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讲记

四十二章经 | 作者:证严法师 [投稿]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这段经文,说尽了世人好逸恶劳,顺物欲迷情容易、逆之则难的习性。“顺物欲迷情”是指随顺世俗名闻利欲人情,也就是“迷情”。一般凡夫劳劳碌碌追求五欲、情爱名利,这是沉迷的私情,将会引人堕入生死轮回,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很少人会考虑到后果,大都是短视地沉迷在世俗的情欲上,这样就随波逐流了。因为这是错误的迷途,所以佛陀劝化众生要及时醒悟,不要随顺私己迷情。

  在这里,佛陀列举了二十种“难”:想行善的人,环境却有重重困难;有的人财力足够,却有自心重重的障碍;也有人纵情附势等等毛病。要除去这二十种毛病很困难,就如逆流而上,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可见要逆生死之流,远离五欲迷情,也是十分困难的。

  然而,是否真的“难”行呢?世间人往往在出发之前,就预设路远难行而放弃,这样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想要逆迷情确实有重重困难,但是一切成功的事业,都是在不畏艰难中创造出来的;如果畏难,便无法成就事业。只要我们能真正发深广心(即守志奉道的心),则天下无难事。

  如果一味随流附和世俗之情,即使是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复杂。所以我们学道,要学真道,不要学迷情俗道,只要能发心对治,难行的反面,便是大道无碍。我们现今劳心劳力,虽然会觉得很苦,但也蕴藏着寂静的快乐,所以不要贪迷一时的世间情欲,而种下无穷的烦恼根。

  下面举出二十种难事:

  (一)贫穷布施难。贫穷的人,物质上都非常困乏;但是他若能在刻苦中尽力布施,纵然只是少许的奉献,福报仍是很大。

  譬如佛门中出家众穿的衣服,背后都有一块“印”,这是为了饮水思源,感念佛世时一位贫婆虔敬的供养心。

  佛陀在世时,一些国王、大臣、长者等富裕人家,经常来供养佛陀。有一次佛陀外出托钵,一位贫困的老太婆看到佛陀时,激动地跪在佛陀面前,哭得很伤心。佛陀问她有什么困难?老妇人抬头说:“佛啊!我没有遇到困难。我虽然贫穷,却活得很安心!因为我能生值佛世,与佛踩在同一块土地上,所以我很高兴。但是却也感到十分惭愧,因为我无力供养您!”

  佛陀说:“你也可以布施呀!”贫婆说道:“我身无长物,要用什么来布施呢?”佛陀说:“只要你肯发心布施,任何东西我都欢喜接受!”贫婆回头看看自己,拉拉身上的破衣服问道:“佛呀!我身上只有这件破衣服,可以吗?”佛陀回答:“可以。只要衣服上的一角,我就很欢喜了!”贫婆听后,很高兴地撕下衣角上的一块布供养佛陀,佛陀立即将那块破布搭在身上。

  佛陀回去之后,告诉阿难:“阿难!布施这块布,比布施千万匹布的功德还大,因为她已尽其所能!从今以后,每个弟子都要纪念贫婆这块布!”从此,凡是佛门弟子,衣服的背衬都右、一块“印”,以感念当年佛陀领受贫婆供养的那分“心”。如此贫穷困苦,想布施的确是困难,可是只要真诚有心,也非绝对的困难,这便是“贫中之富”的人生。

  在慈济世界里,常可看到有些清贫的人,他们深知贫穷的困苦,所以稍有能力时,也愿意帮助比他们更穷苦的人,因此十元、二十元也很乐意尽力布施,这也是为自己种福田。反观有些富有的人,要拿出财物来布施,却比较困难,因为他没有尝过贫穷的滋味;再则,布施的钱捐少了,觉得太小气,不好意思;钱捐多了,又舍不得。所以富人反而较难发心布施。这正是一种悭贪的心理,亦即所谓“富中之贫”的人。

  (二)豪贵学道难。富贵人家要学道,如同布施一样困难。因为富贵人家生活享受,无法体会贫困的苦境。有的常与达官显要为伍,纸醉金迷地应酬;如此,怎会有机会学道呢?因为他们不觉得苦、不知学道的可贵,所以财富名利未必是福,他们常常在迷情的境界中打转,因此学道较困难。

  (三)弃命必死难。一般人最重视的是生命,任他再贪爱世间的一切物质,一旦生命受到威胁,他同样会舍弃物质以求保命。所以,有些人为了身体上的享受,往往畏惧身心的劳苦而不肯学道。但是自古以来,没有听过惜命畏死的人真能长生不死,传说彭祖活到八百二十岁,但是如今何在?就算真有八百二十岁的寿命,照样有结束的一天。所以,任凭你怎么重视生命,都无法长生不死!

