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二(附录)
狮子峰如如颜丙劝修净业文(身为苦本觉悟早修)
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总归磨灭。自未入胞胎之日。宁有这男女之形。只缘地水火风假合而成。不免生老病死雕残苦。上无丝线可挂。下没根株所生。虚浮如水上泡。须臾不久。危脆似草头露。倏忽便无。长年者不过六七十以皆亡。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又有今日不知来日事。又有上床别了下床时几一息不来便觉千秋永别(雪峰颂。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脱了袜和鞋。三魂七魄梦中去。未委明朝来不来)叹此身无有是处。奈谁人不被他瞒。筋缠七尺骨头。皮裹一包肉块。九孔常流不净。六根恣逞无明。发毛爪齿聚若堆尘。涕泪津液污如行厕。里面尽蛆虫聚会。外头招蛟虱交攒。沾一灾一疾皆死得人。更大热大寒催人易老。眼被色牵归饿鬼。耳随声去入阿鼻。口头吃尽味千般。死后只添油几滴(长魁诗云。红红白白莫相瞒。无位真人赤肉团。败坏不如猪狗相。只今便作死尸看)此身无可爱惜。诸人当愿出。如何迷昧底。尚逞风流。曚董汉犹生颠倒。或有骷髅头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畔带麝带香。罗衣罩了脓血。囊锦被遮却屎尿桶。用尽奸心百计。将谓住世万年。不知头痛眼花。阎罗王接人来到耶。更鬓班齿损。无常鬼寄信相寻。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身后受苦辛万劫(净土文。皮包血肉。骨缠[筋-肋+助]。颠倒凡夫认作身。到死始知非是我。从前金玉附他人)一旦命根绝处。四大风刀割时。外则脚手牵抽。内则肝肠痛裂。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古颂云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情似鸟同林宿。大恨来时各自飞。)生底只得悲啼痛切。死者不免神识奔驰。前途不见光明。举眼全无伴侣。过奈河岸见之。无不悲伤。入鬼门关到者。尽皆凄惨。世上才经七日。阴间押见十王。曹官抱案没人情。狱率持叉无笑面。平生作善者。送归天道仙道人道。在日迹恶者。狎入汤涂火涂刀涂。镬汤沸若崖崩。剑树势如山耸。灌铜汁而遍身肉烂。吞铁丸而满口烟生。遭剉磕则血肉淋漓。入寒冰则皮肤冻裂。身碎业风吹再活。命终罗刹喝重生。人间历尽百春秋。狱内方为一昼夜。(延光集。镬汤炉炭喧幽坏。剑树刀山耸太清。受罪要终入万劫。狱率牛头始放行)魂魄虽归鬼界。身尸犹卧棺中。或隔三朝五朝。或当六月七月。腐烂则出虫出血。臭秽则熏地熏天。胖胀不堪观。丑恶真可怕。催促付一堆野火。断送埋万里荒山。昔时要悄红颜翻成灰炉。今日荒凉白骨变作泥堆(寒山颂云。胭脂画面娇千样。龙麝薰衣悄百般。今日风流都不见。缘杨芳草髅髑寒)从前恩爱到此成空。自昔英雄如今何在。泪雨洒时空寂寂。悲风动处冷飕飕。夜阑而鬼哭神号。岁久而鸦餮雀啄。荒畔漫留碑石绿。杨中空挂纸钱。下梢头难免如斯。到这里怎生不醒(寒山云。雀啄鸦餐皮肉尽。风吹日炙髑髅干。目前试问傍观者。自把形骇子细看。)大家具眼休更埋头。翻身逃出迷津。弹指裂开爱网。向休鬼窟里作活计。要知肉团上有真人。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但请回光返照。便知本体元无。若未能学道参禅也。且勤持斋念佛。舍恶归善改往修来。移六贼为六通神。离八苦得八自在。便好赞天。行化不妨代佛接人。对众为大众宣扬。归家为一家解说。使处处齐知觉悟。教人人尽免沉沦。上助诸佛转法轮。下拔众生离苦海。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难修。莫教一日换了彼。纵有千佛。难救汝。火急进步。时不待。各请直下承当。莫使此生空过(寒山云。百骸溃散离尘泥。一物长灵复是谁。不得此时通线路。骷髅著地几人知)
慈照宗主临终三疑
慈照宗主净土十门告诫云。念佛人临终三疑不生净土。一者疑。我生来作业极重。修行日浅。恐不得生。二者疑。我虽念阿弥陀。及贪嗔痴未息。恐不得生。三者疑。我虽念弥陀。临命终时。恐佛不来迎接。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念佛之人。切要谛信佛经明旨。勿生疑心。经云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乱。下至十念成功。接向九莲。令辞五浊。苟能心心不昧。念念无差。则疑情永断。决定往生矣。
