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藏《佚本(维摩诘经注)》的几个问题

维摩诘经 | 作者:袁德领 [投稿]

  内容摘要:敦煌研究院藏敦研0066、0067、0247、0248、0249、0250、0251、0252、0375号等9件文书,系古佚本《维摩诘经注》。本文对这9件文书的现状、来源、以前的定名作了介绍,并进行了缀合,最后定名为“佚本《维摩诘经注》”。

  一 问题的提出

  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汉文文献中,《文物资料丛刊》1977年第1期发表了敦煌文物研究所资料室编著的《敦煌文物研究所藏敦煌遗留书目录》,公布了367个号,其中的0066、0067、0247、0248、0249、0250、0251、0252号,定名为“维摩诘经注疏”。据本院施萍婷研究员介绍,1966年“文革”前,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先生访问敦煌,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所长常书鸿先生指示保管写经的资料员,请汤先生鉴赏一次本所藏品。汤先生是位家学渊源的佛学家,除了请他鉴赏北朝写经精品外,还专门请教了当时收藏的8件《维摩诘经注》。汤先生慧眼识珠,看了以后,十分兴奋。他希望赶快进行考证研究,并指出:这批写本很可能是佚失了的《维摩诘经注疏》。“文革”十年,它们只能沉睡于库房里。1999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甘肃藏经敦煌文献》,公布了敦煌研究院藏的所有汉文文献的原始照片。

  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文献的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土地庙出土的,二是解放后的征集品,三是近年来国内外友好人士的捐赠。1997年10月10日,日本友人青山庆示先生将家藏的8件敦煌文献捐赠给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所藏的敦煌文献来自土地庙出土的、藏经洞出土的、敦煌其他地区出土的。

  本文献所涉及的9件文书敦研第0066、0067、0247、0248、0249、0250、0251、0252号和敦研第0375(敦总第790,青8—H),有人认为这9件文书有的出土于土地庙、有的出于藏经洞、有的出土地不详。但我个人倾向于全部来自藏经洞(详后)。

  1999年出版的《甘肃藏敦煌文献》收录了这9件文献,并刊布了照片,定名似乎不妥。笔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注意到这些文献,并受命进行录文。本文对此9件文献的现状、来源、定名等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认为这9件文献系同一个人写的同一种写本,当系古佚本《维摩诘经注》。

  二 文献的现状

  本文涉及的9件文书均系同一人手笔,两面书写,白麻纸,乌丝栏,前八件纸色淡黄,惟敦研第0375号稍褐色,无头尾,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破。观其尺寸大小当系北朝写卷的一纸,卷高基本相同,即26—27cm,卷长31.5—45cm不等,此系残破程度不同所致。天头、地脚一般是0.8cm,乌丝栏宽一般是1.12cm,正负在0.1cm之间。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此九件纸文书为同一写卷,只是各纸所写的内容不同而已。

  各纸所写行数基本相同(残缺者例外),背面则不尽相同;各行的字数由于字的大小不同,字数也不尽相同。各纸详细情况,《甘肃藏敦煌文献。叙录》有记录,行数的统计、尺寸的大小与笔者的统计稍异,且分散于第1卷和第2卷,为了明晰起见,现将笔者所调查的数字集中报告如下:

  三 文献的来源

  关于前8纸的来源,《敦煌文物研究所藏敦煌遗书目录》和《甘肃藏敦煌文献。叙录》都指出敦研第0066、0067为土地庙出土的;敦研第0247—0252号为收集品,李正宇先生认为这部分文书与藏经洞没有关系,都是土地庙文书;而青山庆示先生所赠的八件文书,他本人认为出自藏经洞,我院有些先生也如此认为。我们不清楚青山先生在收集到这些文书之前的来源,故不敢妄加评论。然而就前8件文书而言都属土地庙文书,仅敦研第0375号1件出自藏经洞,似乎不大可能,限于资料姑且存疑。我们从敦研0375号和敦研0248号的残缺形状、程度来看极为相似,(见《甘肃藏敦煌文献》卷1、卷2照片),都是残右下角,前者残18行,后者残26行,造成这样的原因很可能是一起装藏而形成的,所以我们倾向于敦研第0375号也是出土于土地庙的,也就是说这9件文献都出自于土地庙,而土地庙文书,就是来自于藏经洞的。

  四 文献的几种定名

  《敦煌文物研究所藏敦煌遗书目录》收录八件题名“维摩诘经疏”的文书,它们是:

