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后序·提要

  朱熹后序

  淳熙乙未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予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总六百二十二条,分十四卷。盖凡学者所以求端用力,处己治人之要,与所以夫辨异端,观圣贤之大略,皆粗见其梗概。以为穷乡晚进有志于学,而无明师良友以先后之者,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如此然后求诸四君子之全书,沈潜反复,优柔厌饫,以至其博而反诸约焉,则其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庶乎其有以尽得之。若惮烦劳,安简便,以为取足于此而可,则非今日所以纂集此书之意也。

  新安朱熹谨识

  吕祖谦后序

  《近思录》既成,或疑首卷阴阳变化性命之说,大抵非始学者之事。祖谦窃尝与闻次缉之意。后出晚进于义理之本原,虽未容骤语,苟茫然不识其梗概,则亦何所底止?列之篇端,特使之知其名义,有所向望而已。至于余卷所载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具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升高,自近及远,庶几不失纂集之指。若乃厌卑近而骛高远,躐等陵节流于空虚,迄无所依据,则岂所谓近思者耶?览者宜详之。

  淳熙三年四月四日东莱吕祖谦谨书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种

  其一:朱熹《近思录》十四卷提要(直隶总督采进本)

  宋朱子与吕祖谦同撰。案年谱,是书成于淳熙二年,朱子年四十六矣。书前有朱子题词曰,淳熙乙未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余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宏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云云。是其书与吕祖谦同定,朱子固自著之,且并载祖谦题词。又《晦庵集》中有乙未八月与祖谦一书,又有丙申与祖谦一书,戊戌与祖谦一书,皆商榷改定《近思录》,灼然可证。《宋史。艺文志》尚并题朱熹吕祖谦编,后来讲学家力争门户,务黜说而定一尊,遂没祖谦之名,但称朱子《近思录》,非其实也。
  书凡六百六十二条,分十四门。实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然朱子之学,大旨主于格物穷理,由博反约。根株六经,而参观百氏,原未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故题词有曰,穷乡晚进,有志于学,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然后求诸四君子之全书,以致其博而反诸约焉,庶乎其有以尽得之。若惮烦劳,安简便,以为取足于此而止,则非纂集此书之意。然则四子之言且不以此十四卷为限,亦岂教人株守是编,而一切圣经贤傅束之高阁哉。又吕祖谦题词,论首列阴阳性命之故曰,后出晚进,于义理之本原虽未容骤语,苟茫然不识其梗概,则亦何所底。列之篇端,特使知其名义,有所向往而已。至于馀卷所载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自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升高,自近及远,庶不失纂集之旨。若乃厌卑近而骛高远,躐等凌节,流于空虚,迄无所依据,则岂所谓近思者耶。其言著明深切,尤足药连篇累牍,动谈未有天地以前者矣。

  其集解则朱子殁后叶采所补作。淳祐十二年,采官朝奉郎,监登闻鼓院,兼景献府教授时,尝斋进于朝。前有进表及自序。采字仲圭,号平严,建安人。其序谓悉本朱子旧注,参以《升堂纪闻》及诸儒辨论。有略阙者,乃出臆说。又举其大旨,著于各卷之下,凡阅三十年而后成云。

  其二:江永《近思录集注》十四卷提要(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著录。《近思录》虽成于淳熙二年,其后又数经删补,故传本颇有异同,至各卷之中,惟以所引之书为先后,而未及标立篇名,则诸本不殊。至淳祐间,叶采纂为集解,尚无所窜乱于其间。明代有周公恕者,始妄加分析,各立细目,移置篇章。或漏落正文,或淆混注语,谬误几不可读。永以其贻误后学,因仍原本次第,为之集注。凡朱子《文集》、《或问》、《语类》中,其言有相发明者,悉行采入分注。或朱子说有未备,始取叶采及他家之说以补之。间亦附以己意,引据颇为详治。盖永邃于经学,究心古义,穿穴于典籍者深,虽以馀力而为此书,亦具有体例,与空谈尊朱子者异也。

  其三:茅星来《近思录集注》十四卷提要(编修徐天柱家藏本)

  国朝茅星来撰。星来字岂宿,乌程人,康熙间诸生。按,朱子《近思录》,宋以来注者数家,惟叶采集解至今盛行。星来病其粗率肤浅,解所不必解,而稍费拟议者则阙。又多彼此错乱,字句讹舛。因取周张二程全书及宋元《近思录》刊本,参校同异。凡近刻舛错者,悉从朱子考正错简之例,各注本条之下。又荟萃众说,参以己见,为之支分节解。于名物训诂,考证尤详。更以《伊洛渊源录》所载四子事迹,具为笺释,冠于简端,谓之附说。

  书成于康熙辛丑,有星来自序,又有后序一篇,作于乾隆丙辰,去书成十五年,盖殚一生之精力为之也。其后序有曰:"自《宋史》分道学、儒林为二,而言程朱之学者,但求之身心性命之间,不复以通经学古为事。盖尝窃论之,马郑贾孔之说经,譬则百货之所聚也;程朱诸先生之说经,譬则操权度以平百货之轻重长短者也。微权度,则货之轻重长短不见;而非百货所聚,则虽有权度亦无所用之。故欲求程朱之学者,其必自马郑诸传疏始。愚于是编,备注汉唐诸家之说,以见程朱诸先生学之有本。俾彼空疏寡学者无得以借口云云。"其持论光明洞达,无党同伐异,争名求胜之私,可谓能正其心术矣。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