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读懂楞严经

楞严经 | 作者:鸾 [投稿]

第七章 十二处虚妄

  十二处指的是六根和六尘。一般认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面对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而产生了心理世界的全部内容。那么,这十二处到底在哪里呢?这一章里,世尊从六根找到六尘,甚至找到虚空,到处都找不到这十二处的来源。所以,十二处本身也是虚妄的,本来都是如来藏。

  佛接着解释道:“阿难,为什么说十二处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见与色,两处虚妄

  “阿难。你看这园中的树林和泉池庭院,到底是这些色相产生了我们的眼见,还是我们的眼根产生了这些色相呢?

  如果是眼见产生了色相,那么虚空没有色相,就不是眼见所生。不是眼见所生,就应该看不见虚空。看不见我们怎么知道那是虚空呢!如果是色相产生了眼见,那么虚空没有色相,就不能产生眼见。没有眼见我们怎么知道那是虚空呢!

  所以,要知道,眼见与色空,都没有一定的处所,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现代的解剖学发现,我们看到色相,是因为物体的反射照到眼睛上,通过眼球的折射,在眼底的视网膜上呈相。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负责接收低分辨率的单色光,主要用于夜间的视觉;视锥细胞则负责接收高分辨率的彩色光,主要负责白天的视觉。它们把光转化成电信号,通过神经节细胞把神经信息进行编码,产生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的视神经中枢,形成视觉。

  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神经冲动传递的过程: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上,有供粒子通过的通道。通常这些通道是关闭的。受到刺激后,这些通道就会张开。细胞膜内外液体中的离子,通过张开的通道发生流动,从而导致细胞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这个电位差被称作“动作电位”。一个点的电位变化,会带动周围细胞的电位都发生变化。周围细胞再使它们临近的细胞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就这样一步一步地传递开来,这就是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

  可见,视觉的形成,就只跟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来自色相物质的反射光,一个是体内与之呼应的神经冲动。那么,视觉到底是反射光呢,还是神经冲动呢?

  如果是反射光,那么,同样的光照到门窗上,门窗是不是就有了视觉呢?门窗有了视觉,门窗就不是门窗了;门窗没有视觉,就说明视觉不是反射光。

  如果是神经冲动,那么,同样的神经冲动在体内所有的神经中发生,怎么会单单只是视觉中枢的产生视觉呢!如果说神经冲动就是视觉,那么体内所有的神经,就都应该有视觉。这样一来,全身就都成眼睛了,人体就杂乱了。

  不是光,也不是神经冲动,视觉还能是什么呢?找不到这个视觉,所以,说光和神经冲动产生视觉,终究是虚妄的。

  听与声,两处虚妄

  佛陀继续说:“阿难。你再听这祈陀园中,用斋前敲鼓,集会时撞钟,钟鼓的音声,前后相续。你说,是声音跑到耳朵里来呢,还是耳朵到声音那去?

  如果是声音到耳朵里,好比我去室罗筏城乞食,那么在祇陀林就不会有我。声音也是一样,如果来到阿难的耳朵里,那么目健连、大迦叶就应该听不到。更何况一千二百五十位沙门,一听到钟声,就都来用斋。

  如果说是耳朵跑到声音那儿去,好比我回到祇陀林中,那么室罗城就没有我了。同样道理,你听到鼓声,耳朵就已经跑到击鼓的地方去了,钟声就应该听不到。更何况其他种种声响,如果耳朵不过去,也应该听不到。

  所以,要知道,听和声,都没有一定的所在。所以听与声,两处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二千年前的人,不知道声音传播的原理。这是世尊按着当时人们的知识水平来讲的。

  现在我们都知道,声音的传播,是因为物体发生震动,在分子间作用力的带动下,使周围空气的分子产生同频率的震动。这个震动是以震源为中心,以每秒340米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同时传播的,就像水波那样一层层荡漾开去。所以,同一个声音,四面八方所有的人都可以听到。

  震动经过耳廓的收集,通过外耳道,引起耳膜的震动。耳膜连接着听骨链,由听骨链把这个震动传递到内耳的耳蜗中。耳蜗的形状像一个海螺,里面充满了淋巴液。淋巴液发生同频率的共振后,使耳蜗壁上毛细胞和盖膜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刺激毛细胞产生电位差。由电位差形成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系统传入大脑皮层的颞叶听觉中枢,于是便产生了听觉。

  尽管经历了复杂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听觉的形成,最终也就决定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由空气震动形成的声波,一个是由电位差形成的神经冲动。

  那么,听到底是声波呢,还是神经冲动呢?

