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纪七
乾化二年正月,宣:「上元夜,任诸市及坊市各点彩灯,金吾不用禁夜。」近年以来,以都下聚兵太广,未尝令坊市点灯故也。甲申,以时雪久愆,命丞相及三省官群望祈祷。诏曰:「谤木求规,集囊贡事,将裨理道,岂限侧言。应内外文武百官及草泽,并许上封事,极言得失。」以丁审衢为陈州,而审衢厚以鞍马、金帛为谢恩之献,帝虑其渔民,复其献而停之。封保义节度使王檀为琅琊郡王。命供奉官硃峤于河南府宣取先收禁定州进奉官崔腾并傔从一十四人,并释放,仍命押领送至贝。腾,唐户部侍郎洁之子也。广明丧乱,客于北诸侯,为定州节度使王处存所辟,去载领贡献至阙。未几,其帅称兵,遂絷之。至是,帝念宾介之来,又已出境,特命纵而归焉。丙戌,有司以孟春太庙荐享上言,命丞相杜晓摄祭行事。丙申夕,荧惑犯房第二星。
二月庚戌,中和节,御崇勋殿,召丞相、大学士、河南尹,略封讫,于万春门外庑赐以酒食。《五代会要》,二月,追封故魏博节度使罗宏信为赵王。癸丑,敕曰:「今载春寒颇甚,雨泽仍愆,司天监占以夏秋必多霖潦,宜令所在郡县告喻百姓,备淫雨之患。」庚申,御宣威殿开宴,丞相洎文武官属咸被召列侍,竟日而罢。壬戌,帝将巡按北境,中外戒严,诏以河南尹、守中书令、判六军事张宗奭为大内留守。中书门下奏,差定文武官领务尤切宜扈驾者三十八人。诏工部尚书李皎、左散骑常侍孙骘、右谏议大夫张衍、兵部侍郎刘邈、兵部郎中张俊、光禄少卿卢秉彝并令扈跸。甲子,发自洛师,夕次河阳。《通鉴》云:至白马屯,赐从官食,多未至,遣骑趣之于路。左散骑常侍孙骘、右谏议大夫张衍、兵部郎中张俊最后至,帝命扑杀之。乙丑,次温县。丙寅,次武陟。怀州刺史段明远迎拜于境上,其内外所备,咸丰霈焉。丁卯,次获嘉。戊辰,次卫州之新乡。己巳,晨发卫州,夕止淇门,内衙十将使以十指挥兵士至于行在。辛未,驻跸黎阳。癸酉,发自黎阳,夕次内黄。甲戌,次昌乐县。丁丑,次于永济县。青州节度使贺德伦奏,统领兵士赴历亭军前。戊寅,至贝州,命四丞相及学士李琪、卢文度、知制诰窦赏等十五人扈从,其左常侍韦戬等二十三人止焉。己卯,发自贝州,夕驻跸于野落。
三月庚辰朔,次于枣强县之西城。《通鉴》:辛巳,至下博南,登观津冢。赵将符暕引数百骑巡逻,不知是帝,遽前逼之。或告曰:「晋兵大至矣!」帝行幄,亟引兵趣枣强,与杨师厚军合。丙戌,镇、定诸军招讨使杨师厚奏下枣强县,车驾即日疾驰南还。丁亥,复至贝州。庚寅,杨师厚与副招讨李周彝等准诏来朝。辛卯,诏丞相、翰林六学士、文武从官、都招讨使及诸军统指挥使等,赐食于行殿。壬辰,命以羊酒等各赐从官。甲午,幸贝州之东闉阅武。乙未,帝复幸东闉阅骑军。敕以攻下枣强县有功将校杜晖等一十一人,并超加检校官,衙官宋彦等二十五人并超授军职。丙午,次济源县。诏曰:「淑律将迁,亢阳颇甚,宜令魏州差官祈祷龙潭。」戊申,诏曰:「雨泽愆期,祈祷未应,宜令宰臣各于魏州灵祠精加祈祷。」《五代会要》:三月,诏曰:「夫隆兴邦国,必本于人民;惠养疲羸,凡资于令长。苟选求之逾滥,固抚理之乖违。如闻吏部拟官,中书除授,或缘亲旧所请,或为势要所干,姑徇私情,靡求才实,念兹蠹弊,宜举条章。今后应中书用人及吏部注拟,并宜省籓身之才业,验为政之否臧,必有可观,方可任用。如或尚行请说,犹假货财,其所司人吏,必当推穷,重加惩断。」
