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石
[南昌]农业考古,2005年第4期
180-187页
一
2005年的金秋时节,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了由河北省佛教协会和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社主办、赵州柏林禅寺承办的“天下赵州禅茶交流会”。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我的老师范增平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临行前希望我和他一起去,并为我报了名,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很感谢老师的提携。范老师如约于10月16日乘飞机从台湾经香港抵达天津,我和两位师妹驱车去飞机场接来老师,当晚在新文化茶城德暄阁茶苑,范老师与弟子们欢聚一堂,晚餐后范老师不顾旅途劳累,又和大家一起去了泊明雅轩茶艺馆品茶,很晚才去休息。第二天上午范老师在古文化街海雅茶园出席了“茶艺与人生”座谈会,下午和有关人士商议天津茶文化发展大计。晚上回到鼓楼客栈又约我去送给我几本台湾出版的书和两袋高山茶,他一直到深夜还在忙着斟酌修改赵州古塔前的致词,我也连夜在电脑桌前为老师打印出讲稿。
10月18日上午,我和师姐张娜一起跟随老师乘火车前往石家庄市。张娜是天津较早取得证书的高级茶艺师之一,也是较早拜范老师为师的女弟子,虽然比我年轻许多,论排行却是我的师姐。范老师让我与柏林禅寺的明一法师联系安排张娜去表演茶艺的事,我把张娜的情况向明一法师说明,并特意说明张娜是范老师的得意门生,多次在电视台展示中华茶艺,还教了许多中日学生,恳请他们予以安排茶艺表演。很快得到回音,明一法师经呈报柏林禅寺方丈、这次活动的总协调人明海大和尚,表示非常欢喜,决定安排张娜在赵州古塔前表演茶艺,张娜也很珍惜这次机缘,临来之前精心做好了准备工作。
我们师生一行三人到达石家庄后下榻河北宾馆,接待工作十分周到,每人领到一袋资料及纪念品,里面是几本禅茶方面的书和一只装在精美木盒里的小石瓢紫砂壶,壶身上刻着净慧老和尚的一首诗:“燕山修水隔天涯,明月清风共一家。千古禅林公案在,逢人且说赵州茶。”在当晚的音乐宴会上就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净慧老和尚,他老人家与范老师等贵宾们在主桌上就餐,散席时范老师让我和张娜过去与净慧老和尚照张相,但是因为争相合影的人太多,始终没能如愿。晚宴后嘉宾们都应邀去参观石家庄的茶艺馆,而我们却留在老师的客房里开始准备明天的茶艺表演。从摆放茶具、选择插花、茶叶、服饰等等,范老师都仔细推敲,确定,而且还由范老师解说,张娜操作,从“丝竹和鸣”、“恭迎嘉宾”到“品味再三”、“和敬清寂”,将“三段十八步”完整地演习一遍。我们虽然拜师已久,却从来没有像今晚这样有充裕时间得到老师如此具体细致的指导,今后我们应该算是范老师的“亲传弟子”了吧?
