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谈处世

佛学常识 | 作者:星云大师 [投稿]

谈相处

  像跳探戈一样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七日,编译馆馆长赵丽云博士在“中华电视台”“莲心”节目受访时,侃侃道出彼此“跳探戈”是婆媳相处的最佳方法,这席话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童年祝发出家,也不懂得舞蹈娱乐,但我常听闻妇女信徒诉说婆媳家常,也曾听说“探戈”是一种讲求韵律节拍,并且舞者的脚步必须相互协调的舞蹈。亲子、朋友、同窗、上下之间,何尝不是要用跳探戈的方式彼此相处,有进有退,才能恰到好处。

  人我之间的探戈要跳得好,必须细心留意彼此的步调,知进知退,通权达变,不但不能踩到对方的脚,而且也不能让对方踩到自己的脚。人生的道路本来就是有来有去,有进有退,像待客的妙方是送往迎来;周全的礼貌是礼尚往来;而座谈会议若能问者、答者环环相扣,才会趣味横生;彼此闲聊必须说者、听者应对如流,才能宾主尽欢。大自然的事物也是来往复始,循环不已,像严冬一过,春天跟着来临;太阳下山,星月接着高挂天空;旧的一年逝去,新的一年接踵而至;枯叶落尽,枝桠继续抽出嫩叶。宇宙人生就在这一来一往,一进一退之间,处处显得生机盎然。凡有去无回者,大多不是好事,像射出的箭一去无回,必定会有死伤;攀登高山一去无回,往往凶多吉少。

  总而言之,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唯有像赵馆长说的“要如跳探戈一样”,不计较进退得失,大家彼此你来我往,才能在生命的舞台上随缘放旷,挥洒自如。

  四道桥梁

  我们生活在群体中,平常要和别人相见,不论是识与不识,都必须打声招呼,表示沟通、友谊。人和人之间,有四道桥梁,可以使彼此相处愉快,减少摩擦的冲突。

  第一道桥梁,见面三句话。中国人说,见面三分情,大家有缘相见,为了表达我们的友善,像是:你好、今天很好、今天天气很好,或是你来了、你辛苦了、请坐……赞美的语言像香水,一滴就能使四周弥漫迷人的香气。我们到其他国家旅行,他们热情地说hello、howareyou、goodluck,我们听了都很开心。见面三句话,赞美和祝福,搭起第一道友谊的桥梁。第二道桥梁,相逢要微笑。不论是故旧或新交,一张有表情有笑容的面孔,使人如沐春风,彼此心无城府地笑谈人间事。一个肌肉紧绷的人,就像一朵失去颜色和香味的花,得不到别人赞赏的眼光。

  第三道桥梁,生气慢半拍。如果感觉自己如愤怒的火山,即将爆发时,不妨深呼吸,把到嘴边的话,慢个半拍。比方,我们唱歌,你慢半拍,就和不上节奏;同样地,当生气的暴风雨曲目正要演唱时,你稍微慢个半拍,你的心境,就大不相同,即使余怒未息,至少可以减弱许多生气的杀伤力,不致对彼此建立的情感,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

  第四道桥梁,烦恼自说好。烦恼时,不要伤害自己,更不要波及别人。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eq,意即提高我们的情绪智商,其实就是佛教所说的“身心管理”。烦恼来时,先不要厌恶排拒他,反而要以迎接老朋友般的欢喜心情来看待。情绪就像面对一团乱麻,让你剪不断,理还乱,当我们不剪也不理时,只是先澄静我们的心,再用这份澄静之力,替烦恼整束穿绳,不再纠缠零乱我们的身心。

  搭起这四道桥梁,桥上行旅平安吉祥,路人狭桥相逢时,自有一份“今生一照面,多少香火缘”,彼此疼惜、叹为稀有的美丽心情。

  更好的礼物

  送礼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从古至今,人们藉着送礼来表达彼此的关怀、感谢与祝福。然而,送礼要能送得适时、适当,才能发挥送礼的价值。有的人送礼不当,造成对方的困扰、不悦,或是彼此的尴尬,反而适得其反,失去了送礼的意义。

