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十三祖的净土思想,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点缀在我国净宗教理发展史上,构成中国佛教乃至东方佛教的一大景观。各位净宗祖师的思想由于时代背景与修学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点,然其立论秉承净宗经典,故其阐释的净宗根本理念又大致相同。净宗祖师的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体现了多样化统一的格局。当代净业学人重温祖师净土思想,不仅能获得深远的理论启迪,同时亦具明显的现实意义,略标有四。
1、净宗祖师张扬的三世善恶因果原理,既可策进净宗学人的修持,又能有效地改善世道人心。
近代以来,弥漫着一股否定因果的道德虚无主义思潮,尼采“上帝死了”的呐喊在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人文思潮中得到回应。价值的多元化、道德标准的模糊令现代人的思想陷入茫然,行为失范势所难免。陀斯妥也夫斯基针对这一根本问题,借助小说主人公的口发问:“如果神不存在的话,那么做什么都可以了,一切都可被允许。”这句话将现代人类的内在困境深刻地点示出来。
我国近现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否定三世因果,不信地狱净土存在的观点亦颇具市场,既然善恶不一定有报,死后不复受刑,为何不用尽心机与手段,争名夺利,痛快享乐一生呢?于是三毒恶念滔滔,行为肆无忌惮,致令有着悠久文明的礼义之邦,在人文道德方面,滑入每况愈下的颓况,时至今日,颇有愈演愈烈之势,有识之士都在寻找重建当代中国道德的途径。对此道德颓势,印光大师开具了一剂良方:张扬因果报应之事理,建构内心道德调控系统(慎独自律),居今之世,欲得人心淳厚,长治久安,纵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切圣贤,复出于世,亦不能舍却因果报应之道,另有他法。周安士居士常云:“人人明因果,则天下大治;人人昧因果,则天下大乱。”足见改善世道人心的根本在因果报应理念的建立与实施。
彻悟祖师阐释因果与心性的内在关联:“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唯谈心性,则中下根机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然因果心性,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因果二字实为弘扬佛法之要道。
三世善恶因果原理不仅在改善世道人心上内具深远价值,而且是成就净业修持的强大动力。远公大师奉行净土法门,即是基于对识神不灭、三世因果、轮回报应之笃信,莲社123名莲友的精神支柱亦是基于三世因果而升华的理念:念佛求生净土乃超越生死轮回的捷径。现代净业行人继承远公大师的这一理念,对自己的修持无疑具有警策与催化的效用。
2、净宗祖师自行化他的德业,丰富了净宗根本理念棗信愿行的内涵,为现代人的修持提供了效法的楷模。
净土宗难信易行,义理境界深邃,超情离见;终极目标又极为高远,乃出世大法,故非宿根佛缘深厚者,难以启信。古印度净土教传到中国,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如何启发民众的信心。净宗经典详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殊胜超绝、至善至美,然而,超出凡夫的视听心量之外,给人虚无缥渺之感。中下根机的信众见不到可靠的验证,终难生起决志求生净土的愿心。净宗祖师们欲将净土宗广为传播,令其在中国生根开花,就得回答这一严峻的课题。这一课题的圆满回答更多地取决于修证。净宗十三祖在不同的时代,以共同的修证成就向世人提供了殊胜的验证:西方极乐世界真实不虚,经典佛语真实不虚,精勤念佛必定往生。这种伟大而崇高的宣告,永恒地回荡在华夏大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净业行人念佛求生净土,由此出离生死轮回成就佛道者,如稻麻竹苇,不可胜数。
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启建莲社,自行精严,曾于定中三次见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临终预知时至,安详往生。莲社123人精勤念佛,临终悉有往生瑞相,这一团体之验证,揭开了中国净土宗发展的序幕。尔后,善导大师念一句佛号出一道光明,法照大师念佛三昧境界的昭示,少康大师念一句佛号出一尊佛像,省庵大师临终见西方三圣降临虚空等,均是不断地向世人提供验证,加固我国净业行人的信愿心。可以说,净宗十三祖悉皆以或显或隐的方式向世人提供了验证,尤其是最后一著,瑞相昭然,感化人心甚大。
