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谈处世

佛学常识 | 作者:星云大师 [投稿]

谈管理

  最高的管理学

  曾经听过一则家庭主妇的故事,让我感触良多。

  有一个母亲就要过七十岁生日了,家人们秘密地商量着如何为她祝寿,想了半天都不知道她最喜欢什么,最后小儿子说:“我知道,妈妈最喜欢吃我们每餐剩下来的饭菜。”大家想想,的确如此,于是到了这一天,儿女们就将冰箱里的剩菜清出来煮了一锅,说道:“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们煮了您最喜欢的剩菜孝敬您。”这位母亲听了,一面流泪,一面说道:“是的,我最喜欢吃剩菜,几十年来,你们所不喜欢的,我都默默欢喜地承受下来。”

  自古以来,男士多称自己的太太为“内人”、“拙荆”甚至叫“贱内”,其实贤妻良母才是家庭里面主导内外的核心人物。我将这种肯牺牲,肯奉献,不计较,不嫌苦的管理方法称为“剩菜哲学”,用它来教导我的徒众。但看古今中外,善于管理的良臣名将不都是因为拥有这种体贴、承担的美德,所以能够克敌制胜吗?像吴起领军,不但与兵士同榻而眠,同桌而食,而且嘘寒问暖,为吮脓血,所以官兵们都肯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李广带兵,在饥乏之际,发现泉水,不待士卒尽饮,必不近水,不待士卒尽餐,必不尝食,所以大家都乐于为他效劳卖命,出生入死。

  所谓“管理”,不一定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应当深入群众,将团队的精神带领起来。三十多年前,我初创佛教学院,即使像“出坡”这么一件例行的事情,我都亲自说明意义,并且身先表率,挑砖担水。三十年后的今天,想要为我做事情的徒众何止万千,但我不仅未曾以命令的口吻叫人做事,还经常主动地为徒众解决问题。常常听说某个徒众在北部事情忙碌,我便为他主持南部的会议;往往知道哪个徒众正在主持会报,一时无法结束,我就为他代课教书。

  因此,所谓“管理”,不一定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应当深入群众,将团队的精神带领起来。三十多年前,我初创佛教学院,即使像“出坡”这么一件例行的事情,我都亲自说明意义,并且身先表率,挑砖担水。三十年后的今天,想要为我做事情的徒众何止万千,但我不仅未曾以命令的口吻叫人做事,还经常主动地为徒众解决问题。常常听说某个徒众在北部事情忙碌,我便为他主持南部的会议;往往知道哪个徒众正在主持会报,一时无法结束,我就为他代课教书。

  我觉得最好的管理,是自己先与对方建立“生死与共”的观念,才能发挥最大的整体力量。

  过去曾经有一个连名字都不会写的男孩被送来佛光山,大家都嫌他笨拙,我用玩的方式来教他,慢慢地,他竟然开了智慧。大雄宝殿刚落成时,里面有一万四千八百个小灯泡,线路错综复杂,全由他一个人包办;所以,说到“管理”,其实是在考验自己心中有多少慈悲与智慧。

  过去曾经有一个连名字都不会写的男孩被送来佛光山,大家都嫌他笨拙,我用玩的方式来教他,慢慢地,他竟然开了智慧。大雄宝殿刚落成时,里面有一万四千八百个小灯泡,线路错综复杂,全由他一个人包办;还有一个摩登妙龄女郎,每次来山总是打扮得花枝招展,当时不知有多少人反对我收她做出家弟子,但她后来在佛法的熏陶下,不但勤劳努力,而且本分尽责,得到众人的赞美。所以,说到“管理”,其实是在考验自己心中有多少慈悲与智慧。

  每年大年初一,我都能约略算出今年春节大概会有多少人上山;在某些地方待上一、两天,我也能知道当地寺院油香的多寡。徒众辄感惊讶,其实我无丝毫特异功能,只是因为我有心去留意大小车子的流量,我肯去主动地了解每个地方的人文经济,由于我心里面有数字的概念,所以在管理寺院的时候,无论是行政、财务、工程、总务……当然就能够预事而立,面面俱到了。

  将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才算修满“最高管理学”的学分。所以,管理的妙诀,在于将自己的一颗心先管理好,让自己的心中有时间的观念,有空间的层次,有数字的统计,有做事的原则。尤其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里有别人的存在,有大众的利益,能够将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将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才算修满“最高管理学”的学分。

  当义工的义工

  (一)回想近二三十年来,不管我走到哪里,很多人都愿意跟随我做事,原因是我先帮他们解决行坐食卧等问题,让他们在“无后顾之忧”下,协助我做事。如:

  我要麻烦义工写字时,就先将笔、纸、座位找好,安置好,好让他写字;花草要浇水,我事先将水桶、水管准备好,并告之对方,水龙头开关在哪里;搬运货物时,我先计划好存放的地点、空间、摆设方式,再和义工一起搬运,途中还要和他谈佛法,给他欢喜。吃饭时帮他添饭、倒茶水,了解其心理需要。

  记得在宜兰时,那时的美工人才很少,杨锡铭先生发心要为我的幼稚园画壁画。我很感激,成天陪着他,替他准备画笔、颜料、调色板、尺、茶水等,就好像是学徒一样。我丝毫不敢怠慢的诚意深深打动对方,后来杨先生还皈依了佛教。

  朱桥先生是五十年代非常有名的编辑,其负责的《幼狮》杂志,更带动了那时社会上所有杂志重视美工。朱桥先生在替我编《今日佛教》时,时常工作到深夜,不知有多少寒流的夜晚,都是我在陪他。他常劝我:“师父,您先去休息吧。”我还是陪着他,等到适当时间,煮碗面或泡杯牛奶给他吃,他也是为我的诚意所感动。后来,我们的《今日佛教》也带动佛教的杂志进步。

  如果徒众都能像我这样去对待义工,惜缘地带动、辅导、协助,让他们能进入工作状况,自然对工作推展有很大的助益。不要轻易使唤义工,不要不顾念义工,你若无情,他哪会有义?

