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八(4)
——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
四、布施的利益
布施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第一,布施能够克服我们内在的悭贪和吝啬。我们修学佛法要熄灭我们的贪嗔痴,我们在世间上有时候会受到伤害,很多情况下我们之所以受伤是贪引起的。今天就有一位来跟我讲,他炒股,做金融,帮别人理财,许诺很大,百分之三十的回报,结果碰上市场不景气,这一赔就是几百万啊。不但把自己所有的积蓄乃至把父母的积蓄都赔进去还不够,债主还要上门来。他犯的是什么错误啊?贪啊,很想迅速致富。大多数人都想找一个捷径。迅速致富的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诚实。成佛最快的方法是什么?老实。我们之所以会使自己陷入困境,往往都是不老实,总想占小便宜,总想贪多图快,结果不但伤害自己,还伤害家人。所以我跟他讲,不是说不允许你炒股,炒股就要做好亏损的准备。就是你要有这种心量,假如你炒股亏了,就当是奉献了,所以不要借钱去搞投资。你要是拿自己的钱去投资,最后你就是亏了,可以承受。股市里暴富的神话很多,经常听到某某人拿个十万块钱去炒股,过了一年就成了几十万。拿一百万去炒股,过了两年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可是我们没有看到,百分之九十几的炒股的最后都是亏损。所以,由于这种贪心使自己陷入一种无法面对的境地。所以说我们学佛、修行,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对治我们的贪嗔痴。
首先是对治贪,因为贪会伤害我们。什么可以对治我们的贪呢?布施啊。布施能克服我们内在的悭贪和吝啬。每一个人都会有贪心有吝啬心,而对治悭贪和吝啬心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布施,所以布施对我们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是第一条利益。
第二,布施可以克服我们对财物的贪著。一个肯布施的人他对于财物的贪著就会比不肯布施的人要小。大家观察这样的一个心态,当我们把钱从外面放入我们口袋的时候那个感觉,和把钱掏出去给别人的时候那个感觉,大家有没有注意下这个微细的感觉不一样。一个肯布施、习惯于付出的人,他对财物的贪著就比不肯布施的人要小。如果经常修布施,久而久之,贪著的心就会越来越小,越来越淡。而一个贪著心非常重的人,他什么都舍不得,结果他拥有的东西就会成为他的负担,他拥有的越多烦恼就越大。
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守财奴葛朗台的故事,他每天最重要一件事情就是点一点仓库里的钞票。我们有没有习惯,每天点一点我们拥有多少钞票?而且他每天最大的担心就是失去这些钞票,失去这些财宝。所以佛教里经常有这样的故事,有一次佛陀跟弟子在外面走,看见路边有一块金子,佛陀说这是毒蛇,弟子说,嗯,这是毒蛇,然后就接着走过去了。这时候旁边有一个农夫一听,啊,有毒蛇我看看,现在哪有毒蛇啊?有一块金子!他说,这好东西啊!于是就把金子拿回家里去了,结果过没两天,因为小偷抢了东西,官府要破案啊,结果一下子就从他那里就搜到了金子,就把他抓了起来。农夫有口难辩啊!这时候他才明白为什么说佛陀讲“是毒蛇”的含义。
其实钱本身没有对错,关键是你怎么用它。钱不会害人,害我们的是这一颗贪心,所以我们有钱是一种福报,但你如果不能好好去用,这些钱反而会害了我们。所以,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善于去管理自己拥有的这些财富,善于把它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挣钱需要智慧,花钱更需要智慧,所以我们要学会布施。
第三,布施可以增长我们的福德。一个人的福德从哪里来,只有通过布施、种福田才能在未来的生命里得到福德。修行要成佛,要修两种资粮,福资粮和慧资粮。其实福慧也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不修福资粮,慧资粮也很难出来。有些人讲,我不求福报,我只求了脱生死,但实际上福报对我们非常重要,不要小看这个福报啊。当然我们要修无漏的福报,只有通过布施种福田才能在未来的生命里头得到不断增长的福报。
第四,我们现在拥有的这一切,金钱、房子、车,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辛辛苦苦努力一辈子挣了那么多钱有没有意义啊?大家想不想知道一种方法可以把这个钱带走啊?这就跟大家讲,布施可以使我们把今世的财富带到来世。这个对于很多喜欢钱的人也是一个福音呢。人的生命是无常的,正是因为人们不相信有前生后世,所以很多人有钱就自己拼命花,他觉得花了才是自己的。所以说有一句话叫“有钱不花,死了白搭”。小沈阳讲一句话,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人死了钱没花完。其实这句话没有错,关键是把它花在谁的身上,你把这个钱在自己身上花完了,真叫白花了;你要把这些钱用在众生身上,那你这个钱就花得有价值。当我们去世了,我还有一大堆钱没有来得及为众生服务,那真是悲剧啊。小沈阳讲这句话没错,但不要用反了,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人死了还没有把这些钱布施出去。