二
10月19日清晨,几辆大客车由交通警车在前面领路,浩浩荡荡驶向几十公里外的赵县,来到柏林禅寺门前。此时寺院门口热闹非凡,人头攒动。寺院方丈明海大和尚亲率法师仪仗队在山门前迎接引领嘉宾。人们排成两队从平时很少打开的中间大门缓步而入,聚集在万佛楼金碧辉煌的大殿内诵经捻香。我曾在一个多月前刚刚到过这里,还在云水楼住了一夜,并写了一篇《夜宿柏林禅寺》的散文发表在北京《茶周刊》上。想不到时隔不久,我又有缘再次踏上了这片清净乐土。
拜佛之后来到塔院,在《虔诚献花赞》的音乐声中,我们先向赵州古佛献上一束鲜花。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借花献佛”,因为这束花本来是石家庄一位叫刘欣颖的小师妹献给范老师的。隆重而热烈的献茶典礼开始了,领导和嘉宾先后致词。赵县领导说,赵县是赵州禅的故乡,柏林禅寺是赵州茶的发祥地。赵州禅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禅茶一味的思想和它推崇的茶道揭示了人类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规律,弘扬赵州禅茶文化,对社会的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惊喜地看到,柏林禅寺在完成修复任务后致力于服务社会、繁荣文化的工作,积极探索佛教文化回报社会的道路。希望海内外各界朋友关心柏林禅寺和赵县的发展,让赵州禅茶文化发扬光大。
在远道而来的韩国茶道队代表致词后,是著名书画艺术家、茶文化学者陈云君先生致词。陈云君是我们天津诗人,我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津诗词社举办的学习班上听过他的演讲,那时他正是活跃在诗坛和书坛的津门才子,风流倜傥,温文儒雅,曾有“推盏挥毫飞碧墨,风流谁解此中狂”的诗句,令人倾倒。此后一别二十年没有见过他,但后来我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茶博览》等茶刊物上常见他的行踪,知道他这些年作为游子四处漂泊,热心于茶文化活动,足迹遍布南昌、厦门、珠海、澳门等地,还收了云南普洱茶艺小姐刘菂为弟子。河北赵县更是他常来的地方,前几天他刚在柏林禅寺度过六十华诞,正式皈依佛门,成为净慧老和尚的弟子。值得称道的是,他无论在哪儿,都是以天津书画家、天津诗人的身份出现,为天津赢得了很多荣誉,也使我为此而感到骄傲。今天早晨在河北宾馆门前临出发时,陈云君先生热情地邀请范老师乘坐他的一辆黑色高级轿车去赵县,但范老师执意要和大家一起乘坐大客车而心领了陈先生的一片好意。只见风采不减当年的陈云君先生来到塔前说到:我记得十几年前,就在此地,仅存残塔一座,古柏几株,我亲眼看见我们尊敬的净慧长老一锨一锨地在劳作,当时我赠他老人家的诗句有“袈裟塔影两萧萧”之句。今天身处此地宏大规模的大丛林中不胜感慨。今天能在茶的清新、平和之中共沐和谐人生、和谐社会之风,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清明,也感谢净慧长老的人格魅力。陈先生即兴口占七绝一首:
清风塔影感物华,百舸相交古佛家。
造就和谐功德海,大千同饮赵州茶。
范老师从观礼台前排健步走到古塔前致词,他今天特意换上一件褐色的长袍。这身中国传统的服饰与献茶仪式的庄重气氛十分协调。范老师致词的内容我早已十分熟悉,文采飞扬,颇具古风骚韵,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禅意:
乙酉深秋,中韩日星,台湾同胞,四方多士,赵州塔前,虔诚齐心,奉上一盏香茗唱道:
奠茶兮,龙井、碧螺春、果味花香;
奠茶兮,岩茶、铁观音、滋味芬芳;
奠茶兮,黄山、阿里山,爽口清香;
奠茶兮,普洱、红茶、单枞好深长。
习习清风,香飘九天,乃长歌曰:
茶是南方之嘉木,大自然恩赐的瑞叶灵芽;
禅是北方的瑰宝,宇宙奥秘中的生命哲理;
人生苦短,生老病死,茶是修行的最佳饮品;
人生的苦恼,不外贪嗔痴,每天忙碌,不知为何?为名忙?为利忙?