四月己酉,幸魏州。金波亭,赐宴宰臣、文武官及六学士。甲寅夕,月掩心大星。丙辰,敕:「近者星辰违度,式在修禳,宜令两京及宋州、魏州取此月至五月禁断屠宰。仍各于佛寺开建道场,以迎福应。」己未,次黎阳县。《通鉴》:乙卯,博王友文来朝,请帝还东都。丁巳,发魏州。己未,至黎阳,以疾淹留。东都留守官吏奉表起居,赐丞相、从官酒食有差。己巳,至东都,博王友文以新创食殿上言,并进准备内宴钱三千贯、银器一千五百两。辛未,宴于食殿,召丞相及文武从官等侍焉。帝泛九曲池,御舟倾,帝堕溺于池中,宫女侍官扶持登岸,惊悸久之。制加建昌宫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开封尹、博王友文为特进、检校太保,兼开封尹,依前建昌宫使,充东都留守。戊寅,车驾发自东京,夕次中牟县。
五月己卯朔,从官文武自丞相而下,并诣行殿起居,亲王及诸道籓帅咸奉表来上。庚辰,发自郑州,至荥阳,河南尹魏王宗奭望尘迎拜;河阳留后邵赞、怀州刺史段明远等逦迤来迎。夕次汜水县,帝召魏王宗奭入对,便于御前赐食,数刻乃退。壬午,驻跸于汜水,宰臣、河南尹、六学士并于内殿起居,敕以建昌宫事委宰臣于兢领之。《五代会要》:其年六月,废建昌宫,以河南尹、魏王张宗奭为国计使,凡天下金谷兵戎旧隶建昌宫者,悉主之。癸未,帝发自汜水,宣令邵赞、段明远各归所理。午憩任村屯,夕次孝义宫。留都文武礼部尚书孔续而下道左迎拜。次偃师。甲申,至都,文武臣奉迎于东郊。渤海遣使朝贡。宰臣薛贻矩抱恙在假,不克扈从,宣问旁午,仍命且驻东京以俟良愈。及薨,帝震悼颇久,命雒苑使曹守珰往吊祭之,又命辍六日、七日、八日朝参,丞相、文武并诣上阁门进名奉慰。丁亥,以彗星谪见,诏两京见禁囚徒大辟罪以下,递减一等,限三日内疏理讫闻奏。《五代会要》:彗星见于灵台之西,至五月始降赦宥罪,以答天谴。又云:五月壬戌夜,荧惑犯心大星,去心四度,顺行。司天奏:「大星为帝王之星,宜修省以答天谴。」诏曰:「生育之人,爰当暑月,乳哺之爱,方及薰风。傥肆意于刲屠,岂推恩于长养,俾无殄暴,以助发生。宜令两京及诸州府,夏季内禁断屠宰及采捕。天民之穷,谅由赋分;国章所在,亦务兴仁。所在鳏寡孤独、废疾不济者,委长吏量加赈恤。史载葬枯,用彰轸恤;礼称掩骼,将致和平。应兵戈之地,有暴露骸骨,委所在长吏差人专攻收瘗。国疠之文,尚标七祀;良药之市,亦载三医。用怜无告之人,宜征有喜之术。凡有疫之处,委长吏检寻医方,于要路晓示。如有家无骨肉兼困穷不济者,即仰长吏差医给药救疗之。辛卯,诏曰:「亢阳滋甚,农事已伤,宜令宰臣于兢赴中岳,杜晓赴西岳,精切祈祷。其近京灵庙,宜委河南尹,五帝坛、风师雨师、九宫贵神,委中书各差官祈之。」