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悬镜
憨山
侍者福善日錄 門人通炯編輯 嶺南弟子劉起相重較
原夫首楞嚴經者。乃諸佛之秘藏。修行之妙門。迷悟之根源。真妄之大本。而其所談。直指一昧清淨如來藏真心為體。蓋此心體。本自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平等如如。絕諸名相。聖凡一際。生佛等同。迷之則生死無端。悟之則輪迴頓息。是以吾佛證此。愍物迷之。故假大權。發啟斯教。大開修證之門。曲示歸家之路。是以一部所詮。從始洎終。不出迷悟真妄二法。然迷途萬狀。悟有多門。若尅體窮源。不無其要。至若從迷至悟之方。返妄歸真之指。端在楞嚴大定。三觀妙門。若欲洞觀法界。徹見自心。覿體還原。莫斯為要。慨夫文詞簡奥義理幽深。雖諸家註疏。精暢發明。而學者貪程。罔知捷徑。致使理觀昧於陳言修習失於正受。清不揆固陋。志嘗刻意斯文。杜絕見聞。窮歷冰雪。顧智識暗昧。非敢妄擬聖心。每於一線通途。麤述鄙意。庶潛修之士。若攬鏡以照形。願即事安心。頓融藏性者矣。萬歷丙戍冬憨山頭陀德清書於東海那羅延窟。
將通大義總啟二章 (三分大義別具通議茲不繁列)
初大開修證之門(從初啟請至結經名)
次曲示迷悟差別(從精研七趣至五十重陰魔)
初開修證門中有四意者。良以真源湛寂。絕生滅之端。法界幽玄。泯聖凡之跡。本無修證。豈屬悟迷。今依不迷之迷。故立無修之修。斯有無證之證矣。蓋迷真逐妄。遂沉生死之流。今欲返妄歸真。須建依真之行。而此經者。蓋以一昧清淨法界如來藏真心為體。依此一心。建立三觀。依此三觀。還證一心。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是以阿難示同未悟。不達此心。故一向多聞。未得無漏。不能頓拔生死之根。遂溺摩登媱舍之難。由是殷勤啟請三觀妙門。故我世尊。先示一心照明萬法。而首告之曰。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又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觀此二語。足見全經之旨。豈非欲令先悟一心。依之建立三觀。修此三觀。還證一心者乎。洎乎一往所荅。雖多方決擇。委曲搜揚。無非顯示一心之源。密陳三觀之體。(從初卷至四卷中)因之起行造修。勾引二十五聖。旁通悟入之方。勅選耳根。正是最初方便。(從四卷半至六卷初)是使初心創志。則知觀相分明。然後任咭恍摹7?枩深。具有斷惑證真高下之用。(從七卷初至八卷中)修斷巳極。故結指觀門。使始終一源。不出楞嚴大定。故以經名而繫之終焉。此實通途之大旨也。初示三觀之體。而此體者。所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即一真法界如來藏心也。先示此體。為所觀之境。要依此體。啟大智用故。然此藏心。具有三意。一空如來藏。二不空如來藏。三空不空如來藏。一空如來藏者。謂此藏性。其體本空。一法叵得。如摩尼珠。其體空淨。了無色相。雖有隨方之色。色不離珠。以即珠故。真心本淨。了絕妄緣。雖有隨緣之妄。妄不離真。以即真故。名曰真空。故為觀者。先示真心。以為觀體。能觀此體。名真空觀。(經名奢摩他亦名體真止)此從經首阿難啟請。世尊許說。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起。一往七徵八辯。始則決擇真妄。且云妄不是真。以明五蘊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執。以顯本覺真如。以至三科七大。會歸藏性。然後真妄和融。方顯妄即是真。從滀┥睢4蠖慰傦@空如來藏理。(從初卷啟請至第三卷終)二不空如來藏者。謂此藏體雖空。具有恆沙稱性功德包含融攝。纖悉不遺。如摩尼珠。其體雖淨。具有圓照之用。而能隨方現一切色。色即是珠。以珠現故。藏性雖空。而能隨緣顯現十界依正之相。相即是性。以住起故。名不真空。故為觀者。示此藏性以為觀體。能觀此體。名不空觀。(經名三摩亦名方便隨緣止)此從富那執相難性。三種相續。深窮生起之由。委明循業發現之義。總顯不空之體。(始從四卷初至本卷故發真如妙覺明性有半卷經文計一千五百餘言)三空不空如來藏。謂此藏性。其體清淨。能應能現。如摩尼珠。其體淨圓。淨故非色。以即珠故。圓故能應。非不色以即色。故非色非珠。