  学佛人要有“殉道”的精神,将生命奉献给宗教。例如:我们现在有中文佛经可研读,要感恩过去的高僧大德,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千辛万苦到印度取经,由于古时代的中、印交通非常不便,但是他们克服了“弃命必死难”的关卡,才能带回珍贵的三藏十二部经。

  有心学道的人如果太执着于身体,道业就难以成就。人生无常,我们应好好利用身体而力行、成就道业,才能趋入涅盘,慧命长生。

  (四)得睹佛经难。现代的印刷业十分发达,发心印经的人也很多,很容易可以取得经书,为什么还会“得睹佛经难”?因为佛经道理深奥、文句艰涩,不易理解,一般人往往看不懂。而且,佛经中有很多警惕世人的语句,不看则已,越看越烦恼:因为许多令人趋之若骛的事,在佛经里都明文禁止,所以有些人就干脆不看。

  还有一些人佛经看归看、听归听,却没有用心彻底地研究思考;这和没看、没听又有什么差别?所以听闻佛法之后,能好好地体解护持,甚至“得一妙法而拳拳服膺”,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五)生值佛世难。成就一尊佛,必须经过好长好长的时间。经中说自释迦牟尼佛到未来的弥勒佛,中间就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而我们现在距释迦牟尼佛离世,才二千五百多年而已!离弥勒佛下生人间还有好长好长的时间,那时我们能否与佛同世?所以说:“生值佛世难”。

  但是佛陀曾说:“若能奉持我的教法,虽离我千里亦与我同室无异,虽离我千年亦与我同世无异,若不深入研究听闻佛法,纵使与我同室,也与千里距离无异。”所以,我们若能依照佛陀遗留的教法,脚踏实地的实行,那就与佛陀在世没什么差别。

  (六)色忍欲难。物欲当前,不沉迷也难。财、色、名、食、睡,这些嗜欲是人之常情,人们不能自主地一再追求,在五欲漩涡中团团转,起惑造业,顺迷情而流转生死,说来实在很可怕。有智慧的人应该平心静气去观察,其实,世间一切欲乐在事过境迁之后,究竟能残留多少意义?歌台舞榭、一阵喧嚣娱乐之后,究竟快乐的感觉能保持多久?又如私情小爱,当时或许觉得很快乐,但是情越浓、爱越深,往往痛苦也越深。一切的埋怨、仇恨,常常是由最亲近的人所造成。所以,“小爱”能有几许喜乐呢?一切欲乐,只是过眼烟云啊!

  《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所感受的、看得到的一切,就像梦境或水上的泡影般稍纵即逝:因为纵欲过后,留下的只是如幻的印象,摸不到、也触不着。哪怕再高的地位、再大的名利,一切的快乐只不过像一场梦,也像草上的露珠一样,阳光一照射后,很快就会消失了;也像闪电般,刹那一闪就过去了,这都是“无常”。所以修学佛道者,要能忍色忍贪欲,常以“一切有为法……”等四句偈来警惕、鞭策自己。

  (七)见好不求难。人都喜欢追求好的事物,凡是他人所享受的一切美好的境界,而自己也跟着盲目地追求,这就是虚荣心的表现,而凡夫却无法自制!

  我们若能好好地静心思惟、观察,贪求物欲的心自然就能降伏。世间愚昧凡夫情不自禁,易被诱惑而随顺“爱欲”,就佛法而言却是痴迷烦恼的苦源;常比较别人住高楼大厦,随心所欲享受福乐,而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些福分呢?的确是“见好不求难”,贪求即痛苦,如能知理知足、守本分,则愚昧的贪心、虚荣心自然就会消除。

  (八)被辱不瞋难。受到屈辱而不瞋,的确是很难,一般人都有好胜心,希望自己胜过别人,这也是凡夫心。第八章提过“恶人害贤者”,贤者应该坦然不作响应,在遭人侮辱时,我们若能提起怜悯心宽恕对方,自然不会生气,不会怨憎:对方屈辱不了心宽的人。所以与人相处,若对方起瞋心无明时,不要和他针锋相对;要用宽恕的态度来处理,如此瞋心自然会平息。若和对方一般见识,瞋火延烧入心,即苦不堪言。