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
知归子问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便属后世。一念差错。便堕轮回。小子累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他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伏望重示归径之方。俾脱沉沦之苦。师曰。善哉问也。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著。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看病人。往来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花无益之语。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又问曰。求医服药还可用否。答曰。求医服药。初不相妨。然药者。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命若尽时。药岂奈何。若杀物命为药以求身安。此则不可。余多见世人因病持斋方获少愈。复有医者。以酒食血肉佐药。其病复作。信知佛力可救。酒肉无益也。又问曰。求神祈福如何。答曰。人命长短。生时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杀害众生。祭祀鬼神。但增罪业。反损寿矣。大命若尽。小鬼奈何。空自慞惶。俱无所济。切宜谨之。当以此文。帖向目前。时时见之。免致临危忘失。又问曰平生未曾念佛人。还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也。余多见世人。于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甚是勤拳。及至临病却又怕死。都不说著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
慈云忏主晨朝十念法
十念门者。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惟长惟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作此念已。发愿回向云。
我弟子某甲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经十念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今自忆此生已来。不造逆罪。不谤大乘。愿此十念。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不病苦。心无贪恋。心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持金台。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作此愿已便止。不必礼拜。要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唯将不废。自要其心。得生彼国。)
赞佛偈(并回向发愿文。共四篇事尽理到。皆先觉所撰。凡修净业者随意互用)
阿弥陀佛真金色 相好端严无等伦
白毫寂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于是念佛或百声千声。以至万声。菩萨号各十声或百声毕。回向发愿云
我今称念阿弥陀 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哀纳受 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十方三世一切佛云云
又二
八万四千之妙相。得非本性弥陀。十万亿刹之遐方。的是唯心净土。净秽虽隔。岂越自心。生佛乃殊。宁乖己性。心体虚旷不碍往来。性本包容何妨取舍。是以举念即登宝界。还归地产之家乡。弹指仰对于慈容。实会天真之父子。几生负德枉受沉沦。今日投诚必蒙拯济。三心圆发一志西驰。尽来际以依承。历尘劫而称赞。
念佛号并菩萨号同前