净宗祖师亲证念佛三昧,其所撰述,悉皆从一大光明藏流出。契理契机,允为末法法炬,依之修持,决定成就。然各祖师因时代与个性诸因素,修持的风格各具特质,诸如,注重自力禅观念佛(远公大师),专皈佛力、专修念佛(善导大师),万善同归净土(永明大师),融汇各宗导归念佛(蕅益大师),摄禅归净专志求生(彻悟大师),敦伦尽分颛蒙念佛(印光大师)等。祖师的修持风格,为现代净业行人提供了诸多的净业修持的参照坐标,这些参照坐标只有对机的合宜与否,并无理论上的优劣。
虽然就现代人的根机而言,善导大师与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与修持轨范,较多适合现代人的状况。而现代人的根机万殊,有仰遵远公芳踪,步武蕅益大师轨辙者,亦可聊备一格,春兰秋菊,各擅其美;净业修持,多途并进,齐抵西方净土涅槃彼岸。
3、净宗祖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宗教情怀,超时空地辐射到现代,警策现代人的净业修持。
纵观祖师们的生平修持,均具有深沉的宗教情怀。生死事大,轮回路险,不求生西方净土,将何以堪?祖师们为解决生死大事,竭尽一生的心力。远公大师凿池种莲,六时修道;善导大师合掌跪念佛号,虽严冬亦念到汗浃力竭才止。永明大师日行一百八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省庵大师“寸香斋”自策净业;彻悟大师以“沙门者,学死者也”提撕,印祖以“念佛待死”自警棗祖师们信愿持名,出离三界火宅的决断心,动发人心,如暮鼓晨钟,惊醒醉生梦死,头出头没的众生,一心皈依阿弥陀佛,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否则,轮转六道,苦不堪言。
祖师们的撰著,亦折射出深厚的终极关怀,于厌欣心反复劝勉,苦口婆心。善导大师云:“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昭示厌欣心是净业修持的先决前提,厌欣心是净宗菩提心的本质内涵。这一理念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发达,现代人迷恋于高消费的物质享受中,难以生起厌离之心,间或生存苦难蜎集,亦多能隐忍,等候乐境,以“严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自慰。根机陋劣者,则怨天尤人,在破坏性的发泄与报复中,攫取快乐的补偿。总之,或迷于乐境,或苦中作乐,或以苦为乐,在三界火宅中,嘻怡流连,发不出一念出离之心。由是,现代众生发心念佛求生者少,念佛成就往生者尤稀,致令阿弥陀佛广度十方众生的殊胜法门,未能尽彰。
“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究竟无极的殊胜妙道,容易往生净土,而娑婆界内成就往生者却甚稀少。西方净土敞开大门,摄受接纳十方一切众生,然而,娑婆众生久在烦恼缠缚之中,贪恋世乐,不生厌离,陷于自身结构性的困境,焉得往生?所以,欲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现代人,须真实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拨除贪爱之桩,斩断情执之缆,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鸠毒,视名利如缰绳,视一切良辰美景如梦幻泡影,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急务,惟此惟大,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精进修持,如救头然,在生死苦海中,哀祈阿弥陀佛的济度。这是净宗祖师们的心态,亦是现代净业行人成办往生大事的必要前提。吾人应拳拳服膺,培植深广而高远的宗教情怀。
4、净宗祖师致力于净宗理念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上契如来性德理体,下应华夏国人之根机,为当代净宗的弘扬指明了方向。
十三祖的净土思想有一鲜明的共性,即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移植栽培净宗奇葩,以净宗理念提升本土文化,以本土文化辅翼净宗的传播。远公大师的禅观念佛,既有古印度般若与禅学的基础,又有老庄学说的印记。蕅益大师年青时,大悟孔颜心法。出家后,博通三藏,融会诸宗,归投净土。主张儒佛一家,三教同源,其《周易禅解》《四书禅解》代表着蕅益大师援佛入儒的心路。印光大师一生并弘儒释二教,世间法以儒家伦理纲常立论,出世间法以净土思想劝化。二者概括为八句话: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净宗祖师融汇净宗理念与本土文化的弘法特点,值得我们效法。
