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篇〈《百丈清规》合法吗?〉是讨论这支配中国佛寺千年以来的丛林制度所依据的禅宗规制,直至今日。因此,要著书讨论律制的生活,清规不能不加以论及。
然而当初唐代怀海禅师(720~814)在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一带)的百丈山创立并跟自己门徒们实行这套「百丈清规」之时,是「创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69;而且「其诸制度,与毘尼(Vinaya,即律)师一倍相翻」70的。在此情况之下,讨论起来便复杂不易了。
圣严博士很聪明,他在文中先引述了明代蕅益(智旭,1599~1650)大师和近代弘一(演音,1880~1942)大师反对清规的言论(页101~102)之后,自己跟着略云:
中国的农村社会,今后必将改变而成新兴的农工业社会,由农村社会的影响之下,所产生的中国禅林规模,今后将不再起,禅林生活下百丈清规的作用,势必跟着隐退。但能恢复戒律的精神,佛教自然就会复兴了。(页102)
而轻轻的将问题带过!
唯独仕邦读了严公文中所引述蕅益与弘一两位大师的言论,发现他们为了提倡戒律而主观地攻击《百丈清规》,却未认真地钻研过这部禅宗的规制,更未探讨过这部被他们攻击为「杜撰增饰,文理不通」又「非佛所制」(页101)的清规何以竟能在中国流行千载迄今的真正原因。
仕邦不敏,缘于从撰写博士论文,不但读了元释德辉于元顺帝(1333~1368统治中国)之命,在至元二年(1336)搜集以前各种清规加以删削而成的,后来成了定本的《敕修百丈清规》(大正藏编号二O二五),更读过其前身的现存各种清规,因此在下面介绍一下清规的内容,俾读者们知道它虽非出佛制而能流行千载未衰的原因。若能了解清规是怎么一回事,或有助于戒律的整顿和改进,此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之道!
首先,清规与戒律的差别,就是戒律着重于僧尼个人行为的操守,对如何管理一家寺院?占很少篇幅。71因为佛陀制订戒律之时,印度寺院的行政结构简单,无需着意于如何管理。而清规则着重于如何管理一家寺院,尤其寺务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处理寺院财产、如何实行各种叙会等等,无片言及于个人行为的指示。72
其次,它所以不载有关个人的戒规,这缘于实行清规的寺院之内,其沙门仍要遵守律典所示的戒规。73倘使清规之内列有个人持、犯的守则的话,今日出家便应取消「受戒」的项目了。又缘于一般人不了解清规,因此社会中人遇上比丘有无行的表现如对俗家妇女口出绮语等,大家便骂他「不守清规」,实则他是「不守戒律」。倘使当寺院委他担任厨务却不去烧饭;委他清洁大殿却不扫地之类,方属「不守清规」!
第三,戒律是西天传来的圣典不可增减其中一条戒规,这点前面已交代过了。清规则不然,它是华夏沙门自订的守则,可以视需要而有所增减,因此现存的各种「清规」,其规条的数目不同,今列举如下:
(一)《禅门规式》是百丈禅师手订的「清规」74,仅有十项规则。75
(二)北宋释宗赜撰于北宋徽宗(1101~1125在位)崇宁二年(1130)的《禅苑清规》(卍字续藏第一一一册),共有七十七项规则。
(三)南宋释惟勉于度宗(1265~1274在位)咸淳十年(1274)的《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卍字续藏第一一二册),共有五十九项规则。
(四)元释弋咸(约1278~1311)的《禅林备用清规》(卍字续藏第一一二册),共有九十七项规则。
(五)元释明本撰于元仁宗(1312~1319在位)延佑四年(1317)的《幻住庵清规》(卍字续藏第一一一册),共有十项规则。
(六)元释省悟于元泰定帝(1324~1328在位)泰定元年(1324)的《律苑事规》(卍字续藏第一O六册),共有一百四十二项守则。
(七)元释德辉的《敕修百丈清规》,共有九十一项守则。
据上所举,知清规可随着实际需要而增减,如(六)有一百四十二项守则之多,而(一)与(五)则仅有十项,较之戒律条文的不得增减,运用起来灵活多了。
第四,前面说过,中国佛寺的行政结构不似天竺的简单,故律典不能提供如何管理一家华夏寺院行政的数据。因此清规实行之后,不特禅宗寺院景从,连律宗的寺院亦加效法,如《律苑事规》的出现,便缘于撰人省悟律师无法在律典或律疏中觅得一套管理华夏寺院的方法,故不得已套用清规的模式来编纂律宗的「事规」75。
既然连律宗也采用清规的模式来管理本宗的寺院,说明这套禅宗自行在华发展出来的寺院行政规划有它的实用价值,因此仕邦认为若有意对戒律加以整顿和改进,则不能因清规非出佛制而漠视它!
