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释义(初版)

涅槃经 | 作者:净慧法师 [投稿]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

  【狮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二】

  佛说,如果有人想见佛,应该修行佛说十二部经,并受持解说等。

  狮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一切众生无法得知佛的心相,怎么能见得到呢?

  佛说,一切众生想见佛有两个因缘。一是眼见,二是闻见。

  在世间,若有人能见佛身所行善业,等于眼见佛;若有人能见佛所有口德善业,等于眼见佛;若有人见一切众生容貌无法与佛像相比,等于眼见佛;若有人听佛音声微妙殊胜于一切众生,等于眼见佛;若有人能见佛作神通,等于眼见佛;若有人能见佛以他心通观众生,等于闻见佛。因为佛是为众生示现身,为众生而说法。若值佛住世,有缘可见佛;佛入般涅盘后,读诵、受持、解说佛说十二部经,等于见到佛。同时,众生虽身口意有恶业,见到佛像、佛经后不要生嗔恨心,才等于见闻到佛。这是眼见、闻见佛的第一种因缘。

  第二种因缘,值佛住世。见菩萨降生、舍太子位出家、参访外道仙人受无想定和有想非无想定后说不是正法、苦行六年、证菩提成道、说法等。

  这时,狮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有四种人怎么才能知道他们的心行。一是有人行的很好而心不正不实;二是有人心很好而行不正不实;三是有人心很好行也正也实;四是有人心也不好,行也不正不实。

  佛说,一是当与共住知,二是当与久处知,三是当与智慧知,四是当以观察知。知的目的是观与持戒还是破戒。然后亲近持戒,远离破戒。持戒有究竟持和不究竟持两种。

  受持禁戒,有两个因缘,一是人持戒,二是众生不为利养持戒。佛持戒无有因缘,所以为究竟戒。菩萨若被恶人伤害,保持心平气和为成就菩提的毕竟持戒,即究竟持戒。如在过去,有一只鸽子被猎师追逐,惊慌害怕,落在舍利弗的身影里还是惊惶万分,而来到佛的身影里,身心立刻安稳,惶恐即除。要知道佛毕竟持戒,身影都有这么大的威力。不究竟持戒连声闻缘觉的果位都不能证得,更不用说成佛了。我们虽不能得究竟戒,但必须持究竟戒;学佛首先要学佛持戒,然后才能修定得智慧。

  受持禁戒,又有两个因缘。一为利养,二为正法。为利养持戒,不得见佛性,不能证菩提;虽听闻到经上说有佛性和念佛的名号,等于白听白念,只种善根。为正法持戒,要知道不仅能见佛性还能证菩提,既是眼见又是闻见。

  受持禁戒,又有两个因缘。一是根深难拔,二是根浅易动。能禅行修定入空、无相、无愿三昧的为根深难拔。不能禅行修定,只求善业福报的为根浅易动。

  受持禁戒,又有两个因缘。一为自身,二为众生。为自身持戒落入善业福报;为众生持戒能见佛性,还能证菩提。

  持戒的人有两种,一是性自能持,二是须他教勒。若受戒以后,虽经无量世,始终没有忘记;但生值恶国,遇恶知识,遇恶时恶世都是邪恶之法,可是邪念邪见都被不忘失之戒同时止住,此时又无受戒之法,而又保持当初受戒时那样的持戒修行,为性自能持。若因师僧得戒,虽得戒还需要师僧教导才能持戒为须他教勒。

  持戒的人又有两种,一是声闻戒,二是菩萨戒。因为法会上没有沙弥,只有比丘,所以没说沙弥戒,但是有沙弥戒。

  从发菩提心至证菩提阶段所持是菩萨戒。从修白骨观至证得阿罗汉阶段所持是声闻戒。修白骨观是静坐观想,是禅行的初级阶段,静坐禅行是诸法门的修行基础。而现在有的四众弟子,静坐禅行不要了,见谁静坐禅行就攻击是外道。

  一本经书,一句四字洪名,受了声闻戒就是罗汉了,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了,就等着往生极乐世界了。我劝这样的人,别做梦了,醒醒吧!先替自己负一点责任吧!同时,才能替众生负责任。我知道这么说会有很多人不高兴,但是当这些人证道后,回顾因缘时,会知道今天所讲没有误你。要知道持声闻戒修行的人,不能见佛性,证菩提;而受持菩萨戒而修行的人才能见佛性,证菩提。

  狮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是怎样的因缘才能受持禁戒?