这些人为什么这样去吃喝嫖赌、胡吃海花呢?就是害怕自己一旦死了,财富一分钱也带不走。不过今天告诉大家一个福音,告诉有钱人把钱带走的奥妙,告诉大家这个诀窍——布施。布施就像做生意的人进行投资一样,会投资的人他用钱赚钱,钱就会越来越多;不会投资的人,有钱就花,拼命花,结果坐吃山空。其实会布施的人也是如此啊,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福报是有限的,有一句话叫,有福不用愁,没福想破头啊。有些人挣钱很容易很简单,他也不用很努力,钱就自动往他这里走。比如说,他一生下来就生在亿万富翁的家庭里头。有福的人不用愁,没福的人,你看挣一分钱都很难,真是这样子。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增加我们的福报,而布施则能增加我们的福报。你要是不会布施光会花钱的话,你过去的福报就像存款,你现在去享受,就是把过去的存款在花,你光花钱、取钱不存钱,你银行的钱不就越来越少吗?当银行的钱用完的时候,你还有钱可花吗?还能享受吗?如果说你在银行再透支了怎么办?你倒欠的钱还要付利息,你要是利息不还,银行就要追究你的责任啊。所以说我们不但要花钱,还要存钱。怎么存钱?就是布施,布施就是在自己的福报银行里头不断存福报。如果说你存福报的速度大于你享受、花福报的速度,你这个福报就花不完。所以,有些人前半生很富有,到后半生就穷困潦倒了。过去有一句话叫“富不过三代”,现在有两句话,“富不过一代”“富不过十年”。能够保持十年一直富下去的已经算是不错的。你看看十年前很富有的人,现在是否依然富有呢?不一定了。当然反过来也是,十年前很穷的人现在是否还依然很穷呢?也不一定了啊。还有的人本来他的福报可以活到八十岁,但是由于提前透支完了,把自己的福报吃喝嫖赌花完了,结果到了四十岁就离开这个人世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修布施,广种福田啊。
既然修布施有那么多好处,我们就应该广修布施,布施就好比救火一样刻不容缓。因为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受到无常规律的支配,这种无常的猛火一刻不停地在燃烧,无常的大风也一刻不停地在吹肆。生命无常啊,人的生命过了一天也就意味着向死亡靠近了一天,而且人的生命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看看我们的同学、朋友,是不是有一些已经不在世了?可是他在去世以前有没有想过他会在那个年纪就去世?没有。所以我们不要有这样的自信,以为我们能逃脱无常的惩罚。生命危脆,随时有死亡的可能啊。一口气上不来,即使是万贯家财,也是两手空空,一分钱也带不走。所以面对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趁我们还健康、有能力,还有多余的财物赶紧修布施,赶快去救济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去救济贫困,去孝敬父母,去恭敬三宝。把这些财物尽量拿出去做好事。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获得无穷无尽的财富,这就是有智慧的人。与此相反,那些愚痴的人由于没有智慧,想为自己好,结果有钱就拼命去享受,去浪费,就好像有一些暴发户一样,有了钱以后忘乎所以,甚至吃一顿饭挥霍几万块钱、几十万块钱。
一个人能够挣钱靠什么?你说靠能力,我们有能力啊!跟能力有关系,其实根本的一点是你命里有没有这个福,你得有福报才行。你看看我们周围的朋友有能力的人不少,中国缺聪明人吗?聪明人真不少,可是聪明人是不是都能够发财?不一定啊。你看看那一生当中郁郁不得志的都是聪明人,所以挣钱要有能力,要有智慧,其实花钱更需要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才懂得花钱。有智慧的人怎么花钱?布施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
当时释迦世尊向龙王说:所有一切众生,因为内心思想不同的缘故,造作出来的善恶业也不同,由于这样所以有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等六道的生死轮回。龙王啊!你看这个大会与大海中形形色色各种类众生,是否各别不同呢?像这些众生,没有不是由自己的心念,造作出善与不善的身业、口业、意业所致使的结果报应。
《十善业道经》全文的完整版注音版。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位大比丘们,三万二千尊大菩萨们一起。这时世尊,告诉龙王:“一切众生由于心念不同,所以造业也不同。因为这个原因,众生按着内心趣向,随之轮转。龙王,你看这法会中以及大海中的众生,他们的形体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弥陀经》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诵的。为什么要选择讲《十善业道经》呢?因为这部经典是所有经典中,最根本的一部经典。也就是说,我们修学一切佛法,都要以此经的核心内容
