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投笔肤谈 卷下

  军势第七

  [题解]军势者,三军之体势也。其转移虚实强弱,全在于将。将非贤能不可,任之不专亦不可。将贤而任专,斯军势强实,而战无不力矣。盖上篇言当得敌情,若无贤将以治兵,则军势虚弱而不振,虽得其情,亦难于取胜也。故以《军势》继之为第七篇。

  59.将之用兵,实则胜,虚则败。虚实之分,胜败之机也。实而虚,虚而实,实实而虚虚,不与焉。实实虚虚,战道也,非所以言军势也。军之势,亦观于强弱而已。然强不期实而自实,弱不期虚而自虚。故即强弱而虚实可知也,即虚实而胜败可判也。

  [批评]以虚实、强弱言势,何等亲切!

  [原注]此先以虚实强弱论军势。“实则胜”四句,以定体言;“实而虚”四句,以变化言。盖虚实无形,而强弱有迹。然强自实,弱自虚,亦必然之理。故欲知虚实,当先观其强弱也。大抵虚实由强弱而生,胜败因虚实而决。即此可以推彼,故曰“可知”、“可判”。

  60.且三军之势,如人一身。大将,心也;士众,四体百骸也。军需辎重,饮食也。教练纪律,体悉赏罚,所以培植元气、振励精神也。是三军之势,莫重于将,选将之道,不可不慎也。

  [批评]将统士卒,如心为一身之主,心正则身安,所以当重。

  [原注]此以人身喻军势,而归重于将也。

  61.夫将有儒将,有武将,有大将。儒将者,决胜庙堂者也;武将者,折冲千里者也;大将者,深明天地、兼资文武者也。凡此三者,国之柱石,民之司命,而非偏裨之选也。

  [批评]将必如此三者,方为有益。

  [原注]此言将有三等,非偏裨可比也。决胜庙堂,如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折冲千里,如韩信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深明天地,如孙子之知天知地。兼资文武,如吉甫之万邦为宪。折,毁断也。冲,旗竿也。折敌之冲,言全胜也。

  62.圣王之选将也,必择是材而用之。苟得其人,授之专阃,不中制,不外监,不分权,不信谗。故养兵者,主也;治兵者,将也。兵之权,不握于主而握于将,然后将得以尽其才。

  [批评]用将如此礼,何患无成功?惜乎,今之不然!

  [原注]此言古圣王选任将帅之道。总是上惟养兵,而不侵其治兵之权,则将能治兵,可尽其破敌之才。不分权,如汉高因萧何荐韩信,筑坛具礼,拜为大将而任之;宋太祖遣曹彬下江南,赐以匣剑,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不信谗,如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谤书盈箧而不问;燕昭王使乐毅围临淄,谤言日至而无疑,此所以俱能成功。若唐玄宗督歌舒翰进战,则中制矣;鱼朝恩为李光弼监军,则外监矣,安得不败乎?真可为万世之法戒。

  63.凡兵,甲胄之不坚,袒裼也;器械之不利,徒手也,其法三不当一。枵腹以待敌,犹病体也;羸马以入阵,犹病足也,其法五不当一。手足之不便,犹絷缚也;行阵之不闲,犹荆棘也,其法十不当一。上不爱下,下不亲上,厚赏之不激,而苛罚之不畏,是犹心乱而肢痿也,其法百不当一。

  [批评]词精义正,俨然今之弊也!

  [原注]此与下节,明篇首“实则胜,虚则败”意。此则言将不能治兵,其势弱而难以当敌也。三不当一者,无甲胄器械也。五不当一者,乏粮储刍秣也。十不当一者,昧于步伐止齐也。百不当一者,失于鼓舞振作也。此见兵不治而势弱,去敌至于百倍如此,非虚而何?此所以败也。

  64.故能教戒于先,则梃可格刃,以一当十之兵也。使民亲其上、死其长,则心雄敌忾,以一当百之兵也。一当五,一当三,未何言哉!

  [批评]此正是圣贤保邦心法。

  [原注]此言治之有素,则军势强而可以无敌,义与上节相反,亦至百倍,强必实矣,此所以胜也。

  65.是以其道可数焉。足其刍粮,备其铠器,习其击刺,熟其进止,明其分数,谙其旗鼓,正其体统,严其号令。未已也,又恤其饥寒,忧其疾苦,别其功过,公其赏罚,均其劳佚,释其疑贰。则三军之势不伤,而日渐强实矣。

  [批评]修保军势,无出于此。

  [原注]此言治兵之道。足其刍粮,则无枵腹羸马矣。备其铠器,则无袒裼徒手矣。习击刺,熟进止,明分数,谙旗鼓,正体统,严号令,则教戒于先,而无絷缚荆棘之患矣。恤饥寒,忧疾苦,别功过,公赏罚,均劳佚,释疑贰,则人皆亲上死长,而无不爱不亲、不激不畏之弊矣。此三军之势,所以无伤而日渐强,强自实也。

  66.然兵不可使骄,骄则难制;不可使玩,玩则难用。故善用兵者,体备上十四事而时出之。先之以身而非亵也,浃之以和而非懦也,抚之以仁而非姑息也,断之以刑而非残忍也,励之以义而不赏自劝也,教之以礼而不怒自威也。夫然后骄玩不作。三军之势,如山之重、如火之烈、如雷霆之迅速、如江汉之不竭者,强实也。

  [批评]骄玩非一日所成,善兵者,必无此弊。军势至此,真可无敌于天下!