盲目忙碌,忙碌盲目,说为创造生命价值,其实是在摧残生命。
生命价值乃在认识四圣谛的道理,把握六波罗蜜。放下六根的无明,放下六尘的贪念,放下六识的痴迷,放下自己被囚禁的心性,做一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做一个戒、定、慧的禅者,体会茶禅一味的真意,使自己和佛成为一体,达到“奠茶、奠汤,一味同心”。这是我们今天在赵州塔前奉茶、奠茶的意义。
茶能解口渴、禅令心中乐;
不忘做茶苦,时时禅中坐。
天下赵州吃茶去
柏林禅寺学佛来
嘉宾致词后,明海大和尚代表柏林禅寺全体僧众向来自海内外的高僧大德、茶人学者、专家名流们表示热烈地欢迎。他说,大家知道,赵州禅寺“吃茶去”的公案,是“禅茶一味”思想的源头,千载以来,这源头活水奔流不息,不舍昼夜,终于汇集成为禅茶文化的汪洋大海,成为东方文化一道绚丽多彩的景观。禅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明海大和尚认为就是在此时此地此物上安身立命的大自在,是主人翁精神,也就是家师净慧上人所倡导的生活禅。生活禅是赵州茶禅在现代的提倡,它的实质是要我们以禅心的智慧之光照亮生活的道路,转化人性的缺欠。我相信这不仅是人类文化史上永恒的主题,更是当今时代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大众生活品质,引导人们走出迷惘的一剂妙方。我们愿借这次千载一期的盛会,以扬赵州禅茶的神韵,表达对赵州禅师深深的感恩。生命之树常青,赵州茶香永在。此时此刻,还是让我们回归当下,品尝赵州古佛赐予我们的这一杯甘露琼浆吧!明海大和尚致词后中韩法师们在净慧老和尚引领下诵经。德高望重的净慧老和尚是生活禅的首倡者,提出了“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从1993年开始,每年都举办一届生活禅夏令营,影响很大,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青年学子。接下来是中韩双方代表队的献茶仪式,其实也就是禅茶的茶艺表演。献茶后是净慧老和尚颂词与说法,他朗诵了一首特意为这次禅茶交流会所作的《赵州禅茶颂》:
赵州一碗茶,今古味无差;
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
瞿昙曾记莂,鸿渐复添蛇;
瓯注曹溪水,薪烧鹫岭桠。
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
著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
正清和雅气,慈悲喜舍花;
上供诸佛祖,平施百姓家。
人人亲受用,处处绝尘渣。
林下清和满,尘中敬寂夸。
千年逢盛会,四海颂蒹葭;
三字禅茶意,和风送迩遐
最后随着净慧老和尚一声震撼人心的“吃茶去、”的棒喝,十位法师手提大铜壶斟茶,在众多义工协助下,托盘传杯,参会人员纷纷“吃茶去”,我也端着一个纸杯,讨得了一杯“赵州茶”来吃。
献茶典礼结束后,大家绕塔退场,中午到斋堂午餐。下午一点多,张娜在古塔前开始茶艺表演,我帮着摆好茶席,焚香挂画。背景音乐响起,伴随着张娜精湛优美的茶艺表演,范老师亲自详细解说了“三段十八步”行茶法,引来许多僧人和群众驻足观看,品尝茶汤。明海大和尚也亲自来了,因为忙于筹备文殊阁的学术讨论会,他只看一会儿就又匆匆离去。
茶艺表演获得了圆满成功后,我们收拾好表演道具和茶具,赶紧去文殊阁参加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主持人是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年轻的教授的吴言生先生,他也是净慧老和尚的弟子,才华横溢,妙语连珠,对每一位发言者都作了精彩的评述。
江西社会科学院的余悦第一个上台发言,先声夺人。四年前的今天,在中韩禅茶交流会上他也是第一个发言,他称之为“头泡茶”,充其量只起到温杯的作用。余教授这次主要是讲茶禅一味的当代价值,他认为茶禅一味所直指人心的,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此地此人此物,总而言之就是“当下”。余教授还是以四年前的那句话结尾:万语与千言,不如吃茶去。韩国学者发言后轮到陈云君先生发言了。
