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此经的译者般剌蜜帝大师,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义。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不断。
诸佛最深最广最大最尊之大定也,楞严大定出生一切诸佛,能演化无量禅定,一切禅定皆由楞严大定所生出,此楞严大定唯佛所证所得,三乘二乘人未得未证此大定,六道众生更沾不上边缘,唯佛独有也。楞严咒者,乃出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之第七卷经文内,又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经。
楞严之行门与禅密问题 即诸法而通法性 即定刺而成性定 以律仪清净为基楚 以密咒诵持为扶助 楞严经中最主要的,即是楞严之行门。阿难遭摩登伽之难,蒙佛说咒度脱。本经第七卷上,阿难复请佛说咒。佛说咒时,顶上放光,光中现佛。因咒之持诵功德,古今来不少入以楞严
《楞严经》,佛告阿难:十方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于太虚里。佛与阿难七处征心,七问七答,尽破其妄,而后渐显妙明真心,令其廓然大悟。可谓深切著明矣。 [按]心字既已含糊,则存字亦欠确切。如必欲言之,将错就错,且以未尝虐民及救人之难等,为帝君之存心。仰而法之
缘余年二十四,听讲斯经(指《楞严经》——金刚慧剑按),愧学识之浅陋,感注疏之繁多,用心过度,致患血疾。乃于佛前发愿,仰叩慈光冥护,顿令恶疾速愈,更求得悟,寂常心性,真实圆通,宏扬是经,著述讲义,用报佛恩,藉酬私愿。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一句佛名具有不可思议神力,能治一切烦恼心病,每当逆境之来,心生烦恼,遂即经行念佛,四步一声佛号,循环往复,念之数匝,渐觉心地清凉,热恼自息。有时事多心扰,更深不能成寐,亦专称佛号,历时少顷,即
简单地说就是古人讲的“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偏重在体性,偏重在空性。虽然我们讲真如是不变性跟随缘性,但是《楞严经》它偏重在那个清净的本体,偏重在从假入空这一部分,让我们找到我们的本性,所谓的明心见性,所谓的开悟,对于广修六度在本经当中讲得很少。
居士问:是否只有念《妙法莲花经》《楞严经》才能成佛?念其他经都是白念,成不了佛?敬请师父慈悲开示,南无阿弥陀佛。一如法师开示:现在有些人说一定要诵《妙法莲花经》《楞严经》才能成佛,如果不诵这两部经典,诵其他的经典就成不了佛,这个观点也是不对的。
楞严修证玄谈 反闻也好,反见也好,做的都是回光反照的功夫。既能如此,还要加强反观。直到疑虑断,生死灭,心安寂,自他浑然一体。此时才能于一切法毕竟坚固生决定信心,称为初住法忍。这时再看世间生灭,凡所有相都是第一义谛。 理观是根本,理观到究竟处,无事不是
十种地狱《楞严》说 对地狱的描述在经典里面有很多,但是从原理上的描述莫过于《楞严经》中下面这段文字了。《楞严经》以十种原因把我们对地狱的感受描述了出来,同时,从六种结果的层面来描述地狱的状况。我们来看下面《楞严经》中描述地狱的文字。 “一者。淫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楞严经》 此嘱阿难转教末世。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者,以淫欲是生死根本,为修楞严大定之怨贼,是故,不唯身不行淫事,且
舍利弗尊者的特色是智慧第一,《阿含经》上说:「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最为第一。」他能够决断种种的疑惑,在经典上说舍利弗尊者曾经有一段事情叫做“寄辩母口”。寄辩母口”是什么意思?说是舍利弗的母亲经常跟他的弟弟辩论,他弟弟的智慧很高
为什么要研究《楞严经》? 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必须把过去凡夫的世界,提升到圣人的世界─【转凡成圣】。它的一个关键点就在【首楞严王三昧】:看你遇到事情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开始回光返照─把心带回家!
末法行人,如我们者,比魔外的本领也比不上。《楞严经》说:色阴尽者,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忽于半夜,在暗室中,见种种
惟贤法师答:如何理解《道德经》之第一章中讲到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
虚云禅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无数磨难,自云: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历尽九磨十难,了
首先我们讲讲轮回的是什么?佛陀在《楞严经》里面有讲我们的世界是怎么出来的: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回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就像我们现在眼睛盯
我要提醒大家:修行人,你的心住在什么地方,对你会有很大的影响; 你住在五阴再来调伏五阴,你就不是它的对手了,你就很难修行了。 你看有些人修行了几十年,没什么进步,方法错误! 所谓诸法因缘
(佛陀宣说楞严神咒后,开示阿难尊者) 阿难!当知是呪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
虚云和尚在北京广济寺浴佛(1952年,虚云和尚113岁)修行首重见地。确立圆满的见地,是修行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如果方向错了或出了偏差,后续的修行一定会遇到不少障碍。不过,要确立圆满的见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却很不容易。
大佛顶首楞严经戒杀断肉清净明诲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
大佛顶首楞严经戒食五辛修行渐次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
1 毁谤出家,轻蔑持戒: 常言: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我已经开悟证果,何劳持戒?我是持而不持,不持而持。说得谬论连篇。《楞严经》云: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受阴魔第九〕于是,弟子与师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2 赞叹
印光大师开示: 楞严一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为持名念佛,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所示二十五圆通,除势至圆通,正属持名,兼余三种念佛之外,余者总为念实相佛法门。以至七趣因果,四圣阶位,五阴魔境,无非显示于实相理,顺背迷悟之所以耳。 如是念实相佛
楞严经知见无见一语。至为要妙。总摄一切诸要妙句。以其即是见犹离见也。华屋之门也。狂心顿歇也。不取无非幻也。闻复翳根除也。归无所得也。灭妄名真也。全修在性也。觅心了不可得也。心空及第归也。子转身而就父也。臣退位以朝君也。父子投机也。君臣道合也。以少方便疾