  [原注]此亦治之之方,所以足上节之义。骄者,狎恩恃爱也。玩者,废时藐视也。善兵者知之,故能治。“先之以身”六句,正是治之事。是以军势强实,而不流于骄之难制、玩之难用也。如山持重,喻其莫能动;如火能烈,喻其莫能当;如雷霆迅速,喻其不可御;如江汉不竭,喻其不可止。军势至此,一当乎百,非贤将何以能之?非圣王选之精、任之专,何以致之?信乎,论军之势者,先于统军持势之本,求之斯善耳!

  兵机第八

  [题解]兵机者,用兵之机括也。上篇言军势,所以壮我之势。势显于外,虽足以压敌,苟无机以运量其间,则浅露而易见,何以收万全之胜?故以《兵机》次于《军势》,为第八篇。

  67.凡用兵之法,主客无常态,战守无常形,分合无常制,进退无常度,动静无常期,伸缩无常势,出没变化,敌不可测,此之谓兵机。

  [批评]天之中否,系乎一机;兵之胜败,亦系乎此机。亦妙矣哉!

  [原注]惟无常,则运用之妙存于心矣,故曰“机”。

  68.故以奇为奇,以正为正者,胶柱调瑟之士也。以奇为正,以正为奇者,临书模画之徒也。我奇而示敌以正,我正而示敌以奇者,知胜者也。我奇而敌不知其为奇,我正而敌不知其为正者,知胜之胜者也。凡兵之所交,阵之所向,胜负决于斯须,存亡辨于顷刻者,无非奇正形之也。

  [批评]知机方可用奇正,善于奇正者,非知机亦不能。

  [原注]此概论奇正之用。胶柱调瑟,不合变者也。临书模画,不善变者也。惟奇示之正,正示之奇,则能变矣。我之奇正,敌皆不知,则变而神矣。能之者胜而存,不能者负而亡,皆奇正使然也。

  69.故善制敌者,愚之使敌信之,诳之使敌疑之;韬其所长而使之玩,暴其所短而使之惑;谬其号令而使之聋,变其旗章而使之瞽;秘其所忌以疏其防,投其所欲以昏其志;告之以情以款其谋,惕之以威以夺其气。

  [批评]用兵若此,果可语机。

  [原注]此十事乃藏机而用处。愚之使信,诳之使疑,如陈平易太牢以恶草,愚诳项羽,羽即信之而疑范增。韬长使玩,暴短使惑,如韩信潜遣赤帜,而故陈背水,使赵人玩惑之底于败亡。谬其号令,如武穆得曹成之谍,佯泄食尽,纵之而诱其来攻。变其旗章,如冯异与赤眉战久,变服与同,乱之而致其莫识。秘忌疏防,投欲昏志,如越王隐其教训复仇之志,阳为恭顺献纳之勤,俾吴王日肆骄淫而忘备。告情款谋,如华元登子反之床,直陈宋之困馁而楚师果退。惕威夺气,如寇恂集诸县之兵,大呼“刘公兵到”,而苏茂阵动。此皆机之所在也。

  70.故敌之实,我虚之;我之实,敌不可得而虚也。敌之虚,我乘之;我之虚,敌不可得而乘也。我实其实,将以从敌也。我虚其实,将以疑敌也。我实其虚,将以违敌也。我虚其实,将以致敌也。我虚其实,将以致敌也。虚实之机,变生于敌,渊微之妙,鬼神莫知,然后能狃敌而成功。

  [批评]前言奇正,此言虚实,俱是机之妙处,义亦互相发。

  [原注]此因上十事,而又以虚实总言机之莫测也。能虚敌之实,而乘敌之虚,我不为敌所虚所乘,则本立矣。由是实而即示实,将从敌与之战也。虚而即示虚,将疑敌使不进也。本虚而实之,将乖违敌之心志也。本实而虚之,将引致敌之自来也。变化几微,隐而难测,故敌惟溺于近小之利,我可成其远大之功也。

  71.夫敌兵强而骤进者,气之暴也。师老而遽退者,罢之极也。舍而不我逼者,虑有巧也。去而不我追者,惧有谋也。分兵以战,中军潜突而敌不悟者,迷于害也。合战少却,左右掩击而敌不虞者,汩于利也。累挫之敌,不烦顿旅,示之以旌而可遁者,余威之所震也。故伤弓之鸟,可以虚下;决蹯之兽,可以惊奔。

