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空有的看法

佛学常识 | 作者:星云大师 [投稿]

星云大师:佛教对空有的看法

  在佛教里,「空」和「有」是个不容易表达,也不容易深入的意境。一般人用二分法把「空、有」的关系一刀两断,认为「空」和「有」是截然不同的境界,「有」就不是「空」,「空」绝不可能「有」;这是很肤浅的观念。

  佛陀时代有一种外道,认为世间的一切常有不灭,和「空」完全无关,这就是执常的「常见外道」;另外有一种外道认为宇宙万象一切皆归于幻灭,和「有」没有关连,这是执无常的「断见外道」,相当于现代的虚无主义者。从佛教立场来看,执持常见固然错误,执取断见也不正确,这种「空」并不是真正的「空」,而是「断灭空」、「顽空」。

  佛教认为「空、有」是一体两面,像手心和手背一样,两者相需相求、相生相成;又譬如孪生兄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从「有」之中可以体悟到「空」的妙谛,从「空」里面又可以认识「有」的义蕴。

  「真空妙有」,是佛教对「空、有」关系的如实诠释,以下分成四点说明「空、有」:

一、如何了解「空」「有」的意义

  佛法讲求明心见性,不在形体上求,不在名相上求,必须在本体自性中见人之所不能见,明人之所不能明,要能撒手悬崖,踏破虚空,才能得到大解脱、大自在,游于诸佛毕竟空的真理境界;要了解「空、有」,也须用这样的方法。

  了解「空、有」是求得解脱之道,但是「空、有」的真谛不容易理解,没有透过精进修行,体认「空」的真正道理,所认识到的「空」是对立于「有」的假空,而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是超越有无对待的。事实上,我们世间所认识的「有」也不是真有,「空」更不是真空。譬如我们以为有自己、有他人,有山河大地、田园财产等,而这一切不过是幻相而已。又譬如你我之间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横梗在中间,至少表相上是「空」的;其实在我们之间充满了肉眼所不能见的二氧化碳、微尘、水分子、电波……以及肉眼所不能感觉的精神交流,如渴慕、企盼、瞩望、关切……等,这些实相上是「有」,只是被人眼的盲点蒙蔽而望不见,可是它依然存在。

  要了解「空、有」的意义,就不能在表相上打转,要深入本心,大破大立。

  以下分三个层次来说明:

  (一)「空」是什么?「有」是什么?

  「空」,是大乘佛教无限的意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诸法因缘生灭的道理,就是「空」;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空」;知一切诸法实相之毕竟空,是「空」。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空」就是般若智慧,由此可以了悟宇宙人生各种存有的真相;「空」更是一种正见,能由现象界存有之中发觉本体空无的真谛。

  《释摩诃衍论》中曾论虚空十义,它虽然不能将不住有、不住无的空义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但在人类的语言中,可说已经说得很中肯了。所谓虚空十义,即:

  1.「空」有无障碍的意思,如虚空,虽遍一切处,但绝不障碍任何一色法。

  2.「空」有周遍的意思,如虚空,遍满一切,无所不至。

  3.「空」有平等的意思,如虚空,无有拣择,于一切平等。

  4.「空」有广大的意思,如虚空,广大、无限、无际。

  5.「空」有无形相的意思,如虚空,无有形状相貌。

  6.「空」有清淨的意思,如虚空,恆常清淨,无有垢染尘累。

  7.「空」有不动的意思,如虚空,恆常寂止,离一切生灭成坏之相。

  8.「空」有绝对否定的意思,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彻底否定、消灭。

  9.「空」有空空的意思,彻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毁一切空执。

  10.「空」有不可得的意思,如虚空,不可取得,不可把捉。

  这虚空十义,虽未必能尽述「空」的真义,但对空性的主要性质,确已作了生动的描绘。

  有人说:「空是佛教的x光。」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因为宇宙世间的任何一样东西,都要经过空的x光加以透视,然后才能体认它的本来真相。一般人所以不能如实地体认万有诸法,就是因为不能透过空性认识诸法,妄执为实有,有了实有的妄执,又如何能认识诸法的本性呢?