比丘(某甲)为渡众生。归命一心稽首礼赞阿弥陀佛三乘圣众。愿净光慈誓摄我。我今为脱娑婆苦报求生净土满菩提。愿发志诚心修行净业。愿以礼念如来圣号讽经诵咒众善功德。投入如来誓愿海中。承佛慈力。诸罪消灭。净因增长。正念现前。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口业清净。心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众圣手持金台。异香天乐来迎接我。如一念顷得生佛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即证无生。广度有情同归净土。惟愿如来特垂救济。十方三世云云。
又三
归命乐邦大慈父 勇猛调御阿弥陀
一音所演甚深经 菩萨听闻贤圣众
普放慈光摄取我 成就十念菩提心
长辞五浊净诸缘 即趣九莲如佛住
佛月映临我心水 我心亦映佛月中
愿力有在誓归依 赴我恳求来接引
念佛菩萨号如前
上来诵经持咒礼忏念佛功德。普为众生一心归命。正趣回向西方极乐世界阿弥愿海。仰冀世尊以大愿轮慈誓摄受。令我三业善根增进。于此恶趣速尽报缘。一切生因毕竟永断。临命终时正念往生。见佛了心环度一切。我业障罪悉皆忏悔。愿垂接引。随佛同归护佛法神普及恩有俱蒙利乐悉展威灵。于三昧中共垂卫护。愿佛慈悲哀怜摄受。十方三世云云。
又四
稽首阿弥陀 救世大慈父
甚深真法藏 三乘贤圣僧
我以诚实心 求生佛净土
愿住本弘誓 普运无缘慈
应念赴机缘 犹如水中月
念佛菩萨如前
上来诵经念佛功德。祝献护法诸天。报答四恩三有。利乐法界众生。我等一众忏悔罪根。庄严净土。愿此身报尽。临舍寿时。承此善根。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速证菩提。广度群生。大作佛事。十方三世云云。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二(终)
普劝修持
南谟阿弥陀佛
愿同念佛人 尽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藏经云。念此佛者现世消灾保寿。此佛有大誓云。我作佛时。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如每朝合掌向西。至诚念佛十声。念上四句偈一遍。西方七宝池生莲花一朵。他日于其中托生。衣食随意化成。长生不老。龙舒净土文说感应甚多。王日休劝予为西方二图。愿发大菩萨心者。稍大写刻板。小者印十。大者印一。小者循门而施。大者择而与之。小者以劝仆妾之徒。大者以劝识字人。若能以全部刻板广传。其为福德不易量也。因附口业图于后。若并以印施。使知所劝戒尤善。
口业劝戒
口诵佛名如吐珠玉(天堂佛国之报)
口宣教化如放光明(破人迷暗)
口谈无益如嚼木屑(不如默以养气)
口好戏谑如掉刀剑(有伤人)
口道秽语如流蛆虫(地狱畜生之报)
口说善事如喷清香(称人长同)
口语诚实如舒布帛(实济人用)
口言欺诈如蒙陷阱(行则误人)
口称恶事如出臭气(说人短同)
人生不过身意口业。杀盗淫为身三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贪嗔痴为意三业。总谓之十恶。若持而不犯。乃谓之十善。据佛所言。口业果报多于身意二业。以发意则未必形于外。出口则遂见矣。举身为恶犹有时艰阻。不若口之易发故也。未问隔世之事。且以现世言之。今人有一言称人。其人终身受赐。福及子孙者。有一言陷人。其人终身受害。累及子孙者。口业岂不重哉。出乎尔者反乎尔。在彼固可畏矣。然有已怨天者穷怨人者。无智惟自戒慎可也。故述贤圣之意。为劝戒图。
超脱轮回捷径
大藏十余经言西方净土事。人皆莲花中生。衣食化成。长生不老。其修行法门有九品。今节出众人可通行者。阿弥陀佛有大誓愿云。我作佛时。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称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现世可以消灾解冤。增福保寿。每朝合掌向西顶礼念。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各十声。
复顶礼念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偈一遍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见闻皆精进。共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复顶礼而退。此偈有大威力。能灭一切罪。长一切福。教人念得大福报。至诚如是。必中品生。更加精进。每日念佛三次五次。或千声万声。乃至昼夜念佛不辍。又以念佛法门广化世人。使更相劝化。必上品上生。罪恶人修亦下品生。此间念佛。