  [批评]敌机之善否,能知之斯可乘之,亦将之所当吃紧。

  [原注]此言不惟藏己之机,犹当知敌之机。兵强骤进,如项羽闻沛公先入关,大怒飨士,期旦日破之,是其暴也。师老遽退,如高欢攻孝宽于玉壁,苦战六旬而困,乘夜以遁去,是其罢也。舍而不逼,如先主平地立营,而逊不敢犯,是揣之有巧也。去而不追,如孔明退师祁山,而懿不敢追,是疑其有谋也。分兵潜突,如越之伐吴,先鸣鼓分兵,既以中军潜涉,吴乃不悟而分应,是昧于攻其无备之害也。少却掩击,如唐之建成,先义师少却,既而太宗横击,老生不虞而被擒,是溺于乘隙轻进之利也。示以旌而可遁,如金兵惊见顺昌旗帜;曹成惊闻岳家军来,若非震于刘、武穆之余威,何悉遁如此?“伤弓之鸟”四句,乃古语,引之以证余威意。此皆敌之机,我亦不可不知也。

  72.其藏机误敌之妙,使之履危蹈险而不觉,诚如投于水火中。故敌欲战而不能胜也,欲守而不能固也,欲分而不能散也,欲合而不能集也,欲进而不能前也,欲退而不能去也,欲动而不能奋也,欲静而不能安也,欲伸而不能张也,欲缩而不能敛也。以我较之,无分于主客,有机存焉。则彼虽众,亦何虑其不敌哉?

  [批评]深达兵机,则制敌而无虑其众,况未必众乎!

  [原注]此直关首节,言敌中我机,故行皆窒碍,虽众亦无益也。

  73.是以善用兵者,天时不能为之挠,地形不能为之阻,惟能因机而制变,择利以行权,则电雾风雪为之资,险易广狭为之用。

  [原注]此见兵之有机,乃人之所设。将既能尽人事,则天时地利不能挠阻,而反为吾人事之助矣。机,诚兵家要矣夫!

  战形第九

  [题解]战形者,临敌合战之形也。上二篇势实机深,固足以制胜,而战之形有未识,又何以预决彼己之胜负?故列《战形》为第九。

  74.夫兵有战之形,有所以战之形。鼓行旌指,兵刃相搏,战之形也。虚实藏势,向背隐机,所以战之形也。故知战之形非难,而能知所以战之形为难。能知所以战之形,则能因形以措胜。因形以措胜者,上智也。

  [批评]战形有所以,乃察微探玄之论。

  [原注]用兵者多徒知战之形,而求其知所以战之形者,则鲜矣,故每泥惑于战之形而取败。若能知其所以,因之变化,自无不胜,非上智之将而何?

  75.战有必胜之形者五:得天之时者胜,得地之利者胜,得敌之情者胜,得士之心者胜,得事之机者胜。此五胜者,虚实之势也。将之用其形者,得其一,胜之基;得其二,胜可期;得其三,胜可必;得其四,民乃归;得其五,天下无敌。

  [批评]意见因“全”,词句道劲。

  [原注]此举必胜之形有五,将能得之斯胜,惟全得者为无敌也。虚实之势,谓彼我之间,得之者实,失之者虚,见当慎之,不可自去其势也。得天时胜,如崔浩谓五星并出东方,利西伐,果大破赫连昌之类。得地利胜,如赵奢先据北山,秦人争不得上,遂大胜之之类。得敌情胜,如韦孝宽以金货遗齐人,尽得其动静,卒能间死明月之类。得士心胜,如李晟以忠义感发士心,虽盛夏衣裘无携怨,卒能破朱之类。得事机胜,如汉高为义帝发丧,名羽为贼,卒能破楚之类。

  76.战有必败之形者五:谋人而使人知者败,诈人而使人识者败,间人而使人反者败,乘人而使人觉者败,攻人而使人袭者败。此五败者,向背之机,用其形者之失也。五者之中,若有其一,敌无人焉,犹或庶几,敌如有人,败复何疑?

  [原注]此举必败之形有五,言五者断不可有一,有则决为敌所败也。侥幸于敌之无人者,岂良策哉?向背,犹言顺逆。向背之机,谓此五者,顺其机而行之,原有可胜之理,惟逆其机而露其形,故失于不密而害成耳。谋人使知,如陈馀不听左车坚壁清野、间道绝粮之谋,而韩信得以谍知之类。诈人使识,如王恢覆兵三十万于马邑之旁,而匈奴闻诈惊去之类。间人使反,如秦人用间,赵奢反留壁增垒而善食遣之之类。乘人使觉,如秦孟明提兵百万,千里乘郑,致弦高传告于穆公,而秦之三大夫皆奔之类。攻人使袭,如关羽悉力攻樊城,不虞曹操结吴,使吕蒙得暗取荆州之类。

  77.故知兵之士,审其虚实,察其向背,以我量敌,以敌量我。敌得胜之形,我虽无败之形,难保其不败也。敌有败之形,我虽无胜之形,可冀其能胜也。况胜在敌而败在我,败在敌而胜在我哉!吾两持度之,胜负可知矣。

  [批评]此正是较量彼〔我〕也。

  [原注]此总承上二节。言彼我之间,敌得胜形,则我无败形者,亦难求胜。敌有败形,则我无胜形者,亦未必败。又何疑于胜败之形相悬者哉?故度之而即知也。

  78.是以因形而推之以制战。敌饱我饥,则掠不容缓;敌众我寡,则险不容失;敌强我弱,则谋不可以不急;敌攻我守,则备不可以不周;敌佚我劳,则锐不可以不蓄;敌动我静,则亦不可以不图。此不惟知胜之形,而且知制胜之术者也。

