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佐民1 胡权跃2 李槐松3
[杭州]中国茶叶加工,2005年第2期
48-51页
摘 要 从九华山佛教的起源与发展,阐述了佛与茶的关系。佛教与茶叶栽培、加工、饮用及茶叶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茶禅一味”,“茶禅一体”、茶叶交流、相互促进。
关键词 佛教 茶叶 关系 作用 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北俯长江,南望黄山, 是花岗岩构成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方圆100公里,有99座各具风姿的山峰,其中十王峰最高, 海拔1312米!,年平均气温16℃, 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年平均降雨1600毫米,气候温和,风光诱人,加上奇峰峭壁,峻秀挺拔,溪流萦绕,泉水淙淙,是我国的四大名山之一,史称“莲花佛国”,享有“东南第一山”美誉。
九华山,汉称陵阳山,南梁称帻山,盛唐前称九子山。据《太平御览》记载:“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唐天宝年间 (公元742——755年) 李白游秋浦时,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遂易名九华山。九华山以前为道家福地,留有汉陵阳县令窦子明,及其后的“骑白龙升天”的神话,被列为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⑴今天九华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认为葛洪等人修行的遗迹.明代编《池州府志》,清代《九华山志》,《安徽通志》卷四十等文献记载,“东晋隆安五年 (即401年),天竺僧杯渡禅师来山传经布道,创立茅庵。” 公元503年,有僧人伏虎,居拾宝岩,建伏虎庵为道场。唐开元(713——741) 末年,“有僧檀号,张姓,自郡馆至,为乡老胡彦请住,广度男女;角虫时豪所嫉,长吏小明,荧其居而废之”。该时期,佛教凭“特异功能”或凭“乡老”举荐,虽在九华播下了佛教的种了,但未能常住。⑵唐开元未,为求得佛教的真经本义,金乔觉只身再度来到中国。据唐代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中记载:“时有僧地藏,则新罗王子金氏近属,项耸骨奇,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落发、涉海、舍舟而徙,睹兹山于云端,自千里而劲进。披棒援葛,跨峰越壑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十黑壤,其泉滑甘。岩栖涧汲,以示高洁。”⑶
金乔觉卓锡九华之际,九华山尚处在原始状态,荆棘遍布,虎豹凶兽出没无常。金乔觉凭自生无所畏惧的顽强精神,毅然卓锡于斯,岩栖涧汲,修禅苦行。相传九华原为青阳居士阂公让和旧地,菩萨因向其乞一架裳地,不料展衣后竟遍复九峰,闰公喜而舍,遂居矣。后阂公父子也相继皈依,至今殿中圣像,随侍左右者即阂公父子也”。⑷唐代中叶,九华山被辟为地藏王菩萨的道场,香火兴起。直到明朝九华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形成金地藏、文殊师利、普贤王、观世音四大菩萨道场圣地。
佛教的兴起,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茶,这一古老的经济作物,也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随着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成为当今世人所喜爱的、健康、卫生和安全的最佳饮料之一。茶与佛教彼此促进,佛教的禅宗和佛事活动需要茶叶,僧侣的嗜茶风尚,又促进了茶叶事业和茶叶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茶佛一体”、“茶禅一位”和“茶佛不分家”的关系。