  (九)有势不临难。权势当前而不执取,着实也难。一般人都不甘卑微,总是要追求显赫的地位;可是在如愿之后,能够不骄傲不炫耀的人,实在不多;若是有很好的地位等着他,而他完全无意争取,这对凡夫而言,也是非常的难,这就是“有势不临难”。世间的一切五欲,就像清晨草上的露珠一般,很快就会消失了。所以,我们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心,在得意时不要忘形,要更加谨慎,才不会得罪人;进而超越财势、功名的诱引。

  (十)触事无心难。遇事能保持平常心,无挂碍、不执着,确实困难。一般凡夫,常将人我是非、得失搁在心上,导致内心无法开朗。须知事境如梦,若是过于计较是很痛苦的事。因此,我们不要将过去的事一直放在心里盘绕。内心有烦恼就无法吸收清新的妙法;因为心不专、意杂乱,真正的佛法就无法摄受铭心,所以要体悟因缘生灭,切莫触事而“心随境转”。

  (十一)广学博究难。要研读经论、彻悟义理,实非易事,佛法如大海,又深又广,有些人虽然发心修学,却不认真推究深奥的佛理,只是听经、读经,道理并未心会意解,也无法运用于人、事、物中,这和没有读过差不了多少。如何能与法理合一?必须身体力行,才能与理会合。所以说“广学博究难”,光学而不实行,只是徒劳无功。学了要实行也颇为困难,但是只要学道者“守志奉道”,自然“难亦非难”了。

  (十二)除灭我慢难。凡夫愚昧自大,当小有成就时,容易生起“我慢心”,表现出骄傲的态度,这并不是修学者应有的心态,真正的修学者要能舍离我慢心。俗话说:“稻子越饱满,稻穗垂得越低。”只有半生不熟的稻穗才会挺直不垂;同理,人学得不彻底才有我慢心。正如一畦肥沃的稻田中,若掺入稗草,就会妨害稻禾的成长。因此,“学”是要修养自己,不是要卖弄口舌,更不是为了名利。若是为“名”而学,就会生起我慢心;若为修养而学,自然能破除我慢。

  (十三)不轻未学难。佛陀曾经说过,世间有四种力量不可以轻视。一是火苗虽小,不可忽视。因为小小的火种,可以烧尽千万甲的山林,也会让都市中的高楼大厦付之一炬。所以尽管火苗很小,力量却很可怕,因此不可忽视。

  二是龙虽小,不可忽视。以前的人说龙有覆云降雨的力量,对大地万物影响至钜,所以不可忽视。

  三是王子虽小,不可忽视。在帝国时代,王位代代世袭。王子虽然幼小,长大后却能掌理一国之政,所以不可忽视小王子。

  四是沙门虽小,不可忽视。小沙弥从小就在寺院中修学佛道,长大后成为法师,可宣扬佛法、度化众生,对佛教的影响很大,因此不可轻视。

  有些人自以为学得够多了,就轻视那些初学的人,这是因为他们不知“不可忽视”的道理。现在既然知道了,便不可“倚老卖老”而加以轻视。

  (十四)心行平等难。众生皆有佛性,学佛者应等视一切众生。一般人却很难有平等心,对亲近的人即生“执着心”,特别关爱照顾,但无法以同等的爱心来对待疏远的人。

  修行就是要扩大爱心,从世情的分别中,推广到无色之爱,将所有的蠢动含灵,都视同“未来佛”般地爱惜与尊重,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若能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心行平等”。

  (十五)不说是非难。众生由于有人我的见解、好恶之心,而有是非的分别。例如:一般人都喜欢听好话,明知“巧言令色,鲜矣仁”,明知“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却偏偏不爱听忠言而喜欢被献殷勤,这就是“是非”心。

  虽然人要脱离是非很困难,但是学佛人就是要将“难”转为“不难”,若能拨开成见,化小我为大我而等视一切众生,则一切均是佛法。

  (十六)会善知识难。有人说:“名师出高徒”,真正要能成就道业,就要亲近严师,也就是善知识。但是一般人由于个人的情见在是非中,让人教不得也骂不得;对于真正能引导我们体会真道的善知识,反而“敬而远之”不愿亲近,所以说“会善知识难”。