  [批评]此因形措胜之妙,军之急务。

  [原注]此又于战形之外,推言制胜之术。盖非纵掠不足以济饥,非据险不足以用寡,非急谋不足以摧强,非周备不足以御攻,非蓄锐不足以恤劳,非图变不足以制动。故皆云不可者,警之之词也。

  79.明乎此者,虽未合战,而胜之形已在于目中。不明乎此,而强以战,徒多杀兵耳。

  [原注]“此”字,指上六事,皆制胜之术。故明则胜可先知,不明则败可立待。有阃外责者,其图之哉!

  方术第十

  [题解]方术,多方之巧法也。幻术,妖妄之邪行也。二者能之,斯可以佐吾之胜;知之,斯可以免士之灾。故于《战形》之后,而以《方术》为第十篇。欲将之究心于所用,亦能应夫卒也。

  80.兵也者,以巧取胜者也。故通小术者,可以集大事;精小艺者,可以成大功。术不厌卑陋,艺不厌微贱,惟兵为然也。

  [批评]“巧”字,一篇大意。

  [原注]此言兵不可泥于常法,当变通诡道以愚惑之。故凡小术小艺,堪以佐胜者,军中亦所必资。此举其大意,下详列之。

  81.彼刻木为鸟,束藁为人,树栅为城,结草为阵者,所以形敌而使疑也。

  [批评]此后俱言方术。

  [原注]此是伪设以愚敌人之目。

  82.川流可引,山陵可通,丘阜可移,桥梁可易者,所以违害而邀利也。

  [原注]此是变通以为吾军之利。

  83.发机转车,激轮行舟,裂布悬幢,燃火飞枪者,所以利吾之用也。

  [原注]此是功制以便吾之用。

  84.连鸡纵火,封鸽代谍,驯猕劫营,驱兽突重者,所以因物之利也。

  [原注]猕,猴也。此是因物以用吾之谋。

  85.洒水冻涂,浮尘蔽淖,机桥陷马,阙地罗兵者,所以设阱害敌也。

  [原注]此是设阱以为敌之害。

  86.火焚舟楫,水灌都城,飞石撞垣,掷钩取物者,所以达兵之不及也。

  [原注]此是借势以达兵之用。

  87.联牛以导水,拜井以求泉,积冰以成垣,列桩以缓浪,所以济兵之穷也。

  [原注]此是用权以济兵之穷。

  88.火可以动机,水可以运轴,物可以变迁,人可以出没者,所以愚敌而使之不测也。

  [原注]此是隐伏以误敌之心。

  89.故兵可为妖,可为怪,可为神灵,可为鬼魅。

  [原注]此又总言大意以起下。

  90。是以狐鸟吉祥,鬼灾告异,神甲昼见,魔兵夜出,所以骇其耳目,乱其心志,使之奔走惶惑,而不能与我战也。

  [原注]此是上节所言妖怪鬼魅,乃皆人之假作也。

  91.甚至风可以祭而得,雨可以祷而求,云雾雷电可以术而致。千变万化无穷者,莫非所以佐吾之胜也。

  [原注]此是上所云神灵之事,乃术之使然也。“千变万化”二句,恐前所列未尽,故复总言以该其余。

  92.若夫幻妄之术,亦世之不能无者。敌或借之以为用,而我犹不可以不知。故谍之所告,心当预明。

  [批评]此后俱言幻术。

  [原注]此又举敌每用幻术惑我,不知之明,则必惊惧无措。故将亦宜悉谙于平日,然后仓卒应之无难也。

  93.彼百步之外,数里之内,忽焉而有营屯之壮丽,兵马之浩,近听不闻镳甲之声,远听不闻钲鼓之震者,幻也。

  [原注]此是有形无声之幻,俗云金遁似之。

  94.壁垒之上,鸟爵不飞,甲兵之覆,众且骇窜,突然而有猛兽毒蛇,入我营阵,能狂奔踉跳,不能搏击吞噬者,幻也。

  [原注]此是有形无伤之幻。

  95.山陵川原,自有定位,忽焉高山峻岭,塞阻路岐;巨浪洪涛,望洋无际;林木森布,火焰四张,土人所不及知,乡导所不能辨者,幻也。

  [原注]此是山水树火忽见之幻,俗云水土木火遁似之。

  96.至驾芦为云,剪纸为马,抛石扬沙,驱雷走电,乘草龙以入阵,飞宝剑以击人者,幻也。

  [原注]此奇而又奇之幻,可见之实用者,最当防之。

  97.夫方术之术,实理也;幻妄之术,妖邪也。御方术者以机权,破幻妄者以刚正,则我有以胜敌,而敌无以胜我矣。

  [批评]以机权、刚正为应破之具,至当之论!

