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维新
[长沙]茶叶通讯,2004年第2期
43-46页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国佛教二千多年来的历程,其实质就是古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和茶文化等广泛领域。
早在晋朝,佛教就与茶结缘。相传晋朝名僧慧远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佳茗款待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唐宋之际,儒释道三教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发展。唐朝对“三教”始终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方针。
唐朝虽尊道教为国教。但据有人统计,大唐帝国22位皇帝中,对儒释道兼容并包的有17位。虔诚笃信佛教并迎佛骨舍利者有高宗、武则天、肃宗、德宗、宪宗、懿宗6位皇帝。送佛骨者有中宗、代宗、僖宗3位皇帝,佛教得到了大发展。
唐朝佛教的大发展,还表现在创立了佛教宗派。在诸派别中,以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和禅宗影响最大。禅宗认为不需要长期苦修,主张顿悟成佛说,他既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思想,又继承了我国儒家传统的人性论学说和道家主静说思想,是两种文化融合贯通的产物。同时他结合了中国社会实际,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逐步从外来宗教转化为中国化的宗教,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到晚唐几乎取代了各派宗教而垄断了佛坛。禅宗对茶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我国寺院多建造在深山幽谷森林繁茂,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层深厚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山区。而且我国是茶的原产地,崇山峻岭原有大量野生茶树,为僧侣开辟新茶园创造了条件,故素有“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的谚语。如:1、四川蒙顶仙茶。据史载,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曾结庐于蒙山,亲自植茶,这是佛教僧侣值茶的最早记录。在唐朝每逢春季采茶季节,全山72寺和尚祭拜之后,才能采制供佛。"南岳云雾茶。南岳衡山是我国五岳之一,寺庙林立,如广济寺、铁佛寺、圣帝殿、衡岳庙等等,茶叶全由寺院僧尼精心制作。2、武夷茗茶。早期均由各岩僧人焙制。天心岩永乐禅寺,采茶日全体僧人设坛诵经,焚香礼拜,初为供神圣物或坐禅之用,并非以贸易为目的。3、南海普陀茶。南海普陀素称“佛国”,是我国佛教著名四大圣地之一。茶树均为寺院种植。普陀佛茶与灵隐寺佛茶称为江南佛门二大名茶。4、径山禅寺茶。唐朝代宗年间法钦禅师曾结庵于余杭径山“宴座”峰。“钦师曾手植茶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1
茶是经济作物,在唐朝大兴饮茶之风的社会背景下,茶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在农产物中最具典型,因而种茶可获得较丰厚的利润。寺院广种茶树,也促进了民间茶园的发展。
(2)推动了茶叶技术的进步。刘禹锡贬朗州司马时,亲眼看到西山寺僧人创造了一个茶叶新品种,写了一首赞美诗:“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倾余。2陆羽创造的是蒸青饼茶,社会上饮用的也都是这种茶,而西山寺僧人则创造了炒青散茶,佐证常德是我国炒青绿茶的发祥地。
大诗人李白在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游今南京时,遇宗侄中孚禅师,侄以茶敬赠,白氏大喜,作《答族侄僧中字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并序》云:“曝成仙成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3这种茶小蒸、小炒、小捣,用太阳曝晒而成。说明唐朝僧侣对制茶技术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不断推出新品种。这种日晒茶还得到居人的赞赏。明朝屠隆说“茶有宜以日晒者,青翠香洁,胜于火炒。”4
(3)皎然率先提出了“茶道”这个词。他不但专攻佛经,而且对茶文化造诣很深,有许多独特的见解,“茶道”一词就是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创造性的率先提出,诗曰:“……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5这是一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作。“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禅宗“静心”、“自悟”的宗旨以“涤昏寐”、“清我神”、“便得道”贯穿到茶道之中,是诗化了的茶道。茶中有道,悟茶也悟道,把饮茶从技艺欣赏提高到精神享受,我认为佛教对茶道的影响,主要是禅宗思想的影响。皎然把茶道与佛理结合起来,是他的一大贡献。
(4)皎然是“茶百戏”始作俑者,他在《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中云:晦夜不生月,琴轩犹未开。“城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 。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6此诗描述了他在李萼家与潘述等友人夜上饮茶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茗爱传花饮”,即在品茗过程中用传花的方式,花传到何人,何人就得饮茶赋诗,以品茗助诗兴,以诗兴增友谊。我认为五代时期的“汤社”和宋朝的“茶百戏”是这种高尚文雅游戏的延伸和发展。