至于《律制生活》的其他讨论,仕邦不能再提出什么刍荛之见了。
第四节《戒律学纲要》与《菩萨戒指要》对大乘戒的鼓吹
前面说过,圣严博士在《纲要》中讨论大乘戒的部分占相当的比重,而后来更有《菩萨戒指要》76一书,专为弘扬大乘戒而撰写。仕邦未研究过大乘戒,对此不能置一词,然而若从小乘戒在华弘扬不易的角度看,则严公的大士用心;在今日弘扬大乘戒的意义,尤能显现其不凡。
本文前面的讨论,屡屡触及了小乘戒在华实践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尤其这套守则是据印度的生活环境制订,不合华夏环境的问题。然而在前面的讨论之中,未举出依律而行的寺院日常生活底例子,因此在这里要作一交代。
依律而行的寺院生活应该以西方的僧伽日常生活作标准。据唐代义净三藏(635~713)依西行求法时所见的印度和东南亚各佛教国的寺院日常生活情况写成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以下简称「内法传」,大正藏编号二一二五)所述,有如下华僧不以为然的情况。《内法传》卷一〈受斋轨则〉略云:
西方赴请之法,施主预前礼拜请僧。斋日,僧徒(盛食用)瓦器未曾用者,既被用讫,弃之坑堑。为其受触(「触」即弄脏),不可重收。故西国路旁设义食处,残器若山,曾无再用。(页209上)
这里说施主请僧赴斋之时,僧徒用过的瓦制食器在食后便要弃去不再用,因此曾施食之处的路旁,用过的瓦器堆积如山。习惯讲节俭的华僧遇此情况,心里不免会嘀咕:「瓦器清洗之后,不是可以再使用吗」的惋惜!
同书卷二〈便利之事〉略云:
便利之事,取触瓶,添水令满,持将上厕,闭户遮身。(便利后)须将左手,先以水洗。既洗净了,还将右手,提瓶而出。(页218上-中)
上述引文,依字面难以知所述为何?幸好仕邦曾在新加坡南洋大学执教六年,在这期间知道一些当地马来人和印度人的生活习惯。再者,曾在民国六十三年(1974)左右率上述大学历史系同学到印度尼西亚国的爪哇岛和峇里岛两地考察二周,因此能够对此加以解答。
原来印度人和马来人都仅以右手将饭菜抓入口中进食,左手则用以在「便利(大便)」之后清洁之用。他们先以左手的手指揩擦肛门,将余粪清出,再用水淋洗手指冲去粪迹。这种上便所方式,华僧岂易受得了?因此义净在同书同卷中提出:「必用故纸(揩粪),可弃厕中」(页218中)的变通办法。
《内法传》同卷〈洗浴随时〉略云:
(天竺僧徒)每日,日之中,不洗不食。又复所住之处,极饶池水,或宽一亩、五亩,于其四边,种多罗(Pattra)树。池皆承雨水,湛若清江。每至晨时,僧徒皆自持浴裾,俱出寺外,散回诸池,各为澡浴。(页220下)
这里说在印度的寺院每晨洗浴后方进食。而承接雨水作水源的浴池都在寺外,因此沙门洗澡之前要穿上浴裙以免下体为他人所见。按,穿上浴裙而洗澡,是颇不舒服的,华僧或会感到不习惯。同书卷三〈除其弊药〉略云:
病发即服大便小便,疾起便用猪粪猫粪,或堈盛瓮贮,号曰龙汤,虽加美名,秽恶斯极。以其臭秽,非病不听(服)。(页225上)
据此,知道印度僧侣若生病,要服用大小便甚或以猪、猫粪所作的「龙汤」,连《内法传》撰人义净亦称「秽恶斯极」,华人又何能接受!何况华夏沙门的医药知识发达,77遇此当生恶感!