  [原注]此通结上所列而言。方术、幻术,在我能之,固可以佐胜;若敌以之愚我误我,则用机权以御方术,用刚正以破幻术,此不易之理也。机权者,谓随机而用权以应之;刚正者,谓出我之刚直正大以镇之,见其不能为害也。

  物略第十一

  [题解]物略者,凡飞潜动植,有形之物之大略也。上篇言方术幻术当知,此篇言天下之物,凡可资于军中之用者,亦所当知。庶明于心者利于行,有胜而无败也。故以《物略》为第十一。

  98.天下之物理,有相生者,有相克者,有相感者,有相成者,有相制者,有相胜者;有言其性体者,有言其声气者,有言其形势者,有言其作用者。杂然并撰,分类别行,凡有利于兵之事者,不可胜穷也,姑举大略言之。

  [批评]此篇所载虽云物略,实巨细精粗咸备。将能由此而推极之,则用无不利矣。

  [原注]此总明万物无穷,惟举大略。撰,具也。类,相同也,行,等列也。

  99.圆者易转,方者易置,欹者易仆,直者易植,窍者易浮,锐者易刺,牝者易变,牡者易入,刚者易折,柔者易曲。此皆物理之常,无足为异。

  [原注]此先举理之常,人所能知者,后则言相生等类也。

  100.金火相守则流。

  [原注]金流者,火克之也。

  101.火木相得则炎。

  [原注]木能生火,故火得木,则必相成而炎烧也。

  102.以金击石则火,以木钻木则燃。

  [原注]击则势猛,故火生。钻则薰灼,故火燃。

  103.又若火遇风则炽,遇水则灭。水遇寒则结,遇火则竭。

  [原注]火炽因风者,相成也;灭因水者,相克也。水结因寒者,相成也;竭因火者,火多胜水之少也。

  104.火虚则不燃,实则易烬。水流则不腐,止则易温。

  [原注]火虚不燃,即穴不燎毛,吹不烧烛也。烬,焚尽之余也。水流则动,故不腐臭,止则停滞,故易于温暖。又传弱者不能行舟载物。

  105.下火既炎,则上火益焰。下流既远,则上流自缓。

  [原注]火性炎上,故下炎者上益盛,水性润下,故下流者上自缓。

  106.此五行之本体然也。

  [原注]结言上所论者,皆金木水火本体自然。

  107.故以火焚石者,激之而后裂。以水灌城者,决之而后倾。

  [原注]此言用水火者,虽能伤害,然必借势行之,方可成功。不激则石未崩裂,不决则城不倾颓也。

  108.是以备水攻者,当防其上流。御火攻者,当断其上风。

  [原注]防上流者,惧敌之决水也。断上风者,惧敌之乘风也。然防之,犹不若先居上流者之为得。断之,犹不若不近草莽之为安。不得已而一时遇敌,防之断之可也。

  109.盖火可扑也,亦可煽也。水可壅也,亦可导也。此水火者所以济攻而非专攻,所以攻人而亦虑人之反攻也。

  [原注]火可煽起,水可壅至,故能济吾之攻;亦可扑灭,可导流,则不当专恃以攻也。虑人之反攻者,盖风候无常,彼我之地势相似也。如刘元进攻王世充,因风纵火,俄而风回,反被烧死。智伯约韩、魏决水灌晋阳,既而赵杀守堤吏,反受灌以亡。故当虑也。

  110.天下之物,犹有入火不焚者,入水则沉;入水不溺者,入火则化。欲制其用者,亦不可不利导之也。

  [原注]此言物之利于水火不同,因势而用者,方得其利,故亦附于水火之末。

  111.向月窥林者暗,背月窥林者明,此光影之相乘也。故备夜战者,以火烛敌,常使我隐而敌见也。

  [原注]以火烛敌,即《虎韬。必出章》云:“设云火远候,必依草木、丘墓、险阻”意。盖我隐而伏,则敌莫测;敌形外见,我可击之也。

  112.顺风而飞则翼张,逆风而行则肩竦,此顺逆之相反也。故惊尘突烟,借施之,虽百万之众可奔也。

  [原注]此与上“御火攻当断上风”意互相发。盖惊尘突烟,人之所苦。顺风固可以迷敌,而我值逆风亦当知防也。

  113.甓口藏声,室隙传响,此声闻之相通也。故谷口语如附耳,山头语如对面。而山谷之应声,亦可资之以助兵威也。

  [原注]即山谷之应声,可助兵威,则军中之钲鼓当多设,亦可推矣。

  114.螩见谶旱,鹊呼多晴,鸠暮鸣则雨,鸢朝戾则风;半体之鱼虽死,悬其波可以知海潮之信者,此气之相感也。

  [原注]此言天之旱晴风雨,地之海潮消长,不但考于阴阳等书,可以预卜,物类亦有先知也。螩,庸,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大旱,出《山海经》。