陈云君上台后先是说:“吃茶去”和“禅茶一味”这两个公案,如果我在认识净慧长老之前,可能会说一万句话,也可能要写一本书。认识净慧长老以后我恐怕就无可奉告一句话了。然后他话锋一转,毫不掩饰地说,对上午的茶艺表演他不欣赏,对下午的研讨会,他认为应该大大发扬。但是他又觉得茶艺表演这种艺术形式也不失为引导人们到茶禅一味境界的方便法门。所以他主张把茶艺表演和学术交流截然分开,泾渭两断。表演归表演,研讨归研讨。主持人吴教授称赞陈云君先生“本色住山人,且无刀斧痕”,“直心是道场”,深得赵州禅茶的真味,是“真性情、真诗人、真赤子,真净慧老和尚之弟子也。”
人民大学的宣方教授和来自陆羽第二故乡湖州的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和韩国学者先后登台发言。
交流会中场休息期间还穿插了才艺表演。先是韩国的长老演奏一支箫曲把人们带进无比美妙的境地,接着是年届七旬的江西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自告奋勇,跃身上台,为大家高歌一曲,是南昌女职茶艺专业为教学谱曲的唐代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陈教授的嗓音洪亮,歌声激越高昂,令人荡气回肠。
接下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范老师和净慧老和尚分别做了总结发言。楼教授的发言与他写的一篇论文内容差不多,已收在发给每位嘉宾的《吃茶去》一书。他的观点主要是参禅不能离开生活,吃茶、参禅是平常心、本分事。他对吃茶去公案的理解,就是给那些把参禅看成是高不可攀的那种执著的人一个当头的棒喝。他还论述了禅与茶的关系,认为可以由禅进入茶的境界,也可以由茶进入到禅的境界里去。
范老师在总结发言中先用一句韩语问候在座的韩国老朋友,赢得了一片掌声。范老师还风趣地说:在几位指定发言人中最精彩的是湖北黄梅县一位代表,因为他说的比唱的好听,我一句没听懂,他讲的主题我不是很清楚,不过这也正是禅的最高境界。在简要点评了几位学者发言后,范老师主要讲了从“吃茶去”到“茶禅一味”的因缘。最后,范老师还告诉了大家一个千古的谜底。赵州禅师问来过和没来过寺院的那两个人,都叫他们“吃茶去”,来过的那个人吃茶吃得很好,没来过的那人因为赶了很长的路,好几天没有吃饭,赵州禅师也让他“吃茶去”,结果第二天饿死了。为什么呢?范老师希望大家研究研究,作为明年讨论的课题。范老师幽默诙谐的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明海大和尚也在禅茶文化交流会上谈了自己的感受。他说,茶吸收了天地雨露的精华,它的生命离不开大自然,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也是一样。明海大和尚把茶的一生作了形象的比喻:死一番、活过来、回家去。茶无论是被人采摘还是炒制,都要经历一番痛苦和磨难,这个过程就是死一番。人也有这个过程,对有的人是漫长的,甚至是无止境的。茶在制作成后在好的氛围之下,在开水或热水的冲泡下,它又复活了,人们取悦于它的美好,它的美味,却不知道它死过一回。有的人永远死过去,而茶还要活过来。茶喝完以后还要被扔进垃圾中,回到大地,回到大自然中去变成土壤,这是回家去。禅者的生活也有死一番的磨难,还要活过来,最后要回家去,提醒我们不要把生活封闭在风花雪月的世界里,要向社会敞开,向大自然敞开,去接受磨难,去承担责任,这是茶对我们人生非常好的昭示。
净慧老和尚在热烈的掌声中做了最后的总结发言,虽然他上台前主持人对他悄悄说,别人都是限时8分钟发言,他可以讲到天亮。净慧老和尚开玩笑说那就取消今天晚上的全部活动,听他讲到天亮。但他还是言简意赅地对禅茶文化作了深刻开示。然后他向范老师等海内外学者赠送了纪念品,是一幅赵州从谂禅师法像。范老师回赠了一盒从台湾带来的高山乌龙茶。
三
禅茶研讨会结束后,返回石家庄在金谷大厦参观了紫砂壶展览并用过晚餐后,回到河北宾馆休息。晚上,在范老师的房间里,陈文华教授应邀进来作客。我将随身携带来的陈文华新著《长江流域茶文化》一书拿来请陈教授签名留念,这是陈教授近年来倾心编著的一部力作。陈教授在书的扉页上为我题了字,范老师在一旁还特意托付他对我这个后生晚辈多加提携,使我心头一热。趁此良机,范老师拿出微型录音机来开始采访陈教授。我一边听着,一边用我从家里带来的紫砂壶泡上铁观音斟在品茗杯里请他们喝。能有幸为两位资深的茶界师长泡茶也是难得的一次机会。刚才在车上他们坐在一起已经推心置腹地交谈了许久,现在他们又在一起畅谈。估计这次访谈的详情,将会很快编入范老师的《中华茶人采访录》(大陆卷三)一书。