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谈处世

佛学常识 | 作者:星云大师 [投稿]

谈说话

  语言,要像阳光、花朵、净水

  多年以前,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读到这么一句话:“语言,要像阳光、花朵、净水。”当时深深感到十分受用,于是谨记心田,时刻反省,随着年岁的增长,益发觉得其中意味深长。

  俗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传达感情、沟通交流的工具,但是如果运用不当,虽是出自无心,也会成为伤人的利器。

  回想我这一生中,不也常被人拒绝,被人挖苦,甚至被人毁谤,被人诬蔑吗?我之所以能安然度过每个惊涛骇浪,首先应该感谢经典文籍里的嘉句和古德先贤的名言,其中史传描述玄奘大师的“言无名利,行绝虚浮”,是我自年少以来日日自我勉励的座右铭,多年来自觉从中获益甚深;地藏菩萨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总是在我横逆迭起的时候,掀起我无限的勇气;每当险象环生的时候,想到鉴真大师所说的“为大事也,何惜生命”,强烈的使命感不禁油然而生,增添我心中无限的力量。

  此外,我也颇能在心里“自创”如阳光、花朵般的语言,陶醉其中,怡然自得。

  记得开创佛光山时,学部圆门前面有一块小空地,我常邀师生徒众共同喝茶谈叙,当时心中常对自己说:“真是太好了,居然有这么一块空地,供我们师徒接心。”

  后来我们开辟了一条菩提路,我心里也十分兴奋:“真是太美了,我们又多了一个跑香散步的地方。”

  当宝桥完工的时候,快乐的感觉常常涌上心头:“真是太方便了,现在有了这么一条桥越过溪流,再也不用涉水绕路了。”

  即使买了一本小书放在图书馆,我也是满心欢喜:“大家又多了一份精神食粮了。”

  由于把许多事都视为“好大”、“好美”,所以,我从不将心思局限于人我比较上,而能从心灵的提升,来扩大自己;从建设的增长,来完成自我,故能知足常乐,积极进取。

  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我们的心就好像工厂一样,设备良好的工厂制造出良好的产品,人见人爱,设备不好的工厂只会增加环境的污染,自恼恼他。如果我们能正本清源,打从自己的心里制造光明的见解、芬芳的思想、洁净的观念,生产阳光、花朵、净水般的语言,与他人共享,则能拥有一个丰美的人生。

  问号的得失

  有的人说话喜欢用问号“?”,有的人说话喜欢用句号“。”,还有的人说话喜欢用惊叹号“!”;甚至有的人说话喜欢用删节号……”。

  喜欢用句号讲话的人,凡事总会给你一个交代或答案;喜欢用删节号讲话的人,只要你虚心探究,也总能知道他的内容;用惊叹号讲话的人,喜欢大惊小怪,虚张声势;唯有用问号讲话的人,内容比较复杂。

  问号,有时候是表示善意的关怀,会有好的结果;但是有时候问号也会产生不良的结局。例如,对人问安时说:“你好吗?”“你吃过饭了吗?”“你近来如何?”这些都是善意的问号。也有的人跟人请示:“你对时局的看法如何?”“你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何见解?”这些都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

  最可怕的就是责备的问号:“你来这里干什么?”“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做完?”“为什么花了那么多钱?”“为什么吃那么多东西?”“为什么今天迟到了?”“你今天怎么起得那么迟?”用这种口气对人说话,其结果就会难以逆料。

  有时候我们做人,成了一个问号的人物,这就非常麻烦了。例如人家会问:“他靠得住吗?”“你能信任他吗?”“他有资格吗?”“他能担当吗?”

  甚至因为自己过去不良的记录,也会成为别人质疑的问号:“他过去不是持反对意见吗?”“他不是曾经对你有过不满的举动吗?”“他曾经擅离职守你知道吗?”“他曾经没有完成任务你记得吗?”所以,一个人一旦变成问号人物,就很难令人信赖。

  人,要经得起问号,在别人对我们的各种问难之前,我们都能给人正面的、满意的答复,这个人在社会团体里,就比较能站得住脚了。

  做人,也不要经常说些问号的话,肯定总比问号要好得多。有的人想找我们做事,我们马上回答:你自己呢?你为什么不做?人家跟我们借一本书,你可以说我没有,但你偏要问:“你为什么不自己去买呢?”向你借钱,你可以不借,但不能问:“你老是借钱干什么?”找你做事,你也可以婉言谢绝不做,但不可以说:“你找我做,那你自己做什么?”这种问号式的对谈,就很容易伤害彼此的感情。

  问话,要有艺术,有艺术的问话是尊重别人,是虚心客气,是求人帮助,但不可用责备的口吻、责备的态度。你再好的意思,问话的时候如果含有责备、反诘,就没有艺术了。

  在《战国策》里,有许多君与君、君与臣、臣与臣之间的问答故事,乃至一些游说舌辩之士,在一问一答之间,都蕴涵了无限的智慧,以及人际之间的伦理纲常。所以,我们与人说话,最好要学习和帝王的问答,要学习把对方均当成是老师、学者、专家,如此自能从对话问答中得出许多的智慧。

