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八
卢质,字子徵,河南人也。曾祖偲,唐太原府祁县尉,累赠右仆射。祖衍,唐刑部侍郎、太子宾客,累赠太保。父望,唐尚书司勋郎中,累赠太子少傅。质幼聪慧,善属文。年十六,陕帅王重盈奏授芮城令,能以色养。又为同州澄城令,从私便也。秩满改秘书郎,丁母忧,归河南故里。天祐三年,北游太原,时李袭吉在武皇幕府,以女妻之。武皇怜其才,承制授检校兵部郎中,充河东节度掌书记,赐绯鱼袋。武皇厌代,其弟克宁握兵柄,有嗣袭之望,质与张承业等密谋,同立庄宗为嗣,有翊赞之功。及庄宗四征,质皆从行。十六年,转节度判官、检校礼部尚书。十九年,庄宗将即帝位,命为大礼使,累加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二十年,授行台礼部尚书。庄宗既登极,欲相之,质性疏逸,不喜居高位,固辞获免。寻以本官兼太原尹,充北京留守事,未赴任,改户部尚书、知制诰,充翰林学士承旨。同光元年冬,从平大梁,权判租庸事,逾月随驾都洛,旋受诏权知汴州军府事。时孔谦握利权,志在聚敛,累移文于汴,配民放丝,质坚论之,事虽不行,时论赏之。俄又改金紫光禄大夫、兵部尚书、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仍赐论思匡佐功臣。会覆试进士,质以「后从谏则圣」为赋题,以「尧、舜、禹、汤倾心求过」为韵,旧例赋韵四平四侧,质所出韵乃五平三侧,由是大为识者所诮。天成元年,制授特进、检校司空、同州节度使。时宰相冯道以诗饯别,其警句云:「视草北来唐学士,拥旄西去汉将军。」儒者荣之。明年,改赐耀忠匡定保节功臣,就加检校司徒。三年,入拜兵部尚书,判太仆卿事。四年,进封开国公。长兴二年,授检校太保、河阳节度使,未几,移镇沧州,入为右仆射。及秦王得罪,奉诏权知河南府事。应顺初,迁检校太傅,正拜河南尹,后改太子少师。清泰末,复为右仆射。高祖登极,质以微恙分司洛宅。少帝嗣位,拜太子太保。天福七年秋,卒于洛阳,年七十六。累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五代会要》:汉乾祐元年九月,其子尚书兵部员外郎卢琼上章请谥,下太常议,谥曰文忠。
子十一人,唯第六子琼,仕至省郎,余历州县焉。
李专美,字翊商,京兆万年人也。曾祖随,光禄卿。祖正范,尚书库部郎中。专美少笃学文,以父枢唐昭宗时常应进士举,为覆试所落,不许再入,专美心愧之,由是不游文场。伪梁贞明中,河南尹张全义以专美名族之后,奏为陆浑尉,秩满,改舞阳令。专美性廉谨,大著政声。后唐天成中,安邑榷盐使李肃辟为推官,时唐末帝镇河中,见其敦雅,心重之。末帝一日曾召肃宴于衙署,专美亦预坐,末帝谓肃曰:「某夜来梦主上召去,与宋王同剃却头,何也?」坐客都无对者,专美屏人谓曰:「将来必为嗣主。」由是愈重焉。末帝留守长安,奏为从事,及移镇凤翔,迁为记室。末帝即位,除尚书库部郎中,赐金紫,充枢密院直学士。初,末帝起自凤翔,大许诸军厚赏。洎至洛阳,阅内库金帛不过二三万,寻又配率京城户民,虽行捶楚,亦所获无几,末帝忧之。会专美宿于禁中,末帝召而让之曰:「卿士人子弟,常言有才术,今致我至此,不能度运以济时事,留才术何施也!」专美惶恐待罪,良久奏曰:「臣才力驽劣,属当兴运,陛下猥垂录任,无以裨益圣朝,然府藏空竭,军赏不给,非臣之罪也。臣思明宗弃代之际,是时府库滥赏已竭,继以鄂王临朝,纪纲大坏,纵有无限之财赋,不能满骄军溪壑之心,所以陛下孤立岐阳而得天下。