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名:妙法莲华经
著译者:姚秦鳩摩罗什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妙法莲华经,梵名Saddharma-pundarika sutra,略称《法华经》、《妙法华经》,姚秦鳩摩罗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收录於《大正藏》第九册,经号262。
《法华经》的起源很早,大约產生於西元前一世纪左右,但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则认為它產生於西元前二至三世纪。在《大般涅槃》、《优婆塞戒经》等大乘经典中都有提到它的名字,《大智度论》等论裡也曾引用其文,世亲甚至為它撰写了《优婆提舍》,可见它是问世很早、流传颇為广泛的大乘经典。
汉译法华经典现存有三种,除鳩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外,还有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闍那崛多与达磨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其中《正法华》最详密;《妙法华》最简约,流传亦最广,一般所诵者即為此本。
鳩摩罗什译本原是七卷二十七品,且其〈普门品〉中无重诵偈,后人将南齐法献共达摩摩提译的《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和北周闍那崛多译的《普门品偈》收入什译,构成七卷二十八品。其后又将玄奘译的《药王菩萨咒》编入,而成了现行流通本的内容。
其相关版本,迄今已发现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写本四十餘种,克、疆两地是五至九世纪的,但其数量少而残缺不全;尼、藏两地是十一至十九世纪的,数量和完整程度都较前者為佳。国际上有相当多的学者,对这些梵文写本从佛学、语言学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此外,原由尼泊尔传入而珍藏於中国西藏萨迦寺的1082年所书的梵文贝叶写本,於1983年由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製出版,全经共137页,274面,内容完整无缺,字体清晰优美,很受专家学者的重视。
从十九世纪以来,本经先后译成法文和英文,又有梵汉对照、梵文和译、改订梵本以及原文等。又曾由日帝觉和智军译成藏文,1924年河口慧海把它同梵本对照日译出版了《藏梵传译法华经》。
关於本经的註疏歷来很多,现存主要的有︰刘宋竺道生《法华经疏》二卷;梁法云《法华经义记》八卷;隋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二十卷、《妙法莲华经文句》二十卷,吉藏《法华玄论》十卷、《义疏》十二卷;唐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十卷,湛然《法华玄义释籤》二十卷、《法华文句记》三十卷;宋法照《法华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慧洪、张商英《法华经合论》七卷;元徐行善《法华经科註》八卷;明一如《法华经科註》七卷,传灯《妙法莲华经玄义辑略》一卷,智旭《法华经绘贯》一卷、《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十六卷,新罗元晓《法华宗要》一卷,德清《法华经通义》七卷,清通理《法华经指掌疏》七卷等。
一般认為本经是最重要的大乘经典,也是最优美的文学作品,想要瞭解大乘佛教的种种特质并知其优缺点的人,一定要阅读。
就经意来说,本经较少述及人间的释迦牟尼,而是说明佛陀超越其他诸神,在过去无数劫前就出现於世间,是无限高远、永远常在。其中主要思想是空无相的空性说和般若经典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则与《涅槃》相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以及陀罗尼咒密护等,可说是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其中极為突出的重点在於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是天台宗立说的主要依据。
至於全经大段分科,自古以来主张不一。隋智顗作《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立〈序品〉為序分,定〈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品〉前半為正宗分,以〈分别功德品〉后半至〈普贤劝发品〉為流通分;并判前十四品為迹门,后十四品為本门,后代学人大多依其所说。
经题中,「妙法」意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经典的洁白完美,即以莲华比喻微妙甚深的佛法,是一部以法喻為名的经典。至於各品大意如下︰
序品第一
佛在耆闍崛山,先说《无量义经》后,即入三昧现瑞,弥勒疑问,文殊述说往昔因缘本事。
方便品第二
佛从三昧而起,告诉舍利弗︰诸佛方便不可思议,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於是舍利弗三请,世尊说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眾生皆当作佛,佛法唯有一乘,说二(乘)说三(乘)只是方便,并非究竟。
譬喻品第三
佛為舍利弗受记,并宣说火宅四车譬喻,进一步说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旨意。
信解品第四
须菩提、迦栴延、摩訶迦叶、目犍连等闻佛说法,欢喜踊跃,即以长者穷子喻体现领会佛意,深信理解。
药草喻品第五
佛印可须菩提、迦栴延、摩訶迦叶、目犍连等所说,并说三草二木,以喻眾生根机有别,随其所堪而為说法。
授记品第六
佛為须菩提、迦栴延、摩訶迦叶、目犍连等四大声闻授记。
化城喻品第七
佛说往昔為大通智胜如来第十六王子,曾教与会大眾;又為说化城譬喻小法,以示方便,引入佛慧。
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富楼那、憍陈如和五百阿罗汉皆受记当来必定成佛,并说繫珠喻。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阿难、罗[侯*目]罗和学无学二千人皆得受记。
法师品第十
佛為药王菩萨说关於聆闻、随喜、受持、解说《法华》的种种功德,并说凿井喻。
见宝塔品第十一
多宝佛塔从地涌出,讚嘆释迦说《法华经》。释迦如来以神力三变净土,分身诸佛咸集,与欲同开宝塔。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迦同坐,释迦大声唱告劝持。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说如来往昔求法,事阿私仙,得闻妙法,今授提婆达多大菩提记;并说文殊入海宣扬《法华经》,龙女献珠成佛之事。