经题 劈破虚空露一机。未开口处示全题。可怜眼底无珠者。误认经前廿字题。 顶门突出破沙盆。的的无门是法门。怪杀瞿昙机不密。晴空迸作一条痕。 证信序 法王法要岂轻宣。满座知音道有传。话到点头侧耳处。祇园一会尚俨然。 发起序 道力何堪不自量。等慈妄拟堕淫房。定门纵使重重启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 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唐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有一次,茗公上人去普陀山讲《楞严经》,用过斋饭后,叫来弟子觉真法师,说道:明天,你讲!事出突然,法师深感无从下手,晚上苦思不得,却有人叫门请教佛法,于是便灵机一动,在第二天借题发挥起来;接着天天都有类似的机缘,直到讲经结束。这是一段觉真法师讲过几次的借
《楞严经》一名《大佛顶首楞严经》。《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10卷,唐般刺密帝译,大正藏第19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首楞严”是佛所证得的“三昧”三摩提,即将心定于一处的禅定状态。本
有一位月光童子,他在久远劫前曾经跟随水天佛修习水观,以进入正定三昧。月光童子先观照自己身中的水性,从涕泪唾液,一直到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这些在身内循环往复的水,性质都是一样的。然后知道了身体内部的水性与世界内外所有的水分。甚至香水大海等等都没有差别。逐渐地,月光童子成就了水观,能使身水融化为一,但还没有达到无身空性
八载寒窗读楞严 佛法这件事情,看起来似很难,如果念头正,心里专一,把一切执着看得开放的下,也不很难,只要你有诚心能长久的去行。 刘文化看《楞严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往往整宿整宿的在佛前求,果然他得一种灵验。
作者:danniel217 看着档案柜的文章,突然心学来潮想发表文章,依自己的经验 和各位同学分享。
《楞严经》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其盛名先至。因在隋朝(581—617年)时,有位梵僧见智者大师(天台宗的创始人)所立三观,便谓与天竺之《楞严经》意旨极相符合,于是智者即日日向西遥拜,祈求此经能早日传来中国,不料一拜便是十八年,始终无缘得遇。一百多年后,此经终于在唐朝时传人中国。
《楞严经》漫谈 曾琦云 前面两章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强调了禅修中渐修的作用,为神秀的历史地位作了新的评价,同时也推荐了慧能南宗石头禅法,因为石头禅居于中道,既有慧能的特点,又调和了诸家,对于禅修来说有指导性的意义。
论《楞严经》的真伪之争、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楞严经》在中国佛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自从唐代中叶译出之后,此经就被一部分佛教学者怀疑为伪经,至近现代,疑伪之论更是喧嚣尘上。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此经一经译出便得到了佛教界的广泛注意。自宋以后,
“楞严”是经名,今由楞严寺发起讲经,故讲楞严大意。本人初出家时,读诵楞严经,颇有启发。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民九、在湖北演讲,编成楞严研究。楞严经对于本人自身修学上,亦有因缘。故今讲大意,殊觉深切有味。 …… 一切众生,无始迷惑颠倒,今以佛之觉法开示,使众生闻而悟入。在此世界应化现身,为开示众生故
问曰:本经自度震旦,说之者已无虑百师,今造摄论意何所为?且了义教有多经论,曷不择之大藏,开所未开,乃独取义已大明之本经,增枝业之辞乎?答曰:略有六意造此摄论:尝考诸师说本经者,多列文逐句以疏解(诸解皆是),或断章取义以发明(若中峰或问、云栖摸象等),今欲用悬判简要之辞,摄全经周圆之义,令但闻略说者总持无遗,一也。诸
‘大佛顶首楞严经研究’部分,文中论曰的部分系‘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内容。一、明本经在佛藏中之相对位置:案曰:往常讲经之式,都以悬论一经纲要、广解经题,继之科释文义,编为次第。兹以纲要,经文自明,先事空述,转厌繁仍。本经五题,亦见经文;结集者撮录之略题,亦无于文前先释之必要。故今直从经文为研究之起点。然与同人研究本经,
楞严经悬镜 憨山 侍者福善日錄 門人通炯編輯 嶺南弟子劉起相重較 原夫首楞嚴經者。乃諸佛之秘藏。修行之妙門。迷悟之根源。真妄之大本。而其所談。直指一昧清淨如來藏真心為體。蓋此心體。本自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平等如如。絕諸名相。聖凡一際。生佛等同。迷之則生死無端。
慧思的禅观思想与《首楞严》三昧 陈英善 提要 本文主旨在於探讨南岳慧思之禅观思想,从慧思诸论著中所论述的禅观,不论从一念无明心入手,或就息、心、身入观,乃至就诸法本寂而观,无非在於观诸法实相无生无灭。因此,可言慧思的禅观即是实相观法。而此实相观法即是以金刚智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楞严经与中国宗派 李治华 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 提要 本文论述《楞严经》与中国宗派的关涉,包括佛教的禅、天台、华严、净土、密、律、三论等宗及教外的儒、道两家,而此经得为中国佛教诸宗统一的绝佳理论与代表性经典。 关键词: 1 楞严经 2 佛教宗派 3 儒家 4 道家 5 诸宗统
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试析《楞严经》的三种相续 果利 闽南佛学 世间是五彩缤纷、花花绿绿的,而人生也是千变万化、高深莫测的。在这个大肘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可以使凡百瞠废。因此,事事都须
略论《楞严经》的修与证 方兴 闽南佛学 一、解开千古行者不能成佛之谜 自从释迦牟尼应世二千多年以来,修行的人,千千万万,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能成佛?这个千古之谜不知困惑了多少行人。有人认为菩
《楞严经》四种明诲之我见 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以下简称《楞严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在北传佛教当中流传最为广泛,是汉族地区最受欢迎的一部佛法宝藏。虽然《楞严经》自从唐代被翻译成汉
浅谈《楞严经》中三种相续对人类的现实意义 编辑:释利度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现实世间形形色色的物质形器究竟从何而来?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无论是科学、哲学和宗教都在寻求宇宙人生的真
《楞严经》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举要 一、问题的提出 《大佛顶首楞严经》(以下简称《楞严经》)既是汉传佛教当中比较重要,又是流传范围最为广泛,影响深远的一部经典。曾经对汉传佛教的历史、思想理论、修
试析《楞严经》的二种根本 果利 闽南佛学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开口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正是说明了一切众生皆有无始菩提涅
在《楞严经》里共有二十五圆通。二十五圆通即是告诉我们二十五种修行的方法,依据这二十五种方法修行都可以得到解脱、成就圣道。这二十五种法门是依据什么而修的呢?二十五个法门当中的「耳根圆通」,就是所谓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为什么文殊菩萨会特别的赞叹耳根法门呢?