而此藏性。其體淨圓。淨故非相。以即性故。圓故能現。非不相以即相。故非相非性。名空不空。非相故空。非性故不空。非即非離。平等如如。名曰中道。故為觀者。示此藏性。以為觀體。能觀此體。名中道觀。(經名禪那。亦名離二邊分別止。亦名等持。此從四卷中。而如來藏非心等起。至常樂我淨等文有二章。凡三百言。)然上三諦。體雖不二。舉一即三終帶名言。猶存歴別。未及一心之源。難契圓融之旨。必若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則藏心妙性。徹底窮源。絕諸對待。良以雙離則雙泯。雙是則雙存。存則三諦靈然。泯則一心無寄。寂照同時。存泯無礙。唯在忘言者。可以神會。絕慮者。可以心通。可謂妙契寰中。泯同法界矣。圓融圓融。深思深思。歷然不昧。故佛開示已畢。乃總告之曰。上來所說藏性之理。如此深妙。如何汝等以所知心。而能測度世間語言而能入哉。且此妙理。人人本具。然雖本具隱而未現。譬如琴瑟。雖有妙音。非妙指不能發。眾生雖具妙心。非妙觀不能顯。且如我今證此真心。安住大宅。圓照法界。凡有動作。皆是大用現前。汝等迷之。舉措云為。皆是塵勞業用。故曰。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此無他故。蓋由不肯勤求。得少為足耳。當機遂請。何因有妄。要顯妄元無因。使悟妄不離真。亦似頭非外得。在此天然妙性。不假修成。但能一念回光。方悟神珠本有。故隨結責戲論。切勸修持。乃曰。汝雖憶持十二部經。不如一日修無漏業。如何自欺。尚留觀聽。而不修之。是以阿難聞說。疑惑消除。心悟實相。遂乃請入華屋。攝伏攀緣。冀得陀羅。入佛知見等。由是觀之。大槩一往開示藏性。豈非欲令先悟一心。依之建立三觀妙行。然後行成解絕。頓證一心者乎。初示觀體屬見道分竟二示三觀之相者。由前開示一真法界如來藏心。而此心體。具有廣大智慧光明義故。說名為智。今以即體之智。還照寂滅之體。理智一如。離念離相。名一心源。了無說示。今約真妄生滅之門。會取返妄歸真之路。方便施設。亦有三重。以智照理。故單以觀名。約妄相以明。故是觀相。
且先略示觀門
一奢摩他空觀 二三摩缽提不空觀 三禪那中道觀一奢摩陀。名空觀者。謂了一真法界。如來藏心。本無生滅。亦無諸相。蓋因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因此無明生起三細六粗四大六根種種諸法。而此諸法。唯心所現。本無所有。但是一心。心體圓明。離一切相。如珠中色。本來有有。以即空故。故曰色即是空。以色非色。故色不異空。故名真空。作是觀者。名真空觀。二三摩缽提。名不空觀者。謂了根身器界。一切諸法。即是一心。心體圓明。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緣顯現。此則諸法當體虛假。如幻不實。如珠中色。分明顯現。全珠即色。以即色故。故曰空即是色。以空非空。故空不異色。故名不空。作是觀者。名不空觀。三禪那。名中道觀者。謂依此寂滅一心。照明諸法。諸法法爾。當體寂滅。寂故名空。照故不空。如珠與色。非色非珠。名空不空。非寂非照。如如平等。唯一心源。湛然不動。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心無閒。任吡魅胨_婆若海。作是觀者。名中道觀。
次正示相觀文中大科為四
初總示迷悟之根 二正示一心三觀之相 三略示解結之方 四廣示最初方便
初總示迷悟之根者。由前阿難聞佛開示。已悟如來藏性妙覺明心。圓滿周徧。備在於己。不假外求。良以一向徒事攀緣。不能攝伏。今將思而修之。不知造進之方。故有請入華屋之問。冀得直捷之門。即可乘便而入。因相而修。故此科。名三觀之相。然世尊所示。別無其方。先令決擇真妄分明。然後隨宜調治。故欲返妄歸真。造端不出二決定義意者。蓋原迷此圓明湛寂之真心。結為四大。妄分六根。根塵和合。虛妄生滅。引起五濁業用煩惱。使妙圓之體。隔越而不通。若群器參乎太虛。湛淵之心。渾濁而失照。似塵沙投於清水。此則本不分而分。原不濁而濁矣。今欲即生滅以證真常。旋虛妄而復妙覺。要先以此不生滅心為本修因。照破生滅之原。次審所結之根。誰是煩惱之本。若生滅入照。則當下真常。若煩惱知根。則迎刃而解。斯則能照之一心。心心寂滅。所照之萬法。法法圓通。是以頓超五濁。旋復一元。若依此為因心。可圓成於果證。然則所述之一心。雖是本圓周徧。能迷之六根。現前力用不齊。今若即迷返悟。就路還家。固爾門門皆可窮源。處處盡堪合轍。良以初心昧劣。不解圓觀。必須直指當陽。要在一門深入。由是備顯六根優劣。令審誰溦l深。渼t逆離而難通。深則順合而易入。果能入一無妄。則六湛圓明。諸妄消忘。而一心清淨。如是。則吾家之故物可歸。諸佛之涅槃可證矣。此後重徵一六。意顯粘湛而妄發。深窮生滅之根原。再起斷見之疑。驗出真常之妙性。斯已密揀耳根。以為初心方便。若一心守真常而棄生滅。則無上知覺應念圓成。得一旦常光顯現。而生滅圓離。則根塵識心。應時消落。此實圓觀之秘決。破妄之神符。還原之旨。妙在茲乎。是所謂返妄歸真。無出二決定議也。