臣以为国之存亡,不专在行赏,须刑政立于上,耻格行于下,赏当功,罚当罪,则近于理道也。若陛下不改覆车之辙,以赏无赖之军,徒困蒸民,存亡未可知也。今宜取见在财赋以给之,不必践前言而希苟悦。」末帝然之。及其行赏,虽不惬于军士,然洛阳户民获免鞭笞之苦,由专美之敷扬也。寻转给事中,明年,迁兵部侍郎、端明殿学士,未几,改检校尚书右仆射、守秘书监,充宣徽北院使。高祖入洛,以例除名。三年,复授卫尉少卿,继迁鸿胪、大理卿。开运中,以病卒,时年六十二。
专美之远祖本出姑臧大房,与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卢氏、昭国郑氏为四望族,皆不以才行相尚,不以轩冕为贵,虽布衣徒步,视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嫁,不杂他姓,欲聘其族,厚赠金帛始许焉。唐太宗曾降诏以戒其弊风,终莫能改。其间有未达者,必曰:「姓崔、卢、李、郑了,余复何求耶!」其远者,则邈在天表,夐若千里,人罕造其门,浮薄自大,皆此类也。唯专美未尝以氏族形于口吻,见寒素士大夫,恆恂恂如也,人以此多之。专美职岐下,曾梦具裳简立嵩山之顶。及为端明殿学士,学士李崧同列而班在其上,因以所梦告崧,且言:「某非德非勋,安可久居此位,处吾子之首乎!」因恳求他官,寻移宣徽使,崧深德之。及高祖临朝,崧为枢密使,与桑维翰同列,维翰与专美亦有旧,乃协力以奏之,遂复朝序,位至九卿。专美曾使闽中,遇风水漂至两浙,逾岁无恙而还,至是善终,人以为神道福谦之所致也。
卢詹,字楚良,京兆长安人也。唐天祐中,为河中从事。庄宗即位,擢为员外郎、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天成中,拜礼部侍郎、知贡举,历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尚书左丞、工部尚书。詹性刚直,议论不避权贵,执政者常恶之。天福初,拜礼部尚书,分司洛下,与右仆射卢质、散骑常侍卢重俱在西都,数相过从。三人俱嗜酒,好游山水,塔庙林亭花竹之地,无不同往,酣饮为乐,人无间然,洛中朝士目为「三卢会」。常委顺性命,不营财利。开运初,卒于洛阳。詹家无长物,丧具不给,少帝闻之,赐布帛百段,粟麦百斛,方能襄其葬事。赠太子少保。
崔棁,字子文,博陵安平人。累世冠冕。曾祖元受,举进士,直史馆。祖铢,安、濮二州刺史。父涿,刑部郎中。棁少好学,梁贞明三年,举进士甲科,为开封尹王瓚从事。棁性至孝,父涿有疾,谓亲友曰:「死生有命,无医为也。」棁侍之衣不解带,有宾至,必拜泣告于门外,请方便劝其进药,涿终莫之从。及丁忧,哀毁过制。明宗朝,授监察御史,不应命,逾年诏再下,乃就列焉。累迁都官郎中、翰林学士。天福初,以户部侍郎为学士承旨。尝草制,为宰相桑维翰所改,棁以唐故事,学士草制有所改者,当罢职,乃引经据争,维翰不能诘,命权知二年贡举。时有进士孔英者,素有丑行,为当时所恶,棁受命往见维翰,维翰语素简,谓棁曰:「孔英来矣。」棁不谕其意,以谓维翰以孔英为言,乃考英及第,物议大以为非,遂罢学士,拜尚书左丞,迁太常卿。后以风痹改太子宾客,分司西京。卒年六十八。