陈教授谈了他主编《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创办江西南昌女职茶艺专业的过程。特别是谈起中华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来,陈教授更是兴致勃勃。江西婺源县的上晓起村倾注了陈教授近年来的心血。他还写过一首茶乡童谣《迷人的上晓起》:“迷人上晓起,风光美无比。自然铺锦绣,文化是根柢。传统小作坊,令人惊且喜。水转揉捻机,人醉茶香里。”陈教授一心扑在茶文化上,怪不得茶界有人称他为“拼命陈郎”,比年轻人还富有朝气。昨天我在电梯里第一次遇见陈教授,自我介绍后握了手,见他身穿白色运动衣式的夹克衫,里面是红色衬衣,我不禁脱口赞道:“真精神!”正如陈教授自己所感受到的:“从事茶文化研究和活动十多年来,以茶结缘,结交了国内外一大批茶友,男女老少,东南西北,既有鹤发童颜的前辈,也有青春靓丽的忘年之交。他们多年来给予我很多的关爱和鞭策,诚挚的友爱给我以力量,推动我不懈地去攀登新的高峰,也给我生活中增添了莫大的快乐。真感到茶人世界的无比清纯、无比芬芳。这是茶神对我辛勤劳碌的最大奖赏,它使我在忙碌中忘记了烦恼,忘记了年纪,忘记了衰老。”(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后记)其实我很早以前就在一本《当代百家话读书》的书里知道陈文华了,他谈过自己藏书、读书的坎坷经历,附上的两张他在书房里工作的照片很有意思,一张是他光着上身赤膊写作,题为“酷暑中的劳作”,另一张是他穿戴皮袄围脖捂得严严实实的苦思冥想,题为“严寒中的沉思”。可见陈教授曾经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辛勤地耕耘。
这时房间的电话铃声响起,会务组请两位教授到三字禅茶院接受河北电视台采访,范老师让我跟着一起去。我们边走边谈,来到坐落在富强大街的石门公园,这是一座仿照苏州留园建筑的园林,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小桥流水,楼台亭榭。园内的三字禅茶院幽雅清静,茶室里面电视台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忙碌着摄像、录音,中韩知名的茶文化学者正陆续接受采访。我们坐在室外露天茶座,身旁是假山池塘。已先来一步的袁勤迹女士见范老师和陈文华到了,热情上前招呼。袁勤迹可以说是我国茶艺师中的“大姐大”了,芳名远扬。她编创的“龙井问茶”、“九曲红梅”、“菊花茶道”等茶艺早已闻名遐尔。我曾戏称茶艺表演界有“南袁北王”之说,“南袁”就是来自温州清和茶馆的这位袁勤迹,“北王”当然不是我,而是沈阳和静园茶艺馆的王琼,她出版了好几张茶艺教学的光盘,编创过“白云流霞”茶艺,还写得一手好散文,在茶艺圈内颇有名气。看得出两位教授和袁勤迹是老相识了,他们无拘无束地和她开着玩笑。合影留念时,他们俩非让袁勤迹坐在中间不可,说是这样才更能衬托出袁勤迹的“美”来。
轮到范老师进屋去接受采访后,我和陈教授等人在外面池塘边的茶桌前品茶闲聊,茶艺小姐给我们端来普洱茶和茶点。闲聊中,我觉得陈教授对范老师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充分肯定了范老师等台湾学者对茶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后来余悦教授也赶过来了,他也是知名的茶文化学者,主编和参与编写过许多部茶文化书籍和茶艺师教材,有人赋诗赞曰:“立说著书知几许,一千八百万雄文。”余教授在我旁边坐下交谈,并互换了名片,我还是第一次与他近距离接触,感觉他倒是挺平易近人的,没有什么学者、作家的架子。此时已是午夜时分,月光下大家坐在一起品茶论道,谁都没有一丝倦意。看到海峡两岸这三位大名鼎鼎的专家级教授相聚一起谈笑风生的场面,我内心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也正是范老师所极力倡导的两岸品茗,一味同心。
四