二正示一心三觀之相。阿難聞前第二義門。生滅即常之說。遂起何名結解之疑。意謂生滅不常。可說為結。由今即常矣。將何物而名結。結既尚無。從何物而名解耶。蓋前以常為斷。此則執妄為真。皆不了迷悟同根。真妄一體。故致斯問。此實初心所混。故須甄明。令其觀相分明。不墮空有之見。要顯中道之旨。方契一心之源故爾。諸佛因而同告之曰。使汝生死涅槃者。皆汝六根所致也。豈又更容他物哉。直由迷悟之分。故有結解之異耳。如此明言。當機猶自未悟。世尊因而解之曰。根塵識性。同一真源。縛脫兩途。原無二致。蓋因迷一真而妄見六根。知見立知。即名生死。了六根而本同一體。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此實結解之原。豈可更容他物。然此雖明空有。未極一心。何則。蓋一真之性。不屬生死涅槃。如來藏中。本無去來迷悟。至若有為起而無為滅。俱是緣生。如目前之幻化。無為起而有為滅。盡為不實。若眼底之空花。況非真與非真。何有能見所見。(能見六根所見六塵)然而根塵之閒。原無實體。虛有其相。故若交蘆。是以結解同根。聖凡無二。汝試但觀交中識性。(即第八阿黎耶識)空有何名。蓋由明昧因依。真妄互立。迷之而六妄同生。悟之而一真何寄。良由此體。甚深微細。熏變難思。執之則真已非真。取之則非幻成幻。苟不取而非幻。尚無不執。而幻法何立。如是則六根圓湛。空有雙祛。三諦圓觀。是非齊泯。妙圓之旨。盡在茲乎。此則是名金剛三昧。如幻摩提。修之而一念頓超。擬之而諸佛同證。此所謂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若欲徑登彼岸。直造妙嚴。唯此大定法門。故應修而證入也。
三略示解結之方上來已示一心三觀之相。乃佛佛成道之門。今將思而修之。爭奈初心不知直捷之方。故有六解一亡之問。遠啟選擇之談。故我世尊。精宣妙旨。巧示玄機。聊綰花巾。將成六結。以明依一巾而有六結。結若解而巾亦不存。要顯依一真而分六妄。妄若消而真亦不立。何則。良以真淨界中本無此事。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故須真妄兩忘。方可會歸中道。直造一心之源耳。故隨請解結之方。審明下手之處。除結當心。以顯二邊無力。當陽直入。必須中道收功。斯實入圓之要術。破惑之利具。唯其法門甚深。恐難諦信。世尊因而矢之曰。我此說者。乃世出世微妙之因緣。非世俗和合粗相。況我出世法。一一皆了原因。矧此修行。豈不知其節要。如此功用。不勞彈指。而頓證無生。不涉途程。而徑登佛地。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憑在何根。用此妙術解之。諸妄何愁不滅。恐汝不能圓觀頓脫。是須次第銷鎔。先且選擇一根。以為最初方便。若得此根初解。五粘隨脫。而先得人空。從此觀智增明。然後成法解脫。若所觀人法雙空。則能空觀智亦泯。斯實藥病俱遣。真俗兩融。三諦靈然。一心無寄。如斯圓照。任呲?小J敲麖娜?烈云鯚o生。即六根而證常樂。直捷之指。無尚此矣。初心方便。妙在茲乎。
四廣示最初方便(二十五聖一一皆是最初方便但觀音耳根一門堪合此方之機故曰廣示)阿難聞前開示。觀相分明。已悟隨根。皆可證入。然猶不知隨處下手做作之方。抑又未達的指何根。堪作此界當機。最初方便。且將刻志進修。冀成道果。庶不失此嘉會,辜負密言。亦為遠益未來。成就最後開示。故有請惠秘嚴之問。然此秘嚴之旨。乃吾佛自證根本法門。甚深微妙。難解難思。果海離言。了無說示。今茲曲垂指示。須藉旁通。故假二十五聖。各說最初方便。意顯三科七大。隨處皆可還原。大小三乘。遠近一齊趂入。且令諦信不疑。托此將為證據。是以諸聖奉勅。用解先登。或析色體色。以取單真。或即俗。離俗要歸中道。偏圓互煥。星月交羅。深滮R驅。牛羊共渡。斯則門門總是圓通。法法盡成解脫。苟能入此三昧。