  不当的送礼,例如,罹患糖尿病的人,你送他一包巧克力,你不能怪病人不吃,只能怪你自己的无知;夫妻结婚,你送一盒二十世纪的水梨,才刚结婚的夫妻,对此与“离”谐音的礼物,心里犯忌,这不能怪他多心,只能怪你不懂得人情世故。

  过去一般人探病,习惯送鲜花;但是鲜花会造成过敏,甚至传染细菌,因此现在医院大都不赞同送花。一般人听到别人身体不舒服,往往会热心地介绍偏方、赠送成药或补药。其实,药也不是万能的,药要能应病与药,如果不能对症下药,反而吃出其他的病来,则是后果严重。也有的人赠送奶粉、饼干等,凡是吃的东西,都不是非常的适当。

  那么,赠送什么才是最好的礼物呢?现代人时兴送书、送礼券、送念珠、代订报章杂志等,这都是很有意义的礼物。我们送礼,一定都是送给亲朋好友,对方收到我们的礼物后,要让他能够真正的受到利益,所以最好的礼物应该是“忠言”;即使是“逆耳忠言”,也要方便地把你的真心表达。

  什么是最好的礼物呢?“欢喜”是最好的礼物!你就是送红包、送黄金钻石等宝物,如果他不欢喜,也没有意义,所以最好的礼物,就是送给他欢喜。所谓“恭敬不如从命”,你送给他恭敬,接受他的意见,这也是最好的礼物。

  送礼得宜,可以增进彼此的情谊。夫妻之间最好的礼物,就是彼此忠诚体谅、亲爱互助。父母送给儿女最好的礼物,就是栽培他受教育,培养他健全的人生观,让他习得各种立身处世的技能与知识。儿女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就是乖巧听话,体贴父母的辛劳,不让父母操心、生气,这都是最好的礼物。

  一般人习惯在逢年过节、生日、结婚纪念日,或是新居落成、榜上题名、升官发财等特殊喜庆的日子送礼。其实,当一个人遭逢横逆,身心受创,悲伤失意的时候,你能伸出友谊的手,真诚地关心他、安慰他,送给他一些因缘,帮助他解除困难、远离烦恼、提供所需,甚至给他一份祝福,祝他平安、祝他顺利、祝他如愿等。能够雪中送炭,给人一些重新再出发的因缘、力量、知识、技能、方便等,这才是真正最好的礼物。

  合作与分工

  世间上无论做什么事,合作才能成功,合作才有力量。例如,一个人的身体,眼睛要看,耳朵要听,脚要走路,手要拿东西,嘴要说话,虽然功用不一样,可是必须合作。合作,做人才能成功;合作,做事才能成就。人的手掌有五个指头,单靠一个指头无法提物;如果五指“合作”并用,才能成为一个拳头,而有力量灵活做事。

  又例如一根木柴,不容易烧得起火;一大把木柴放在一起,就能发出熊熊的火光。所以世间上一切成就,必须众缘和合,必得集合众多的力量一起合作,才能众志成城。因此,人不要嫉妒别人,不要排斥别人,唯有大家合作,才能得到彼此的方便与顺利。

  在一间房子里,住了瞎子、哑巴与跛子三个人。有一天,房子失火了,情急之下,瞎子请哑巴驼负跛子,由跛子指引哑巴找到出口,瞎子跟随在后,三个人终于“合作无间”地顺利逃出火宅。这个故事说明,人只要肯合作,就没有办不了的事,就没有成不了的功。

  宇宙人生中,地水火风,因缘和合,才能生长万物;土木瓦石,条件具足,才能兴建房子。矿物经过分子合作,才有合成化学、合成石油、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新产品;音乐表演要透过合奏、合音、合唱,才能发挥音域的宽广和谐之美。商业经营,也有所谓的合股、合资、合伙、合作社之组织;国际间,也有合众国、联合国的政治形态。小沙石要“集合”才能堆砌成山丘;小水滴要“合流”才能汇聚成江河大海。合,才能大;合,才能高;合,才能好;合,才能成。

  合作固然重要,但也要懂得分工,分工才能各司其职,才能分层负责。

  一个团体中,主管要懂得授权,授权就是分工;部属要懂得团结,团结就能合作。分工与合作考验彼此的默契,就像“两人三脚”,必须默契十足,动作一致,才能在缺陷中发挥互补的效能。