  “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

  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

  举足动步无益于人,戒之莫行。”

  (二)所谓“义工”,看起来是为人,其实最有利益的还是自己。

  佛陀座下有位专司知宾的陀骠比丘,每天任劳任怨地工作,即使在深夜,有人前来敲门挂单,他也欢喜地提着灯笼,为其引导安单,数十年如一日,后来终于感得手指自然放光的福报,日后再也用不着打灯笼为人引路了。我自愧功德未臻圆满,四肢五根都不曾放光,然而在为人服务的同时,心灯通体明亮,法喜充满全身,自认是人生最大的福报。

  一些事业有成的信徒常对我说:等到将来退休以后,要来佛光山当义工,服务大众。其实做“义工”不必寄望于未来,此时此刻,就可以实践菩萨道的“义工”精神,以四摄六度利乐有情。有心服务大众,更不必等到退休,眼前就能自我期许,做个不“退”转菩萨、不“休”息菩萨。

  人身难得,胜缘难再,把握当下每一分每一秒,在世间广结善缘,人生岂不更有意义?

  知人之明

  (一)“知人、育人、用人、留人”是身为领导者必具的识能,知人首重目标一致,育人则要懂得教导部属,用人要公平合理,留人要使之有前途。在《徂徕训》上,关于统理大众,有很好的意见——

  一、不能一开始就想要了解人的优点,必须等用人之后,优点才会自然呈现。

  二、用人时,只需取其优点,不必过分去了解他的缺点。

  三、不可只任用投其所好的人。

  四、不要计较小过,只要重视对方的工作即可。

  五、用之则无疑,务必给予充分权限。

  六、在上位者,不可与在下者争功。

  七、人才者,必有乖癖,因为有“器用”,自然不能舍癖。

  八、只要能善用人,必定可获得适事、应时的人才。

  而基于下位者,对处事之态度,莫过于:

  “勿以七分的学德,博取十分的荣誉;

  应以十分的才干,担负七分的任务;

  要用十分的准备,教授三分的课程;

  虽受三分的恩惠,也报十分的德泽。”

  有一次爱迪生对海伦·凯勒说:“你听不见任何声音也有好处,至少比较容易集中心思,不易受外界干扰,像这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是很好吗?”

  海伦·凯勒:“如果我是个像你这样了不起的发明家,我希望能够发明一种使聋子得到听力的机器。”

  爱迪生诧异地表示:“你真的这么想?我可不做这种无聊事,反正人类说的话多半无关紧要,可听可不听。”

  (二)身为主管者要有度量让属下发挥所长,在“提拔后学”的原则下给予机会,不要老留在身边不让其离开。领导者本身不能太忙,忙是一种落伍的表现。如何授权给属下?如何交棒?是主管人员必须学习的课程。对属下如何知性而用其所长,更是一门学问。三国时,诸葛亮的知人之道,值得大家参考: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醉之以酒菜而观其性。

  临之以利益而观其廉。

  期之以约法而观其信。”

  (三)我一生都很相信徒弟对我讲的话,虽然常常“上当”。只要有人发心要到国外,我都会答应,只要能坚守对我的承诺,我也会一切ok。

  “有什么方法,可以和异己者团结?”

  委曲求全、谦虚、低下、热忱、主动地跟对方沟通,是团结的方法。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用人之道

  (一)要静下来聆听对方的声音,是“沟通”的秘方。多替他人设想,是避免摩擦的不二法门

  东汉刘、刘秀两兄弟,在家乡日夜练兵,准备打倒王莽的新朝时,左右邻居就说道:“刘太糊涂了,如果这样闹下去,将来我们这些乡亲的命都要不保了。”说着大家都躲起来,生怕会被牵连。后来邻居们看到刘秀也脱下农装穿上军服,准备出征,又说道:“连谦和敦厚的刘秀都参加他们,大概不会错。”大家才放下心来。

  由此可知,你是否是个优秀的领导者?在于你属下能否持续着优异表现。关于用人之道,我的意见是:

  “取人之直,疏其谄曲;

  取人之朴,疏其奢侈;

  取人之宽,疏其狭隘;

  取人之敏,疏其懒惰;

  取人之辨,疏其迷糊;

  取人之信,疏其虔偶。”

  人有所长,必有所短,可因知以见长,不可忌长以摘短。

  (二)有徒弟问过我:“师父,为什么每个人有事一定要找您谈?有话一定要对您说?任何人、事、物在您面前都可以摆平,而且大家也都很心甘情愿地为您所用?师父是如何调御的?”

  孔子有句话说:“能与人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能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我自信我是个能不“失人”又不“失言”的人,故大家对我有份信赖。更何况藉着佛光的庇佑,有什么不能摄受的?

  曾国藩云:人生有三乐——

  一、读书声出金石,一乐;

  二、弘奖人才,助人日进,二乐;

  三、勤劳而有憩息,三乐。

  除此之外,我们也常听人家说“为善最乐”、“知足常乐”、“如愿快乐”、“涅第一乐”……“乐”是和谐、规则、快意的感觉,如何在人生道上寻求自己快乐的安住点很重要,不管是乐土、乐育、乐业、乐群、乐天,只要能乐此不疲为社会服务,自然能乐事劝功让大家来肯定。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