證是妙門。隨處而常光普照。應念而諸佛現前。水流風動。共演圓音。世界山河。普現三昧。至此始知自他不二。依正互融。消習漏盡於剎那。廓眾塵於一念。無作之行芬披。真常之樂自現。然此秘嚴利器。付之勇猛丈夫。有何堅而不破。又何結而不解哉。然雖正偏兼到。順逆皆通。不知此界當根。誰為要妙。若是塵中作主。非大智無以潛眸。鬧裹奪尊。非大悲不能下手。故勅文殊揀選。誰合此方之機。唯獨觀音耳根。可作最初方便。何則。原夫覺海澄圓。圓澄元妙。本無世界。及與眾生。直以一念纔興。空漚頓起。諸緣不息。三有齊生。是以六處妄分。諸塵妄隔。使圓通妙體。不得而圓通。常住真心。莫得而常住矣。若約妄法全真。斯則歸元之性不二。奈何根機不一。是以方便之路多門。在乎聖性。順逆皆通。屬之初心。不無遲速。今者。若就六塵而入。六塵之體。本非常住。若依五根而入。五根之性。匪涉圓融。若憑六識。而六識生滅宛然。若假五大。而五大無知昬鈍。若據見性。雖則都攝六根。然尚在能所。未能忘照。若觀識性。雖則包含萬法。猶存分別。難以契真。今若尅合此方教體。的示機宜。速取三摩。實從聞入。何者。良以聞根圓妙。十處周聞。聞處虛融。牆坦莫隔。音聲生滅。聞性恆常。寤寐一如。身心不及。此則可由聞性以證真常。從耳根而入妙覺矣。況復此界眾生。此根最利。投機之指。莫尚於茲。良由迷本循聲。故此流轉生死。果能旋流無妄。豈不頓契無生。此是金剛三昧如幻妙門。如斯秘密。絕要真修。何不將聞以自聞聞。豈肯畜聞而成過誤。況聞非有體。因聲以名。若旋妄遺塵。則性何名狀。此所以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也。其如六根幻翳。三界空花。今聞復而翳除。則塵消而覺淨。淨極光達。寂照含虛。根境皆空。猶如夢事。安有夢中之境。而能留汝形骸耶。大槩世閒男女。皆如幻以幻成。雖見搖動。全一機抽。若機息而幻消。則情忘而執謝。圓明妙體。當下現前。諸佛眾生。應時平等矣。如斯妙利真實圓通。何不旋倒妄之聞機。返自聞於真性。以成無上之道哉。此是微塵諸佛。一路妙門。三世聖賢。修行捷徑。非但觀音獨擅。我亦從中證入。是若將救末劫。求出生死之人。欲速成就菩提。無過耳根為最。斯乃大小共由之門。溕钔?f之法。但依此修。超乘餘根。真實心要。莫斯為妙音矣。於是當機聞說。自心了然。明見還家。歸真道路斯則觀相分明。現前無惑。奈何未來末法。邪道亂真。其有依教信行之軰。如何攝心軌則。得正熏修。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故發度人之請。遠益未來之機。通會長途。猶屬行門之事。然世尊所荅。別無其方。直以毘奈耶中三決定義。所謂攝心以戒。定慧是生。三者圓明。可超諸漏。然前見道明心。已開慧性。修道方便。定相圓明。至其戒為基本。尚未明言。今若得正熏修。須憑定慧。若欲違制行業。必稟戒輪。且夫生死之海滔天。始於濫觴之念。煩惱之林翳日。生於萌蘖之根。今者絕末停流。端在塞源拔本。戒雖多品。四重為根。根本不生。枝流自絕。然而真修以離欲為本。故先婬欲。首懲生死。以冤負相牽。故次殺盜。隨舉妄言矝俗。貪愛潛滋。委論酬償。殺盜相若。為其永殞善根。不成三昧。故例屬重尤。是須併斷。若欲圓成修學。必先持此冰清。果能四事不遺。自然遠諸魔事。正行可成。正定可入。然而現行易制。宿習難除。是須誦我無上佛頂心咒。此則顯密雙修。三慧並摺J鼛兹?峡善啤H?罂沙?6??缈沙?H?砜勺C矣。況此神咒功力。速疾冥資。但能依教加持。破惑如霜遇日。是以略陳軌則。令依清淨之師。若要詳悉壇場。必使眾緣具足。身心俱淨。事理齊修。庶指日以取菩提。刻期而成聖果。妙圓之行。赵谒挂印?w真之要。妙在茲乎。是故宣揚神咒。使眾咸聞。廣顯功能。策令諦信。方盡修道之門。統收妙圓之行耳。
二示三觀之相屬修行分竟
三示三觀之用者。上來所說觀相分明。得倚圓根。即可乘便直捷而入。依之造修。任咭恍姆?枴2粺o斷惑溕睢WC真高下之用。是故阿難聞前顯密開示。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然猶不知如是修證。未到涅槃。始從凡夫。終至佛地。中閒漸次名目。以何而至。是故請問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要顯圓妙觀行。有此能斷能證之力用。轉凡成聖之功能。故名三觀之用也。然世尊所示。先明二種顛倒妄類之因。後示五十五位真家之路。所以然者。何也。良以妙性圓明。真源湛寂。