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谁请回了法门寺佛骨舍利

 千古之谜:谁请回了法门寺佛骨舍利

千古之谜:谁请回了法门寺佛骨舍利

  下个月,名震海内外的佛教圣地法门寺将迎来法门寺博物馆建馆20周年纪念。这里珍藏着20年前出土的2000多件唐代珍宝,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数位大唐皇帝6次迎请、随后在地宫中密藏了1113年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

  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从遥远的印度把佛指舍利迎请到中国,又为什么要瘗(yì)藏在法门寺?数千年来,史料典籍对此并无明确的记载。这,一直是个千古之谜。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景富日前向本报首次独家披露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陈景富大胆推断:正是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师,取得了真经,也请来了佛指骨舍利——

  时间追溯到1981年。距西安110公里的扶风法门寺。

  这是8月的一天。连阴雨似乎永远也停不了。夜半,突然只听轰的一声,历经300多年的法门寺砖塔半边坍塌了。剩下东边半个残塔,又在风雨中昂首5年,最终也塌成一堆瓦砾。

  寺塔的倒塌却不全是坏事——1987年,当人们为了重修佛塔、发掘地宫时,沉睡了千年的一件件唐代珍宝重见天日。

  但这些宝贝跟随后惊现的另一个宝贝相比,都算不了什么。

  又是一天凌晨,一具鎏金银函被小心翼翼打开,一层又一层,解开金锁、解开黄绸包裹,八重宝函最里面是座金塔,塔庭银柱上套着一个色白如玉的指形管状物——天哪!是佛指!

  这天是5月5日,农历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日。密藏千年的佛指骨舍利在这一天重返人间,更增添了神秘色彩。随后几天,又有3个宝函被发现,各藏一枚佛指。有个貌不惊人的生锈铁函里藏着的指骨色泽微黄、骨质致密——这与文献典籍中的记载一模一样,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鉴定,这正是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即“灵骨”,其余3枚是“影骨”。赵朴初诗云:“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佛指骨舍利出现,世界为之震动。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我不是佛教徒,不想去探索考证。但是,这指骨舍利在13层宝塔下埋藏了千年,只是它这一把子年纪不就能让我们肃然起敬吗?我从来没有想到,唐朝‘迎佛骨于凤翔’的佛骨竟然还存在于宇宙间,就在我们眼前……”

  同样感慨不已的还有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景富先生。作为长期研究佛教的学者,他参加了陕西省政府当年组织的法门寺文物评审会,并撰有专著《法门寺史略》。在这部写于近20年前的论著中,陈景富留下一个持续多年的疑问:“法门寺真身佛指骨舍利究竟从何处来?由谁瘗藏于此?是什么时候开始瘗藏的?诸如此类许多谜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这个千古谜题,很多学者都想弄个明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斌城先生在一篇《法门寺文化与法门学》的序言中也提出:“放置在地宫的佛指骨舍利是什么人怎样从遥远的天竺送到法门寺的?”

  多年来,陈景富翻遍史料典籍,试图探寻谜底。终于在不久前写出一篇13000字的研究论文《法门寺佛指骨舍利与玄奘大师的关系揭秘》。陈景富认为,是人们熟知的唐僧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时,请回了佛指骨舍利,并密藏于法门寺。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这其中又隐藏着多少个待解之谜呢?

谜之一:谁推动了世界各地供奉佛舍利

  要弄清“谁请来了法门寺佛指骨舍利”,陈景富认为,先得从佛教的舍利供养说起。

  史书记载,印度当年有两次大规模的佛舍利崇奉供养活动。一次是释迦牟尼涅槃荼毗(即火化)后,摩揭陀国等8国修塔供养释迦牟尼佛舍利。到了孔雀王朝阿育王(当政于公元前3世纪)时期,他将8国供养的佛舍利重新收集起来,用八万四千个宝瓶盛舍利,放入八万四千个金银琉璃宝匣内。传说,法力无边的阿育王“役使鬼神,于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在世界各地修造起八万四千座塔”,史称阿育王塔,供养佛舍利。

  陈景富认为,印度供养佛舍利,一是为了尊师敬亲,把释迦牟尼当做恩师来尊崇;再就是扩大佛教影响,避免各国纷争。而阿育王在印度统一之战中杀人如麻,后悔不已,于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求助于佛教,造塔供养佛舍利以示信仰,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谜之二:谁推动了中国供奉佛舍利?