《楞严经》见性思想探微 编辑:释常海 来源:闽南佛学 一、见性及其性质 见性一词在中国佛教整个思想体系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自从见性概念被中国的祖师大德,从浩瀚的佛教经典
圆瑛大师和《楞严经》 妙年 大师晚年号楞严座主,他对《大佛顶首楞严经》的研究阐发在近代罕有人匹。《楞严经》为中国大乘佛教重要经典,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其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
可以预约的正觉道场——《楞严经·清净明诲章》蠡测 释宏济 一、前言 在佛教经典当中,所有的经典都很重要,而《楞严经》尤为重要,经云: 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逐渐而灭[1]由此可见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续法法师著 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
《楞严经》与我思,故我在 阿难之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楞严经》中,如来七次破了阿难所指出的妄心之后,屈指成耀人心目的光明拳,问阿难: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阿难回答:如来现今徵心
一、殊胜地位。汉传佛教寺院早课的第一课即是诵持该经的核心“楞严咒”,教相上圆摄“显、密、性、相”,宗派上横跨“禅、净、密、律”,说法上破立均等、理事兼容,被誉为“佛教修行大全”、“破魔大全”、浓缩大藏经的“小藏经”、佛教正法住世的标志和象征,也是佛法开始隐没的首部佛经。古人诗赞:“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 姚秦三藏 鸠摩罗什 译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
“妙高山顶,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颠,诸祖略容会话。”虚云和尚116岁那年的许多开示,指示用功途径,行门法要,言言亲切,句句指归,和盘托出。其中对于以《楞严经》为善知识,最是无私教诲。1955年8月的一个开示最后说:“希望同参们,无论老少常读《楞严经》。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如闻世尊说法,就和阿难作同修。”
作为真正的佛弟子,当以护持《楞严经》为己任 最近看了《佛说法灭尽经》,里面讲了末法时代,妖魔若灭世,必先灭佛法;若要灭佛法,必先灭楞严。末学深以为然。楞严经作为一部佛教大经,其语言之精辟,义
楞严经之殊胜 1 说法殊胜 凡是读过《楞严经》的人,都知道本经的发起因缘,是阿难尊者,示现堕落淫室,备受摩登伽女的困扰,将毁戒体,心念如来大慈,能不 救我?当时正在王宫接受波斯匿王供养的释
《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或《大佛顶首楞严经》,是唐朝中叶译出的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
楞严经五十阴魔出自《楞严经》,是五蕴所生的五十种阴魔的境界。经中对每一蕴讲了十种境界,所以共五十种。每一种境界中,都指出了该修行人所经历过的心理上的现象,及引起该种现象之原因。也指出了该修行人由
像季已还。道术既裂。明心之士。妄认缘尘为物所转。义学之徒。虚骄多闻不全道力。奇才茂器。皆流为蒸砂迷客说食饥夫。首楞严王。悬知其然。诞敷秘典。力救倒妄。淘汰启迪。谆谆之慈靡所不至。而末世初机罕能究尽。温陵环师。一生掩关。与世异好。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仉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楞严经》全文只含正文共六万二千一百五十六字。《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
《楞严》有何不可研究。但须以净土为主。则一切经,皆发明净土利益之经也。楞严开首徵心如此之难,则知末世众生,犹欲以禅了事者,其为自误误人也,大矣。而况廿五圆通,列势至于观音之前,其主持净土也,大矣。其发明五阴魔境处,破色受二阴之人,尚有著魔之事。足见自力了生死之难,佛力了生死之易。能如是研究,则其利大矣。凡研究时,必
重刻大佛顶经玄文序 性相二宗。犹波之与水。从来不可分隔。而其流弊也。甚至分河饮水。此岂文殊弥勒之过。亦岂马鸣护法之旨哉。谓真如受熏。譬如劫火洞然。虚空安得独冷。谓真如不受熏。譬如劫火洞然时。
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首楞严》一经,说在《法华》之后,实为佛法堂奥。昔智者判教时,此经未来支那,故唯以《法华》、《涅盘》为后味①。若令一见,必广有疏释,且判属醍醐无疑矣。奈四依大士②已
序说 1、楞严真伪说之由来 近世纪来,中外的学者们,对于“楞严经”是否确自梵本译出?或视得伪作,成为一个争辩的问题。有人说:‘六朝隋唐之间的投机份子,东拼西凑,利用佛家的术语,杂以周秦诸子的论调,写成“楞严”一经,以喜误国人’。近代文豪如梁任公,在其著
此章邻观音章。不于七大空大之后者。实以观音势至同为弥陀上首。其法皆合末世又皆易修。使娑婆末世众生不修彼则修此。文殊虽有念性元生灭之拣。亦拣其向外之妄念耳。若如观音反闻闻自性。而以始觉智念自性弥陀。则所用之根异。观念根性无以异也。唯全仗自力与兼仗他力稍异。有自有力无力之明者自可拣择。无劳赘述。若就魔境观察。此章必无如彼之多。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 —道源长老民国六十六年十月讲于志莲精舍— 施旺坤敬记 一、总释名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 今天要跟诸位讲的是《普贤行愿品》,这一品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先把《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题解释一下。 「大方广」,是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 (二○一一年修订版) —道源长老民国六十年讲于台北志莲精舍— 施旺坤敬记 悬谈 这次要讲的这部经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在未讲这部经之前,先跟诸位谈谈为什么要讲这部经?志莲精舍是宏扬净土宗的道场,大家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玄要旨 湛山倓虚大师著 叙 释迦文佛于法华会上,自述伽陀,尝谓「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盖诸佛出世本怀,务欲以佛知佛见,普度众生,奈众生无始染着,没在苦海,不得不以三乘之法,先调伏之。于中为阿难说楞严,为舍利弗须菩提说般若,皆示究竟佛知佛见,最后自说法华,畅达本怀,岂非欲令众生普入如来种智藏海哉。 湛山大师乘愿再来,未出家前,已精究楞严,出家后,从天台圆教发明心地,大开圆解。得圆解已,深体释尊之旨,独居深念,云何能以世人易晓通俗语