  斗鸡性格

  人是很不明理的,常常为了一点芝麻小事,而背负了很长时间的误会。

  有一位囚犯被关在牢里,埋怨房子小,有一天,有一只苍蝇飞进房里,他就去扑捕,飞东抓东,飞西捕西,还是没有抓到,方醒悟到原来他的房间竟然这么大,连一只苍蝇也抓不着。所以,他觉悟到:“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假若,有徒众毁坏常住物,如打破了茶杯或把房子烧了,我不会生气;但是,只要有徒众,用一句话来伤人、侵犯人,我就比较不能宽恕他。因为侵犯人,就如同给人一刀。所以,不可以用语言、气势侵犯人。

  近来,经常开示信众,讲话不要做“乌鸦嘴”,要做“喜鹊报喜”;待人不要做“相打鸡”(台语:斗鸡),要做“凤凰来仪”;处世不要做“木头人”,要做“微笑弥勒”。

  偶翻《庄子》,见有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内容大意是说,有个有名的斗鸡师,名叫纪渻子,他训练的斗鸡,远近闻名。

  有一天周宣王要他训练一只勇猛无比的斗鸡。纪渻子接受任务后,一过数十日,一直没有消息,宣王等得不耐烦,就催着纪渻子,纪回答道:“还不行,此鸡生性自狂自傲,只会虚张声势,其实遇到强者,不堪一击!”

  宣王又等了多日,再催问如何?纪渻子回答道:“还是不行,因为此鸡沉着不够,它一听到其他鸡叫就会冲动,摆开架势,还不是大将之风。”

  又过多日,宣王再催;纪渻子回答道:“大王,现在仍不行,因为此鸡一接近其他鸡,它就会气昂昂、雄赳赳,像如此不能沉着的匹夫之勇,还不是最好的斗鸡。”

  最后,宣王失望,不再催问。

  一日,纪渻子主动向周宣王报告:“大王,你要我训练斗鸡,现在任务已完成了。此鸡现在听到其他鸡啼叫,恍如不闻;见到其他鸡跳跃,恍如不见,简直就像只木头鸡。气定神闲,从容安详,已是全能全德。只要其他斗鸡一见到它,就会落荒而逃,不战而胜,这才算真正的斗鸡了。”

  讲话是修行

  (一)王阳明有一次跟学生出游,路旁有两个人在吵架,一个骂道:“你没有天理!”一个反驳道:“你没有良心!”

  王阳明就对身旁的学生说:“你们听,他们在讲道。”

  学生说:“老师,他们是在吵架。”

  天理、良心要求别人是在骂人,若要求自己是在讲道。与人相处,“讲话”是一种很切实际的修行,语言的赞美是一种布施。是非常因讲者、听者、第三者无心地搬弄而恶性循环。大家都知道,是非止于智者,彼此能聚在一起,不要逞一时口舌之快,而破坏掉这份难得的因缘。

  (二)语言是沟通感情、传达思想的工具,但不得体的言语或过多的音声,常是是非烦恼的因由,故佛门常教我们要“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还有维摩居士的“一默一声雷”都是很发人深省的棒喝。

  苏格拉底非常善于演说,以教人如何讲话为职。有一位青年前来请他教导演说,并说明演说如何重要云云。苏格拉底等他说了半天以后,向他索取两倍的学费,青年问为什么?

  苏格拉底说:“因为我除了要教你讲话以外,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

  俗云:“一言折尽平生福”,谨言实在是修身要件。

  (三)“言语之于我们,乃在使我们互相做悦耳之辞。”无意间听到徒众的谈话,措辞实在值得商榷,如:

  “是我拉他来的。”为什么不说“是我请他来的。”

  “这是我管的……”为什么不说“这是我负责的……”

  “我调查大家都很高兴。”为什么不说“我知道大家反应都很高兴。”

  “你听我的。”为什么不说“我们来沟通一下。”

  “你可别后悔。”为什么不说“你不再考虑吗?”

  “你要给我小心!”为什么不说“你还是谨慎点好。”

  ……

  同样是中国字,为什么不加点儿润滑?不仅听起来不舒服,也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真是辜负中国文字之美。

  晋武帝司马炎刚登上皇位的时候,一天,他占卜得了个“一”字。按当时的迷信说法,帝王传代的多少要看得到数目字的多少,中国向来以三、六、九为吉祥数字,占卜得了个一字,晋武帝心里当然有点闷闷不乐,连群臣也大惊失色。

  这时,侍中裴楷就上前进言道:“微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神’得到一就灵妙,‘谷’得到一就充盈,‘万物’得到一就化生,‘君侯帝王’得到一天下就能统一,人民都忠贞于他。”短短的一席话,说得晋武帝转忧为喜,群臣也对裴楷的善对由衷叹服。

  可见任何一件事,都没有绝对的,说得好,即能转忧为喜,转悲为乐。

  不妄语

  曾有一卖布的信徒告诉我,他什么戒都能守,就是不能守不妄语戒,我问他为什么?他举了个例子——客人指着一块布问:“这布一码多少钱?”

  信徒答:“三元。”

  客人再问:“会不会褪色?”

  信徒答:“不会。”

  客人就买布了。

  我告诉信徒:“说谎不能赚钱,信用才能赚钱。”

  客人问:“布一码多少钱?”

  信徒答:“三元。”

  客人再问:“会不会褪色?”

  信徒可以回答:“会,不过那里有一码八元的布,不会褪色。”

  如此,客人选择一码八元的布,信用自能帮人赚钱。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