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谈处世

佛学常识 | 作者:星云大师 [投稿]

  你可以没有学问,但不能不会做人。人难做,做人难。在现今的社会,人要有表情、音声、笑容,才会有人情味。懂得感恩者,才会富贵。一点头、一微笑、主动助人,都是无限恩典。

  当我们面带笑容,看在对方眼中,那朵微笑是发光的;当我们口出赞叹,听在对方心底,那句赞美是发光的;当我们伸手扶持,受在对方身上,那温暖的一握是发光的;当我们静心倾听,在对方的感觉里,那对耳朵是发光的。因为发心,凡夫众生也可以有一个发光的人生。

  贪爱愚痴的人,永远不懂得利用时空,甚至错过了时空。只有懂得利他利众的人,才能把握无限时空。时间要节约,感情也要节约,欲望要节约,生命更要节约,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适当节制,不可以放纵泛滥,才是懂得利用时空的人。

自序:人生时空的圆

  人生在世,归纳而言,就是与两种人相处,一是自己,一是他人。自处处人,就像在画圆,以自觉、自度为圆心,以慈悲、利他为半径,所画出来的一个人生时空的圆。

  自处看似简单,其实微妙难言。有的人终其一生,不曾真正认识自己、探掘自己;不曾好好处理在悲喜、起落或失衡、匮乏等等情境下的自己。我有一位伟大的师父,在我还是一个小清众时,曾经对我说过一段话:“你以为自己很穷,什么都没有,其实只要我将喝茶的钱省下一点给你,你就用不完。但我就是不给你钱,你现在不懂,将来就会慢慢明白。”

  我后来真的明白了师父的苦心,他是要我在“无”中生“有”。

  虽然没有完整的鞋袜,但是手脚勤奋,我习得了各种生活技能、做务功夫。

  虽然没有厚软的衣服,但是佛法如衣披覆,足以身心生暖。

  虽然没有顿顿饱餐,但是书香作伴,那是最香甜的酥酡妙味、精神食粮。

  其实没有人是真正穷的,只要能够自我觉知,知道如何开展自己的潜能,规划自己的生涯,修养自己的身行、口说、意念,修得一份心境美,一切处境都是美。

  我常对徒众说,如果我们能够打从自己的心里制造光明的见解、芬芳的思想、洁净的观念,生产阳光、花朵、净水般的语言,与他人共享,就能拥有一个丰美的人生。

  所以,一个人自觉尚不够,还要利他,在人际相处中,随时随地发心去利益他人。

  佛陀座下有一位专司接待宾客的陀骠比丘,每天迎送来往访者,任劳任怨;即使夜半有人敲门求宿,也都满怀欢喜地点灯领路、安顿住宿,让来人宾至如归。这般数十年如一日,终于感得手指自然放光的福报,从此,不需打着灯笼,也能为人照光引路。

  虽然我们无法像陀骠比丘一样手指放光,但是,当我们面带笑容,看在对方眼中,那朵微笑是发光的;当我们口出赞叹,听在对方心底,那句赞美是发光的;当我们伸手扶持,受在对方身上,那温暖的一握是发光的;当我们静心倾听,在对方的感觉里,那对耳朵是发光的。

  因为发心,凡夫众生也可以有一个发光的人生。

  人生处世,处的就是这世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我们的交友、说话、立志、情爱财富健康、管理……种种问题环绕四周,这是一生的修行、一辈子的功课。庞杂也罢,繁复也罢,古德有言:“今生一照面,多少香火缘”,人我关系,因缘相会,能在每一个时刻,让心灯通体明亮,从内向外烛照,就是生命的无上之价,就是对所处世间的一个光明供养。

谈勤劳

  懒惰之害

  有一个寓言说:有一家人都很懒惰,每日的家事爸爸不做,就叫妈妈做;妈妈也懒惰不做,就叫儿女做;儿女也不肯做,就叫小狗做。小狗没有办法,只好用尾巴扫地,用身体抹桌椅,甚至用嘴衔水管来浇花草。

  有一天,来了一个客人,见到小狗在做家事,很讶异:“喔!小狗这么能干,还会做家事呀?”小狗说:“没有办法,他们都不做,只有叫我做。”客人一听,大吃一惊:“小狗也会说话!”小狗赶快对客人示意:“嘘!不要让他们知道我会说话,否则他们还会要我接电话呢!”

