其最初发祥地即由此而来。在该寺的舍利阁上,今日还珍藏着一颗绿豆般大小的舍利子,色白,略黄,据说即为当年慧达由鄮山地下祈出之物。
悬有真身舍利的四方形铜质宝箧塔高约0.4米,用银丝吊一颗绿豆大小的至宝于小窗孔内,一般秘不示人。而宝塔外护的石塔,据称明代遗物,高4米,每边宽1.5米,也是印度式的四方单层宝箧印塔,顶部镶嵌宝珠和角隅,四面刻有释迦牟尼成道及八王分舍利的印度式图像,通身漆朱贴金,依然华丽灿烂,在阿育王寺舍利殿的中心,神秘而庄严地熠熠生辉。
虚云大师五十八岁(光绪二十三年)
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母亲真人的模样,只是见过画像而已,每次想起,不觉心痛,发愿前往宁波的阿育王寺顶礼佛主舍利子、并燃指供佛,以超度父母。
拜舍利,每天从夜里三更起,一直拜到晚上开大静。每天一定3000拜。一天晚上在坐禅的时候,似梦非梦,忽见空中金龙一条,飞落于舍利殿前的天池内,龙长有数丈,金光晃耀。我骑上龙脊,即腾空至一处,山水秀丽,花木清幽,楼阁宫殿,庄严奇妙。看见母亲在楼阁上瞻眺,我即大叫:“母亲,请你骑上龙来到西方去。”龙即下降,梦即惊醒。醒来觉得身心清爽,境界憭然,平生梦母,只此一次。
从那时起,每次有人来阿育王寺瞻仰舍利子,我都要参加。我瞻仰舍利子,初次看时,只有绿豆大小,紫黑色;到了十月半两藏拜完再来看,还是和原来那样大,但颜色变了,已变成红色,且有光泽;以后再拜,再来看时,已大如黄豆,颜色变为一半黄色,一半白色,至此确信舍利因根境而示现。我因为急于求验,每天增加拜的次数,不想,大病顿发,寺院中多方施救,费财费力,也不见效。众人都以为我的世缘已尽了。对这些,我全然不顾,只是燃指供佛这个心愿未了,所以心生焦虑。
到了燃指的前一天,众人因为我大病不起,都不同意我明天的燃指,恐危险,我坚决要参加。十七日早上,数人轮流扶我上大殿礼佛,经种种仪节礼诵,以及大众念忏悔文,我一心念佛,超度慈母。刚开始尚觉痛苦,继而心中渐渐清定,后来智觉朗然,当念到“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时,我全身八万四千毛孔一齐竖起,指燃毕,我自已起立礼佛,不用人扶。此时已不知自己身体有病,步行酬谢大众,自己回的寮房,众人都感叹不已。
第二天,用盐水泡了一天,没有流血,几天后,皮肉就长好了,渐渐地我又可以上大殿拜佛了。这一年,留在阿育王寺过年。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舍利子也叫做坚固子,这种坚固子是由坚固的道心感应来的。当一个人临终念佛的时候,假如对求生净土,信心极其坚定的话,也能感应到舍利子。虽然当下还是凡夫,但是只要一生净土,必证不退转位。
在世界佛教总部所属寺庙之一的圣迹寺,发生了一桩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圣迹,一位高僧长老圆寂后,十几天其法体发生脱胎换骨大神变,当下震惊所有在场佛教七众弟子,此一真实不虚的现象摆在佛教徒与世人的面前。据悉,这位圆寂后不仅脱胎换骨,而且成为金刚不坏肉身舍利的圣僧就是世界佛教总部经律论三藏总导师因海老和尚。因海长老从来淡泊名利,远离尘嚣,
《金光明经》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是佛教修行解脱成就的标志,故历来为信仰者所崇拜。尤其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更是在佛教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提及
2015年3月27日,觉真长老法体进入荼毗后的第五天,按禅宗丛林传统,曙明法师等长老众弟子在紫金寺对觉真长老灵骨进行了初步分拣,发现各种舍利异彩纷呈,十分庄严。长老生前好友、嗣法门人及信众居士共同见证了这一神圣时刻。
舍利又叫舍利子,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遗骨、灵骨,通常指佛或佛教高僧去世后火化遗留下的各种颜色的坚硬结晶体和残留物。佛经《金光明》卷四上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