  并且说明敦研第0066、0067两号为土地庙文书,敦研第0247—0252六号为收藏品,两面书写,背面字迹不清楚。青山庆示先生捐赠的8件文书中,第8件定名为“经疏”,原编号为8—H,敦煌研究院编号为总00790(以下简称敦总00790),发表号为敦研0375,定名为“佛经疏释”,正面40行,背面14行,尺寸为43×27cm。谭婵雪先生定名为“佛经注疏”,背面亦名“佛经注疏”。

  由上可知,这些文献的定名约分“维摩诘经疏”、“佛经疏释”、“佛经疏”、“佛经注疏”、“维摩诘口口品疏释”、“佛经注解”等六种。这六种定名,都将文献定为佛经的“疏、释、注、解”等四类,进而确定为有关《维摩诘经》的“疏、释、注、解”。《甘肃敦煌文献。叙录》已经指明九纸的正反面系同样的内容,但在定名时却又彼此分开,不知何故。

  五 文献的内容与定名

  本文献九纸,两面书写,正面为粗笔大字书写佛经经文名相,经文各名相下有细笔小字书写经文的解释,大字约比小字大一倍,背面为细笔小字,亦为佛经注解。九纸的正面中均无首题、尾题,第0248号中有“第五品”,第0251号有“第九品”、“第十品”,第0252号有“第十一品”,经核查,这些经文名相均出自罗什译《维摩诘经》。这种大字书写名相,小字书写解释的形式,叫子母注。大字写经文名相如母,小字解释如子,子从母,故名子注母。魏晋时期出现了这种注释佛经的方法,简称“子注”。《出三藏集记》卷11竺昙无兰《大比丘二百六十戒三部合异序》云:“余以长钵后事注于破钵下。以子从母故也。”子母注,又作本子注。《出三藏记集》卷10竺昙无兰《三十七品经序》云:“《小安般》三十七品后,则次《止观》;《律法义决》三十七品后,次四谛;《小十二门》后,次三向;尔为《泥洹》四十品。止观四谛成道之行不可以相无也。是故集止观、三三昧、四禅、四谛系之于三十七品后,欲令行者览之易见而具行也。序二百六十五字,本二千六百八十五字,子二千九百七十字。凡五千九百二字。除后六行八十字不在计中。晋泰元二十一年,岁在丙申,六月,沙门竺昙无兰在扬州谢镇西寺撰。”由此而知,“本、子”即“母、子”。到了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15还专门列了一部“大乘经子注目录三,一十二部”,其中就有“《维摩诘子注经》五卷,《穷通论》一卷,右二部合六卷。庐山东林寺沙门释昙诜撰,诜即慧远弟子,甚有才学。”(《历代三宝记》卷7)可惜现在不见了!

  像这种大字书写名相、小字书写解释的同类子母注写本,抄写时代要晚些的卷子P.2214尾题“注维摩诘经卷第四”,P.2095尾题“维摩诘经注卷第六”。

  关于这九件缀合的问题,《甘肃藏敦煌文献,叙录》指出这九件文书系同一写本,但未按先后顺序排列,而是按照发表号排列,亦未见《甘肃藏敦煌文献卷一·附录二·敦煌研究院已缀合文献编号一览表》我们对照经文,将这九件文书缀合如下:

  各纸的内容与连接情况现依品次先后分述如下:

  第0375号,起“说法”,止“尼子”,存经文中的名相“说法、际断、不在缘、常不往、过眼耳、迦叶、悲心、不食故、揣食、不分别、八邪、无大福、须菩提、于食亦等、不与俱、得解脱、不缚、不闻法、抑挫、翅舍、不到彼岸、离清净法、福田、不得灭度、以何答、法眼净”,经查这些经文系罗什译本《维摩诘经,弟子品》中的一部分词语。

  第0066号,起“……也,外国多从母性(姓)”,止“利诸长”,经文中的名相存“富楼那、宝器、牛迹、即人三昧、迦旃延、法要、无我义、实相法、无常义、无所起、不然、心解脱、阿那律、阿摩勒果、默然、不以二相、优婆离、犯律行、不敢问佛、言亦然者、心相、得解脱时、是净、生灭不住、其智惠明、及菩萨、菩提心、罗[目/候]罗、功德云”,经核查,这些经文系罗什译《维摩诘经。弟子品》的另一部分,虽与敦总第0790号为同一卷,但不连接。