  一个人,天生两只手,就是要做事;生来一双脚,就是要走路;甚至眼睛要看、耳朵要听、嘴巴要讲话,天赋于我们的本能,如果不用,人岂不是成为废物了吗?

  西谚有云:“黄金随潮水流来,也要你早起去捞起它。”中国人一向相信财神爷可以送财富;但是财神送财来,也要你礼貌地去接受,如果你懒惰避开他,也不能发财。甚至围在颈项上的大饼,你吃完了前面的部分,如果连转动一下都懒得去做,那么饿死也是活该。

  其实,人多数是不懒惰的,你看,眼睛天生用来看世间万物,但是人觉得不够,因此发明显微镜、望远镜,希望看得更高、看得更真;耳朵天生要来听声音,人们又发明了扩音机、广播机、电视机,希望听得更远、更大声;双脚天生应该用来走路,人们又发明脚踏车、机车、汽车等,希望能与时空竞赛。

  世间上,懒惰与贫穷是难兄难弟。因为懒惰,所以贫穷;因为贫穷,因此容易懒惰,这是互为因果。所以,吾人要想改变命运、改变贫穷,必须舍弃懒惰,要能勤劳精进。

  读书的人,要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有“四到”的人才会读书。修行的人,身要礼拜、口要称念、心要观想;能够“三业”接触佛心的人,才能蒙佛庇佑。

  所谓“春天不下种,何望秋来收?”不播种,如何有收成?不劳动,如何有成就?一个懒惰懈怠的人,即使才华过人,永远也用不到自己的长处;如此辜负“天生我才”,岂不可惜复可悲乎?

  有永远休息的时候

  自从加入弘法利生的行列之后,近五十年来,到处行脚,不曾停止,尤以近几年来,周游五大洲,更是席不暇暖,有人关心,问我:“你为什么不休息呢?”我都如是回答:“将来有永远休息的时候。”

  从小到大,我一直喜欢阅读名人传记,在神游古今中外时,经常发现成功几乎都属于勤奋工作的人,而骄奢放逸的人注定要走向失败的命运。多年来,我踏遍全球各地,在考察人文风俗,经过一番比较之后,深深感到前途充满希望的国家,往往都拥有乐观进取的人民;反之,落后贫穷的国度里,不知勤奋生产的人比比皆是。我发觉那些具有恒心毅力,能够百折不挠的朋友们,活得最为充实幸福。我自己做过各类不同的苦工、劳役,只要利济有情的事业,纵使是经过一番辛苦奋斗,都能令我终身回味无穷。所以我经常告诫徒众说:精进勤劳,是善德,是财富;懈怠放逸,是罪恶,是贫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自然中,四季轮流递嬗,行星运转不息,我们是大自然里的一分子,又何能遁逃于天地之间?而“止水易生虫,滚石不生苔”的现象,更说明了唯有将自己“动”起来,才能创造无限的活力;唯有精进不懈,才是顺应天心,安身立命之道。因此,我对那些劝我不要忙碌,好好保重身体的人说:“忙,才是保重。”因为将来我们都有一个永远休息的时候。

  拙处力行

  “巧”与“拙”,一般人皆喜欢巧,不喜欢拙。

  但是,巧言令色、巧诈虚伪、巧取豪夺、投机取巧,巧得心机太深,巧得花样太多,不但不能让人欣赏,反而令人感到可怕。所以,不是真正的“巧”,不如“拙”比较好;“拙”就是实在、至诚、本分,就是按部就班的“拙处力行”。