10月20日上午在石家庄人民会堂隆重举行了茶道茶艺表演开幕式,范老师作为贵宾被邀请到了主席台,和他并排站在台上的还有国学大师文怀沙老先生、著名作家铁凝女士、陈云君先生等社会名流。九十六岁高龄的文怀沙也是我仰慕已久的,今年五月份他来天津在第15届全国书市上签售他的《屈骚流韵》一书时,我正在济南参加茶博会,错失良机,后来只好买了一套他未签名的书。据说当时签售现场盛况空前,媒体有“书市最爱谁?燕叟文怀沙”的报道。《屈骚流韵》最早出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深受毛泽东、柳亚子、郭沫若、胡耀邦、钱钟书等人推崇。早晨我们在餐厅吃早餐时见几人簇拥着一位神采奕奕的银髯老者进来,有人说是文怀沙来了,便热情地带范老师前去认识一下,问同桌的陈文华去不去,陈教授笑着说他已经过了追星的年龄。来人民会堂的路上范老师向我了解文怀沙,我说他是国学大师,也是一位年老的风流才子。自称“平生只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他直言不讳地宣称他喜欢在街上看女人。果然不出所料,在开幕式上文大师讲话时幽默风趣,说他刚做过白内障手术,眼睛一下子看得清楚了,原先看女人感觉都很美,现在却看清了她们脸上的坑坑凹凹,引起全场一阵阵笑声。文怀沙在净慧年轻时就相互认识,已是五十多年的老朋友了。他的一篇短文《三十三字箴言》对净慧老和尚归纳禅茶文化精神有很大启发,这三十三个字是:正、清、和——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发扬斯三气也。
净慧老和尚在开幕式上作了讲话。他老人家提出: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他认为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四大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的四大功能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开创新境界,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挥禅茶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老和尚深切期望今后会有更多的机会,以便更多的中外禅茶爱好者能像今天这样,济济一堂,共享禅茶的正清和雅之气,为这个热烦的世界注入一剂清凉。
开幕式后紧接着便是中韩两国的茶艺表演,上午中方表演的是来自杭州西湖中国茶叶博物馆的文士茶,余悦教授作了点评,文士茶是早年流行于江西婺源文人学士中的传统茶俗,讲究/饮茶人士之文雅,饮茶环境之清雅,饮茶器具之高雅”,追求汤色清、气韵清、心境清,以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云南昆明的刘菂表演的是根据陈云君诗歌意境编创的普洱茶艺,她的表演突出一个“静”字。陈云君先生点评,他再次语出惊人:非常不赞成在舞台上搞茶艺表演,建议搬到台下,小范围的,边看边喝,省得这样在台下看怪口渴的。当然这只是陈先生的一家之言,很多学者认为茶艺表演还是可以搬上舞台的,用灯光、布景、音乐等各种手段烘托出舞台的艺术气氛,更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对茶艺的普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大型茶艺表演比赛,更适合在舞台上表演。韩国代表队表演的茶道形式庄严肃静,内容深奥难懂,多亏听了湖州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的点评我才略有领悟。
因为我第二天要奉命赶赴江西参加单位组织的“红色之旅”(其实对我来说是“绿色之旅”更为恰当,因为那里的名茶“庐山云雾”、“井冈翠绿”深深地吸引着我),张娜师姐也要回津讲授茶艺课,我们不得已只好提前匆匆离别了石家庄,离别了老师,未能跟随老师继续参加禅茶交流活动,也未能欣赏到陈文华教授率团来的江西南昌女职的禅茶表演和袁勤迹的日本茶道表演,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两天的活动虽然时间短暂,收获却是非常丰硕,范老师嘱咐我回去可以写一写,然而我只能像记流水帐似的零零散散地写下这些文字,内心更多更深的感受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尤其是博大精深的禅茶文化内涵,远远不是我这支秃笔能够写出或是我笨拙的手指在键盘上所能敲打出来的。
2005年10月下旬初稿于江西庐山、井冈山
2005年11月上旬修改于天津抱璞斋书房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