倓虚大师讲故事3:楞严经的灵验 --- 摘自《影尘回忆录》 湛山倓虚大师门人大光记 刘文化看楞严经看的像入了魔一样,往往整宿整宿的在佛前求,果然他得一种灵验! 有一天他在药铺里看楞严经,他的对面棹上坐着一位给药铺里管帐的先生,姓黄叫黄聘之。他两个人相距很
楞严经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成经,弘传于印度,竟因年久失传,唯独龙宫藏有此经。后来,有一位龙胜菩萨,到龙宫说法,发现此经,文义俱妙,细读之下,叹为希有,默诵于心;离开龙宫后,录呈国王,王视为国宝,藏于国库,不准流传他国。
《楞严经》的缘起 佛陀及弟子居住在舍卫城时,城里有一位摩登伽女钵吉蒂(摩登伽女是印度女性贱民之通称)。因身份低下,钵吉蒂总找不到如意郎君。有一回,钵吉蒂正在担水,阿难托钵向她乞水。她一见这位英
我要提醒大家:修行人,你的心住在什么地方,对你会有很大的影响; 你住在五阴再来调伏五阴,你就不是它的对手了,你就很难修行了。 你看有些人修行了几十年,没什么进步,方法错误! 所谓诸法因缘生,你掌握一个解脱的因缘,它当然是往解脱道走。 所以这个根本问题,你
但是佛陀讲到后文的三卷半,(从第三卷半到第七卷)的修行篇,佛陀口气就不同了! 前面三卷半是以对比的方式,分析真妄是不同的,有真就不准有妄,有妄就不能有真;但是佛陀讲到二十五圆通的时候,佛陀就把真、妄的思想,以一种圆融的方式来开显——真妄不二。 五阴的妄
佛陀在《楞严经》中下面这段开示,是从我们的六根出发,来讲解人类如何感受到地狱的痛苦的。《楞严经》中很明确地指出:“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六识即眼识为见,耳识为闻,鼻识为嗅,舌识为味,身识为触,意识为思。我们来看《楞严经》中的经文:
《楞严经》阅后札记 楞严经者,佛为值休夏之时自咨之日,阿难示堕淫室之缘起也。如来从体起用,舒百宝光宣说神咒,因阿难当初出家由见佛相好,心生爱乐,这时如来问其心目所在,故七处征心也。阿难虽证初果,但不知真实处,执心在内至无所著,认妄为真,佛欲破其妄识,先
我们打佛七,是希望在七天内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所谓「一历耳根,永留道种」,我们念一句佛号,就会在八识田中植下种子。希望在座每一位都能在这七天内好好地念佛,而且坚持不断,到年底时能有所成就。我们都知道,爱欲是生死的根本,三业清净是涅槃的根本,然而如何才能脱离爱欲,到达清净的彼岸呢?相信大家都曾经听过,所谓「开悟楞严,成佛法华」
【编发说明】本文是2009年6月在新加坡法华寺楞严法会上《楞严讲座》中第一讲《〈首楞严经>把脉》中的第三节。今发于此,供法会诸位菩萨参考,并请方家教正。
南怀瑾先生:《楞严经》五十种阴魔(节录) 第七章 修习佛法定慧中的错误和歧路(一) 性空正觉的基本认识 佛说:“一切众生灵妙光明的自性本觉真心,本来是圆满的。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众生们因为迷此真理,才有变相作用的妄心,发生痴迷与贪爱。生了痴爱以后,就普遍地遮障了自性本觉的光明。于是自性真空,迷妄变化不息,形成世界万有形形色色种种的存在。所以这十方世界之内,所有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凡是未得到无漏果的人,都是痴迷于顽固性的妄想而生存成长。应当知道:《虚空生汝心内,(自性本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 言 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 "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座的每一位大居士。
观世音菩萨于“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对我们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楞严经》色阴十禅境探究 荆三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 摘 要:《楞严经》色阴十禅境是在详尽讨论了大乘心性学说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在修证止、观时的心理特征,被称为十禅境。由于境由妄起,故又称十魔境。色阴十境是修定者在实验亲证时的心理机制,表现出联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今译浅解 唐天竺般剌密谛大师原译 民国菩萨戒优婆塞毛凌云今译 (浅解)经名仍照原译。楞严经,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的简称。首楞严,是大定的总名,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的一章,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第二十四,
楞严经十番显见纲要 大佛顶是性法,是如来了义修证的密因。首楞严是修法,是菩萨万行所依的一切事究竟坚固的自性大定。此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阿难示堕淫室,文殊奉佛持咒往护,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以此为缘,从而开启了楞严的大教。
楞严经中所描述的五十种阴魔 紫虚居士 一 楞严经第九卷有详细描述禅定中的五十种魔相,在本文中,我们仅把这五十种禅定中妄起的心念与产生的魔相,做如下简要的说明,详细情形请参考紫虚居士所注释的楞
佛教对宇宙及其中诸现象的描述大多在小乘经典,如阿含经之中,大乘经典在华严经中亦有一些,其他的经典较少描述,主要原因是大乘行者认为对物质世界之了解并无助于「开悟见性」,且「诸法唯心造」,大乘佛教
一、痴的来源 众生原本处于「理佛」的状态,这是法身或空如来藏,它具有世、出世间一切法(含众生与佛)的智种子,是一切法的「体性」。理佛不会自行「起用」,但当「无始无明」遮覆理佛时,理佛就起用而妄
一、摘要 很多佛教人士只认同佛法中的「空性」与「虚妄有」,却不能深信「不可思议有」。 笔者认为若不能深信佛法中的「不可思议有」,则此种人尚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徒,其修行也难以达到高度的成就。
《楞严经》是禅宗正依经典,以自力修行为根本,其修学过程有五十种阴魔。为防修行被邪魔外道干扰,而特说楞严咒,求神咒加持。楞严咒比较长,超过《阿弥陀经》,称为咒中之王。佛门常规寺院早课即以楞严咒、十小咒为主,所以很多居士都按寺院早课来念楞严咒。宣化上人修学禅宗的,一生学修、提倡《楞严经》,自然也提倡念楞严咒。
《楞严经》中佛问阿难心在何处?心是不是大脑,大脑是不是心?心和大脑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心能觉知,大脑也能思考,究竟谁思谁考?谁真谁假?请玄若法师为末学众生说法,还希望对这个问题有见解的善知识能够无遮法施。
师父上人,听说您在讲完《楞严》之后,接下来会讲的一部大经是《法华》,请问《楞严经》跟《法华经》有什么不同?