  佛说,因缘持戒为心不悔,心不悔为受乐,受乐为远离,远离为安稳,安稳为禅定,禅定为实知实见,实知实见为生死过患,知生死过患为心不贪,心不贪为得解脱,得解脱为得无上大涅盘,得大涅盘为得常乐我净,常乐我净为不生不灭,不生不灭为见佛性。所以,菩萨性自能持究竟净戒。持戒比丘虽不发愿求不悔心,不悔之心自然而得,乃至见佛性,不生不灭,自然而得,是法性自然。

  狮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持戒修行可得涅盘,可示现肉身涅盘如灯灭,怎么得常乐我净的呢?

  佛说,受持禁戒因缘是信受正法,能信受正法是亲近善友,能亲近善友是有信佛之心,能有信心是听法后理解;听法与信心两者互为因果。涅盘无因,涅盘之体是果。

  狮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涅盘无因,果是怎么来的呢?

  佛说,涅盘之体毕竟无因,因为一切诸法无我,而涅盘真实有我,涅盘之体是佛性。如珍珠上有一层灰尘,用水与布抹去灰尘,只是恢复珍珠原貌。而珍珠不是因为水与布抹去灰尘才有的,不是珍珠生成之因。珍珠比喻佛性;水与布比喻身心与佛法;灰尘比喻无明;抹去比喻修持证得的智慧;恢复珍珠原貌比喻得涅盘之体,所以涅盘无因。

  狮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见佛以及见佛性是什么意思。

  佛说,佛身有两种,一是常,二是无常。无常之身,为度一切众生方便示现之身,是看得见摸得着之身。佛常身为解脱之身,有的人能见到,有的人见不到。诸佛菩萨能见到,一切众生不能眼见,只能听闻见。众生眼见的是佛的色相,不能见到的没有色相,为解脱相。佛性也分有色与无色两种,有色为佛示现证得菩提,无色为凡夫不得见,十地菩萨见而不明了。佛性如金矿石,金矿石必定有金,但需开采、运输、冶炼等,才能得见黄金。

  狮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求佛性只能向内求不能向外求呢?

  佛说,众生佛性自不见有,外不见无;栓不住,抓不着。但又如矿石之金,确实又有。

  狮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还需要正因和缘因呢?

  佛说,正因是身有佛性。缘因是相信有佛性,依法持戒修行,才能得见佛性。只有正因,没有缘因,众生还是众生,不能见佛性。有缘因无正因,久修无果,等于虚无,还有什么佛法僧可谈。一切诸法因缘而生,又以因缘而灭。所以,见佛性必须是二者合而为一,才得成佛。

  狮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世人说,我是由八部分组成,即眼、耳、鼻、舌、身、意、第七识、第八识。那怎么去掉这八识见到佛性呢?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但不是有佛性之身都是佛身。色相不能见佛性,见佛性需要智慧之性。智慧来源修戒定增长的无量的功德。不是自心想有就有,也不是别人让你有就有。

  狮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若没有诸佛所说法,怎么得知众生有佛性呢?