  如果是声波,那么同样的声波,同时传递给了周围所有的物质。花草树木,亭台楼阁都受到了声波的刺激。如果说声波就是听觉,那么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就都有了听觉。这样一来,世界就杂乱了。

  如果说是神经冲动,那么同样的动作电位,此起彼伏地在体内所有的神经上传递,形成了同样的神经冲动。这样一来,全身就都产生了听觉。怎么会单单只有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呢!

  不是声波和也不是神经冲动,所以声音和听觉也终究是虚妄的。

  香与闻,两处虚妄

  “阿难,你闻到这炉中的檀香了吧!这种香如果烧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之内都能闻到。你说,这种香味,是旃檀木生的,还是你的鼻子生的,还是凭空所生呢?

  阿难。如果是鼻子所生,鼻子又不是旃檀,怎么会有旃檀的香气呢!而且,既然说是闻到香气,鼻子吸入的才叫闻,鼻子产生的,怎么能叫闻呢!

  如果是生于虚空,虚空一直存在,这种香也应该一直存在,为什么一定要烧这旃檀木才能闻到香味呢!

  如果是旃檀木所生,檀木燃烧后变成烟,鼻子因为接触到烟才闻到香气。而香烟升空后,并没有飘散多远。何以四十里之内的人,都能闻到香味呢?

  所以要知道,香与闻,都没有一定的处所,所以香和闻,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科学研究发现,我们之所以能闻到气味,是因为气味物质的颗粒粘着在嗅觉细胞上,引起细胞膜中的G蛋白产生变化,从而形成环磷酸腺苷。环磷酸腺苷能激活离子通道,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形成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以电脉冲的形式传送到嗅球。嗅球中有2000多个球囊。在这里,来自同一细胞的信息被汇集到同类的球囊中,然后由球囊激活僧帽细胞。每个僧帽细胞只由一个球囊激活。这样,表达特定味道的信息能得以维持。最后,由僧帽细胞,通过神经系统,把味觉信息传递到大脑皮质特定的区域,最终形成嗅觉。

  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嗅到底是气味呢,还是神经冲动呢?

  如果说是气味,那么同样的气味,飘散到你鼻孔的同时,也飘到了你的衣服上,头发上和皮肤上。如果说嗅觉是气味产生的,那么衣服、头发和皮肤也都有嗅觉了吗?这当然不可能。

  如果说是神经冲动产生的,那么,同样的神经冲动,发生在身体所有的神经上,难道全身就都有嗅觉了吗?如果全身都成了鼻子,身体还是身体了吗?

  所以外界的气味和自身的嗅觉,终究是虚妄的。

  尝与味,两处虚妄

  “阿难。你常在早上和中午,随大众外出行乞。有时会遇到酥酪、醍醐这些上等的美味。你说,这些味道,是生于空中,还是生于舌头,还是在食物中产生的?

  阿难。如果是舌头产生的,你的口中只有一个舌头。当你吃酥的时候,舌头变成酥的味道,再吃石蜜,舌头就不应该有变化。如果没变化,还是酥的味道,那你怎么能知道石蜜的味道呢!如果说,再吃石蜜就变成石蜜的味道了,一个舌头又怎么能有多个味道呢!

  如果是食物产生的,食物又没有感知,怎么能知道自己的味道呢!而且食物如果知道了,那是食物的感知,又怎么会成为你的味觉呢!

  如果是虚空产生的,那虚空就有味道了。你尝尝虚空,到底是什么味道?如果是咸味,虚空周遍,咸到你的舌头,也应该咸到你的脸。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人,就跟海里的鱼一样了。而且,虚空常在,咸味就应该常在,这样又怎么能知道有淡呢!不知道有淡,就不会懂得咸。这样一无所知,又怎么能叫味觉呢!