《楞严经》它不对治妄想,它认为对治妄想产生一种对立,不好。你只要保持清楚的觉照,观察你的本性是清净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根本就没有妄想。所以《楞严经》的观念是没有妄想。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有两种观念:我有病,我去治疗;或者,我根本就没有病。根本没有病的思想就是《楞严经》的思想,就是妄想本来就没有。
海公在讲《楞严经》讲一个观念说,所有的《楞严经》的经文没有离开你的当下的身心世界,不管它再怎么谈玄说妙,都是在讲你现在的身心世界。所以它是就着因缘来发明真理,没有离开你的身心世界。所以这个十法界就是你的身心世界。那么身心世界从内心来说,它是事造理具。事造就是讲随缘的作用,理具是讲不变。那么从外境上来说是横辨竖历,
问题:《楞严经》对我们修学净土法门有什么帮助?净界法师答:《楞严经》的整体观念就是返妄归真。返妄归真当然你要先了解什么是真妄。我们整个生灭心不离开八识,所以《楞严经》其实在破八识。这个八识讲起来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受,一个是想。受由第八识主导,你过去造什么业,第八识就现出什
师父,看经论的话可以看楞严经是吗 ?良因法师答:可以的,可以看任何大乘经典,但是就是要拿来观照,调伏烦恼。 才不会如海算沙。同时,配合学习一些基础的教理,也很重要的。
晚上梦见有人告诉我,说我学习《楞严经》最好。我也梦见我书中有许多的小佛像,都穿袈裟。醒来发现是梦,感觉很遗憾啊!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也是在讲开悟。这个还是要先找到真心,所以,七处征心,八还辨见。都在说这一个问题,就是要先明了妄心,妄心也是没有处所的,是找不到的,因为他不是个东西,他不可以放在什么地方,藏在身体的,外面,里边,中间,不存在这个事情,所以,都不对,然后告诉你,哪一个不是真心,一切都是真心的展现
那些老莲友很多诵楞严咒,说这是宣化上人提倡的,说多诵楞严经,佛法就不灭度。请师父开示我好转达。南无阿弥陀佛!智随法师答:《楞严经》是禅宗正依经典,以自力修行为根本,其修学过程有五十种阴魔。为防修行被邪魔外道干扰,而特说楞严咒,求神咒加持。楞严咒比较长,超过《阿弥陀经》,称为咒中之王。佛门常规寺院早课即以楞严咒、十小咒为主
在家的居士能读诵楞严咒吗?有些居士就说在家的不能读,因为家住楼房;也有一些说:顶楼就能念,楼下就不能念。这是真的吗?《楞严经》中的楞严咒是咒中之王,是正法所在,能扫一切相,无论世界上存在着任何事情事物的不平等,包括鬼神,以及不净的地方,都能变为清净、极乐。楞严咒其因缘起源于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就在阿难的戒体快被毁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 楞严经 观音圆通章 唐天竺沙门般刺密帝译 尔时 观世音菩萨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 观世音
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讲录 徐醒民 讲述 慧安、宜伦 整理 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先将经文念一段: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
首楞严一经说。在法华之后。实为 佛法 堂奥。昔智者判教时。此经未来支那。故唯以法华涅槃为后味。若令一见。必广有疏释。且判属醍醐无疑矣。奈四依大士已灭。古今疏主各兴异见。久如聚讼。后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我们应该知道,楞严大定是性定,是如来禅的根本。这个自性之定的修行有两种途径。一是据因望果,二是依果行因,区别在于见不见性。因此,七处征心、十番显见是最关键的,也是《楞严经》的正宗分。七处征心,意在破心。十番显见,必欲亲见楞严之性。这里通过了,显见的目的就达到了。先见楞严之性,这样就会让后面的修法有了依止。
佛教界自古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的说法。《妙法莲华经》传入中国较早,而《楞严经》则较晚。在《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公元580年,有位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曾谈到止观中三种观照的观点和印度的《楞严经》中的意趣相符。智者大师一生弘扬天台止观法门,成就殊胜,自然对从未一读
大师总共拜了十八年这部经才到中国。《楞严经》,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法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古时候,中国有许多高僧大德到印度去留学、取经,他们没有见到这部经典;玄奘大师在印度住了十七年,没有看到过《楞严经》。印度高僧到中国来弘法,带了
看完《楞严经》「七处征心、十番显现」这部分,我有一个感觉:我讲的「能知和被知」,《楞严经》经文已经通通概括了,只是相对于我所讲的「能知与被知」,经文讲的实在太复杂、太艰难、太深奥了。经文讲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归还,像光明可以归到日,黑暗归到黑夜……等等,这样一个一个归还,共有八类,所以称做「八还」,八类中又有好多实际的例子
能忍法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求学于正统南传佛教国家斯里兰卡,在当地最好的两大佛学院之一——凯拉尼亚大学(前身为智严佛学院)接受了南传佛教的学术教育。据能忍法师介绍,在斯里兰卡南传佛教保存得最完整也最权威,包括语言和南传上座部。法师可以做教授,每个教授研究方向不同,大家一起上课,写论文。然而对于佛法学术化,作为大乘比丘的能
《楞严经》中谈到诸根圆通的法门中,其中关于香的修法,是香严童子以香尘来修持:“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本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
近世纪来,中外的学者们,对于“楞严经”是否确自梵本译出?或视得伪作,成为一个争辩的问题。有人说:‘六朝隋唐之间的投机份子,东拼西凑,利用佛家的术语,杂以周秦诸子的论调,写成“楞严”一经,以喜误国人 ’。近代文豪如梁任公,在其著『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第二章
佛灭度后,法住世间有三阶段: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善见论》云:“由度女人出家,正法唯有五百岁。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正法还得一千年。问:千年已,正法为都灭耶?答:不都灭!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年中得‘须陀洹’,总得一万年。初五千
圆瑛法师一生着述宏富,有《圆瑛法汇》行世。其中堪称巨着而令法师最费心力者,当数《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自发心注解《楞严》直至最后完成,历时50年,有整整半个世纪之久。而其中之艰辛曲折,也迥异于他经之注疏或讲经记录。
一、圣众云集,匿王请佛。如是我闻: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祗桓精舍(据说舍卫城富商给孤独长者,用金钱铺地的代价购得祗陀太子在舍卫城南的花园,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祗陀太子又将园中的林木捐献给释迦牟尼,故又称为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
楞严经是最绚丽的佛法瑰宝。洋洋八万言,道尽了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古人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感叹。末学历时两年多,学习楞严经,依据宣化上人、圆瑛法师的注解,参阅了南怀瑾居士等大德的著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佛陀把楞严经中的道理,讲得是非常非常明白的,明白得几乎不能再明白了,只是因为语言文字方面的限制
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话,才好逐渐深入经意。 深
首先我们讲讲轮回的是什么?佛陀在《楞严经》里面有讲我们的世界是怎么出来的:“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回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就像我们现在眼睛盯着这个灯看,看一会儿就看得天花乱坠,我们这个世界就这么产生出来了。
佛陀涅槃七百年后,印度大乘论师龙树菩萨出世弘法,因其行解证悟殊胜,受龙王礼请,在进龙宫说法时,菩萨见到《龙藏》,其中这部《楞严经》菩萨披阅之后,觉得可以利益世间众生。于是回来后,诵写出来,被当时的国王奉为国宝珍藏且禁止外传。