  佛说,世间回答所问有三种情况。一是转答,如怎么持戒,在不明白戒相的情况下,只要照着做就行。二是默然答,如有人问自己,佛性在哪里,不回答就是回答。三是疑答,如一小孩问妈妈,我是哪里来的?妈妈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现在告诸众生皆有佛性,怎么修学属于转答,只要你照着做就行;不能把佛性拿给你看,等你修行成道后,自然就知道。

  狮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过去已灭,未来未到,怎么说等你长大后才知道呢?另外,世间人如没有儿女,就说没有儿女;而当下众生见不到佛性,怎么说众生皆有佛性呢?

  佛说,如世人种油菜籽,有人问在干什么呢?回答是将来要吃油。等油菜丰收取籽榨油,是此言不虚。按着这个道理,说未来有,是真实的。再如一人骂国王,数年后国王才知道有人骂过他,下令将其抓来拷问;骂人者说,那是过去的事儿了,我现在没有骂啊!

  国王说,你过去骂过我,我今天还在世呀!下令将骂国王者杀掉。按着这个道理,能说没有过去吗。另外,如到陶瓷厂买瓷瓶,可厂里只有泥而无有瓷瓶,人能说该厂自称陶瓷厂是妄语吗!按照这个道理,佛说众生皆有佛性是虚妄吗!

  狮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一切众生不知自有佛性,怎么得证菩提。就因为众生皆有佛性这个正因就能证得菩提吗?

  佛说,众生色身、色目障其思维心,有些看不见的物质,可借助于外力见到,如今天的显微镜观细菌。而佛性无色无相,借助外力无法见到,只能通过修持,除掉各类烦恼障碍,使佛性自我显现出来。只有这个正因才说得证菩提。

  狮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要有正因,还要有了因才能见佛性,对吗?如树长在地上由细变粗一样。

  佛说,佛性本有,不须了因;若本无佛性,了因何了。如火烧木,木先生长而后烧,因木有火性。按照这个道理,一切法本有生灭,而佛性没有生灭。

  狮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不让他一出生就知有佛性呢?

  佛说,众生由无明业牵无此因缘。众生“业缘感召万千像,一体同悲人不详。”即众生业缘不同,佛性相同。

  狮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以业缘而生,不以佛性;怎么菩萨以业缘能成佛,而众生皆有佛性却还有一阐提,还有落入三恶道的呢?一阐提的无有因果的断灭想是怎么产生的呢?菩提以什么法因缘趣向佛道?众生的佛性是不是本来没有,因发菩提心而后才有的呢?

  佛说,众生之心不是佛性,佛性有常而心无常。一阐提心无常而断善根堕入三恶道。所以,菩提心不是佛性。众生无始劫来,自造无量无边恶因缘,虽有佛性,如珍珠落入污泥之中。菩萨也有佛性,如珍珠已出污泥,光泽闪闪,成为宝用。所以,菩萨大慈大悲,广行善业而无恶业因缘,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成于佛道。众生不见佛性,是众生不愿见佛性,如水顺流而下,难以返回源头一样;不听闻佛法,不持戒修行,不发菩提心,难破坏诸因缘和合,佛性随和合流转。僧为和合相,和合有两种。一是世间和合,二为出世间和合。世间和合为声闻僧;出世间和合为菩萨僧。世间僧无常而佛性有常;出世间僧僧常佛性也常。世间和合为十二因缘,出世间和合为诸佛。

  众生皆有佛性,修持佛法有退、有不退二种。退转的人有十三种情况,一是心不信;二是不作心;三是疑心;四是吝惜身财;五是于涅盘中生大怖畏(为什么让众生永灭呢);六是心不堪忍,受不了清规戒律;七是心不调柔,不能忍辱;八是愁恼;九是不乐;十是放逸;十一是自轻己身;十二是不能控制自己心中烦恼;十三是不喜欢佛法。