棁平生所著文章、碑诔、制诏甚多,人有借本传写者,则曰:「有前贤,有来者,奚用此为!」凡受托而作者,必亲札致之,即焚其藁,惧泄人之假手也。棁笑不至矧,怒不至詈,接新进后生,未尝无诲焉。群居公会端坐寡言,尝云非止致人爱憎,且或干人祖祢之讳。指命仆役,亦用礼节,盛暑祁寒,不使冒犯。尝自话于知友云:「某少时,梦二人前引行路,一人计地里,曰:'一舍矣,可以止。'一人曰:'此君当更进三十有八里。'复行如所言,二人皆止之,俄而惊觉。」棁常识是梦,以为定命之限,故六十七请退,明年果终焉。
兄棆,有隐德,好释氏,闲居滑州。尝欲访人于白马津北,及临岸,叹曰:「波势汹涌如此,安可济乎!」乃止。后征拜左拾遗,辞疾不赴。
薛融,汾州平遥人。性纯和,以儒学为业。初从云州帅李存璋为幕职,唐庄宗平河南,历郓、徐二镇从事。明宗初,授华州节度判官。长兴四年,入为右补阙,直宏文馆,岁余,改河东观察判官,会高祖镇太原,遂居于幕府。清泰末,高祖将举义,延宾席而历问之,次及融,对曰:「融本儒生,只曾读三五卷书,至于军旅之事,进退存亡之机,未之学也。」座中耸然。及登极,迁尚书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天福二年,自左谏议大夫迁中书舍人,自以文学非优,不敢拜命,复为谏议。时诏修西京大内,融以鄴下用兵,国用不足,上疏复罢之,《通鉴》:薛融谏曰:「今宫室虽经焚毁,犹侈于帝尧之茅茨;所费虽寡,犹多于汉文之露台。况魏城未下,公私困窘,诚非陛下修宫馆之日。俟海内平宁,修之未晚。优诏嘉许。俄转御史中丞,秩满改尚书右丞,分司西都。天福六年,以疾卒,年六十余。
曹国珍,字彦辅,幽州固安人也。曾祖蔼,祖蟾,父绚,代袭儒素。国珍少值燕蓟乱离,因落发被缁,客于河西延州,高万兴兄弟皆好文,辟为从事。国珍常以文章自许,求贡礼闱,且掌书奏,期年,入为左拾遗,累迁至尚书郎。每与人交,倾财无吝。性颇刚僻,经艺史学,非其所长,好自矜衒,多上章疏,文字差误,数数有之,为缙绅所诮。高祖在籓时,尝通私谒,以兄事之。及即位,国珍自比于严陵,上表叙旧,由是自吏部郎中拜左谏议大夫、给事中。《欧阳史·张彦泽传》:国珍与御史中丞王易简率三院御史诣阁门,连疏论张彦泽,不报。又求为御史中丞,时宰政不复为请,国珍衔之。李崧之母薨,遣诸弟护丧归葬深州,崧既起复,乃出北郊路隅设奠,公卿大夫皆送丧而出,国珍固争不行,众咸推其谠直。高祖晏驾,朝廷以宰臣冯道为山陵使,及灵輴既发,国珍上疏言:「冯道既为山陵使,不得复入都城,请除外佐,以桑维翰入辅。李崧请罢相位,俾持丧制。」少帝览奏,以所言侵越,出为陕州行军司马。至任悒怏,遘疾而卒。
张仁愿,字善政,开封陈留人也。祖晸,唐右武卫大将军。父存敬,梁河中节度观察留后,累赠中书令,《梁书》有传。仁愿梁贞明初,以勋臣之子起家为卫尉寺主簿,改著作佐郎、左赞善大夫,赐绯鱼袋。唐同光初,迁大理正。天成元年,自将作少监转大理少卿。长兴中,历昭武、归德两镇节度判官。四年,复入为大理少卿。清泰中,除殿中监。天福五年,拜大理卿。八年,转光禄卿。仁愿性温雅,明法书,累居详刑之地,议谳疑狱,号为称职。兄仁颖,梁朝仕至诸卫将军,中年以风恙废于家凡十余年,仁愿事之,出告反面,如严父焉,士大夫推为孝友。仁颖善理家,勤而且约,妇女衣不曳地,什物多历年所,如新市焉。仁愿开运元年再为大理卿,时隰州刺史王澈犯赃,朝廷以澈功臣之后,欲宥之,仁愿累执奏不移,竟遣伏法,议者赏之。开运二年,以疾卒,年五十一。赠秘书监。
