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教科书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二册 佛教的真理 第三册 菩萨行证 第四册 佛教史 第五册 宗派概论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七册 佛教常识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册 宗教概说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一课 信仰

  第一课 信仰

  一、怎样才是正信的宗教

  正信的宗教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有教主:历史上真有其人,而不是从神话鬼怪中产生。

  2.有教义:所奉行的经典,流传的法义,皆合乎宇宙自然的法则,如佛教的三法印,即是普遍、必然存在的永恒真理。

  3.有导师:传播宗教者,必须持守律法,有著清净庄严的品德,并且不以主宰者自居,或假藉威权操控人心。

  此外,正信宗教的目标,是教人以布施、守戒、忍辱、慈悲等,作为修行的内涵;以不侵犯他人生命、钱财、身体、名声等,做为修行的德目。正信的宗教,不以神通变化骗取信徒的膜拜,不以鬼怪附身造成信徒的不安。正信的宗教是开发吾人道德光明的本性。

  二、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经云:「皈依三宝者,能破除忧悲苦恼,得到无上寂灭之乐,故以此因缘皈依三宝。」又皈依含有皈投、依靠、救护之义,藉由三宝的威德加持,净化身心,感召善因好缘,成办诸事。

  皈依三宝者,如得灵丹妙药,能够医治贪瞋痴的心病;如灯烛星月,能够指引我们的迷途;如苦海舟航,能够脱离生死的苦海;如贫人得宝,能够庄严我们的身心。皈依三宝者,以佛陀为导师,以三藏教典为法宝,以一切善知识大德为僧宝,亲近学习,护持一切。皈依佛,如同在我们心中建一座发电厂;皈依法,如同在我们心中建一座自来水库;皈依僧,如同我们在心中的良田上栽植功德。因此,我们必须要皈依三宝,找回生命的价值,重新认识自我宝贵的清净本性,开发每个众生本具的如来佛性、平等的法性以及清净的真心。

  三、诸佛菩萨那么多,我们要信奉那一位比较好?

  经云:「佛佛道同。」佛、菩萨并没有前后的名次及功德多寡的分别。我们要信奉那一尊佛、菩萨,视各人因缘而定。如:欢喜慈悲的性格,可以礼拜观世音菩萨;爱好智慧的人,可以信奉文殊菩萨;发大愿心的人,则以地藏菩萨为典范;重视实践的人,就以普贤菩萨为榜样。

  佛教是个尊重包容的宗教,信奉那一尊佛、菩萨,是个人的自由,就象是学生填写志愿表,选择喜欢的科系研读,只要努力用功,不论就读那一种科系,都能得到学位。修行也是如此,以有缘的佛、菩萨作为学习的对象,生起见贤思齐的向上力量,终究殊途同归,人人成佛有份。

  四、皈信佛教以后,应如何实践?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皈信佛教后,除了防非止恶,还要积极的奉行众善:

  1.要正信三宝:对三宝信心不退,对戒法持守不毁,对饶益有情不变,对护持道场不疑。

  2.要正见人生:正见人生有善有恶,有业有报,有圣贤和凡夫,有前生和来世。

  3.要正语说话:维护善良纯净的口业,不乱说、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还需布施爱语、柔软语,给人信心和欢喜。

  4.要正命生活:不从事违犯五戒的工作,也就是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

  此外,亲近善知识,常到道场听经闻法,或者早晚一炷香,吃饭三称念,每日诵《般若心经》一卷,或静坐五分钟,生活中不离正思、正念等,都是实践佛法圆满菩提的要门。

  五、信仰之后,应如何维护信心?

  信心乃一切功德的根源,信仰之后,如何保任、维护信心的根苗,有以下十种方法:

  1.亲近善知识。

  2.经常参于定期的共修活动。

  3.听闻正法

  4.阅读佛书。

  5.参加道友集会。

  6.要有自我的密行。

  7.学习六度四摄的菩萨道。

  8.要有禅悦法喜的体验。

  9.关心佛教的发展。

  10.正见、正思、正念。

  此外,对于信心的维护,要勤于拔除贪瞋嫉妒的杂草,要勤于灌溉清净戒法的甘露,让信心的田园生长慈悲、般若的丰硕果实。信仰佛教之后,要以佛为导师,以法为良药,以僧为医护,化贪欲为喜舍,化瞋怒为慈悲,化愚痴为智慧。持之以恒,就是维护信心最好的良方。

  六、对民俗信仰应该有什么态度?

  人人有信仰的自由,佛教徒应本著慈悲的胸怀,对于民俗信仰要有尊重、友善的态度;对于其它宗教,也能含容等视,以礼相待;不皈依外道天魔,不信奉外道邪教,不跟随外道门徒,这就是佛教徒面对民俗信仰或不同宗教时,应该有的立场。

  七、我们究竟应该信仰什么?

  1.建立四不坏信:皈依佛、法、僧、戒四者,即具有根力,信心坚固。

  2.肯定三法印:确认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的人生实相。

  3.信仰业力自作自受:深信世间善恶好坏都是自己所造作,不由神力,即使有神通也抵不过业力。因此,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

  4.信仰依法不依人:人有生灭来去,唯有「法」--宇宙人生的真理,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5.信仰自性三宝:肯定自己的清净本性,认识自己的本具佛性,所谓「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自己是最好的依靠。解脱生死苦患,不是诸佛菩萨所能替代。相信自己是佛,自然会爱护一切众生,不会有侵犯众生的言行举止。信仰「我是佛」,所做的都是慈悲的佛事,所说的都是柔软的佛语,所思的都是清净的佛性。

  八、信佛必须拜偶像吗?

  信佛有必要拜偶像,因为有见贤思齐的价值。

  拜偶像不是拜泥塑木雕的形像,而是礼拜此像所代表的意义,透过圣者形像,容易生起恭敬、怀念、效法的心意。如:一块布裁成帽子戴在头上,做成鞋子穿在脚上,大家不会把帽子穿在脚上,也不会把鞋子戴在头上,布的本质相同,但功能和价值不同。这块布如果制作成国旗,象征著国家的尊严,将受到千万百姓的敬礼。又如耶稣教的耶稣像,不论是铜铁木器,当他高挂在教堂中,同样受到耶稣教信徒的礼赞。天主教的圣母玛利亚像,对于信奉她的信徒,见其塑像,献花膜拜,精神意义大于物质形像,礼拜偶像更有利于凝聚信仰力量。因此,崇拜偶像有其存在的价值,使我们的心灵有了皈依,生命得到救护,情感扩大升华,并由此唤醒吾人清净圆满的觉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