  115.磁石引针,汞汁熔锡,鼋脂得火则销铁,柏膏遇焰则烁石,桦木燃灯遇风不灭,樟脑髜火近衣不焚者,此性之自然也。

  [原注]汞汁,即今之水银。樟脑,一云韶脑。

  116.火晶向日则燃艾,煅石入井则起雷,火焚鸡羽而风飙生,铁入蛟潭而雷雨至。此形之相击,而理亦相通者也。

  117.金杯注酒,遇鸩则焰生。银箸尝食,遇毒则色变。饮酒入瘴乡,则烟岚不染。列炬过深涧,则阴气不侵。此物相胜也。

  [原注]鸩,毒鸟,食蛇,以羽画酒,饮之即死。瘴乡,如今之两广也。烟岚,山之毒气,饮酒则血行气盛,故不染。炬,火燎也。火属阳明,故阴湿之气不能侵及。

  118.角烟弥山,可怖山兽。蘜烟覆水,可制水蛩。野葛之毒,解于蕹菜。鸩羽之毒,解于犀角。此物之相制也。

  [原注]蘜,《尔雅》注云:即秋华菊也。蛩蛩,巨虚,兽名,一曰蝉蜕也。野葛,蔓草,根有毒;菜叶作汁,可制治之。鸩,解见上。犀,兽名,毛如豕,蹄有甲,头如马,有三角,鼻上食角短,头上额上角长,角上白缕直至端者,曰“通天犀”,食之可治鸩毒。

  119.肉可晒之以作糗,谷可庾之以为粮,鱼可干之以备羹,乳可取之以供酪。在山有榛栗之实,在水有菱芡之米,皆可采之以济饥者。此物之有用也。

  [原注]糗,干也。谷,五谷也。庾,在野小仓名。乳,诸畜之乳也。酪,夷虏之酒名,用畜乳为之者。

  120.社狸之足,可制鞗革。牦牛之尾,可著旌竿。牛马之胞,可作浮具。狼、驼之粪,可备烽烟。此以无用为有用也。

  [原注]社狸,野猫也。鞗革,其皮可饰辔也。狼、驼粪,烧烟不散,直上甚高,故边堠用之以传警息。

  121.妖狐巨狸之迹,踵之可以渡河冰。野马黄羊之踪,循之可以得水道。以至驼足之所据,蚁垤之所筑者,可即之而知伏泉。此因物之灵以为用也。

  [原注]狐狸性多疑,遇冰则贴耳听之,无声方过,故有其迹者,冰必坚厚而可渡。水道伏泉亦此类。大抵蠢动含灵,无非物性,故因之而可知。

  122。是以知兵之士,察物之理,究物之用,总括其利,不遗微小,则虽百万之众无所穷,千里之远无所困。

  [原注]此通前而言。物之无穷如此,能察理用之,则必皆得其利,故可以统众而远征。不知兵者,厌为微小而昧之,安足以济其用哉?

  地纪第十二

  [题解]地纪者,地之大要,犹云纲纪也。上篇言为将者当知物略,此篇言地利乃兵之助,尤不可不知。而知之能极其详,然后用之无不胜也。故曰《地纪》,特列于第十二。

  123.凡地之大势有六:一曰要地,二曰营地,三曰战地,四曰守地,五曰伏地,六曰邀地。

  [批评]此篇论地,模写详明,转移有法,读之再三,利害真在目中。且末“警”、“激”二字,极为见大。

  [原注]地本无六者之名,自人视之,乃有此六等,故首揭之。详见于下。

  124.要地者,山川之上游,水陆之都会,可以跨据控引者也。

  [原注]此下释六地之义。要地,如孔明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地。若跨有之,汉室可兴之类。

  125.营地者,背高而面下,进阔而退平,利水草,可依傍者也。

  [原注]如孔明伐魏,六出必于祁山,后驻师五丈原,与民杂耕渭滨之类。

  126.战地者,平原广野之冲,草浅土坚之处,可驰骋突击者也。

  [原注]如周德威劝庄宗退军邑,用骑兵大破梁将王景仁之类。

  127.守地者,川流环抱之区,山坂峻险之塞,相为联络而不断者也。

  [原注]如张良谓关中之地,披山带河,四塞为固,阻三面而自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之类。

  128.伏地者,层山广谷之中,茂林蓊之所,可以藏匿诱引者也。

  [原注]如孙膑谓马陵道狭,而旁多险阻,乃令万弩夹道而伏,射死庞涓之类。

  129.邀地者,间道歧路之乡,关塞要津之扼,可阻绝而横击之者也。

  [原注]如李左车谓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从间道绝之,则进不得斗,退不得还之类。

  130.此六者,兵家之善地也。得之者胜,失之者败。得失之机,将当先知也,而地之利害不与焉。

  [批评]总结上起下,极为有力。

  [原注]此承上言,六地虽善,然必得之斯可胜,失之则无所借,宁能免于败乎?故将当先知其机也。利害不与,谓先止论地势,而或利或害,未之及也,观下文自见。

  131.故山陵川泽者,地之所有也。广、隘、夷、险、易、阻者,地之自然之形也。趋、避、向、背者,人之用地之利也。凿山、穿陵、引川、涸泽者,变地之形以为之利也。

  [原注]此言地有自然之利,人当变通因之。

  132.故苟得其利,则虽彼强而我弱,彼众而我寡,轻重之势,若不可支,足以抗之而取捷也;彼佚而我劳,彼饱而我饥,虚实之势,若不可变,足以狃之而无损也;彼车而我骑,彼骑而我徒,侵轶之势,如山如风,足以当之而莫毒也。