《通鉴》:闰月壬戌,帝疾甚,谓近臣曰:「我经营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余孽更昌炽如此!吾观其志不小,天复夺我年,我死,诸兒非彼敌也,吾无葬地矣!」因哽咽,绝而复苏。帝长子郴王友裕早卒。次假子友文,帝特爱之,常留守东都,兼建昌宫使。次郢王友珪,其母亳州营倡也,为左右控鹤都指挥使。次均王友贞,为东都马步都指挥使。帝虽未以友文为太子,意常属之。六月丁丑朔,帝命敬翔出友珪为莱州刺史,即命之官。已宣旨,未行敕。时左迁者多追赐死,友珪益恐。戊寅,友珪易服微行入
左龙虎军,见统军韩勍,以情告之。勍亦见功臣宿将多以小过被诛,惧不自保,遂相与合谋。勍以牙兵五百人从友珪杂控鹤士入,伏于禁中;夜斩关入,至寝殿,侍疾者皆散走。帝惊起,问:「反者为谁?」友珪曰:「非他人也。」帝曰:「我固疑此贼,恨不早杀之。汝悖逆如此,天地岂容汝乎!」友珪曰:「老贼万段!」友珪仆夫冯廷谔刺帝腹,刃出于背。友珪自以败氈裹之,瘗于寝殿,秘不发丧。遣供奉官丁昭溥驰诣东都,命均王友贞杀友文。己卯,矫诏称:「博王友文谋逆,遣兵突入殿中,赖郢王友珮忠孝,将兵诛之,保全朕躬。然疾因震惊,弥致危殆,宜令友珪权主军国之务。」韩勍为友珪谋,多出府库金帛,赐诸军及百官以取悦。辛巳,丁昭溥还,闻友文已死,乃发丧,宣遗制,友珪即皇帝位。友珪葬太祖于伊阙县,号宣陵。《五代史补》:太祖硃全忠,黄巢之先锋。巢入长安,以刺史王铎围同州,太祖遂降,铎承制拜同州刺史。黄巢灭,淮、蔡间秦宗权复盛,朝廷以淮、蔡与汴州相接,太祖汴人,必究其能否,遂移授宣武军节度使以讨宗权,未凡灭之。自是威福由己,朝廷不能制,遂有天下。先是,民间传谶曰:「五公符」,又谓之「李淳风转天歌」,其字有「八牛之年」,识者以「八牛」乃「硃」字,则太祖革命之应焉。太祖之用兵也,法令严峻,每战,逐队主帅或有没而不反者,其余皆斩之,谓之:「跋队斩」。自是战无不胜。然健兒且多窜匿州郡,疲于追捕,因下令文面,健兒文面自此始也。《五代史阙文》:世传梁太祖迎昭宗于凤翔,素服待罪,昭宗佯为鞋系脱,呼梁祖曰:「全忠为吾系鞋。」梁祖不得已,跪而结之,汗流浃背。时天子扈跸尚有卫兵,昭宗意谓左右擒梁祖以杀之,其如无敢动者。自是梁祖被召多不至,尽去昭宗禁卫,皆用汴人矣。臣谨案:梁祖以天复三年迎唐昭宗于岐下,岁在甲子,其年改天祐,至国初建隆庚申岁,才五十六年矣,然则乾德七十岁人皆目睹其事。盖唐室自懿宗失政,天下乱离,故武宗以下实录,不传于世。昭宗一朝,全无记注。梁祖在位止及六年,均帝朝诏史臣修梁祖实录,岐下系鞋之事,耻而不书。晋天福中,史臣张昭重修《唐史》,始有《昭宗本纪》,但云即位之始,有《会昌》之风,岐阳事迹,不能追补。此亦明唐昭宗有英睿之气,而衰运不振;又明左右无忠义奋发之臣,致梁祖得行其志。有所警诫,不可不书。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