问:师父上人,听说您在讲完《楞严》之后,接下来会讲的一部大经是《法华》,请问《楞严经》跟《法华经》有什么不同? 净界法师答:简单地说就是古人讲的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偏重在体性,
《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一)之上 我们打佛七,是希望在七天内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所谓「一历耳根,永留道种」,我们念一句佛号,就会在八识田中植下种子。希望在座每一位都能在这七天内好好地念佛,而且坚
下面介绍念佛三昧的基本原理。请看经文: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上面的经文,用两个比喻,来诠释众生与佛感应的
《楞严经》这是佛教里一部照妖镜的经,所有天魔外道、魑魅魍魉,一见到《楞严经》都现原形了,它无所遁形,什么地方它也跑不了。 所以在过去,智者大师听说有这一部经,就向印度遥拜,拜了十八年,以十八年这种恳
修佛,需要开悟。在中国佛教史上,有 "开悟的楞严 "一说,可见《楞严经》对学佛之人的重要。著名诵经人李罕表示,经过19个月的努力,《楞严经》终于录制完毕,不久后将面世于众。《楞严经》是学佛的基础,李罕录得格外用心,先后3次重录,每一次的自我推翻如同涅槃重生。
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不怕千年不悟,只怕一朝错路。 有些人好不容易信佛了,还以为遇到佛菩萨了,却不知道自己跟着邪师跑了,最终跑到地狱里面去了。 邪师都是有点本事的,要不然怎么会让那么多
楞严经之宇宙观 楞严经从人的本身分析,解释了佛法的第一义谛之后,又从世界的角度来进一步解释,佛法的根本真理。而世界又分两部分:物质世界和有情世界。楞严经中所讲的七大:地、火、水、风、空、见和识,就包括
1、悟本体(先行) 本性即是真如本性,即如来藏性。[悟]有三种:1解悟2行悟3证悟。 (1)解悟——即是始觉。于此觉中,了妄达真。[了妄]者,如了七处皆妄,一切世间幻化虚妄。[达真]者,如十番显见,通达本有[真见之性
佛说:又有一处从人本位,不依自性正觉而修习定慧的正三昧,却怀有妄念而 别修一种法门。他们借着精神存想,以坚固自身的形骸,而逍遥乐于山林之中,或者人迹所不能到的地方。这样的共有十种仙道。 (一)地行仙
五种辛菜,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大佛顶首楞严经》: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注: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食用甘甜蔬果才能生存,食用有
经查楞严经中共有53处淫字 可见淫欲问题的重要性。 1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 2 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 3 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4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
下面转载一篇网友文章,现在网上游戏偷菜成风,大家不要以为恶小而为之,因果昭昭!因果昭昭!不可不慎!当知,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乃唯心所感,唯心所现,因果不是儿戏,尤其对于我们学佛弟子而言,更要慎之又慎,杀盗淫
楞严经修学之法门在于开智慧,重在明心见性,开发如来藏,进入究竟涅般境界。 先以戒除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四种清净明晦,再者禅修以达到证入首楞严三昧。其最终的目的,把潜伏根里见惑烦恼、思惑烦恼、五十
京都拈花寺贤宗后学达天通理 敬述 嗣法门人兴宗祖旺 誊清怀仁祖毓 较字 原夫觉场初证。圆音乍宣。类旭日先照高山。如洪霈不芽败种。迨乎治轮转曜。黑山暂明。方等挫其小心。般若充于大志。将事遗嘱
经名:大佛顶如来蜜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著译者:唐般剌蜜帝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解题: 十卷,唐代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册,经号945。 本经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
本文论述《楞严经》与中国宗派的关涉,包括佛教的禅、天台、华严、净土、密、律、三论等宗及教外的儒、道两家,而此经得为中国佛教诸宗统一的绝佳理论与代表性经典。前言 《大佛顶 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 诸
劝持叙 师子林沙门 惟识 撰 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总持三昧。熏修奢摩他路。开示众生。妙在一门超出。由庆喜恨多闻。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见。而直指人心。七处之征。宝镜磨尘。而本明自现。八还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自利功德 ◎大佛顶----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利他功德 古德解释经题把它分成二大段: 首先看【大佛顶】:大佛顶就是我
见树木时,云何树木 有文殊者,无是文殊 注1:《楞严经》卷2云: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 注2:《楞严经》卷2云: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
颂海众云集求示深奥为楞严发起一章 诸来清众集祇林 钦想慈严布法云 敷座宴安示深奥 递相欣庆未曾闻 颂匿王请佛阿难行乞误堕淫室为发起教缘一章 匿王延佛入宫闱 斋毕无言竟尔归 知彼术加难解脱
2009年11月12日,惟贤长老在深圳参加“本焕长老105岁寿诞庆祝典礼”后,于弟子正恩家暂住。时,三学读书会深圳负责人正住居士前来拜见恩师,因正住从1993年开始研习《楞严经》,且从2005年开始于每周日组织“楞严经共修法会”,于是便有了下面师徒二人的精采对答。
《楞伽经》和《楞严经》都是佛经。《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楞伽经》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楞严经》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
《楞严经》所加被的正是我们这些生死凡夫,还有法执特别重的二乘人。你看经文开始:“是时如来敷座晏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其实这个深奥的道理就是后面佛陀所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是后面的三卷半的纲要说明。佛陀当时虽然是为所有与会的大众开演,但事实上古德的注解上说,这个时候只有菩萨得到真实的受用,凡夫跟二乘人根本就听不懂
我们好好的去受持《楞严经》、弘扬本经,到底有什么样灭恶的功德? 我们来看佛陀对阿难尊者的告诫和开示: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
什么叫开悟?我说得很浅显,有能力辨别真假、邪正、是非,这个人就算开悟了,我们今天这种能力没有。把假的当作真的,把邪的当作正的,把恶的当作善的,大有人在。这实在是错得离谱,错得太多太多了,真的叫
宣统二年(一九一○年),刘文化到北京去请经,住嘉兴寺,共一个多月。文成和尚对他很好;还有个老和尚对他说:“开慧楞严,成佛法华!”这样对刘文化的信心,就更加坚固了。他回来的时候,在嘉兴寺打一堂斋,供供众,连请经,加来回坐火车,一百块钱还有富余。他像唐僧取经似的回来了
我们修学净土也不例外,缘强还有办法,我自己来说,我这个缘很强,因很弱,所以最初学佛不相信净土。那是自己很傲慢,自己认为很聪明有智慧,净土应该是释迦牟尼佛度那些老太婆没有知识的,大概是他们学的。
在中国佛教二千年的历史当中,有二个宗派对我们的影响特别的深远:第一个是禅宗,第二个是净土宗。因为这二个宗派的修学,都是非常的简单扼要,所以它整个法门在推动的时候,很容易让大家接受,所以修学的人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
第一,如果不清楚“六识论”和“八识论”的差别,对“七处征心”很难真正领会!第二,如果不能分辨如来藏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极易对“八还辩见”和“十番显见”误解和错解!提示诸位: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觉性,知觉性,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通通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之一,绝对不等于如来藏本身。千万别把“用”当成了“体”!