  还有六种情况可坏所发菩提之心。一是吝法,知而不说;二是于众生起不善心;三是亲近恶友;四是不勤精进;五是自大骄慢;六是营务世业。还有的声闻一听菩萨要三大阿僧祇劫苦行才能成就,害怕苦行便生退心。还有五种情况退菩提心,一是喜欢外道出家,戒律轻少;二是不修大慈大悲,众生与己无关;三是好求法师过罪,自己一步笑百步;四是常乐处在生死,知有烦恼,不舍烦恼;五是不喜欢受持解说佛说十二部经。

  还有二种情况退菩提心,一是贪着五欲乐;二是不能恭敬三宝。不退转的人,一是自觉修行;二是常发菩提心;三是回向功德;四是亲近善友;五是常闻深法;六是不贪五欲之乐;七是遇苦难磨练心志;八是见同修生欢喜心;九是护持善根;十是对众生的打杀等生大慈心;十一是深自喜庆,今生听闻法音,又为我增善因缘;十二是发愿不遭恶主,不属恶王,不生恶国等;十三是多有财富;十四是不生骄慢;十五是常受持十二部经典;十六是让众生在我这里不生恶心;十七是愿作心师,不师于心;十八是身口意业不与恶交;十九是能施一切众生安乐;二十是身戒心慧不动如山;二十一是受持正法,不惜身命财;二十二是不为福业正命自活;二十三是心无邪曲;二十四是受恩常念,小恩大报;二十五是善知世中所有事艺;二十六是善解众生方俗之言;二十七是心不懈怠;二十八是话常柔软,口不宣恶;二十九是能让人和合;三十是愿世间衣食丰足,无疫病之事;三十一是众生财富自在;三十二是无世间刀兵之劫;三十三是恭敬父母师长;三十四是对怨僧生大慈心;三十五是常乐修行;三十六是不于声闻缘觉心知足;三十七是不修外道,破除邪见;三十八是得法自在,心自在;三十九是见有为法之过;四十是为度众生苦行心不生悔;四十一是常生欢喜,不生妒心;四十二乐供三宝;四十三是受戒持佛戒;四十四是忏悔业障;四十五是不作诸恶;四十六是能明了佛性;四十七是善能护持无上正法;四十八是圆满六度万行。

  佛说,菩提道中无有退悔,无始劫来不见菩萨有退悔。

  狮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菩萨为什么不退转道心?

  佛说,菩萨怜悯一切众生,修行佛的三十二相因缘,得不退菩提之心。三十二相是功德所成就。

  修行人一旦证得果位后,道心坚固;若发菩提心,往生极乐世界的期限就确定了。往生到极乐世界边地品的新发意菩萨所享天福,三界天福所不能比,何况一地以上的菩萨。所谓菩萨的苦行,在世间是化身菩萨所行,心里无苦的境界,身体有极乐世界的待遇。另外,苦行是相对极乐世界而言是苦,与众生相比是乐,与三界天人相比还是乐。一些人不明真相,心里喜欢得到菩萨的救度;又怕苦行不愿发菩提心去作菩萨,是无智慧的表现。

  菩萨行人与凡夫在境界上是不同的。一是菩萨行人对待财物看的非常淡,不义之财不会取,认为是有业报;同时,接受供养都是担业;在供养三宝时,同时种悲田。二是在持戒上,认为戒不是约束人身口意的,而是人就应该是这样,主动自觉喜欢去这么做。三是在忍辱上,受人欺辱、诋毁、谩骂等,心里感激是大善知识,帮助我去掉了业力、助长了道力、增加了慧力;世界上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会付出堕地狱的代价来帮助我。四是在精进上,世界珍贵的是时间,多一分一秒的修行时间最幸福快乐;同时,什么脏活、累活主动去做好。

  有人认为劳作是惩罚或受苦;在菩萨行人这里恰好相反,他认为是众生恩赐给我积功累德的良机。五是在禅定上,定中充满法喜,定中充满智慧,心里认为没有禅定就等于没有修行,不能静坐行于禅味中,就失去修行人的意义。六是在般若上,笑天下可笑之人,如驴牵磨;容天下难容之事,如溪水秋风。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