  郑板桥一生服膺“难得糊涂”的人生哲学,此即所谓“取巧”不如“养拙”。一个人若能“心细身拙”,有时候更比灵巧重要。

  巧来自于“拙”;巧要能巧得“妙”、巧得“奇”。例如:把“笨手”变成“巧手”,把“愚言”变成“巧言”,把“邪思”变成“巧思”,把“恶计”变成“巧计”;甚至“巧学”、“巧心”、“巧行”,乃至做一个“巧妇”、“巧匠”、“巧人”等。但是,如果不能“巧”,则还是“拙处力行”来得踏实些。

  俗云“熟能生巧,勤能补拙”。世间上没有一步登天的好事,凡事都必须按部就班、力行实践。所谓“一步一脚印”、“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基础不扎实,或是懈怠疏懒,则如气功师练功,一日不练,十日无功;十日不练,百日无功;时断时续,断送气功。如果是钢琴家,则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外行知道。如果是作家,也要勤于写作才能进步,否则写作不勤,就会一日不写,笔重十斤;两日不写,笔重百斤;三日不写,笔重千斤;久不动笔,笔重万斤。一旦“笔重万斤”,则表示不能再写作了。

  所谓“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愚时才是贤”;要得巧功,必须先付出许多笨拙的苦功。现代人不注意“拙处力行”,例如军队未能刻苦训练,怎能沙场取胜?学子不用心苦读,怎能金榜题名?科学家也是要经过百千次的实验,才能有所发明;工程师绘图,也是要不厌其烦地修改,才会有傲人之作传世。

  真正的笨拙就是灵巧的根基,真正的灵巧是从笨拙中增长的。所以,修行的人不要希望当生成就;是薄地凡夫,哪能容易立地成佛?农夫种植,也要一铲一锄地耕耘;机纺巧织,也要一经一纬地纺纱。速成的东西总不能持久,能从“拙处力行”,做人才能弥久芬芳,做事才能历久成功。

  从勤奋中打发时间

  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一生也有六七十年的岁月。在这一段漫长的人生里,如何去打发时间,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上的一般人,用吃、喝、玩、乐去打发时间,打牌、赌博,做无聊的事,来消磨岁月,这实在非常没有意义。那么,该如何打发时间呢?我认为应该从勤劳奋发中去打发时间。

  前几天,高雄一位公司的董事长和我讲了几句话。他说:“以我现有的财产,即使我一天用十万元,我活过一百年,也用不完。我有很多钱,可是我还在工作,我是贪得无厌吗?不是的,我是以做事业来打发时间的。”

  他这段话,使我们了解,人唯有在工作里,生命才有办法安住,人活得才有意义。没有工作是很无聊也很乏味的。

  那位先生又说:“我的钱虽然很多,但是自奉甚俭,我不抽烟,不喝酒,不去娱乐场所。下班回家,就是一杯清茶,看看报纸,如此而已,一天过去,第二天又带着饱满的精神开始工作。”

  这些话,使我领悟到社会上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绝不是从安逸享受中得来,而是从不停地勤劳奋斗中获得的。

  佛教本来就是讲求奋斗、讲求进取的。六波罗蜜中,有精进波罗蜜,是菩萨成佛的六种重要法门之一,佛经里有关勉励精进的故事相当多。我们的教主佛陀成道的经历,就是精进的最佳事例。据说,本来弥勒菩萨是比佛陀早学佛的,但是由于佛陀的精进力与勇猛心,超过弥勒的境界,终于先而成佛。佛陀的这个事例,实在是我们佛子的最佳典范。

  在佛光山佛学院的学生,每个人都要轮流打扫、典座、出坡、劳动服务,我们这样的安排,并不是非要大家为佛光山担当,而是具有另一层意义,我们要使学生们的生活,用工作来充实,从工作中去修道、去体会,做出生命的力量与发挥生命的意义,对于这一点,凡是对教育有认识的人,看到这样的教育方式,没有一个不称赞的。反而有很多人说:“这样的教育,才契合新生活教育”。不过,学院教育方针虽然如此,但是,如果各位不带着欢喜心去从事工作,不带着认真的态度去奋发图强,也就枉然了。

  俗语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因此,你们必须要自己从勤劳奋斗中去创造光明,从勤劳奋发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