  人体中,眼耳鼻舌各司其职,就是分工;五指握掌成拳,就是合作。但是,六根要能互用无碍,拳掌要能舒绻自如,才能成为一个五官健全、根身正常的人。在军事作战上,也有所谓“分进合击”,经由不同的路线分别向目标包围,才能一举歼灭敌人。所以,当合作时要全力以赴地合作,当分工时也要做适当的分工。能够分工合作,团体才会健全;懂得合作分工,人际才能圆融

  怀念煮云法师

  三十多年前,同参煮云与我同住在寿山寺,只要有信徒供养水果,转眼就不见了,原来是煮云的弟子收去给煮云法师;早上菜贩送菜来,十时,寿山佛学院学生下课要典座时,好一点的菜色或菜叶上较嫩的部分都被煮云的弟子挑走了,次数一多,信徒和徒弟们都在抱不平。我说:“煮云法师和我已是数十年的交情,不嫌弃来与我共住,我没有什么好的供养,这一点小事,算得了什么?”

  和煮云出门时,碰到要买车票,他就往“后”退,我则要上“前”去买票,次数一多,信徒又提出不满音声:“为什么煮云法师都不买票?”我说:“我不劳你们担心,钱就是要用,不用钱做什么?”

  每次用餐,煮云总习惯坐“上”座,照相时习惯坐“中”间,走路时习惯走“前”面,久而久之,信徒都称煮云法师是“上中前”的法师。

  在报摊上看到一、两本好的杂志,买回来放在桌上,一下子又不见了,不用问也知道是煮云拿走的,信徒又说话了,我说:“我觉得好友喜欢看书很好,难道要交那些不喜欢看书的朋友吗?”

  煮云法师比我大八岁,是同戒、同学、同参,尤其外表长得一副祖师像,实在可称为我兄长,为人很厚道,生性无嫉妒心,不曾谈过人我是非,人家对他有所批评,也只是哈哈一笑。相交数十年,每日朝夕相处,与慈庄、慈惠、慈容、慈嘉等人都相知甚深。像现在一提到煮云法师,大家都可以举出一大堆他在寿山寺时的点点滴滴,几乎可以称为“煮云法师研究班”,对老友煮云不胜怀念。

  四互与四学

  基本的做人态度是,和人相处要能沟通往来,不可各自为政,多人在一起应要彼此互相学习。我有“四互与四学”要大家实行,这“四互”是:一、互通:我一向提倡集体创作,在同一屋檐下,吃同一锅饭,要能互通往来,互相问好,互通资讯,互通友谊。一个人的信心、修养、学识、能力,外表是看不出来,也不会知道。如果对周遭的人、事、物都不知道,不就成了隐士了吗?任何事都要从心里去知道,若不知道则要想办法去了解——互通了知。心如流水、空气、音声、香气到处流畅,才会有“世界”。

  二、互助:若有活动,各单位要彼此互相支援协助,不可有“自扫门前雪”的观念,不管是主机或小螺丝钉,彼此都是一体的,短视的不接纳、不包容、自我排斥,如何做事?

  三、互赞:“要能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尤其是晚辈者对长辈要多赞叹,对伦理观念要加强,这种赞叹要从内心发出,才会有学习的意愿。四、 互敬:看到别人有一点好处就要起恭敬心,自己不如、自己不能、自己不知、自己做不到,就要更加恭敬别人。车子没有油了,就开不动,希望大家今后要互相加油。对长辈、信徒、义工、同事都要心存恭敬,才不会变成“无根”之人。一个人没有根,东飘西荡之下,最后会迷失自己,成为没有方向的人。

  “四学”是:一、学讲:“讲”很重要,但要讲出有思想、有创见、有佛法、有见解的话,善讲者还能“观机逗教”、“契理契机”,且能圆融。

  二、学做:“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空谈无用,讲了要能做到,尤其是佛门四十八单职事,样样都要学,每项都要“能”、都要“行”。但是初学者不要贪多,要学又要贪多,最后可能样样都学不好,得不偿失。

  三、学慈: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要学习慈悲、微笑、讲好话,替人解决困难。一个人任何东西都可以失去,但绝不能失去慈悲。有慈悲,就有佛法,故要用心去学习慈悲。