  [原注]此言得其地利,则为吾兵之助,故其效如此。

  133.是以知兵之士,按舆图之纪,采乡导之言,察去取之实,以为临敌之用,则地之利害可尽知矣。

  [原注]此承上言得地利,则我军虽不如敌,亦能胜而不败。故知兵之士,每究心于地,而利害自悉知也。

  134.故建城邑者,择沃塞。襟江河者,占上流。处林麓者,求水泉。屯洲渚者,备樵采。近草楚者,防火攻。依谷口者,忌水激。居下者,警决灌。傍冈阜者,虞窃窥。战平易者,设险于其间。值迂隘者,陈兵于其外。

  [原注]此言地之利害,将当预图预防。沃,膏腴也;塞,险固也;非沃塞,则众难以聚。襟江河,凭天堑也;非上流,则敌易于侵。林麓多无水,故先宜求之。洲渚每乏樵,故先宜备之。近草虽可以布疑,然风起则易焚。依谷虽可以拒众,然水发则易漂。下者,水之所聚,警戒之,庶免其灌。冈阜者,登之可望,虞度之,庶绝其窥。平易之地,利于战,不设险则何以御敌而自保?迂隘之途,利于守,不外陈则何以展布而张威?故为将者,于此等诸地,既当图其利,尤当防其害也。

  135.然犹有一定者。山围水绕,不败之规也。居高视下,可胜之基也。绝涧峭峰,必危之方也。卑湿沮淖,丧生之域也。

  [原注]此言地之利害有一定,而非人所为者。

  136.盖彼利则我害,我利则彼害,利害相悬,固难与敌。然彼利而致之,则其险可夺。彼害而促之,则其众可歼。我利而守之,则彼不得逞。我害而反喝之,则彼亦疑而不敢逼也。

  [原注]此又总言以足上意。夫利害本不相并,值其害者,固难与利者为敌,而转移默夺之机,实存乎人。致之者,因彼得地利而引去之也,彼去则为我所得。促之者,因彼在害地而迫促之也,受促则彼必危,若缓之,宁不生计乎?守之者,我守其利而不动也,不动则彼无由以逞志。反喝者,我在害地而反虚张声势以喝之,则彼疑其或援至或突出,而不敢逼近也;若不喝而示之危,宁不使敌来攻乎?故惟致之,斯利可夺;惟喝之,斯害可脱也。然亦为一时适然者言。究其极,必如赵充国之远斥候,卫青之用张骞,庶不陷于害地,而常得其利,胜敌何有哉!

  137.夫得利者,不可怠其心;失利者,不可挫其气。不怠其心,警师是也;不挫其气,激众是也。警吾师,则敌不得以乘其隙;激吾众,则士知必死,而皆毕力以奋争矣。

  [批评]能警能激,必胜而无败矣。将兵者最宜先务。

  [原注]此结言地虽有利害,处之皆当有道。警师者,警戒军中,不可因得地利而怠忽于守,反为敌乘也,必如程不识夜击刁斗。激众者,激励军中,不可因失地利而惧害挫气,不能图出也,必如班超激怒从士。警与激,胜道无余蕴矣!

  天经第十三

  [题解]天经者,天之运行,犹云经纬也。上言地之利害,此言天之象数。见知地者亦当知天。惟知之,可假以取胜;不知则无变通,适重三军之疑畏也。故以为第十三。然列之于终者何也?盖天道无形,泥之者多败,欲人先修人事,如《本谋》、《家计》篇所言,而不可专恃之意也。不然,何以孟夫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法曰:“上不制于天”,又曰:“天官时日,明将不法”?

  138.寒暑推迁者,运也。日月星辰者,象也。风云雨雪、阴雾雷电者,化也。孤虚旺相者,数也。

  [批评]此篇先言天时不足凭,将当专修人事转移之,故假之以克敌,亦可诡之以自免。末则直言天命果有,惟当听之也。见大词正,足破群疑。

  [原注]此先举其目,下详之。

  139.推步、测候、风角、鸟占者,皆能稽考之,以为惑世诬民之术。故天文可以佐吾之用兵,而非可恃以为必胜也。

  [原注]此言术家专稽天以验吉凶之应,而实无必应之理。用兵者借以激发人心可耳,安得恃之?恃之,则郭京之六甲矣。

  140.夫运有通塞,象有盈亏,化有盛衰,数有休咎。或以为灾,或以为祥,或以利我,或以害敌,皆以达其用也。

  [原注]运象化数不同,灾祥利害亦异,将当通达而用之,不可执于一也。

  141.彼可以疲耗人之气者,寒暑也。可以挫奋人之志者,星辰也。可以劳毙人之力者,雨雪也。可以骇乱人之心者,雷电也。可以迷障人之目者,阴雾也。

  [原注]此乃天之害处,将能僭之以破敌,亦未必无利。疲耗寒暑,如马援征武陵五溪蛮,由壶头,会暑甚,遂穿岸为室以避炎,而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耿恭守疏勒,回道遇大寒,军士冻死将尽之类。挫奋星辰,如李晟屯渭桥,谓五纬盈缩不常,惧复守岁,则我军不战自屈,故虽退舍而不贺;奋,如楚公子心倒彗柄而胜齐之类。疲毙雨雪,如郭元振因乌质勒强而愿和,乃即牙帐议事,会大雨雪,元振故立不动,乌质勒年老,数拜伏,不胜寒死之类。骇乱雷电,如刘守顺昌,募百人折竹为以为号,直犯金营,电烛则击,电止则匿,敌不能测,遂终夜自战,而积盈野之类。迷障阴雾,如苏定方从李靖袭突厥颉利,率彀马二百为前锋,乘雾而行,去贼一里许,雾霁见牙帐,遂驰杀数百人之类。

