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从时间而言,就是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相互之间的关係,佛经上有「三时报」的说法,就是现报、生报、后报。
所谓「现报」,是说现世报,现在就有报应。
所谓「生报」,是指今生做的事,到来生才受报应。
所谓「后报」,是指今生所做种种业,没有现世报,也不受再生报,而要经过多生之后才有报应。譬如植物:有的春天种,秋天就开花结果,这是「现报」;有的今年种,明年才能开花结果,这相当于「生报」;有的现在种,却要等很多年之后才会开花结果,这可以说是「后报」。有一首诗偈说: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俗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从时间上看因果,是早晚的分别而已,因果,是丝毫不爽的。我们常听到有人抱怨:「这个人终年茹素修行,诵经礼佛,做了不少功德善事,可是一生却多灾多难,几乎没有一天好日子过,老天爷实在没有眼睛,这么善良的好人,却受到这么恶劣的命运,那里还有因果报应?」「那个人无恶不做,什么坏事都做尽了,早该受到天谴才对,可是却富贵又风光,那里有什么灾难?」对于这些问题,有时候连信仰很虔诚的人,也难免会生起疑惑。其实,这些都是不明白因果关係。
有人虔心拜佛,积功行德,可是一直没有福报,是因为他过去的债务欠太多了,过去生的业障还没有清偿完,所以纵使今生功德如山,过去的债仍然不得不还,因此受苦受难是免不了的,必须等到业障消除了,才能享有今生的果报。至于那些为非作歹而过得幸福快乐的人,是因为他过去生种的福田大,所积的功德还没用完,等到用完了,自然会受劫遭殃、苦难临头。
过去有一位老法师发心建一座庙,他四处化缘,以诵经、说法来感化大众,与众生广结善缘,可是辛苦化缘了三个多月,始终没有人理他。旁边一位卖烧饼的小孩,看了十分不忍,慈悲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就把那天卖烧饼所得的钱,悉数捐给了老和尚。
市集上的人听说卖烧饼的小孩捐了钱,个个心生惭愧,自忖:「卖烧饼的小孩子都知道发心做功德,我未免太悭吝了,难道我还比不上一个小孩子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就把建庙的钱筹齐了。老法师十分感激这个小孩,就对他说:「小朋友,你今天发心做功德,便是我们佛寺的护法大德,将来你若有什么困难,可要记得到寺里来找我喔!」
小孩高兴地回去了,谁知道一回去,因为交不出卖烧饼的钱而被老闆痛骂一顿,并且立刻把他解雇了。这小孩一时找不到别的工作,只好流浪街头,沦为乞丐,不但三餐不继、贫病交迫,头上生了癞痢,眼睛也瞎了,连讨饭都不容易,正当走投无路时,忽然灵光乍现,想起老和尚说过的话,顿觉绝处逢生,于是一步步摸索著往寺院去。老法师因证得神通,知道小乞丐将到寺院来求援,当晚即召集徒众,交代大家:「明天本寺大护法要来,大家开山门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第二天全寺执事扫阶以待,可是直到傍晚都不见有什么大护法来。老和尚肃容诘问道:「今天都没有什么人来吗?」知客师回答:「没有呀!只有一位瞎眼乞丐要进来,我怕坏了迎宾的大礼,给他几个饼把他打发走了。」
老和尚双目倏睁,一声大喝:「这人就是我们的大护法!快!快去把我们的大护法追回来!」知客师父闻声惊愕,立刻下山追寻。不久,便把小瞎子迎进寺里敬谨招待,并让他在寺里住下来。想不到,有一天夜里,小瞎子上厕所时,一不小心掉进茅坑淹死了。消息一传开,许多人替小瞎子抱不平道:「这世上那有什么因果报应?这小孩本来卖烧饼营生,日子过得好好的,自从捐钱建寺,做了功德,就开始走噩运,好不容易在寺里安顿下来,却掉到茅坑淹死了。你们说说看,这世上那有什么因果?」
话越传越盛,老和尚知道后,就召集大众,把这桩三世因果的始末点明:「这个小孩子依照过去生的业报,应该要受三世苦:第一世受穷苦报,现癞痢相;第二世瞎而不见;第三世该跌进厕所淹毙。可是因为他一念慈悲,发心做了大功德,所以三世的罪业提前缩短在一世受报,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现在已经超生到天上了。因果俱由身显,昭彰现前,怎么可以说无报无应呢?」大家听了,无不感慨三世因果的不可思议。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四云:
「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就是说为善为恶的种子,不管历经多少年月,仍会埋在泥土里滋长,一旦因缘聚合时机成熟,有了阳光、空气、水分,它便立刻抽芽茁叶、开花结果,自受自报了。
有人对因果有错误的认识,在信仰的历程中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方说:有些人到寺庙礼拜,供了几根香蕉、几个苹果、几块饼乾……就呢呢喃喃跟神明讨价还价起来了:「妈祖呀!神明呀!你要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如意,庇佑我丈夫升官发财,帮我的儿子讨一门好媳妇生孙子,助我的女儿顺利考上大学,还要使我家生意兴隆多多发财……神明呀神明,你一定要保佑喔!」
这些水果饼乾,就该换来那么多的要求吗?这个代价有那么大吗?这种信仰根本就不是正信,是贪执!如果妈祖真的接受了那些水果饼乾,就必须给他这许多回报,那么妈祖也不过是教人投机取巧,不值得我们膜拜了。
佛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过去种什么因,现在就受什么果,现在造什么因,未来就结什么果。在佛教成立之前,各种哲学、思想、宗教对于因果早已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都没有佛教的三世因果说得圆满透彻。