  所以,要知道,舌与尝,都没有一定的处所。尝与味二者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现在一般认为,我们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味道,有甜、咸、苦、酸和鲜五种,其他味道是由这五种味道合成的。感受味觉的器官叫味蕾。它主要分布在舌头表面的乳头中,外面有一层盖细胞,里面是细长的味觉细胞。这些味觉细胞的上端与呈味物质接触,下端与神经纤维相连。每个味蕾都有一个味孔。呈味物质溶解后,从味孔进入味蕾,刺激味觉细胞。咸和酸靠电位变化引起神经冲动;甜、苦和鲜用化学反应引起神经冲动。最后,由神经系统把这些冲动传递到大脑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同样的,味觉也是由呈味物质,经过一系列的作用,最终产生神经冲动形成的。

  那么味到底是呈味物质呢,还是因为神经冲动呢?

  如果说是呈味物质的溶化而产生味觉。那么同样的物质,溶化在水里,水就有味觉了吗?溶化在石头上,石头也有了味觉?这显然说不通。

  如果说是神经冲动产生了味觉,全身的神经,都可以产生神经冲动,那么全身就都有味觉了?我们吃了一块糖,难道脚上也有甜味?这不是无稽之谈吗!

  所以外界的味道和自身的味觉,终究是虚妄的。

  触与身,两处虚妄

  “阿难。我令你们每天三摩其头,提醒自己‘守口摄意身无犯,莫恼一切诸有情。’阿难,感知这个触觉的主体,是手还是头呢?

  如果是手,为什么头也有感觉;如果是头,为什么手又有感觉。如果手和头,都是触觉的感知主体,那么阿难,你就应该有两个阿难了。如果手和头,是同一个触觉。那么手和头就应该是一体的。既然是一体,那就无所谓‘触’了。

  所以,身和触,都没有一定的处所。二者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皮肤内感受触觉的器官是触觉小体。触觉小体呈卵形,小体内有许多横列的扁平细胞。神经纤维的轴突分成细枝,盘绕在扁平细胞间。皮肤受到外界的接触、挤压、冷热等刺激后,在触觉小体内产生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的层层传递,最后到达大脑,形成听觉。

  那么,触到底是刺激呢,还是神经冲动呢?

  如果是刺激,同样的刺激,在其他物质上一样发生。你去推门,你受到了门的压力,门也一样受到了你的压力,那么门也有触觉吗?门若有触觉,就不是门了。

  如果是神经冲动,同样的神经冲动,发生在身体所有的神经上,难道你推一下门,后背也能感到门的压力吗?

  所以,外界的刺激和自身的感受,终究是虚妄的。

  意与心,两处虚妄

  “阿难。你的意识之中,常有或善或恶,或者非善非恶的思维。这些思维,是心本身的呢,还是离开心之外,别有处所呢?

  如果就是心本身,那么思维就不是外尘,不是心所反映的,怎么会有个独立的所在呢!

  如果离开心以外,还有一个处所,那么,这个心外的思维,是有知呢,还是无知呢?如果有知,那就是心了。不是你的心,也不是外尘,自然就是他人的心了。因为如果还是你的心,又怎么会在你之外,而不与你合一呢!如果无知,那么,它既不是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又不是虚空,它到底在哪里呢?不能说,这人世间,还有虚空之外吧!

  而心本身并不是外尘,又怎么会有个处所呢!

  所以,要知道,思维和心,都没有一定的所在。意识和思维,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现在认为,意识和思维,是脑的产物。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每一个神经元通常拥有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突触与其他神经元联结。突触的联结型式是复杂多样的,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以电的和化学的方式形成神经冲动,相互传递信息。整个脑就是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系统。

  尽管拥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但是,大脑完成意识和思维的活动,最终也是通过神经冲动。

  如果说,意识和思维就是神经冲动。那么同样的神经冲动,发生在体内所有的神经上,难道说全身就都能思考了吗?难道我们能用脚来想问题?

  所以说,意识和思维,都是虚妄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