1 九华茶叶起源与佛教
据考证,金乔觉初到九华山时,环境十分险恶,条件十分艰苦,至德初(756年)青阳诸葛节等人发现了在深山中修行的金乔觉,为其精修所感动,遂募化资用,购置土地,建造寺院,“近山之人,闻者四集,伐木筑室,焕乎禅居。”池州太守也闻其大名,遂于建中初,奏准朝庭,赐额化城。徒众逾多,生活更加艰苦,不得不以白土拌米食之。⑸为了尽快结束“夏则食兼土,冬则衣半火”的非人生活,金乔觉率领僧徒垦荒种植,将带来的种子如黄粒稻、金地茶等播种于九华山上。有陈岩《化城寺》诗注曰:“唐建中,金地藏依止禅众,有平田数十亩,种黄粒稻,田之上种茶,异于他处,谓茗地源,事后有五钗松,结实香美,皆自新罗移植。”⑹目前,对金地藏所携之种来源何处,虽有异议,但九华山茶树中的“金地源茶”与九华山佛教紧密相关。九华山茶叶的起源,一般持有两种观点,即“闵地源茶”和“金地源茶”。“闵地源茶”,为九华闵园住山长老闵让和父子所培育的“根株颇硕,生于阴谷,春夏之交,方发萌,茎条甚长,旗枪不展,乍紫乍绿”的茶树, 而“金地源茶”是唐代地藏王金乔觉从西域⑺(据钱征、丁育民、华子编著的《走进九华圣境》第239页记载,“西域”属误,已在《九华山志》改为“新罗”)引来的“梗空简者”的茶树。九华山茶叶究竟起源何时。根据我国茶树的发现——药用——人工栽培的发展的过程看,因在佛教传入九华山之前,而人工栽培茶树因与佛教的传播,特别是与金乔觉卓锡华山及其门徒们的精心培育是分不开的。
2 九华茶树的栽培与佛教
据资料记载,九华菩萨——金地藏在他传世的《送童子下山》一诗中就提到了茶“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拈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茶在金地藏的心目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可见在当地的民间非同一般。
九华山人工种茶始于唐代,从现有的茶树品种类型也得到了证实。虽经久远的年代不断发生变异,但古老寺院附近的茶树自然群落中较大程度地保留着古代僧人引选品种的踪迹。《青阳县志》和《九华山志》记载,金乔觉在九华山化缘建庙时将带来的茶籽播于九华山闵园峡谷,然后发展到肉身殿西南方(神光岭)沿小天台之南和凤形山一带。⑻考证其群体结构,凡有寺庙的地方在茶树自然群落中都有金地藏由新罗引种的“金地源茶”,(如现在的神光岭下松柏掩映,溪水长流的峡谷丛林中的一块茶园即是“金地源茶“的后裔。该群体树高135cm,叶身背卷,叶面隆起,锯齿明显,尤其是倒卵形的叶形而“独树一帜”为僧家珍爱、独享,是当时“贡茶”的产地。)或能看到“闵地源茶”的踪影。(如位于天台和回香阁的峡谷之中。据《九华山指南》记载:“闵园茶生长在阴崖绝壑,云雾弥漫,春夏之交,始萌芽,茎条虽长,旗枪不展,色香味俱臻上品。” 该茶园属于闵让和家园。)
据《走进九华圣境》记载:“崇圣茶”唐代九华山西洪岭灵鹤山建有灵鹤庵,北宋大中祥符6年 (1013年), 朝廷赐额“崇圣寺”。寺僧在寺边山坡植茶,以茶供佛,此茶即为“崇圣茶”,南宋隐士章贲《九华山》诗中有“春深摘茗芽,早供崇圣茶”之句。
据清朝周 的《九华山志》记载:“梦觉香”,此茶充满佛门禅味。“最胜亭,在九华山玉瓯峰下,(北)宋宣和中 (1119——1125),曹令机建。诗僧了机于亭前栽茶千株,名梦觉茶”。
九华山寺院大都多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那里生态条件优越,自然环境优美,气候、特别是土壤肥力、温度、湿度和降雨量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许多寺院曾出现了寺前、院中、庙后、墙外种茶的情景,加之僧人们的精心管理和培育,茶树生长健壮,内含有效成份较多,经僧侣们精心加工后的茶叶品质优良。《九华山志》载:唐代,闵公(闵让和)在九华山闵园植茶;宋代九华山茶园初具规模,有“天台云雾”、“南台空心”、“九华龙芽”等面世;清代统一归为“九华毛峰”。据1962年统计,九华山寺院有茶地40亩,1997年,前山寺院有茶地56亩,后山有茶地、山场近400亩。至今,九华山各大丛林仍保留有自己的茶园。由于九华山茶叶生长环境十分优越,又在一著名佛教圣地,经过多年的发掘和创新,九华茶叶的花色品种繁多,现经品牌整合,统一归为“九华佛茶”,使其具有犷一定的科技含量。“九华毛峰”、“九华佛茶”等由于加工独特,品质上乘,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和各种茶叶评比会上获得金、银质等奖章。