  142.又如,雨可以资水攻,风可以助火势。月夜阴夜,大雾大雪,时日之孤虚,支干之旺相,皆可以乘人,而以防人之乘我也。此实将之当熟谙者。

  [原注]此言遇此天时,虽可乘人,尤当防人之乘。雨资水攻,如关羽度秋月大霖,汉水必溢,遂乘船以攻于禁,而没其七军。风助火势,如黄盖知曹操连船可烧而走,乃遗书诈降,乘风发火,火烈风猛,大胜于赤壁。此亦于禁、曹操不能防所致也。故将当熟识之,余可例见。

  143.凡将三军,不可使人心疑畏。将三军而重其疑畏,未有能济者也。

  [原注]此与下节,又以处己之三军言。疑畏者,致败之端,将当先去之也。

  144.故瞽惑于偶然之变,震惊于卒然之异者,惟当决之以理。可使吾民知其祥,而不可使知其灾;可使吾民见其利,而不可使见其害。夫不使知、不使见者,非能塞人之耳目也,诡之而已矣。

  [原注]此言天虽有变异之见,不可疑畏,惟以理决之。若欲鼓舞人心,则但示之以祥利,而泯其灾害。盖非诡为形说,不能误人之耳目,使之无疑畏故也。

  145.故祥而归之我,灾当归之敌;利而归之我,害当归之敌。任其运之通塞,象之盈亏,化之盛衰,数之休咎,而皆有变通之方。

  [原注]此承上诡之言。既以祥利示三军,又以灾害加之敌,且任天之所显者,不泥一定,而皆能变通之。故诡吾军者,亦可以诡敌人,而己终无伤也。

  146.故虽斗蚀彗孛,不能为吾妖。疾雷走电,不能为吾惧。凄风苦雨,不能为吾忧。寒暑雾雪之异常,甲子往亡之忌日,不能为吾阻。若此者,所以反其灾害而为祥利,定民之疑,顺事之机,以制吾之胜者也。

  [原注]此承上惟能变通,故无灾害也。彗孛不能为妖,如楚将公子心与齐人战,时有彗星出,柄在齐,柄所在胜,公子心曰:“彗星何知?以彗斗者,固倒而胜焉。”明日与齐战,大破之。雷电不能为惧,如太公佐武王伐纣,雷雨暴至,毁折旗鼓,群公尽惧,大公强之乃行,卒破纣如林之师,而定周鼎。风雨不能为忧,如司马宣王讨公孙文懿,诸将因雨久,平地水深,欲移营解围,司马斩犯令者而止,卒擒文懿以定辽东。寒暑雾雪,甲子往亡,不能为阻,如孔明五月渡泸,七擒孟获;李愬雪夜入蔡,元济就擒;魏王攻慕容麟,太史崇以甲子为纣亡日不吉,曰:“纣以甲子亡,武王不以甲子兴乎?”果大破麟;宋武帝以往亡日起兵,军吏以为不可,帝曰:“我往彼亡。”果遂克燕。若此之类,皆能不以灾害动其心,而惟以祥利为主,民无疑而事机顺,故战则必胜。否则,几何而不惑于天时,以自丧其功哉?

  147.虽然,此乃人谋也,亦有自然之天命焉。战于睢水而风大起,渡于滹沱而冰乍合,马涉混同而水及腹,兵驻江沙而潮不至。则又天命之不可违,而非人谋之所能为也。善兵者,尽吾人谋之可为,以听天命之不可违而已。至于成败利钝,有所不计也。

  [批评]义论至此,微哉,微哉!

  [原注]已前俱论天道,及吾人因天变通之方,此则言自然之天也。昔汉高被项羽败于睢水,围已三匝,若非大风之起,窈冥昼晦,安得遁去而王关中?光武被王郎追及滹沱,无船可济,若非河冰之合,王霸护渡,安能复振而兴汉业?金主伐辽,次混同江,无舟以渡,使人导前,乘赭白马经涉,诸军随之,水及马腹,既济而测,不得其底;若非水及马腹,则不得速过,安能灭辽耶?元伯颜伐宋,兵入临安,分驻钱塘江沙之上,杭人方幸之,潮汐三日不至,若应期至,则皆漂去,宋安至灭耶?此兴亡之大数,乃天意所在,诚非人谋所及也。知天达士,亦尽其可为而听之耳,成败利钝,何庸心哉?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