  第0247号,起“弥劫修行”,止“故令称扬其德也”,经文名相存“无碍碍、清净、欲乐、法愿具足、而自增益、辩才、善得、外道、一时供养、慈心唱、大悲、喜心、舍心、无我法、离身心相、菩提相、于空、方便力、四摄法、质真心、贤口、多闻、闲处、燕(宴)坐、修行地、智业、慧业、起一切善业、助佛道法、福田、清净、不肯取、福田之相”,经查核,这些经文系罗什译本《维摩诘经·菩萨品》中的一部分词语。

  第0248号与0067号,内容上有前后承接关系,第0248号结尾与第0067号开头的承接句为(“/”表示承接处):“答不从不离则明从缘而有,众缘而有则□/无自性,此亦渐论空理。”二者属前后纸。起“第五品”第0248止“业经坐,若□…□魔□…□。”第0067经文名相存“训(酬)对、无滞、法式悉知、秘藏、游戏、承佛圣旨、空其室内、可忍不、因起、病生、我病、大悲起、亦复皆空、何为空、无分别空、解脱中示、心行中求、不动、何等相、不可见、心如幻、有疾菩萨、厌离于身、彼疾、忧恼、合成、行于平等、涅盘等、名字故空、亦空、诸受、疾患、而不除法、三界、谓二见、菩提、非真非有、无方便慧缚、无惠方便缚、观诸入法、所观不离身、悲故、垢净、众魔行”,经核查,这些经文系罗什译《维摩诘经。文殊师利品》的一部分词语。

  第0249号,起“行慈”,止“因是□□…□□□□”,存经文名相“行慈、说如斯法、寂灭慈、无诤、毕竟尽、阿罗汉、自然慈、无等慈、无我、无遗借(借)、知时、无隐慈、无杂行、无诳慈、众生、无悔、希望、何所求、功德之力、正念、不生不灭、身为本、分别为本”,经核查,这些经文系罗什译本《维摩诘经,观众生品》中的一部分词语。

  第0250、0251、0252三号在内容上有承接关系,当系相连的三纸,第0250与0251号交接处的承接句为(“/”为承接处):“王□/□处,令睹日月光明所益无量也。”0251与0252号交接处的承接句为(“/”为交接处):“不称食则虚复香饭,饭消病/故云匆使不消也。”起□…□/此明我心,(敦研第0251号),止“又诸大士欲以此法周游教”。经文名相存“智宝、永不能发、普现色身、以缘父外道、道(导)师、为妻、舍、所转、等侣、伎女、总持、华、果、七净华、一心、上服、须、大利、床坐(座)、音、食、浆、浴、道场、无不现、尽现、魔事、老病死、王□□处、饮食、等力、食[口/敢]、大力士、离淫欲、所乐说之、生灭为二、若法不受、是念、一相无相、弗沙、究竟尽、苦无尽、即是明、色色空、四种异、法即众、身身灭、从我起二、暗与明、灭受想、乐涅般、默然无言、何食、目见、默然、可耻、之余、普闻、婆婆、众香钵、不尽现净土、月盖、不消、终不可尽、难化、度脱众生、劫行、愚痴、善根、创(疮)疣、为八、右掌、何香、七日、能作佛事、光明如放、菩萨、化人、菩提树、衣服、随行好、佛身、虚空、以此缘、梦幻、镜像、寂漠(寞)无言、诸烦恼门、三佛陀、舍离是心、彼国严净”,经查,这些经文系罗什译本《维摩诘经》之《佛道品》、《人不二法门品》、《香积品》、《菩萨行品》的部分词语。

  这些词语大多是经中之文,但也有个别例外者,如“镜像”系“镜中像”的缩写,“缘父外道”系偈语“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的简称。

  经查《大正藏》、《中华藏》及历代经录都不见记载,故定名“佚本《维摩诘经注》”。文献的背面亦为《维摩诘经》的注解。背面的注解比较复杂:有直注经文者,有补注正面经文者,有解释经意者,有标经文者,有不标经文者。

  结 语

  限于篇幅,录文另行发表。《佚本(维摩诘经注)》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笔者承敦煌研究院施萍婷先生指教,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整理、录文工作,至今三易其稿。特别是录文慎之又慎,详细地对照了经文与僧肇的《注》及《净名经集解关中疏》等资料,但还是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好,如注者的考证等等,尤待今后的努力。

  (责任编辑 盛朝晖)

  出自: 《敦煌研究 》2008年3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