  翻阅了大量佛教典籍,陈景富发现,中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有《杂阿含经》、《般泥洹经》等经典记载着供养佛舍利的内容,在南京、洛阳等地也出现了多座供奉佛舍利的阿育王塔。

  到了隋代,隋文帝杨坚推行佛教,模仿阿育王在神州大地上普建佛塔,使佛舍利在中国的崇奉走进鼎盛。

  要说这位隋文帝,与佛教、与陕西,渊源深厚。杨坚出生在同州,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大荔。传说有个印度僧人找到杨坚,给了他“一裹舍利”,说,“此为大觉(佛)遗身也,檀越(施主)当盛兴显,则来福无疆。”说完不知去向。杨坚当了皇帝后三次下诏,修造了100多处佛塔,然后将舍利装入琉璃瓶,一路焚香,送往全国各佛塔供奉。

  隋文帝的这一举动影响了东邻的新罗、高句丽,两国使者就各请了一枚舍利回国,照着中国的样子修塔供养。

  陈景富发现,在这些历史记载中,虽然到处都写着“佛舍利”,但没有一处明确出现“佛指骨舍利”的字样。

  “佛指骨舍利”似乎是突然间就出现在大唐皇帝的尊奉之中,这让陈景富多年的探究找到一个足以“突破”的关口。

谜之三:法门寺舍利如何变成佛骨舍利?

  大唐皇帝姓李,自称是道教祖师老子的后人,所以一开始,唐朝皇帝对佛教并不推崇。唐太宗李世民甚至一度认为佛教是“弊俗之虚术”。

  但大唐之所以兴盛,就在于胸怀包容。唐太宗不以个人好恶来治国,而是顺应民间逐渐升温的尊佛,以一种对外来文化吸收的态度,“示存异方之教”。唐太宗晚年皈依了佛教,自称是“菩萨弟子”,修建佛寺、支持译经。

  历史上,唐太宗与法门寺的渊源,是他在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敕令开示佛舍利”。因为“古老传云:此塔一闭,经三十年一示人,令生善”。这是大唐皇帝第一次将法门寺所藏的佛舍利“示人”。据说开示果然出现了“令生善”的灵异现象:唐《法苑珠林》中记载,“既出舍利,通现道俗,无数千人,一时同观。有一盲人,积年目瞑,努眼直视,忽然明净。”

  盲人见了佛舍利,居然“复明”了,可见佛舍利的法力有多厉害。陈景富认为,这段传说意在说明,此次开示佛舍利,使得唐皇室与老百姓达成一种共识,马上得天下的李唐王朝由此开始温和的贞观之治,法门寺也获得了国寺的地位。

  随后,唐高宗李治在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首次以皇帝身份开启地宫迎请佛指骨舍利到长安、洛阳供养长达两年。等到送舍利回地宫时,皇后武则天出主意,以天子之仪的九重金棺银椁瘗藏,可谓尊崇至极,无以复加。后来,她还将自己的“一腰绣裙”送进地宫供养舍利。

  武则天即位后,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武则天14岁就入宫给太宗当才人,太宗死后,她被送到感业寺做了比丘尼。后来被高宗看中,再次入宫,直到称帝。或许,在武则天看来,能够东山再起,都是佛的庇护。公元704年,82岁的武则天再次迎奉佛指骨舍利供奉。

  可是,第二年,武则天就死了。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公元708年,他割下自己以及皇后、子弟等7人的头发“下发入塔”,供养舍利。要知道,自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稍有损伤”,下发供养就是以身供养。陈景富说,唐皇室尊奉佛指骨舍利真是愈演愈烈。

  其后,除了唐玄宗李隆基对道教情有独钟,“满30年未启塔迎奉”外,唐肃宗李亨、唐德宗李适、唐宪宗李纯、唐懿宗李漼在一百多年间,又4次迎奉佛指骨舍利。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唐僖宗李儇送佛指骨舍利回法门寺地宫。佛指骨舍利由此密藏于地下1113年。

  陈景富一一查阅了几乎贯穿唐朝近300年历史的皇帝迎奉佛指骨舍利的故事,问题也就浮出水面了。

  多年以前,陈景富在撰写《法门寺史略》时,曾梳理过典籍中记载的唐贞观以后法门寺佛舍利的种种描述。他发现,在贞观五年以前,法门寺佛舍利的描述状况是笼统且不明确的:最初,人们见到只是一块“方骨”,“或见如玉,光白映彻”。而显庆时已变成“形状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孔方正,外楞亦尔,下平上渐,内外光净……”而且逐渐出现了“凤翔法门寺塔有佛指骨”、“……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佛指骨一节”等确切的“佛指骨舍利”字样。

  这种记载上的突变,是否意味着舍利是并不相同的两枚呢?陈景富不敢断言,但他认为:“有一点完全可以肯定:法门寺佛真身指骨舍利的首次出现,是在唐高宗显庆五年那次迎奉活动的记载中。”

  这就有意思了——隋文帝时各地“供养佛舍利”、唐朝皇帝“迎奉佛指骨舍利”,这偏偏就多出来的“指骨”,怎么就突然出现在法门寺的呢?

  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此时进入陈景富的研究视野。他,就是生活在唐太宗、高宗时代的玄奘法师。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