本無迷悟。安有聖凡。蓋由一念纔興。則三有之空花亂起。寸心方歇。則一真之幻影全消。是所謂生滅名妄。迷之則生死無端。滅妄名真。悟之則輪迴頓息。然且生死界寬。總之不出一十二類。涅槃道遠。要之不過五十五程。實由迷一真而為六想。則二種顛倒相因。悟六想而本一真。則二種轉依是號。是故汝今欲修三昧。直詣涅槃。先當識此顛倒之因。斯可圓成真三摩地。何則。良由迷真覺而成不覺。故號無明。遷無生而作眾生。是稱顛倒。此則本不生而生。斯有無生之眾生。本無住而住。故有無住之世界。是以迷輪不息。則生死之業何窮。妄念不休則遷流之世何已。且既能以一念之迷妄動。而六想橫發。輪迴於十二類生。則可以一念之悟無生。而三觀齊修。證取於五十五位。由是觀之。則眾生實約四蘊之心。世界端指色蘊之質。此則全憑正報。以顯悟迷。總屬眾生。以明真妄。是所為使汝流轉生死。速證妙常。皆汝六根。更非他物。意此豈非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者乎。細尋大旨。詎不信哉。然全妄即真。顛倒具於妙圓真心。全真即妄。修證本於原所亂想。故三種漸次。因之而建立。五十五位。由是而進趣。何也。蓋六根相續。端由婬殺為因。諸苦長淪。直以盜妄為本。今將長揖三界。永越四生。必痛絕助因。使正性[(昚-日/亏)*刂]而不發。制止現行。令根境偶而不行。如是則根塵泯合。心境俱空。身土皎然。自他圓證。此則始從觀行。以至分真。永斷無明。而躋妙覺。然重重觀察。位位研窮。莫不皆以首楞大定三觀妙門。單複圓修。漸次證入者矣。三觀之用。無尚此耳。一生取辦。其在茲乎。修斷已極。故結歸觀心。以終其請。故曰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毘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入者也。
三示三觀之用屬證果分竟
四結三觀之名者。由前一往開示。令其先悟妙圓心體。依之建立圓妙行門。藉此妙行圓修。還證妙圓之體。此則背塵合覺之行既終。返妄歸真之路明矣。故文殊請問經目。意在結指觀名。可者。蓋約世諦而談。則明無得物之功。是即有名無實。若就勝義而論。則理有當名之實。斯即有實有名。良以上來所詮之義。若理行因果。俱屬圓融。然則能詮之文。若教相名言。皆歸究竟。由其理趣深玄。故一言難盡。偏圓互煥。五目方周。意者。前來開示要妙法門。若尅體而名。乃是如來藏心一實相印海眼真經。故名大佛頂薩怛多缽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若就用而言。則凡在有緣。皆堪受度。惑無不斷。真無不窮。故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佛知見。若的指因果皆真。則佛佛資成之始。無非究竟指歸。故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若合論體用廣大。因果同時。則含染淨而不易。自在難思。具性德而無遺。出生無量。故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若據法身所演中道名言。契之而頓紹佛家。修之而不出大定。故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斯皆稱實以彰名。隨德以立號。要之不出一心。統之不離三觀。此所謂言雖請問經目。意在結指觀名。是則教理行果。皆歸大定之源。真妄悟迷。總入如來藏心者矣。大事因緣。莫過於此。開示悟入。無尚茲乎。
四結三觀之名竟上來七軸半文通科判。為大開修證之門。開此四章。良有所以。顧初心草創。彰良氃敗H粽摵昃V。略題大要。冀潛修之士。同志高人。先請熟讀經文。然後安心觀法。覽斯文而通會。忘言象以冥符。願一旦常光顯現。使根塵識消。則佛法身心。皆為餘事。矧此妄識依通。豈非剩語者哉。
以上大開修證之門竟