  「空」是什么?我们可以说,空就是「○」,○本身什么都没有,但若将○放在一的后面,则成为「一○」;若将○放在一○的后面,则成为「一○○」;放在一○○的后面,则变成「一○○○」……,可以无限的增加至天文数字。由此可知,一个「○」,你说它没有用,它却能生起大作用。「空」也是如此,空好似什么都没有,其实,它在宇宙世间,并且能包含万有。

  「空」是什么?我们可以再说:空是数学中的「x」──未知数,它能代表很多的数字。

  「空」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空,因为空是人生之本,是宇宙之体,而阿弥陀佛是真理,真理是阿弥陀佛,所以说空是阿弥陀佛。平常佛教徒经常嘴边都挂著一句阿弥陀佛,看到小孩子跌倒了,「哎呀!阿弥陀佛!」表示同情、关心。有人送给你东西,「阿弥陀佛!」表示谢谢。一句阿弥陀佛可以代表一切言词,空亦如此,能包括一切。如袋子空了,能装东西;肚子空了,能装食物;心空了,能容真理。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这就是空有不碍的无限妙用。

  「有」是什么?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识察到的一切现象。我们看到花开,花是红色的,有香味,有叶瓣枝梗,花是「有」;看到一隻小狗,牠会汪汪地叫,会跑会咬人,用石头打牠,牠会痛,狗也是「有」。但这些「有」,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现象有、假名有,即《金刚经》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有」。

  (二)「空」在哪里?「有」在哪里?

  「空」就像爱,「爱」在哪里?在眼睛?在肌肉?在大脑?在心脏?把这些器官一一解剖后,找得到「爱」吗?但是,没有人能否认有「爱」的存在,父母爱子女,丈夫爱妻子……每个人都有爱,爱过别人也被人爱;爱,虽然看不见、摸不著,可是爱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空」就和「爱」一样,空未尝空,遍布人间,无处不在。

  「空」又像电,电在哪里?在机器上?在电线中?在插头上?把这些零件一一拆卸分解,电在哪里?电无远弗届,「空」也横遍十方。

  「空」又像风,风在哪里?在天上?在山顶?在林梢?在地面?把这些一一独立分隔起来,风在哪里?风无孔不入,「空」也竖穷三际。

  「有」在哪里?这里有没有人?有!这里有没有屋子?有!这儿有没有花?有!可是,「有」的未尝有,因为「有」只是一个假相,我们表面上所执著、认定的「有」,从空理上讲,从因缘上看,都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而已。

  有一则故事可以省察世间假相:有一对新婚夫妻,恩恩爱爱地过著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小夫妻俩雅兴大发,准备品酒赏景,做丈夫的要太太到地窖里取酒,她打开酒缸俯身一看,大吃一惊:

  「酒缸里竟藏了一个女人,哼!丈夫口口声声说爱我,原来暗中藏了女人在此,可恶!」

  于是酒也不要了,转身回房跟先生理论,责怪先生金屋藏娇。丈夫听了真是啼笑皆非,分辩说:

  「胡说八道!那有这种事,我自己去看!」

  先生来到酒窖,谁知打开酒缸一看,忍不住怒从心上起,骂道:

  「明明是她藏了男人在这里,还反咬我一口,这下可被我发现了!」

  夫妻俩各执一理,相互指责对方的错,谁也不肯让谁。闹到后来不分高下,决定请一位婆罗门教的师父来评理。师父听了之后,亲自下去看,一看之下勃然大怒,责骂夫妻俩:

  「你们这两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竟然另外拜别人为师,从今日起,与你们断绝师徒关系!」说完,怒气冲冲拂袖而去,留下一对瞠目结舌的夫妻。正在迷惘不知所措时,正巧来了一位比丘,于是请这位比丘评理,比丘下去地窖掀开酒缸一看,不觉笑了起来,他叫夫妻俩下来,当著他们的面,伸手搅乱缸面的倒影,又拿一块石头对准酒缸一砸,「咚隆」一声,千娇百媚的女人和俊逸潇洒的男人,一时都化为幻影。

  我们所认识的世间万象,就像酒缸里的虚幻形相一样,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如果执著不放,硬要以凡夫迷情起分别识,就很容易跟这对夫妻一样以假乱真,纠缠不清了。所以说,「空」和「有」是无在无不在的,它在五蕴皆空处,也在一尘不起时。

  (三)「空」、「有」的关系

  「空、有」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我们拿双手做一个有趣的试验:当我们把手握起来时,这是拳头;如果我们把手张开,这是手掌;但是我一会儿握拳头、一会儿伸手,又是什么呢?它是手掌,也是拳头;它既不是手掌,也不是拳头。

  「空、有」就和拳掌一样:本来是「空」的,因缘聚合而成「有」;本来是「有」的,因缘散灭便成了「空」。或有或空,都随著因缘而成而坏,不停的变化,从这里去认识「空、有」的关系,会发现「空、有」是二而一、一而二。