以上略举一二,限于篇幅,无暇细论。自视为大乘根器的禹域沙门读了《内法传》,知道「如法」的寺院生活原来应该如此,自会增加他们对戒律的反感,因而导致了律学的消沉。
再者,圣严博士指出「小乘重在戒行」78,缘于着重沙门的行为,因此开列了比丘有二百多条戒规,比丘尼有三百多条,而且订下犯了不同戒规的不同罚则。
既然有了不同的戒规,而且戒规与戒规之间会有模糊地带,如前面讨论过的「偷兰遮」罪,依道宣《南山钞》的解释,便属于模糊地带,因此任何律典都未载犯此罪如何处分,这缘于它要经僧团依实际情况议定应属被逐出佛门的波罗夷罪还是较轻的其他罪。足以犯戒沙门便会像俗世人的走法律漏洞来逃避处分。《高僧传》卷十一〈梁京师建初寺释僧佑传〉略云:
释僧佑(445~518),年十四投法达法师,(法)达亦戒德精严,为法门梁栋。及年满具戒,初受业于沙门法颖(416~482),颖既一时名匠,为律学所宗,(僧)佑遂大精律部。今上(粱武帝,502~549在位)深相礼遇,凡僧事硕疑,皆敕就(僧佑)审决。(页402下)
传称僧佑精通律学,因此梁武帝遇上「僧事硕疑」之时,都下旨将这佛门的大疑难问题79交由佑公去「审决」。然则这些疑难问题,必然包括戒律条文上的争执。可惜史阙有间,僧史不愿记载寺院遇上因戒规问题而相持不下的情况,故我们无从知道。
更有进者,缘于时势推移,二千年前所订下的戒律已不能应付现今的各种情况了。举个例说,民国六十三年(1974)左右,星洲南洋大学有同学组团到泰国访问,回来后告诉仕邦说他们看到泰国的比丘在寺院内抽烟,问我这样是否违反戒律?虽然那时候仕邦对律学所知有限,但也明白这是戒律管不到的问题。因为佛陀制戒之时,整个亚洲地区都未知有「烟草」这一事物,是以律典仅明志出家人不许饮酒而未说不许吸烟。于是即使泰国有僧王管治全国僧伽,他也无法依据戒律来禁止属下的比丘手拈烟卷!
走笔至此,不禁更觉得百丈清规的灵活性了。前面说过,清规是可以随着僧团的实际需要而增减其规则的。虽然说《敕修百丈清规》在明代成了定本;而清代仍之。80但此书在元朝末代修成,到了清代中叶,也经历了近五百年,它的内容已有点不合时宜了,因此清僧仪润在宣宗(1821~1850在位)道光三年(1823)撰成《百丈清规证义记》(卍字续藏第一一一册),借着替《敕修百丈清规》作注解(批注低两格排印)而补充德辉书的不足。其中有一项重要的补充是:
不许吃烟。(页295正面)
有了这一补充,则烟草虽然在明代已由欧美传入,而沙门若手拈一卷淡巴菰,僧团便可引用这条新订的清规来加以制止。甚至鸦片战争前后,也可引用这条来制止佛门中害群之马的吸食鸦片烟!
缘于在华推行戒律有上面一再讨论过的种种问题,而改革戒律又谈何容易,因此圣严博士在如今提倡大乘戒,足见其谋事深远。
何则?严公指出「菩萨戒重在戒心」81,即受持菩萨戒的人,不论僧俗,只要一旦心起妄念,如见色起了淫心,见财物起了盗心等马上自行加以警觉,先将妄念抑制,然后用善心加以消弥,不必再检讨自己犯了哪一条戒规?要不要向僧团集众忏悔?82因此,大乘戒的圣典,都不设有戒规和罚则,83因为修持大乘戒的人,不需要这些东西。
大乘戒既然能令修持的人自我检勒,不设戒规加以束缚,在现今小乘戒律不行的时代,倘使菩萨戒能够推广于宇内,沙门知道随时警觉,检勒自己的身心,则不啻是改革戒律之前的最佳暂代品。何况,俗家人也可以受持菩萨戒,成为向善之人,而圣严博士近日提倡两项运动——「人间净土」和「心灵环保」,要从「心灵改革」方向改善人心和社会风气,一旦菩萨戒能够风行,则严公上述两宏愿将有完全实现的一天,谨在此予以至诚的祝祷!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