现代社会以市场经济与科技文明为主干,这给净宗在当代的弘传,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
其一,市场经济推重效率与功利,将人们的目光引向物质,价值标准倾向世间事业成就,这无疑对出世大法的净宗法门矗立起无形而巨大的心理--价值屏障,阻抑着净宗的弘传。应该说,这是净宗弘传在当代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然挑战与机遇乃一体两面,这貌似严峻的挑战,极有可能转换为净宗弘传的机遇。物极必反,势所必然。跨世纪的现代人,饱经种种人生际遇、现代文明弊端的重重困扰,心绪空茫困顿之余,寻求心灵安顿、人生终极意义的意向越来越高涨(当然,这种心态也为邪教的盛行提供沃土)。在这种社会心理背景下,净土宗以其平实的家风,简便的修持,究竟的归宿,精深浩博的义理,对现代人独具吸引力。另外,现代人根机多样,需要层次殊异,净土宗一多相融互即的特性,能满足现代人的多层次需要,普应现代人万殊千差的根机。念佛法门如万病总治的阿伽陀药,一方普疗现代众生诸种身心疾病,满足诸种人生需求,诸如:身康体健、安详愉悦、心理调适、智慧开发、人际和睦、事业顺遂、主宰命运,乃至了生脱死的终极关怀。总之,众生的一切需求满足在净宗法门中具足无遗。诚如印祖所言:“念佛法门成佛尚有余,何况其它。”现代弘法人士,如能彰显净宗内具的多层次功能,便能抓住这个机遇,令净宗念佛法门光显于现代。
其二,科技的发展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思维方式,对净宗的弘传也带来了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一方面,科技的发展拓展了人们认知世界的视野,从天文学对广阔宇宙的观测,到量子物理学对亚原子世界的深度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对基因--遗传密码的探究,均令现代人趋近于宇宙人生真相的了解。而且,这些前卫科学发展的路向渐趋靠拢东方智慧。现代自然科学理念,为净宗文化在认知层面的展开,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受现代科技的影响,现代思维方式的怀疑性、相对性、概率统计性等,对净宗的启信增大了困难。在人类科技发展中,相对性与怀疑性的思维方式有其合理性。世间一切总属无常迁变,所以,相对性(或测不准定理)便是对物质世界的有效诠释。同时,科技发展是不断递进的,向权威挑战,突破传统的理论模式,每每导致新的科技革命。所以,在怀疑一切基础上的创新,被事实证明有正面价值,因而,质疑便积淀为现代思维方式之一,这种思维方式亦不可避免地折射到对净宗文化的态度上。重逻辑、重实验的思维定势便加大了对超情离见的念佛法门的难信程度。所以在当代信仰净宗者中,文化程度不高者,比受过现代科技教育的知识分子的比例高,女性比男性的比例高,这种格局与思维方式的变迁相关。
挑战与机遇并存,是净宗弘传在当代的基本格局。现代弘法人士应效法净宗祖师,在保持净宗理念纯洁性的前提下,针对现代社会特点与现代人的根机,善巧方便地构建现代人的净业修持模式。注重以身弘法,用自己的德业为世人树立人格风范,以自己的净业成就感召众生,令其迷途知返,就路还家,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以自己的学识,敷陈净宗渊深浩博的义理与境界,令现代人在净宗无尽法藏中,随机各获法益。“愿将东土十方界,尽种西方九品莲。”在当代高树净宗法幢,令净宗文化成为21世纪导航世界文明的普世文化,如是或可真报佛恩于百千万亿分之一。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茉莉花茶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保质不保质期了。 包装商品不标生产日期与保持期晃能上架销售的。但这并不适合茶叶类。可是没办法中国的食品法要求必须这么做。 茉莉花茶是用绿茶与茉莉花反复窨制
印顺大和尚,字源利,湖北襄阳人。2000年于深圳弘法寺礼本焕长老为师剃度,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衣钵传人,次年依广东云门寺佛源长老圆具。印顺大和尚出生于湖北襄阳书香之第。父亲执教乡学,熟读经史,教书之余,兼习笔墨。六岁母亲去世,由继母扶养成人。印顺大和尚自幼聪慧,心慈悲怜,不忍杀掠,喜欢放生,虽然生活贫穷,但是志向很高,喜欢探究天下宇宙与人生问题。小学期间成绩优秀,考入重点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县城高中,勤奋学习,努力拼搏,最终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