  又如:耳环、戒指、手镯等金饰品,还没有开採提炼以前,我们称它为矿石。它由矿场运到工厂,摇身一变成了黄金;从工厂进入银楼后,又变成了多样的戒指、耳环、项鍊、手镯,儘管形状千变万化,黄金的本体依然不变。从这个例子来认识「空、有」的关系,可以知道「空」是金,「有」是器;「空」是一,「有」是多;「空」是本体,「有」是现象。

  「空、有」又像大海里的波浪:海水本来是静的,一旦风吹海水,起了波澜,一波波掀腾翻涌不停,海的面貌就变了;风平浪静时的海,是水,惊涛骇浪时的海,也是水。波浪没有离开水,动没有离开静,也没有离开空;波水一体,动静一如,空有不二。

  「空」如父,父严如日;「有」如母,母慈如露。父母结合而生育我们,空有调和而成就万法,因此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煦日放射光线,看起来好像空无一物,却传布了生长的能源,是理,是性,是精神;雨露滋养水份,有实实在在散播甘霖的功效,是事,是相,是物质。这两者都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是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在万有的上面,有一个「空」的理体;由于万缘和合,在「空」的理体中显现万有诸法。

  再从六祖惠能和神秀的示法诗偈来看「空、有」的关系:五祖弘忍为传佛法衣钵,命各个弟子呈偈作诗,以印证心性了悟的境界。

  大弟子神秀作的诗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惠能作的证道偈则别有见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首诗偈,前者是用渐修的工夫去污除垢,是以身求道的境界,是「有」身相,是有为法;后者是用顿悟的工夫明心见性,是以心悟道的境界,是「空」心相,是无为法。神秀认为万法是实有的,万象是真实的,身当寂如菩提树,无一物色,心则淨如明镜台,去垢生光;以加行的愿力去除心性的种种污染,这其间是有身、有树、有心、有台、有拂拭、有尘埃的,是「有」。惠能则认为万法皆空,身心、菩提、明镜都是假名,在「即心即佛」的绝对境界里,佛佛唯传法体,师师密付本心,毋须修持造作,本来无垢无染;所以悟道之后应是大休大歇、大破大立,这其间是无身、非树、无心、非台、无拂拭、无尘埃的,即是「空」。

  无始以来诸法是「有」,但是万法的理体为「空」;「空」于「有」上显,「有」于「空」中灭。如同鑽木取火一样,木材是实有实存的东西,而木材中原本没有火,将木材一段段剖开来,亦不见有火,可是等到鑽木生出火以后,火就实实在在从木材的虚空处引发──木原无火而能生火,是「空」中生「有」,火源于木而见于木,是「有」中见「空」。可见一切事物是「空」是「有」,本体上是一样的,只是随顺因缘的集散而作不同的变化罢了。

  认识了「空、有」的关系之后,如果把它应用到社会上,「空」就是要具有包容性,「有」就是要具有创造力。如果全国的人民,人人都能具备包容性和创造力,我们的社会一定更和谐,国家前途必然更光明。我们彼此原是一个平等自性──「空」的存在,由于不明白「空、有」不二的妙义,硬是把你我的关系分开,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不是我的,因此生起千般烦恼,万种无明。就好像社会的法律、道德、秩序,原是为了大家的安乐而设立的,一定要大家共同维护,才能有安和乐利的社会环境;如果硬要把社会国家和民众分开,使法律分歧、道德对立、秩序紊乱,让「空、有」不能在一起,则损失很大,也会引起许多纠纷。

  有一座寺庙,殿中央供奉了一尊观世音菩萨,旁边另外供奉一尊妈祖神像。有一天庙祝认为台湾妈祖的信仰普遍,信徒众多,于是把妈祖的神像请到中央,把观音圣像移到一旁。有一天,来了一位出家人,看见属于弟子的妈祖坐在殿中,而身为师父的观音菩萨却屈居一隅,违背了伦常,就一语不发把两尊圣像调回原位;第二天庙祝一看,又把神像搬到中间,如此你搬我移、你移我搬地,把原本雕刻精美的圣像都碰坏了。后来观音圣像和妈祖神像终于忍不住说话了:「我们两人本来关系和谐,却因他们不懂空有不二的道理,弄得我们坐立不安,衣服也损坏了。」

  有了「空」的包容性,就能无处而不自在,随遇而安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