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韩八耶律唐古萧术哲药师奴耶律玦耶律仆里笃
耶律韩八,字嘲隐,倜傥有大志,北院详稳古之五世孙。
太平中,游京师,寓行宫侧,惟囊衣匹马而已。帝微服出猎,见而问之曰:「汝为何人?」韩八初不识,漫应曰:「我北院部人韩八,来觅官耳。」帝与语,知有长才,阴识之。会北院奏南京疑狱久不决,帝召韩八驰驿审录,举朝皆惊。韩八量情处理,人无冤者。上嘉之。籍群牧马,阙其二,同事者考寻不已;韩八略不加诘,即先驰奏,帝益信任。
景福元年,为左夷离毕,徙北面林牙,眷遇优异。重熙六年,改北院大王,政务宽仁,复为左夷离毕。十二年,再为北院大王。入朝,帝从容谓曰:「卿守边任重,当实府库、振贫乏以报朕。」既受诏,愈竭忠谨,知无不言,便益为多。卒,年五十五。上闻,悼惜。死之日,箧无旧蓄, 无新衣,遣使吊祭,给葬具。
韩八平居不屑细务,喜愠不形。尝失所乘马,家僮以同色者代之,数月不觉。
耶律唐古,字敌隐,于越屋质之庶子。廉谨,善属文。
统和二十四年,述屋质安民治盗之法以进,补小将军,迁西南面巡检,历豪州刺史、唐古部详稳。严立科条,禁奸民鬻马於宋、夏界。因陈弭私贩,安边境之要。太后嘉之,诏边郡遵行,着为令。
朝议欲广西南封域,黑山之西,绵亘数千里,唐古言:「戍垒太远,卒有警急,赴援不及,非良策也。」从之。西蕃来侵,诏议守御计,命唐古劝督耕稼以给西军,田于胪 河侧,是岁大熟。明年,移屯镇州,凡十四稔,积粟数十万斛,斗米数钱。
重熙间,改隗衍 项部节度使。先是,筑可敦城以镇西域。诸部纵民畜牧,反招寇掠。重熙四年,上疏曰:「自建可敦城已来,西蕃数为边患,每烦远戍。岁月既久,国力耗竭。不若复守故疆,省罢戍役。」不报。是年,致仕。乞勒其父屋质功于石,帝命耶律庶成制文,勒石上京崇孝寺。卒,年七十八。
萧术哲,字石鲁隐,孝穆弟高九之子。以戚属加监门卫上将军。
重熙十三年,将卫兵讨李元昊有功,迁兴圣宫使。蒲奴里部长陶得里叛,术哲为统军都监,从都统耶律义先击之,擒陶得里。术哲与义先不协,诬义先罪,免官。稍迁西南面招讨都监,坐事下狱,以太后言,杖而释之。
清宁初,为国舅详稳、西北路招讨使,私取官粟三百斛,及代,留畜产,令主者鬻之以偿。後族弟胡睹到部发其事,帝怒,决以大杖,免官。寻起为昭德军节度使,徵为北院宣徽使。九年,上以术哲先为招讨,威行诸部,复为西北路招讨使。训士卒,增器械,省追呼,严号令。人不敢犯,边境晏然。十年,入朝,封柳城郡王。
咸雍二年,拜北府宰相,为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所忌,诬术哲与护卫萧忽古等谋害乙辛。诏狱无状,罢相,出镇顺义军。卒,追王晋、宋、梁三国。 药师奴。
药师奴,幼颖悟,谨礼法,补祗候郎君。
大康中,为兴圣宫使,累迁同知殿前点检司事。上嘉其宿卫严肃,迁右夷离毕。夏王李乾顺为宋所攻,求解,帝命药师奴持节使宋,请罢兵通好,宋从之。拜南面林牙,改汉人行宫副部署。
乾统初,出为安东军节度使,卒。
耶律玦,字吾展,遥辇鲜质可汗之後。
重熙初,召修国史,补符宝郎,累迁知北院副部署事。入见太后,后顾左右曰:「先皇谓 必为伟人,果然。」除枢密副使,出为西南面招讨都监,历同签南京留守事、南面林牙。皇弟秦国王为辽兴军节度使,以同知使事,多所匡正。十年,复为枢密副使。咸雍初,兼北院副部署。及秦国王为西京留守,请 为佐,从之。岁中狱空者三,召为孟父房敞稳。
没喜货殖,帝知其贫,赐宫户十。尝谓宰相曰:「契丹忠正无如 者,汉人则刘伸而已。然熟察之,优於伸。」先是,西北诸部久不能平,上遣 问状,执弛慢者痛绳之。以酒疾卒。
耶律仆里笃,字燕隐,六院林牙突吕不也四世孙。
开泰间,为本班郎君。有捕盗功,枢密使萧朴荐之,迁率府率。太平中,同知南院宣徽事,累迁彰圣军节度使。
重熙十六年,知兴中府,以狱空闻。十八年,伐夏,摄西南面招讨使。十九年,夏人侵金肃军,败之,斩首万馀级,加右武卫上将军。时近边群牧数被寇掠,迁倒塌岭都监以治之,桴鼓不鸣。二十年,知金肃军事。宰相赵惟节总领边城挢道刍粟,请贰,帝命仆里笃副之,以称职闻。
清宁初,历长宁、匡义二军节度使,致仕。咸雍间卒。子阿固质,终倒塌岭都监。
论曰:韩八因帝微行,才始见售。及任以事,落落知大体,不负上之知矣。唐古、术哲经略西北边,劝农积粟,训练士卒,敌人不敢犯。 以忠直见称於上,仆里笃以干敏为宰相佐,在镇俱以狱空闻。之数人者,岂特甲胄之士,抑亦李牧、程不识之亚欤。
※校勘记
一∶ 北院详稳古之五世孙 北院详稳,卷七五古传作右皮室详稳。
二∶ 十二年再为北院大王 按纪重熙十二年五月作南院大王,又十七年十月南院大王耶律韩八薨。与此歧互。
三∶ 历豪州刺史 豪州,纪开泰二年四月、保大三年正月同;地理志一、兵卫志下并作壕州。
四∶ 六院林牙突吕不也四世孙卷七五有突吕不传。卷九二耶律古昱传亦作突吕不。
五∶ 重熙十六年 重熙二字原脱。按太平止十一年,以後为重熙,据补。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