次曲示迷悟差別上來開示一心。真源已徹。三觀妙旨大通。迷悟之狀悉陳。凡聖之情盡矣。然迷唯一念。因情想亂發。而取七趣之昇沉。悟止一心。因妄見橫生。而取五陰之魔擾。故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故我世尊真慈痛發。摘膽剜心。精研七趣。因情想而分內外多少之不同。詳辯陰魔。約妄見而顯心觀溕钪?灰弧K?匀徽摺V庇?崛怂嫉鬲z苦。發菩提心。知有涅槃。不戀三界。嗟呼人者。苟能執此金剛寶劍。如幻定門。斬愛根於當下。則三有之空花影滅。世界平沈。拔見刺於剎那。則一心之幻翳全消。虛空粉碎。直使纖塵不立。一念不存。成佛果於今生。消習漏於曠劫。此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矣。如是信受。如是奉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可謂雄猛丈夫。大自在安樂人也。有何恩而不報。有何德而不酬耶。不然。则則墮復墮矣。豈不痛哉。楞嚴懸鏡終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般剌密帝译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
楞严经译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楞严经卷一 这部经是我亲自听佛陀宣讲的。那时,世尊在舍卫国的只园精舍,与大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名僧人在一起。这当中,有些是成就了无漏智的大阿罗汉,有些是具备了佛智而住在世间以宏扬佛法的菩萨。他们都以佛智慧超越了种种有为事物的束缚,从而能够在俗世界施行佛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
楞严经是最绚丽的佛法瑰宝。洋洋八万言,道尽了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古人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感叹。末学历时两年多,学习楞严经,依据宣化上人、圆瑛法师的注解,参阅了南怀瑾居士等大德的著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佛陀把楞严经中的道理,讲得是非常非常明白的,明白得几乎不能再明白了,只是因为语言文字方面的限制
《楞严经》具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或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略称《楞严经》、《大佛顶经》。十卷,唐中宗时般刺密帝译,属于秘密部,收在《大正藏》第十九册。自宋而后,盛行于禅、教之间。
一、圣众云集,匿王请佛。如是我闻: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祗桓精舍(据说舍卫城富商给孤独长者,用金钱铺地的代价购得祗陀太子在舍卫城南的花园,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祗陀太子又将园中的林木捐献给释迦牟尼,故又称为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
楞严经讲解
楞严经白话解
《楞严经》的来历要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说起。佛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据《海龙王经·请佛品》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海龙王也参加听法。海龙王闻法欢喜,在佛说法之后,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在从陆地到海底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一次,他听到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并侍奉禅师多年
《楞严经》卷六「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炷香,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我该如何理解呢?恳请师父慈悲开示!