【原文】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楞严经》【解释】我无欲心:我没有这个淫欲心。应汝行事:你一定要追求,一定要做这个事情——这讲男女夫妇间,一个就有淫欲心,一个就没有。有的这个人,就追求没有淫欲心这个人;这个人也或者是张三,也或者是李四。“应汝行事”,行什么事啊?
【原文】“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大佛顶首楞严经》【解释】“须菩提即从座而起,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从久远劫以来就已经意根解空、心得无碍,自能忆知舍生受生有如恒河沙数之多。
【原文】“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楞严经》【解释】阿难与佛同一祖父,一脉所生,故曰同气,情均同胞,天伦兄弟,非义交道合可比,此叙人伦之情,以安阿难之心也。复问见何胜相,以探阿难入道之源也。言世间深恩重爱,莫过父母
【原文】“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楞严经》【解释】“七分情三分想,就沉下到水轮,或者生在火边,遭受猛火炙烤,已成为饿鬼身,经常被火焚烧,同时水也能伤害它,而且他们没有饮食,如此要经历百千劫时间。”《楞严经》是佛教正法住世标志,古人曾经赞叹:“
一、毁谤出家,轻蔑持戒:常言:“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我已经开悟证果,何劳持戒?我是持而不持,不持而持。”说得谬论连篇。《楞严经》云:“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受阴魔第九〕于是,弟子与师“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楞严经、法华经与华严经并称经中之王;所谓成佛的法华,开慧的楞严,要深入佛陀智慧之海,楞严经是必读的经典之一。《华严》、《法华》是佛的全身,《楞严》是佛的顶,绝不在《华严》、《法华》之下。“佛顶”是最尊无上,用以显示这一部经典里面所说的法门。古德曾说:“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世间糟粕书。”又说:“欲知佛境界,当读华严
在末法时期种种乱象,有部经书几乎全部说到,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指出了各种对治之方。这本经书就是《楞严经》,本经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的一部宝典。这部书的来历也是充满了传奇性的。 公元580年有印
一、楞严咒和楞严经不是一回事。 二、楞严咒和楞严经是同一部经文,楞严经包括楞严咒。 三、楞严咒和楞严经区别如下: 1、所属部类不同:楞严咒属于佛教中的咒语,是代表佛菩萨深奥难懂的秘密意;楞
《楞严经》,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此经的译者般剌蜜帝大师。
编者按:怎么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呢?因为我们这一切的人,都是被物所转,而没能转物。物随你转,你就明白自己的真心,这一切外境都是唯心所现,都是你自己心里所现出来的一种东西。既然是在你自己心里,你
《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的时候,他的盛名已经传来。公元五八○年的时候,有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听说我们东土有位号称小释迦的智者大师,于是前来拜访,相见之后交流得很融洽,双方都很高兴。
楞严经从人的本身分析,解释了佛法的第一义谛之后,又从世界的角度来进一步解释,佛法的根本真理。而世界又分两部分:物质世界和有情世界。楞严经中所讲的七大:地、火、水、风、空、见和识,就包括了世界的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楞严经》 【注释】阿难!这三层天,就是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这三胜流,没有忧愁了。这种的天人,虽然他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楞严经》 【注释】食用五种辛菜的人就算修行禅定,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楞严经》 【注释】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的原因,是由于二种颠倒分别妄见而生
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此非饭本。石沙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楞严经》 【注释】如果不能断除淫念
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楞严经》
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编者按:依教奉行是传递佛法最好的方法,要依教奉行,要刻苦的改造自我。自我改造了,这就是真正向社会向大家传递佛法的最好的方法。
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天。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具体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我这个人懒惰习气很重,但是,因为诵念梵音楞严咒和学习楞严经的缘故,我思想逐渐清楚,看了因果故事我就忘记,但是学了一卷楞严经,我的记忆还好了一些。在大声诵咒的时候,四周都光明,现在眼的瞳孔都不是那么模糊了,我是个近视眼,但是没有带过眼睛,后来,大声念了几天楞严咒,视力清明了些,并且,没有学什么的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我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在腊月初八那一天始成正觉。我在鹿野苑里边,对五比丘等说:一切的众生不成佛,没有开悟,也没有证到阿罗汉果;为什么?就因为被这客尘和烦恼所耽误了。什么叫“客”?客就不是主人,主人就不是客人。“客尘”,言其这个尘本来是没有的,暂时间它有。
这三胜流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就是初胜的一种位子。一切苦恼所不能逼:到初禅这三天,一切的苦恼就都没有了,不能来逼迫了。虽非正修真三摩地:虽然他不是一个修行真正定力的,可是他清净心中:他持戒清净,在这个清净心里边,诸漏不动:他什么毛病也不生了。“不动”,就是不生了。
【经典原文】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
苏轼精通佛理。他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缘结合而成,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是不行的。
你学佛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否认为学佛最重要的是多听讲经、多看佛经?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不在“悟”与“修”方面下功夫,只搬弄书本中的文句,就不会有收获。
你认为五戒中最难戒的是哪条?淫戒出现在最根本五戒中就很说明问题,按弗洛伊德的学说,想要戒掉这一条那可是很难的,你想避免让自己的修行之路如同“蒸沙”吗?努力持戒吧!
你常拜观世音菩萨吗?在众多菩萨中,你是不是最想亲近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中,二十五位证道者分别讲述了自己的修行证悟经过,文殊菩萨认为在这二十五圆通法门中,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最适合世间大众修行,乃至成就。
你羡慕神仙吗?努力养生以使自己活得长久,或是精进修行以使自己解脱,哪个是你的人生目标?得到人身已是十分难得,应该努力修行,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人身一失,万劫难复。
善士问:我听完师父讲那个《楞严经》的时候,我有疑问,就是师父讲到那个“物即是心,心即是物”,但是好多的法师即使悟到了他也不敢讲,那一段我听的时候感觉就是最深,就今天有这个机会,我希望师父你好好开示开示。达照法师答:要把我累死啊!