由于“佛的神圣光圈和神秘微笑”使之得到一种精神安慰和调剂,唐时佛教传入九华,致使九华香火是盛,寺庙众多,僧尼如云,井拥有山场和十地。加之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宜于茶树生长,茶叶因而与佛教共荣。
3 九华茶叶的制作与佛教
从中国的制茶变革的历史来看,九华茶叶的制作与发展与其相符。从将茶树鲜叶生煮羹饮、晒十收藏用作药用,发展为蒸青团茶、蒸青散茶和炒青以及名优“贡茶”。据传说,唐时在九华山背的一石洞——道僧洞,洞中修行的一位和尚和一位道士,后来道士患病,和尚上山采摘山茶,用溪水煎茶给道士服用,终于病愈。这正是九华山茶叶药用的开始,当时用于晒茶的石块,由于年民日久也留下了斑斑黄渍,井称为“黄石”,“黄石溪毛峰”也由此而得名。宋代九华山己开始的“天台云雾”和“九华龙芽”制作,其制作工艺“穷极而精巧”,花色品种也随着增多,色香味均为上乘,形成了九华“贡茶”。明清时期,九华山开始加工烘青绿茶,历经300多年,使茶叶的花色品种增多,面貌一新。“东崖雀舌”、“肉身仙茗”、“龙池云雾”和“南苔空心”等花色,分别产于四大丛林之一的东崖,神光岭的肉身宝殿.下阂园的龙池和小天台的南苔庵,制作刻意求工,外形多姿多彩,内质别具一格,视为佛门之宝。据1933年李契非所撰《青阳风十录》记载:“茶,则沙土之地至为适合,为气候润泽,亦所至宜,产九华、黄石溪、十宝山、乌株山、宋冲等地;种类有龙眼茶、云雾茶、雀舌茶、毛尖茶、旗枪茶……。用手采摘,置于锅内以火烘干,由乡所产地,用蔑萎或布袋装好,舟运至县城,再运往大通、南京等地销售……,九华山绿茶龙眼为珍品,色碧青而味香浓;黄石溪云雾,色淡黄而味香;十宝山、宋冲之毛尖、旗枪,色茸绿而味微香;乌株山雀舌质青味香。制法皆以火烘干,用手搓制而成……”。可见九华之茶在僧侣和当地乡民的共同培育下的繁荣情景。
“金地茶”于谷雨前后采摘一芽一叶初展精制而成,外形细如雀舌,形如佛手,芽叶相连,自然舒展,翠绿显毫,汤色黄绿清亮,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醇,叶底嫩绿。“金地茶”由于“梗空如筱”的特色,冲泡杯中芽头成朵,枝枝向下形同“拜佛”故又美誉为“拜佛茶”。⑼
“双溪早芽”产于九华山的朱备乡双溪寺,是由该寺的主持大兴和尚自九华引种而来,于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一叶精制而成,其条索紧细匀整,旗枪紧裹,展锋露绿,色泽翠绿,香高味雅,兰花香型,叶底清澈明亮、嫩绿。鲜叶经杀青、理条、搓条、拉条、干燥、拣剔、复烘、贮藏多道工序。培育此茶的大兴和尚92岁圆寂,入缸三年不腐,于1985年在双溪寺装腔作势金供奉,成为九华山第二个装金肉身。⑽
从我国茶叶制作的历史来石,茶叶加工几乎最初都是出自于佛门之手,特别是质量较高的名优茶更是如此。“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茶,因其自性高雅,常被用作待客佳品,甚至被奉为取代酒的圣品。茶与僧侣相伴成趣,茶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真正体现了“茶佛一体”。
4 九华茶文化与佛教
佛教对茶文化的发展与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茶文化的内容。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先后“下上九华,五游秋浦(今池州)给池州、给九华山留下了传世的名诗。如:“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唐李白《改九了山为九华山联句?井序》)唐刘禹锡《九华山歌?井引》“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南宋进十章责《九华山》诗中有“布金黄粒稻,浮绿碧莲花。霜过收秋实,春深摘茗芽。晚采柏庵笋,早供崇圣茶”之句,将一幅九华山寺僧农禅结合的画卷展现到眼前。他在《九华山庵》诗云:“松娇与云齐,云门钠了栖。禅房花自润,觉院鹿应迷。唇螟茶烟重,朝分塔影低。