赵熙,字绩巨,唐宰相齐国公光逢之犹子也。起家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天成中,累迁至起居郎。数上章言事,以称旨寻除南省正郎。天福中,承诏与张昭远等修《唐史》,竟集其功。开运中,自兵部郎中授右谏议大夫,赏笔削之功也。及契丹入汴,遣使于晋州率配豪民钱币,以实行橐。始受命之日,条制甚严,熙出于衣冠之族,性素轻急,既畏契丹峻法,乃穷力搜索,人甚苦之。及晋之三军杀副使骆从朗,《通鉴》:契丹以节度副使骆从朗知晋州事,大将药可俦杀从朗。百姓相率持仗害熙于馆舍,识者伤之。
李遐,兗州人也。少为儒,有节操。历数镇从事,及升朝,累迁尚书库部员外郎。高祖即位,以皇子重乂保釐洛邑,知遐强干有守,除为西京留守判官,使之佐理,复重其廉勤,兼委监西京左藏库。会张从宾作乱,使人辇取缯帛以赏群逆,遐曰:「不奉诏书,安敢承命!」遂为其下所害。高祖闻而叹惜,赙赠加等,仍赠右谏议大夫。其母田氏,封京兆郡太君,仍给遐所食月俸,终母余年。其子俟服阕与官。后又遣兗州节度使李从温就其旧业,赐牲币绵帛等物,以旌其忠也。
尹玉羽,京兆长安人。唐天福中,随计京师,甚有文称。会有苴杖之丧,累岁羸疾,冬不释菅屦,期不变倚庐。制阕,隐居杜门,无仕宦之意。梁贞明中,刘鄩辟为保大军节度判官,历雍、汴、滑、兗从事。案:以下有阙。考宋黎持《移石经纪》:石经旧在务本坊,自天祐中韩建筑新城,而石经委弃于野。至硃梁时,刘鄩守长安,从幕吏尹玉羽之请,辇入城中,置于此地,即唐尚书省之西隅也。唐清泰中,为光禄少卿,退归秦中,以林泉诗酒自乐,自号自然先生。宰臣张延朗手书而召,高卧不从,谓人曰:「庶孽代宗,不可仕也。」及高祖入洛,即受诏而来,以所著《自然经》五卷贡之,且告其老。即日玺书褒美,颁其器币,授少府监致仕,月给俸钱及冬春二时服。天福中,卒,有《武库集》五十卷行于世。
郑云叟,本名遨,云叟其字也,以唐明宗庙讳,故世传其字焉,本南燕人也。少好学,耿介不屈。唐昭宗朝,尝应进士举,不第,因欲携妻子隐于林壑,其妻非之,不肯行,云叟乃薄游诸郡,获数百缗以赡其家,辞诀而去。寻入少室山,著《拟峰诗》三十六章,以导其趣,人多传之。后妻以书达意,劝其还家,云叟未尝一览,悉投于火,其绝累如此。俄闻西岳有五鬣松,沦脂千年,能去三尸,因居于华阴。与李道殷、罗隐之友善,时人目为「三高士」。道殷有钓鱼之术,钩而不饵,又能化易金石,无所不至,云叟恆目睹其事,信而不求。云叟与梁室权臣李振善,振欲禄之,拒而不诺,及振南迁,云叟千里徒步以省之,识者高焉。后妻兒继谢,每闻凶服,一哭而止。时惟青衿二童子、一琴、一鹤,从其游处。好棋塞之戏,遇同侣则以昼继夜,虽寒风大雪,临檐对局,手足皲裂,亦无倦焉。唐天成中,召拜左拾遗,不起。与罗隐之朝夕游处,隐之以药术取利,云叟以山田自给,俱好酒能诗,善长啸。有大瓠,云可辟寒暑,置酒于其中,经时味不坏,日携就花木水石之间,一酌一咏。尝因酒酣联句,郑曰:「一壶天上有名物,两个世间无事人。」罗曰:「醉却隐之、云叟外,不知何处是天真。」高祖即位,闻其名,遣使赍书致礼,征为右谏议大夫,云叟称疾不起,上表陈谢。高祖览表嘉之,赐近臣传观,寻赐号逍遥先生,以谏议大夫致仕,月给俸禄。云叟好酒,尝为《咏酒诗》千二百言,海内好名者书于缣缃,以为赠贶。复有越千里之外,使画工潜写其形容列为屏障者焉。其为时望所重也如此。天福末,以寿终,时年七十四。有文集二十卷行于世。
史臣曰:自古攀龙鳞,附凤翼,坐达于云衢者,岂独丰沛之士哉!苟怀才抱器,适会兴王,亦可以取贵于一时,如卢质而下数君子是也。至如国珍之谠直,仁愿之友悌,赵、李二子没于王事,皆无忝于士林矣。唯玉羽之贞退,云叟之肥遁,足可以柅奔竞之风,激高尚之节也。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