劝持品第十三
药王、大乐说等菩萨大眾以及已受记的罗汉眾等发愿奉持、广说《法华》,又為摩訶波闍波提以及耶输陀罗授记。
安乐行品第十四
文殊请问末世持经方法,佛答应当安住四法,即身(离权势等十事)、口(离说轻慢讚毁等语)、意(离嫉諂等过,修养自心)、誓愿(发愿令人住是法中,修摄自行)四安乐行,并说轮王髻珠喻。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眾多菩萨和眷属从地涌出,向多宝、释迦如来礼拜。大眾怀疑,弥勒起问。佛告诉弥勒,此菩萨眾皆是佛於娑婆所化而发心者。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佛应弥勒请问,為说久远劫来早已成佛,但為教化眾生,示现灭度;并说医王喻。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说当时与会大眾闻法受益,后世受持、读诵、书写、讲说此经,亦皆获诸功德。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佛為弥勒说随喜听受《法华经》的种种功德。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佛為常精进菩萨说关於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等五种法师功德。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佛為得大势菩萨说常不轻菩萨往昔因中的常不轻行和受持、解说《法华经》的故事。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佛於大眾前现其神力,嘱咐大眾於如来灭后,应对《法华经》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和如说修行。
嘱累品第二十二
佛以右手摩大眾顶,嘱咐受持和广宣此经。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佛因宿王华菩萨请问,而说药王菩萨往昔曾是一切眾生喜见菩萨,因闻法欢喜而燃身燃臂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并说受持《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的功德。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佛為华德菩萨说关於妙音菩萨过去供养云雷音王佛的因果,和处处现身说此经典的本事。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佛為无尽意菩萨解说观世音的名号因缘、称名作用和十四无畏、三十三应普门示现等功德。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药王、勇施等菩萨及天神等各各说咒拥护受持、讲说《法华经》者。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佛说往古净德夫人有净藏、净眼二子,此二子久修菩萨行,同化其父妙庄严王见佛。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普贤问佛︰如来灭后,如何能得《法华经》?佛说成就四法当得《法华经》,此四法是:為佛护念、植眾德本、入正定聚、发救眾生之心;普贤即发愿守护受持此经者。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妙法莲华经译文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暂无简介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讲解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善士问:请问法师,《法华经》曾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该如何理解?达照法师答:本来佛说,前面的佛讲过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大小二乘,或者声闻乘,缘觉乘叫二乘;有时候声闻乘叫小乘,缘觉乘叫二乘,菩萨乘叫大乘;有时候声闻、缘觉加起来都叫二乘,菩萨叫大乘,加起来叫三乘;有时候把人天乘加进去叫五乘。这个乘都不同的。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主要内容是,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这里提到一生所系菩萨,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大乘善根具足入正定地的菩萨,承佛慈力所加,于佛所说甚深法要,无所畏惧、不生疑惑,堪任受持。大乘善根成熟的菩萨有什么好处呢?佛所说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广东新兴人。大师出生时,有两位梵僧专程来到他的家中,为他取名“惠能”,并道出名字的寓意:“惠,以佛法惠施众生;能,能做佛事。”大师一生艰苦卓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智慧与传奇。《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大师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思
弟子发问:《六祖坛经》中讲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两处的念指啥?有啥不同?恳请师父慈悲开示。大寂法师答:意根起念,是妄念纷飞,真如自性起念,是净念相继。
《六徂坛经》也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为《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口述,大弟子法海禅师集录而成的。共分十品。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著作。本经也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
佛说一切法本无有定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因为法无定法,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是经过各种苦修等才能成道的。禅宗的祖师大德们,如达摩祖师、六祖慧能大师、黄檗、临济宗师、憨山及近代的虚云禅师等,并没有修过一般的佛法,不也都成就大道了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