《佛说十善业道经》是一部介绍善恶因果与人生命运关系的经典。其核心内容是“十善业道”,而我们修学一切佛法都要以“十善业道”作为基础。我们如果来世想做人或升天,就得修五戒十善。五戒和十善的内容大体上是相似的。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把五戒比喻为“通往人天的护照”。护照是出国用的小本子
十善业道经,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全经指明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远离恶道。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说谎)、两舌(挑唆)、恶口(语言粗俗)、绮语(花言巧语)
一、修习善业 二、常念思惟观察善法 三、离杀生 四、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离偷盗 六、离邪行 七、离妄语 八、离两舌 九、离恶口 十、离绮语 十一、离贪欲 十二、离
一、契理与应机:今天开讲“十善业道经”,在未讲本文以前,先讲一段经前的悬论。一切经皆谓之契经:一契理,二契机;一切佛法皆从此原则而建立。一切法的真理,所谓诸法真实性相,乃佛智慧所亲证,为开示未证众生亦令证入,是为依契理的原则而说法。在契机的方面,是依种类根性时节因缘,适合一切众生的机宜,各令觉悟而说法。具此二义,方为契经。
因果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与缘起、业力等理论密切相关。日常度众时,劝导众生改变一世因果、一因一果等错误观念,树立三世因果、多因多果的正确观念,是我们度化众生的良方。《后汉书·范滂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东汉名士范滂被帝王判处死刑后,与儿子诀别时说:“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意思是说,“我
我们常说,佛法无边。《大智度论》云:“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佛法的信仰与西方宗教和印度流派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无我、无主宰。佛教的信仰是信自己本有佛性,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与佛的差别仅在于,佛是圆满觉悟的人,而我们凡夫还有很多迷惑,总在觉迷不同而已。我们坚信通过修行,将来能成佛。因此要靠智慧的实践,很精勤
善良是人性中最美丽芬芳的花朵,它是如此的勇敢和坚定,是其他一切高贵品格的根基。以善良的心在人间行善业,好象在世上种植鲜花一般,芳香将弥漫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而许多生命也将因此而得到快乐和安雅。
十善业道就好比大地一样,能够出生一切,没有大地能有树木花草吗?同样,没有十善业道,也不会有禅定、解脱,或者往生西方,都不可能。所以我们要知道学佛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不是重要的。我们学习这部经典有五方面的意义:
短短一部佛说十善业道经,有十个地方提到要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摘自《佛说十善业道经》: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 周叔迦 将释此经,略开四门:一教兴所由,二藏乘所摄,三传译因缘,四随文解释。 初教兴所由者,一关闭诸恶趣门故,二开示人天善道故,三为显三乘菩提之正因故,四为善法之自性故。 二藏乘所摄者,《十善业道经》者,出《海龙王经十德六度品》,诸家目录皆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世间上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忍辱」的力量最大。天下的是非烦恼,天下的不如意,只要能忍,都能迎刃而解。你看,小孩以啼哭为力量,英雄以刀剑为力量,男士以绅士风度为力量,妇女以娇媚为力量,菩萨以发心慈悲为力量,阿罗汉以忍辱为力量。忍,并不是打不还口,骂不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这四句偈出自《四十二章经》,主要是劝勉学道者修行及用心之道。一个有志之士,应如何完成自己,如何获得心灵的自在?「净心守志」,所谓净心者,等于衣服髒了要清洗,身体髒了要沐浴,用水洗涤了才会恢复清净。当我们的心被烦恼无明染污了,要怎麽净化它呢?首要先发心。发慈悲心,人我的计较、比较、是非会消失;发喜捨心,欢喜帮助人,贪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