梁启超考证了几年《楞严经》,最后得出《楞严经》是伪经的结论。梁启超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国学基础也很深厚,他为什么会得出这种邪知邪见的结论呢?首先,不能认为他是名人,就不会犯错误。六祖惠能大师说:“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再说,这只是学术套用的应用方法,他应用这套学术方法去推究、考据,并不代表他的方法是唯一的。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大佛顶首楞严经》虚云老和尚开示: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注解,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
《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经》与禅宗最为密切。太虚大师说:“若以《楞严经》全部脉络义理观察, 明理、修行、证果,仍以属禅宗最为确切。”
从假入空是我们修行人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解脱道;再从空出假,这就是菩提道;最后,究竟成佛。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第一步叫自利;第二步叫自利利他,也就是说你没有成就一点功德力,你想去利他那都只是妄想。“从假入空”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相,其实它是假有,它都是因缘组合而成的一个暂时的现象。它无非就是因缘果报的,一张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变!攀缘心,在《楞严经》讲到两个内涵:第一个,是业力的问题。你一旦动攀缘心,一定会带动生死业力。所以一个人攀缘心愈重,生死业力就愈重,他会循业发现。当你起攀缘心的时候,就会随顺你的业力——有些人你很喜欢、有些人你不喜欢。
《楞严经》卷六「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炷香,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我该如何理解呢?恳请师父慈悲开示!
《圆通章》出自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在经中的第五卷末。近代第十三祖印光大师一生非常重视本章的弘扬,曾开示道:《念佛圆通章》专门开示念佛方法,极其简单扼要。由此印祖将《圆通章》纳入净土三经之后,与《普贤行愿品》共合为净土五经。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一次,他听到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并侍奉禅师多年
《楞严经》的来历要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说起。佛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据《海龙王经·请佛品》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海龙王也参加听法。海龙王闻法欢喜,在佛说法之后,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在从陆地到海底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张白纸,原来什么都没有,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果你原来有些个形相,你画什么都画不成了。我们要学《楞严经》的时候,先把一些思虑、缘念——就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你都要放下,就像一张白纸似的无知。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其实我喜欢的是唯识学。我那个时候有听《法华经》,但是我最喜欢唯识。唯识的好处,它解释因果很清楚:这怎么回事?我今生没有造这个罪,为什么得这个果报?因为仓库里面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楞严经是最绚丽的佛法瑰宝。洋洋八万言,道尽了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古人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感叹。末学历时两年多,学习楞严经,依据宣化上人、圆瑛法师的注解,参阅了南怀瑾居士等大德的著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佛陀把楞严经中的道理,讲得是非常非常明白的,明白得几乎不能再明白了,只是因为语言文字方面的限制
一、圣众云集,匿王请佛。如是我闻: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祗桓精舍(据说舍卫城富商给孤独长者,用金钱铺地的代价购得祗陀太子在舍卫城南的花园,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祗陀太子又将园中的林木捐献给释迦牟尼,故又称为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
圆瑛法师一生着述宏富,有《圆瑛法汇》行世。其中堪称巨着而令法师最费心力者,当数《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自发心注解《楞严》直至最后完成,历时50年,有整整半个世纪之久。而其中之艰辛曲折,也迥异于他经之注疏或讲经记录。
《楞严经》全文只含正文共六万二千一百五十六字。《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
在家的居士能读诵楞严咒吗?有些居士就说在家的不能读,因为家住楼房;也有一些说:顶楼就能念,楼下就不能念。这是真的吗?《楞严经》中的楞严咒是咒中之王,是正法所在,能扫一切相,无论世界上存在着任何事情事物的不平等,包括鬼神,以及不净的地方,都能变为清净、极乐。楞严咒其因缘起源于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就在阿难的戒体快被毁
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一、楞严咒和楞严经不是一回事。 二、楞严咒和楞严经是同一部经文,楞严经包括楞严咒。 三、楞严咒和楞严经区别如下: 1、所属部类不同:楞严咒属于佛教中的咒语,是代表佛菩萨深奥难懂的秘密意;楞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也是在讲开悟。这个还是要先找到真心,所以,七处征心,八还辨见。都在说这一个问题,就是要先明了妄心,妄心也是没有处所的,是找不到的,因为他不是个东西,他不可以放在什么地方,藏在身体的,外面,里边,中间,不存在这个事情,所以,都不对,然后告诉你,哪一个不是真心,一切都是真心的展现
佛灭度后,法住世间有三阶段: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善见论》云:“由度女人出家,正法唯有五百岁。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正法还得一千年。问:千年已,正法为都灭耶?答:不都灭!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年中得‘须陀洹’,总得一万年。初五千
《楞严经》的来历要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说起。佛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据《海龙王经·请佛品》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海龙王也参加听法。海龙王闻法欢喜,在佛说法之后,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在从陆地到海底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一次,他听到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并侍奉禅师多年
《楞严经》卷六「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炷香,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我该如何理解呢?恳请师父慈悲开示!
从假入空是我们修行人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解脱道;再从空出假,这就是菩提道;最后,究竟成佛。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第一步叫自利;第二步叫自利利他,也就是说你没有成就一点功德力,你想去利他那都只是妄想。“从假入空”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相,其实它是假有,它都是因缘组合而成的一个暂时的现象。它无非就是因缘果报的,一张
梁启超考证了几年《楞严经》,最后得出《楞严经》是伪经的结论。梁启超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国学基础也很深厚,他为什么会得出这种邪知邪见的结论呢?首先,不能认为他是名人,就不会犯错误。六祖惠能大师说:“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再说,这只是学术套用的应用方法,他应用这套学术方法去推究、考据,并不代表他的方法是唯一的。
善士问:我听完师父讲那个《楞严经》的时候,我有疑问,就是师父讲到那个“物即是心,心即是物”,但是好多的法师即使悟到了他也不敢讲,那一段我听的时候感觉就是最深,就今天有这个机会,我希望师父你好好开示开示。达照法师答:要把我累死啊!
具体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我这个人懒惰习气很重,但是,因为诵念梵音楞严咒和学习楞严经的缘故,我思想逐渐清楚,看了因果故事我就忘记,但是学了一卷楞严经,我的记忆还好了一些。在大声诵咒的时候,四周都光明,现在眼的瞳孔都不是那么模糊了,我是个近视眼,但是没有带过眼睛,后来,大声念了几天楞严咒,视力清明了些,并且,没有学什么的
楞严经从人的本身分析,解释了佛法的第一义谛之后,又从世界的角度来进一步解释,佛法的根本真理。而世界又分两部分:物质世界和有情世界。楞严经中所讲的七大:地、火、水、风、空、见和识,就包括了世界的
《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的时候,他的盛名已经传来。公元五八○年的时候,有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听说我们东土有位号称小释迦的智者大师,于是前来拜访,相见之后交流得很融洽,双方都很高兴。
《楞严经》,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此经的译者般剌蜜帝大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