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陕西武功之行馆,当时他父亲李渊任岐州刺史。李世民4岁时,李渊曾到陕西户县草堂寺为他还愿。《全唐文》记载说:岐州刺史李渊,为子李世民因病先前曾于此寺求佛,后蒙佛恩力,其病得愈,李渊造石佛像一铺送给寺院。以求佛祖保佑他全家健康,平安。义宁元年(617),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征讨薛举,战于扶风,凯旋之时亲自批准为法门寺度僧80名,僧人惠业也“特蒙敕准”为法门寺唐代第一任住持。贞观五年(631),岐州刺史张德亮奏请开启法门寺塔,供养真身舍利,太宗敕许之,自此开了唐代诸帝礼佛之先河。
法门寺的舍利迎奉和其后的辉煌鼎盛其实自唐太宗就已经开始了。《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贞观五年,岐州刺史张亮对法门寺佛骨素有信向,来寺礼拜……听到古老的传说,此塔一闭,经三十年一开,以佛指舍利示人,令人生发善心。张亮听到之后,在贞观年中上表请求开启舍利以供大众瞻仰。得到许可,遂后开发地宫,在深一丈多的地方得到两个古碑,是周魏时代所树。……开剖出舍利,将其展现于僧俗大众。数千人一时同观……京城内外,举家上下,扶老携幼同来观看,聚集于法门寺,每天有数千人……。
这次开示舍利,只是在法门寺“通现道俗”,香花供奉,而没有迎奉至京师宫中瞻礼、供养。但佛骨旋风,初起之势已不可挡。有关此次开示的盛况及灵异,《法苑珠林》记载说:放在高处的舍利,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有人看见舍利如玉石般,白光四射发出耀眼的光芒;也有人看见其为绿色;或看见有佛形象立于半空中;或看见菩萨、圣僧;或看见红色光芒;或看见五色杂光;……也有人什么也看不见,问明原委才知道他一生做了许多坏事。有好心人教他努力忏悔,有用火置于头顶,或用火烧手指,或刺破手指将血洒于地上,极尽虔诚,才得以看见。各种各样的做法都有,不可胜记。
其后,张亮又上书朝廷,奏请将建望云宫殿的木材调来,用以修葺塔寺,掩盖先前一片荒凉的法门寺塔基。得到了唐太宗的许可。这是法门寺历史上记载第一次大规模的修建,用为皇帝建造望云宫殿的木材建法门寺塔,可见朝廷不但对法门寺很重视,并且一下子提高了规格,这也为以后唐代诸帝迎奉法门寺佛指舍利创造了先帝有例的籍口。
唐太宗诏启塔基,影响深远,对李唐王朝“三教调合”的政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儒教本是国教,道教祖师姓李,被李唐王朝视为本家。惟佛教是外来文化,极易受到排斥。太宗的做法便明确了佛教的地位,使儒、道、佛三教鼎立之势由此形成。
唐高宗李治,文德皇后所生,唐太宗第九子。历史记载李治是一位以孝为本的儒者,同时又是佛教的忠实信徒。他做太子时,曾于贞观二十二年,令所司将京城一座废寺改建为“大慈恩寺”,全寺总10余院,共1897间,度僧300人,另请50大德“同奉神居”。在寺内又另造“翻经院”,供玄奘法师作译场。当年十二月,举行了盛大的迎像入寺仪式:除朝廷派出九部乐工,又调集长安、万年两县的音乐班子;同时出动全城诸寺幢帐,其中锦彩轩槛、鱼龙幢戏凡500余乘,帐盖300余事,又有绣画等像200余躯,金银像两躯,金镂绫罗幡500余口;诸大德分乘50辆宝车,京城僧众紧随其后,再后面是文武百官各领侍卫部队陪从。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十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鼓乐动地,声震云霄;幢幡蔽空遮日,数十万人夹道观看。
高宗即位后更加热衷于规模宏大的法事活动。而对于法门寺佛祖真身舍利的迎奉,则是他一生中最为盛大的一次礼佛活动。《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显庆四年(659)九月,内山僧智琮、弘静入内宫,谈及歧州阿育王寺塔下地宫佛指舍利之事,引传说“三十年一开示”奏与高宗,并说自贞观初年开启至今,时间己届30年满。因此,请求迎出舍利,高宗下敕准奏。遂前往开示,并给钱5000,赐绢5000匹,以作为对佛指舍利的供养。智琮等十月五日离京,十六日夜晚到达法门寺,随即入塔,进行法事活动。在经过多次虔诚供养后,忽然听到塔内佛像下有振裂之声,寻声而去,只见五色瑞光流溢,缭绕而上。次日早晨获得舍利子1粒,有蚕豆大小,光明鲜洁,再仔细寻找,又获7粒,都放入盘中,其中有1粒绕其余7粒转动,均放光明,光耀人眼。智琮与王长信等将所见的情况上奏高宗,高宗又令王君德等送绢3000匹,并造与他同样大小的阿育王像。此后,才在塔内得到形状如手指骨的舍利,骨长二寸,内孔正方,外棱亦尔,内外光洁,智琮将小指放入孔内,恰好合适。此时,京城内外的道俗闻讯,人流接连200里,往来相庆……显庆五年(660)春三月,高宗下敕取舍利往东都入皇宫内供养,并派遣京师僧人往东都入大内行道,然后将舍利出示道俗。高宗则按照中国传统的墓葬制度,为舍利造金棺银椁,共有9重,雕缕穷奇。这次迎奉,一直到龙朔二年(662)才将舍利送还法门寺塔下地宫,二月十五日敕令僧道宣、智琮、弘静等京师诸僧与塔寺僧人及官员等数千人,共藏舍利于石室(地宫),掩之。唐高宗迎奉佛骨,从开示看,是第二次;从奉迎论,是第一次。其特点是时间长,前后共历时近4年,供养极其盛大。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舍利子也叫做坚固子,这种坚固子是由坚固的道心感应来的。当一个人临终念佛的时候,假如对求生净土,信心极其坚定的话,也能感应到舍利子。虽然当下还是凡夫,但是只要一生净土,必证不退转位。
在世界佛教总部所属寺庙之一的圣迹寺,发生了一桩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圣迹,一位高僧长老圆寂后,十几天其法体发生脱胎换骨大神变,当下震惊所有在场佛教七众弟子,此一真实不虚的现象摆在佛教徒与世人的面前。据悉,这位圆寂后不仅脱胎换骨,而且成为金刚不坏肉身舍利的圣僧就是世界佛教总部经律论三藏总导师因海老和尚。因海长老从来淡泊名利,远离尘嚣,
《金光明经》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是佛教修行解脱成就的标志,故历来为信仰者所崇拜。尤其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更是在佛教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提及
2015年3月27日,觉真长老法体进入荼毗后的第五天,按禅宗丛林传统,曙明法师等长老众弟子在紫金寺对觉真长老灵骨进行了初步分拣,发现各种舍利异彩纷呈,十分庄严。长老生前好友、嗣法门人及信众居士共同见证了这一神圣时刻。
舍利又叫舍利子,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遗骨、灵骨,通常指佛或佛教高僧去世后火化遗留下的各种颜色的坚硬结晶体和残留物。佛经《金光明》卷四上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