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发心的人来问:“老和尚!弟子们在灵岩山寺打佛七,日日跟着维那、悦众师父们精进用功,太好了!用得法喜充满,心里有所依赖;但回家后要怎么保持用功不懈怠呢?早晚课要如何做呢?请慈悲指示教导!”
在山上精进用功,充了电,好象把水烧滚了,一旦烧滚了电源不能切断,还要继续保温,回家也要保持精进。否则回去后,日常起居还是和以往没来打过佛七一样,那在这里的功夫纵然纯熟得像水烧滚了,回去以后也会变冷,所谓“镬汤停火也成冰”。修行重要的是不能间断,“滴水常流能穿石”,功夫贵在恒常、无间断、不懈怠。这要立志发愿,誓不退堕!
我们日常生活天天都要吃饭嘛!不吃饭生命怎能持续,怎能有体力精神工作?吃饭才能长养色身,我们也要把修行当作吃饭一样才可;修行是长养法身功德,要想法身复活,决定要依佛法修持。祝福你们:日日要吃饭,日日要念佛;不吃饭生命就难保,不念佛生死不能了!这点大家千万不可忘记。不可懒惰,更不可不精进用功而慢性自杀!无所事事,空过时光,就是慢性自杀。
你们来山上打佛七,早上二点四十五分就要起身,那么佛七圆满回家去是不是三点钟就要起身呢?那倒不必。比方你平时在家里六点钟起身,那你回去后就提早一个钟头––五点钟起身。如果没办法,至少要提早半小时,慢慢的提早到一小时。要训练、要磨炼!在山上这么精进,要把这个精进带回去,保住不懈怠,令道心增长,福慧成就,合家佛化,身心吉祥。
你早起一个钟头,这时候家人还没起来,家里非常宁静,你要看经、念佛、拜佛都好;可以半个小时读经,半个小时拜佛。将来一天天进步,能早起二个钟头那更好;看一小时的经,拜一小时的佛,功夫把住,道业圆满。
拜佛身口意三业精进,是消罪障、增福慧最直捷方便、最稳妥的方法。最起码每日拜一百零八拜,长久下来,身体决定健康,罪障消除、福慧增长,了生死、成佛道。这是最基本的功夫,不做好就没有希望!
要保持可以用功,一定要比平常早起。如果还是照平常的生活起来,忙着要刷牙、洗脸、吃饭、上班,时间一定不够用,拜佛心也不会静,看经也只是白纸黑字。所以时间上一定要提早准备,不要匆匆忙忙。大家回去将这个把握住,为自己将来临命终时生西方的大事做准备;这是件大事情,你千万不要把它看轻了,否则就是拿自己的生死开玩笑!诸位应该不会不爱护自己吧!
若家庭环境许可,就设一个佛堂,在佛堂里用功;若环境不许可,没办法设佛堂,怎么办?佛法谓“心即佛,佛即心”,你可以在自己房里向西礼拜,观想自己房间就是佛堂,自己面前有庄严的佛像,就这样虔诚礼拜好了。
如果向西方不太方便,不如法时怎么办?其实只要你心中作观,所面对的方向就是西方即可,倒不是一定要东、西、南、北方位的西方;因为各处环境不同,所说的“方位”根本是不定法。所以学佛要能处处圆融,不要太执着;不执着中要圆融,圆融中还要执着点,这就是“择善固执”,若执着产生妨碍了,那就要圆融了嘛!“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如何运用就看你自己了。
早上,初上来就这样做––诵普门品、拜观世音菩萨,以后熟悉了,课程就可依各人的时间增加;比方加诵大悲咒七遍或十四遍、二十一遍,功夫久了自然就会进步。如果可能的话,再诵一卷金刚经,心经应该也要会背诵。所以早课是普门品、大悲咒、十小咒、心经或金刚经,再礼拜、称念观音菩萨名号,这就好了。记住要常恒无间断,这是离人生苦唯一的方法。
早上吃过饭后,临出门前,你就利用这段时间修行,上午念观世音菩萨,下午念阿弥陀佛。印光祖师就是以一佛、一菩萨教化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念观世音菩萨消灾免难。家庭主妇有家庭工作,也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念佛。功夫要磨炼,时间久了,就能应念自如,保持佛音不离心了。
我常时送在家佛弟子两句话:“念佛不碍工作,工作不忘念佛。”念佛是最方便的修行法,不会妨碍你的工作;更重要的,工作时不要忘了念佛。保持不停的念佛,可以对治妄念。事实上在工作时你不念佛,自己一个人也是打妄想,二个人在一起更是说闲话、废话,所以修行不是另外要找一个什么闲时间,只要利用你打妄想、说闲话的时间来修行就够了。转了凡情就是圣人呢!