如上一法。日日奉行。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花一朵。他日于其中托生。衣食随意化成。长生不老。凡女人念佛往生者。皆化为男子身。王日休劝。
(以上一篇若能刊印单张送人最为善中之善)
念佛报应因缘
梁氏女双瞽而眼明。冯氏夫人久病而痊愈。陈仲举怨鬼遂去。刘慧仲夜卧不惊。此生前念佛之效也。姚婆见佛像于空中。昙鉴得莲华于瓶内。怀玉承金台迎接。智舜睹孔雀之飞鸣。此临终往生之效也。志通有五色祥云。李氏得三根不坏。宝藏有童子出于顶上。公则有金色现于洛中。此身后示现之效也。生净土者。有进无退直至于成佛。是劝一人修净土。乃成就一众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无量众生。彼所度之众生。皆由我而始。故劝人修者。福德不可穷尽。大慈菩萨偈云。能劝一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又云。骨肉恩情相爱。难期白首团圆。几多强壮亡身。更有婴孩命尽。劝念阿弥陀佛。七宝池中化生。聚会永无别离。万劫长生快乐。古诗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已上详见龙舒净土文王日休劝缘。
嘉禾在城兴圣禅寺德海书四明友云王鸿刊
文禄三年(甲午)菊月十二日毕书笔者朝鲜国僧托莲
附通行念佛日课法(八不居士审定)
赞佛偈(并回向发愿文。共四篇。事尽理到。皆先觉所撰。凡修净业者。随意互用。)
阿弥陀佛真金色。相好端严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一声)
南无阿弥陀佛(念百声千声以至万声 起初少定数目 随后渐增 但须持之以恒 不可或作或辍 忽多忽少 其记数法用念珠 或用香或用钟表记时亦可 念佛声须不高不低 以字字念到为要 或莫念口不出声 而心闻其音 字字清晰亦佳 最忌视为具文 心求速了 但具形式 难得实效矣 念毕再念)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声)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声念毕长跪 回向发愿云)
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哀纳受。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礼拜)
丞相周益公赞
皇皇然而无求。愓愓然而无忧。悯颓风之将坠。揽众善以同流。导之以仁义之原。诱之以寂灭之乐。人见其有作。而莫识其无为。故中道奄然而示人以真觉。
晋轩李居士赞
心焉遗尘。迹则混俗。庞居之士之修持而无家。何子季之精进而不肉。禅宗立。莹彻群疑。崇莲池之梵行。洞祖佛之神机。硗然颊颧。约略抚缋。湛然一性。唯安养之归。
王龙舒国学传
云栖沙门袾宏撰
宋王日休。龙舒人。端静简洁。博极经史。一旦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之归。自是精进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课千拜。夜分乃寝。作净土文劝世。将卒。三日别亲识。有不复相见之语。至期。读书罢。如常礼念。忽厉声称阿弥陀。唱言佛来迎我。屹然立化。如植木矣。邦人有梦。二青衣引公西行者。自是家家供事云。
赞曰。龙舒劝修西方。最为泪切恳到。非徒言之。亦允蹈之。至于临终之际。殊胜奇特。照耀千古。呜呼。岂非净土圣贤。人廛垂手者耶。
王虚中传节录
知归子彭际清撰
王虚中。名日休。庐州人也。宋高宗时。举国学进士。弃官不就。著书名龙舒净土文。自王公士大夫。下至屠丐僮奴皂隶优妓之属。咸以净土法门劝吊皈依。其文浅说曲论。至详至恳。若父兄之教子弟然。虚中尝无量寿经。称赞西方。义蕴深广。而自汉迄宋。译文晦塞。罕中伦节。致我佛说经之旨不白。乃祷于观世音。会四本而译之。三年乃成厘为五十六分。文辞尔雅。条理灿然。遂得大行于世。乾道中庐陵李彦弼有疾。垂死。梦一人自称龙舒居士。谓曰。汝起饮白粥疾当瘳。且汝尚忆阙仲雅教汝修行捷径否。彦弼曰。每日念佛不辍。既觉索粥饮之。立愈。彦弼初未识虚中。既而见其画像。与梦合。使诸子往受学焉虚中将卒。前三日别道友。勖以精修净业。云将有行。不复相见。及期。与生徒讲书毕。礼诵如常。时至三更。忽厉声称阿弥陀佛数声。唱言佛来迎我。屹然立化。彦弼闻而感之。为刻虚中像。并述其事传远近。自是庐陵人多供事之。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