  然而善知识果真难遇吗?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与人间,如果能时时敞开心胸、谦冲好学,缩小自己而爱护他人,那么即使是小孩的一句善言,也有很大的启示。如此,世间一切万物形态,哪一个不是我们的善知识呢?因此真正的丛林必须有道气和清规,而且要严守规律,懂得分辨是非,才能会见真正的善知识。

  (十七)见性学道难。“见性”就是会道。我们学佛,一定要学真实的实相,也就是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性。

  有很多学佛的人,大多是学在“名字相”上,只求会讲、会看,能成名就好,这样绝对无法会道。要如何才能会道呢?学佛人必定要守住一念真心;不可以有应付的心态,因为在入道之时,往往会有种种的魔障现前,所以必须抱持非成道不可的决心,才能冲过考验而真正见道。

  (十八)随化度人难。学佛,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既然已经立愿“守志奉道”,必定还要“下化众生”。因为唯有兼利他人,才是真正的佛道,所以要下化众生,必须学很多道理,也就是“权实之道”。“权”是指权巧方便的方法,也就是适合众生的根性,用各种方便的法门,引度众生进入正法;“实”是一实相、明心见性。

  因为众生有种种的心欲及困难,想要解开他的心欲,就要用种种方法来解决他的困境。

  唯有解除困境、看淡心欲,才能渐入佛法的正道;所以要利益众生,必须广学一切法门。守志奉道,并且博闻广究,才能利益、度化众生。

  (十九)睹境不动难。人心,常会随境而变化。有人说,修行要找一个非常宁静的环境才能成就。其实,并非如此;矿山中的玉石,在开采以前虽然有玉质,却因为掺杂土石而不值钱;黄金提炼前,在旷山中同样没有价值。要使玉石晶莹剔透,使金矿有价值,一定要经过一番人工的锤炼、琢磨,才能成就它的美与价值;修行也是如此,能在人群中磨练,才是上乘的修行。

  学佛一定要能达到“随化度人”的境界;否则,无法真正体会十法界的境界。“十法界”是指:佛、菩萨、辟支佛、声闻、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十种境界。“佛”的境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将爱心普施一切众生。我们若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境,这就与佛菩萨的心境相似,也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守志奉道。

  “缘觉”的境界是独善其身、心境清净,观照世间幻化的道理而体会四谛法门,也就是辟支佛的境界。“声闻”是追求觉道和教理的小乘修行者。“天人”,是指在快乐的天堂境界享福的人。另外,还有“人”的境界,能守规行善,才能生于人间。而“阿修罗”道的众生,喜欢发脾气,不能忍耐,常常嫉火、瞋火攻心。“地狱”是极为痛苦的境界,人间也有很多地狱的境界,如往医院、贫民窟走一遭,就可以看到病人、穷人身心遭受煎熬的人间地狱、饿鬼的境界,以上总称为“十法界”,这十法界的境界,我们如果不在众生中磨练、观察,是无法体会的。

  例如面对毁谤我们的人时,不要把他们当作是“恶人”,要视为“增上缘”,感谢对方有如洪炉般的对待,让我们有磨练的机会;我们要将责骂当作鼓励,把毁谤当作鞭策提醒,不可轻易发瞋而生怒,要在众生中磨练沉着的心,修养宽恕心。若能如此,任何的境界现前,都无法动摇我们的心。反之,如果时常处在没有外境干扰的环境中,就没有机会练就一心不乱的功夫。所以,要调伏自心,不要随境动心。

  (二十)善解方便难。能适当地体会方便法确实很难,因为众生的习性大多有偏执,有的执迷事相,有的迷于理论,所以不能事理圆融,易生种种烦恼,这都是不能“善解方便”的原因。但是,如能晓了方便妙法则无难不解。

  而学佛人,要如何运用善巧的方法教导他人呢?这就要先“会理”才能“用事”——要先在人事的境界中,观察体解十法界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然后在理中施展权巧方便,以符合众生的根机,使众生容易纳受。若能如此,善解方便也就不难了!

  在日常生活中,不离这二十种难;所以,我们要时时不断自我反省。若能在这“二十”种困难逆境中奋力上游,就能渐入圣贤的境界;若是随顺世情,就会顺生死而无法自拔。

  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铁块也要经过洪炉烈火的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利器;修学也是如此,唯有坚定心念、不畏艰苦,才能有所成就。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