佛法是要与生活打成一片,不是离开生活而修的;不是叫你信佛修行,工作就不要做了。除非你有福,衣食住这些都充足有余,那当然不必做了,还搞那些干什么?就算一天赚百万,也抵不过静坐须臾顷、念一句佛号的功德;钱财是暂时的,功德是永久的。大家对于善、恶、染、净要能分清楚,不可自害啊!可是人也实在怪呀!虽然心想好,但偏偏行为就是不对劲!
晚课又如何呢?吃过晚饭,洗好澡,一般人是看电视,为电视所迷,一看就二、三个钟头。但学佛的人与俗人不同,你不要又做电视迷,看电视就有时间,叫你看经、拜佛反而没时间,那不是颠倒了吗?把看电视的时间拿来看弥陀经、念阿弥陀佛就够了,初步能这样做就很好了。
晚上弥陀经读熟了,自己的道业想要增进,可以再加上无量寿经,或是普贤行愿品;时间久了,功夫进步,能读净土五经那更好;不但可以坚固信愿行,且往生决定有分。念佛求生西方是万修万人去的,万勿生疑惑!
如果家人看电视,吵得你的心静不下来,那最好先到房里静坐一下,精神不好就先养息,等他们看过电视、睡觉了,这时候你再起来看经、拜佛一个小时,然后才去睡觉。那时候睡下去,非常舒服安宁,很易消除疲劳,恢复精神。但你要克服不良习惯,使生活纪律化,绝不可轻浮。大家要把佛法带回家,照这佛法的生活方式做,决定一切平安、自在、吉祥!希望你们回家就能照这样用功,功德成就得大自在。
同时也要知道宝贵时间,不必要的交际最好不要参加;当然在世间,信佛的家庭一定要做好人际关系,所以必要的交际是不可免的。不必要的酒肉朋友,与他们交往是无益的,反而打散了自己的精神。留着那点精神自己好好用功,千万不要把大好的精神无缘无故用掉了。世间人在五欲上放纵,一定会导致精神不够;学佛的人“一寸光阴,一寸命光”啊!要过清净、如法的生活,要守规则、有纪律,这样才有道心、道业。大家要节省时间,好好用功;否则日渐退堕,后境如何安顿呢?想将来好,就要现在功夫得力。
尤其一个学佛的人,对于家庭工作、日常生活起居更加要做得好,家里要理得整齐清洁,比不学佛的人还要好,这样你就能受家人敬重。我时常对诸位强调,我们自己学佛,也要广度众生,首先要度自己家里的人。如果在家学佛,却不能使家人佩服,那你怎么起领导作用呢?家庭主妇就是要把家务事做好,做一个贤妻良母,合家幸福大半操之在你手中啊!
男居士是一家之主,信了佛,更应该以佛心、佛慧对待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使合家成立一个佛化家庭,那是多么温暖啊!这温暖是智慧的、是理智的,不是情感的。情感很能伤害智福,又能误失前程。
现在很多政治界人士时常与佛教接触,他们都知道了:信佛的家庭没有坏儿女。他们从那里来证明呢?就是从最近对所有监狱犯人的调查统计中发现,监狱里的坏孩子,没有一个是学佛的佛弟子,都是非佛化家庭出来的。因此他们证明:信佛的人家决定没有坏孩子,学佛的孩子不会变坏;善哉也!
要说的话太多了,即使我全身都是口也说不了,终归一句:“大家好好用功,此生决定生西方!”最后送诸位两句话:“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闻到了佛法,即刻就要修,不要再等到明天;明天还有明天,到那个明天才开始修呢?今天的事今天就做不了了,还要等到明天?要知道,明天还有明天的事呀!所以万事待明日,那是自己骗自己,残害了自己!
所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万事待明日,事事成蹉跎。”诸位!骗人是骗不得,骗自己更是骗不得。你不保持道念,在社会上大家都是凡夫劣习,熏都熏坏了。成人是自成人,了脱也是自己了脱,成佛也是在自己。我们不仅要自度,还要度累劫的父母师长、一切冤亲债主啊!有好多重要的事等着我们去做,有众多人等待我们效劳呢!大家要精进,千万不要懈怠!
诸位有道心的居士,平时在家一个月有三十天,用二十天做世间事,至少也要用十天来修佛法。再不行也要用五天来修,或到灵岩山寺参加佛七;无法参加一个佛七,临时三、五天也可以。你能做到这些,往生的资粮就有了。自己总要立志:要修行、要自度度他,希望大家立大志、修大行、感大果、得大福,同生西方!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