  四、学改:衣服太大了不合身要改,布置不如法要改,饭菜做不好要改进,树木盆栽在细小时,就要用心修剪整形,否则长大长粗就调伏不了。明知自己有缺失而不改,依然故我,则永远不会进步,能改者必然进步神速。要“安于本座”,在一行而能乐一行,永远不嫌弃任何一种工作。要改心、改性格、改习性,把不好的统统改了,年轻时不改,到年长时定型了就改不了。

  除此“四互与四学”,更要做到:

  一、不苦恼不烦恼:任何事只要欢喜、快乐,有“难遭难遇”的想法就不会有苦恼烦恼。出家就要与苦恼绝缘,与烦恼作战,凡事要谦虚,要低头,要多请教别人,要“知苦恼”才不会有苦恼。

  二、不比较不计较:比较就会有分别,计较易起烦恼心,希望大家都是大德,做人方面要憨厚一点,心量不要太小,心思花在比较计较上,道念怎能成长呢?

  三、不推诿不怨恨:稍遇挫折,对常住、同事就不满意、怨怪,彼此不往来,彼此不沟通,事情怎能办得圆满呢?

  在团体中彼此关系都非常密切,能做到凡事不推诿不怨恨,才能从中得到法喜。学佛要知缘起,这就是最现成的因缘法呀!不把握当下的佛法,不在生活中修行,又怎么能够圆满人格呢?

  四、不懒惰不懈怠:在佛光山道场办道,如运动场上的接力赛,久了自然可以看出谁有耐力?谁经得起考验?只要有战斗精神,路遥能知马力。一个人宁可笨一点,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跑完全程,也不要成为聪明的投机分子。能投一时之机,不能结永恒之果,千万不要忘了,努力的过程就是一种“结果”,没有流汗的过程,就算甜美的果子摆在眼前,也体会不出果子的美好。

  多被利用

  我个人非常平凡,只要对佛教、对大众有利的事,我都甘愿让人利用。因我的被利用,可以让多数人受惠,我觉得是有价值的。

  在处事上,中国的民族性是不喜人好、不喜人突出,故“一枝独秀”的风格,较易受到排斥。所以老庄哲学可以训练我们凡事不要操之过急,采低姿态较易生存,何况真金不怕火炼,污泥能出莲藕,没有挫折、逆境如何陶冶力量?

  世界非只有我一人,事业、光荣非一定要集中在我身上,有用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排挤、毁谤,无能者谤从何来?所以对不友善的眼光和态度,要同情、怜悯他。在这佛魔各半的世界里,容许异己的存在,找出内心的平衡点,随缘生活,随遇而安,随喜而做,随心而往,凡事坦然就能释怀。

  人我相处之道

  (一)人我相处之道在于彼此快乐,能如此才能安心、安住。吃、住方面的不如意尚是其次,不要太介意别人的一句话而起烦恼,世间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事,只要商量、沟通,站在对方的立场“体贴”一下,不以情绪处事,自然能和乐共处。

  “人生难逢开口笑,你苦什么呢?兄弟姐妹皆生气,你争什么呢?得便宜处失便宜,你贪什么呢?前世不修今世苦,你怨什么呢?冤家相报几时休,你恨什么呢?虚言折尽平生福,你假什么呢?欺人是祸饶人福,你疑什么呢?”

  世事如同棋一局,有远见者胜。有恩不求他报,凡事不要太过计较,忍不了时,用力再忍,“难忍能忍”,则一切均能如意自在。

  一件事情的成就,要靠众人的协助,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唯我独尊的时代,似乎已不适应现在的潮流,众缘和合能造就多彩多姿的生活层面。一个人生活如何多彩多姿?除了要广结善缘外,惜缘也不可忽视。在团体中除了发挥自己工作上的特长,慈悲、耐烦、柔和的胸量是不可少的。“观念”是事情成功与否的关键;临事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二)“礼”是一种规律人们外在行为的规范,使心和行为、实质和形式达到调和,是人格圆满境界,故孔子常说:“恭而无礼则劳,愤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故“礼”之用,以和为贵。

  在团体中与人相处,知和而和,能“和”,才能和气、和平、和好、和悦、和顺、和祥、和谐、和衷共济、和气生财!佛光山的优点不在大,非常自豪地在“和”中生活,在“和”中修道。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