(5)禅宗倡导了禅院茶礼。唐朝百丈山(属江西)怀海禅师 (724-814)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禅宗的特点,折衷大小乘戒律,制定了丛林清规(即《百丈清规》),把僧人坐卧起居、长幼次序、饮食坐禅和行事等等都作了严肃、明确的规范;并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为寺院培植茶树发展寺院经济创造了条件,但该书已散失。北宋曾根据该清规编纂了《禅苑清规》对寺院行茶之礼有如下描述:“院门特为茶汤,礼教殷重。受请之人……须知先赴某处,次赴某处,后赴某处,闻鼓版声及时先到,明记坐位照牌,免致仓惶错乱。如赴堂头茶汤……侍者问讯请入,随首座,依位而立……乃收袈裟,安祥就座。弃鞋不得参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声,正身端坐,不得背靠椅子……吃茶不得吹茶,不得掉盏,不得呼呻作声。取收盏橐,不得敲磕。如先放盏者,盘后安之,以次挨排,不得错乱。”突出表现了禅院茶礼的繁琐,严谨的规范程序,对后世乃至对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饮茶习俗的传播。与陆羽同时代的封演,著《封氏闻见记》载:“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传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沦、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不仅说明了坐禅和饮茶的密切关系,也说明禅宗对茶传播的作用。致使“田闾之间,嗜好尤切”,饮茶习俗,风靡全国。
元稹说:茶,“慕僧客,爱诗家”。在唐朝一些不显赫或宦海失意的官吏,多借助寺院大兴茶集、茶会和茶宴。这些形式多为无拘无束,畅叙胸怀。内容多为品茗赋诗,谈经论道。目的多为宣泄积郁,修心养性,互相沟通,增进友谊。由此逐步演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宫廷茶道、僧侣茶道、文人茶道、民间茶道。禅宗对茶文化的贡献功不可灭。
(6)禅宗思想对唐诗创作的影响。我国是诗的国度,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吃斋念经是禅,运水搬柴是禅,吟诗作画也是禅,诗禅兼收,并行不悖,所以唐朝诗歌的创作闪烁着禅宗的思想。
诗僧作为一个特殊阶层,形成于中唐。唐僧诗的风格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王梵志、寒山等为代表的通俗派;二是以皎然,灵澈等为代表的清境派。唐朝诗人中从思想倾向佛性,行动信仰佛教,诗歌中仿照佛语者为数不少。在盛、中唐时期的诗人,大多与禅僧过从甚密,他们互相酬唱,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有的诗人笃信佛教,倾心禅宗,如王维、孟浩然、柳宗元、韦应物、刘长卿、钱起等等。另一位受佛教思想很深刻的大诗人白居易。有人说,白氏“元和体”浅切诗风的形成与他佞佛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他礼佛、敬僧、读经、参禅。贬谪江州(九江)司马时,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雷之迹,为人外之交。”7 58岁借病辞官到了洛阳,与嵩山如满和尚结香火社,过着“或伴游客春行乐,或随山僧夜坐禅”的半隐居生活。
在唐诗中以禅心、禅理、禅趣入茶事诗的颇多,为节约篇幅、略举一些,以摘句为主,并注明出处以便有兴趣者杳考。
皎然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8
王昌龄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9
李嘉佑虚室独焚香,林空静罄长。
啜茗翻真偈,然灯继夕阳。10
武元衡虚室昼常掩,心源知悟空。
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
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
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11
吕从庆老衲烹茶出,先供座佛歆。12
柳宗元涤虑发真照,还原荡昏邪。
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13
司空图茶爽添诗名,天清莹道心。
只留鹤一只,此外是空林。14
元好问说得好:“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7)禅宗在南方的发展,对华茶外传密切相关。华茶首先传入朝鲜半岛:唐高祖李渊武德5年(622年),在给高丽王武建信中明确表示“柔怀万国”睦邻友好的期望,对朝贡、僧侣及贸易实行优惠政策。并特设“宾贡进士”,允许外国人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以致朝鲜纷纷派遣留学生、僧来中国学习传统文化和经典。新罗遣唐使有18次之多。据《安徽通志》载,24岁的新罗国皇室子弟金乔觉剃发到九华山化城寺学佛修业75年。他在《送童子下山诗》中有:“烹茗瓯中罢弄花”句15,反映了他有饮茶的爱好。回国时不定会带些茶叶,那时还是宫廷中的奢侈品。
华茶传入日本:唐朝,日本遣唐使有14次之多,大批留学生、僧来华学习传统文化、佛典和典章制度。僧人受到寺院茶文化的薰陶,把饮茶习俗传回。日本圣武天皇天平元年(729年)在朝廷召集百僧讲解《般若经》,特赐百僧茶,为日本饮茶之始。高僧最澄禅师贞元20年(804年)到浙江天台山留学,酷爱茶事。805年回国带去中国茶种,撒播日吉神社旁的台麓山,成为日本种茶的开拓者。另一位高僧水忠于唐大历5年(770年)来中国,在长安西明寺等地学法,生活约30多年,直到永贞元年(805年)回国。他受中国茶文化感染很深,精通唐朝茶道。
不论是传到朝鲜半岛的茶礼,还是传到日本的茶道,其思想背景是佛教,其思想核心是禅。茶道从禅宗而来,同时也以禅宗为依归,禅宗对华茶的外传其功大矣。
己故赵朴初先生说得好:“中、日、朝三国佛教徒共同构筑了黄金纽带,这条纽带推进了三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增进了三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参考文献
1、续余杭县志
2、刘禹锡集,230页
3、李太白集
4、茶说
5、《全唐诗》卷821
6、《诗归》卷32
7、旧唐书?自居易传
8、《全唐诗?饮茶歌送郑容》卷821
9、《全唐诗外编?题净眼师房》卷l
10、《全唐诗?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卷206
11、《全唐诗?资圣寺贡法师晚春茶会》卷316
12、《全唐诗外编?游多宝寺》上册
13、《全唐诗?僎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卷351
14、《万首唐人绝句?即事二首(之一)》卷下
15、《文史知识》1994年第4期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