佛教虽然说三世因果,但是却著重于现世的因果;过去的恶因恶果今生可以改变它,未来的善因善果也可以依靠今世的修持而获得,因此平时要行善积德,及早种下善因,为来年结成甘美的果实而准备。所谓:
「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穀;
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
青天茫茫,因果历历,是不可以欺骗,是无法遁逃的。
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示佛法大要,鸟窠禅师对他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之后,大失所望说:「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就是佛法大意了吗?三岁小孩子都懂!」
鸟窠禅师回道:「三岁小儿都懂,八十老翁行不得,佛法大意挂在口头上说说容易,躬身去实践却很难。」我们从善、恶、无记上来谈因果的关係,最重要的还是要体认「善恶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的道理,进而在日常生活上谨守勿失,奉行不渝。
古人说:「善者昌;善者不昌,善者祖上必有馀殃,殃尽必昌。恶者恶;恶者不恶,恶者祖上必有馀德,德尽必恶。」一般人大多明知多行善事会得善报,多行恶事会得恶报,可是往往因为无明惑障,被眼前情况蒙敝,只见一时不见长久。看到善者穷困,恶者享福,就忿懑不平,以为天理隐晦,动摇了对因果的信心,甚至随俗浮沉,起作无明惑业;看到人家偷盗作恶而没有受到天理国法的制裁,就行险侥倖的也随之作恶,一次二次之后陷溺恶境难以自拔,到最后自食恶果悔之莫及,才知道善恶应是必有必至的。经上说:
「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恶者方见恶。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现在社会上偷窃、抢劫、杀人、抢银行的事层出不穷,这些作恶的人,都是不知道善恶因果,只凭一时的意气喜怒,不顾一切的蹈身法网。犯恶之后,心中悽悽惶惶,怕被警察侦知;不敢行走光天大路,怕被识破行藏逮捕归案;终日忧来烦去,心虚不安,把人生弄得凄惨黯淡。一旦陷身囹圄判了刑,大好人生也完了,这时才相信「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把为恶的心思和精神都拿来做好事,相信凡事终有天青日白的时候,不计较眼前一时的辛苦挫折,终有一天善果成熟,还能自摘自嚐。
三国时代的刘备,临死告诫儿子阿斗说:「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法句经》说的更深刻: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乃至起心动念,都要善加摄持,不可轻忽掉举,以为小小过失无伤大雅,可以侥倖逃过;如果用心体认善恶因果,就会发现报应屡试不爽,星星之火,往往是燎原的祸因。
有人看到别人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而自己孤苦贫病,就羡慕别人命运亨通,而慨叹自己遭遇坎坷。其实世间上的一切苦乐祸福、善恶行为,都是由心所造,和命运没有什么关係。心能造业,心也能转业,只要我们能时时摄心正念,不使偏失,不好的命运也会变成好的境遇;如果散心邪念,再好的福报也保持不住。所谓:「心好命又好,荣华富贵早;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唐朝武则天时代,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绝不宽贷。当时有一个极得武后宠信的酷吏周兴,为官残暴,经常以各种残酷的刑罚手段治狱,上自朝廷百官,下及小民百姓,无不闻风丧胆,周兴横行一时,处处树敌。后来有人挟嫌密告武后,说周兴意图谋反,武后大怒,把这件案子交给亲信佞宠来俊臣侦办。来俊臣不动声色的备下柬帖,邀约周兴一起吃饭,饭席上虚怀请教:「周大人,如果有个顽刁犯人罪不可逭,可是他既不招供又不认罪,能用什么刑罚才能让他俯首认罪呢?」
周兴笑道:「太容易了!你只要命人准备一个大瓮子,四周起火烧炭,猛烘猛炙,再叫囚犯坐进里面,如此一来,任是怎样铁打的筋骨、石心的硬汉,没有不招供。」
来俊臣一听,立刻命人取来大瓮,一一照周兴传授的方法团炭起火,等到火大猛烈了,便推席而起,亮出武后的手诏说:「大内有诏,闻你意图谋反,命我鞫讯问罪,现在这个瓮子已经烧得滚烫了,就请你进去吧!」
周兴一听,刹那间魂飞魄散,恍然大悟平日行事残酷,不择手段滥用刑罚,今日报应临头了,当下连连叩头,惶恐认罪。
世间善恶相报,皆是自作自受;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我们实在不能不自我警惕!明朝刘伯温有一首诗说: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平常,我们看到花开得很美丽,就为之目眩神迷,忽略了松树的翠绿坚挺;可是,等到忽然有一天寒霜降临,冰雪纷飞,花卉都凋落得无影无踪了,才看见青松昂然不畏风寒的英姿,也才知道一时的炫烂不足道,千古的法身慧命才是真正的不朽。
善与恶的因果就像青松与花,我们宁可做一株经风历霜的青松,也不要贪图一时的风光而开出罪恶的花朵,留下终身的憾恨。
西元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四日讲于彰化县政府大礼堂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