何当佛盘石,来时白猿啼。”描写春天僧人们早晚采茶、烹茶、品茶的忙碌景象。明正德年间,青阳县令包广(字合浦)《游九华》诗曰:“山径雨过云犹湿,时到春深路拥花。上界楼台倚星汉,下方鸡犬隔云霞。仙铛气味冷芝耳,僧碗芳香点茗芽。他日重游今有约,莲峰咫尺岂天涯。”明代吴仕有诗云:“犬吠披云客,花迎石竹翁,山家供玉乳,一碗便生风。”清代白元亮在《登九华》一诗中描述:“频年飘泊在天崖,又信萍踪上九华,云拥奇峰天欲滴,泉春乱石涧生花。傍林鸟语捣灵药,隔岸人声摘闵茶。今日探幽具乘兴,不知何处滴仙家?”现代九华山诗僧虚云《采茶》诗曰:“山中忙碌有生涯,采罢山椒又采茶。此刻别无玄妙事,春风一夜民灵芽。”至丁九华山吟茶之作则不胜枚举,饮茶坐禅也多有吟颂,茶诗承前而启后.更加璀璨而夺目。
第二是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行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九华佛教崇尚禅宗,施戒、定、慧之法:戒者忌荤腥、烟洒非时食也;定、慧者则坐禅也。而九华佛茶具有“三德”之功:即一为坐禅驱睡,二为助消化轻神气,三为不发之药。
第三是佛门的茶事活动为茶文化发展、品茗技法提高、规范茗饮礼仪等都有很大的帮助。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九华佛茶尚有“茶宴”之举:九华菩萨“招僧侣丁峰前汲茗烹茗”非一人独酌,而聚二三道友在煎茶峰前饮茶谈经,己初具茶宴的雏形。至南文大师时茶宴规模日渐扩大,每当新春之际在殿堂内由主持法师调茶以敬,再由进侍一一献给赴宴的僧侣和文十,“献茶”之后,先启碗闻香,观色即而评尝;以饮茶而后谈佛讼经,畅叙情谊之事,“品茶”力一为结束。
九华山茶文化,还体现在佛事与茶事的结合上。九华山僧人视茶为圣洁之物,无论大寺丛林,还是子孙小庙,向来都有以茶祭佛、早课以“茶汤”供佛的仪规。九华山上无论是俗家,还是佛家,都讲究敬茶待客的风尚,以茶待客,以茶结缘,谈经论道是僧人和文人崇尚的“茶道”所在。九华山僧伲不仅把种茶、采茶、制茶作为一项农禅结合的生活必须,也是一种“茶禅一味”的禅境享受。近年来,为了发展和丰富九华山茶文化,1999年11月建立了九华佛茶茶道馆,成立了九华禅茶茶艺表演队。
茶道馆位于九子岩景区,建筑风格独特,全为竹木结构,外观古朴典雅,内部装演清秀大方。馆前的竹林中,错落有致地摆有石桌、石凳,古朴美观,供人品茶休闲。馆内大堂门壁悬有扇形书法一幅,上书“佛茶”,庄重有力,西墙悬有诗词书法数幅,润笔细腻,更添雅致情调;东侧配有两间雅室,系专为贵宾提供茶道表演场所。堂前置有案几和桌椅是为堂内客人表演茶道和欣赏茶道之用。⑾九华佛教对九华茶叶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茶佛融通,茶禅一体,茶禅一位,己溶入九华佛家和民众之中。佛教通过茶事活动来使僧人不眠不发,修身养性,大彻大悟。茶叶的栽培、加工以及茶叶文化在寺院和僧人的精心研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对弘扬中华茶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推进精神和物质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九华山佛教史编委会编《金地藏研究》黄山书社1993年4月版,第77页
2 李兴中“论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意蕴”《江淮论谈》2002年第4期,第119-122页
3 6 陈建勤“金地藏与九华山”《中国地名)2002年第1期,总第103期,第34-36页
4 10 王镇恒、李槐松“九华山金地佛茶与文化”《农业考占)1995年第2期,第201-206页
5 刚晓“从金乔觉到地藏王”《佛学研究》2000(1)第83-87页
7 钱征、丁育民、华子鳊著的《走进九华圣境》第239页
8 赵蒯芳“九华佛茶”《安徽科技》1999年第10期,第47页
9 李槐松“九华山区茶树种质资源及名茶开发研究”《茶叶通报》1996年第3期,第15-16页
11 柏峰“九子岩道馆”《安徽林业》2001年第2期,第33页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