从假入空是我们修行人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解脱道;再从空出假,这就是菩提道;最后,究竟成佛。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第一步叫自利;第二步叫自利利他,也就是说你没有成就一点功德力,你想去利他那都只是妄想。“从假入空”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相,其实它是假有,它都是因缘组合而成的一个暂时的现象。它无非就是因缘果报的,一张
梁启超考证了几年《楞严经》,最后得出《楞严经》是伪经的结论。梁启超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国学基础也很深厚,他为什么会得出这种邪知邪见的结论呢?首先,不能认为他是名人,就不会犯错误。六祖惠能大师说:“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再说,这只是学术套用的应用方法,他应用这套学术方法去推究、考据,并不代表他的方法是唯一的。
善士问:我听完师父讲那个《楞严经》的时候,我有疑问,就是师父讲到那个“物即是心,心即是物”,但是好多的法师即使悟到了他也不敢讲,那一段我听的时候感觉就是最深,就今天有这个机会,我希望师父你好好开示开示。达照法师答:要把我累死啊!
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楞严经·卷十》 宏海法师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九》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七、卷八》佛言:若有宿习不能灭除,则一心持诵楞严神咒,可速证无学。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如何持诵楞严神咒、如何建立清净道场,日常生活如何礼佛,以及礼佛动作背后代表的意义。
《楞严经·卷五、六》 这两卷,以结节为始,为我们讲解了根尘同缘、六解一亡以及二十四位菩萨修行的方法。《楞严经》作为佛教修行大全之宝典,唯有依法修行,可得解脱。所以这一卷,所蕴含的法门要诀,建议师兄们反复熏习,解行并进。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其实我喜欢的是唯识学。我那个时候有听《法华经》,但是我最喜欢唯识。唯识的好处,它解释因果很清楚:这怎么回事?我今生没有造这个罪,为什么得这个果报?因为仓库里面有。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张白纸,原来什么都没有,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果你原来有些个形相,你画什么都画不成了。我们要学《楞严经》的时候,先把一些思虑、缘念——就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你都要放下,就像一张白纸似的无知。
“檀”翻为中文是布施的意思,“六度”首先是布施、“尸罗”是持戒、“羼提”是忍辱、“毗离耶”是精进、禅定,最后第六度是般若。这六度是作为一个菩萨行成就佛果的六大科目,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精进度放逸、忍辱度嗔恨、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居士问:师父,初学者读《地藏经》读第几品?我心里想读第九品的,读全文上班没时间,可以只读第九品吗?一如法师解答:《地藏经》是我们佛门的大孝之经,大乘的孝经,地藏菩萨是大乘的大孝之王,也是大愿之王,所以《地藏经》我们要多读。
《地藏经》上说:只要在临终时听到佛名,就能得解脱。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义理极其丰富。第一、能在临命终时,听闻到佛菩萨名的,都是福德因缘具足的人。有些老修行,到临命终时,反而业障现前,提不起佛号,甚至无缘听闻佛号,更何况平时不念佛的人,临命终时怎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颂?一切境界都是心变现的,无量地狱相是由心变化的。心变化的是没有的,但是一切众生受地狱苦,它又是实在的。那个实在是非有的,是心所变化的。谁心里又变化个地狱啊?那是你的心变化地狱,这种变化可多了。
很多人因为在过去受到一些其它观念的影响——《地藏经》晚上不能念啊,念《地藏经》又出现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现象啊,人很容易被暗示,这样一讲了,他马上就出现这种状态,所以说在念经的过程当中,就很容易出现那些幻觉。如果说有那么严重的问题出现,那佛陀首先在
《金刚经》告诉我们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什么?离相修行。前提是什么?你的知见不要搞成,《金刚经》讲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是不是让我不修行?这是错误的。我们所有的修行都应该建立在离相的状态,而不是让你不修行。因为很多人就觉得,“师父,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
《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破除我执和法执。《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破除我执和法执,站在生死无常的角度去看待万物,就能用很智慧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时内心升起的那种信念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看到自己身体,遇到各种事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里所谓不可取的意思,是说佛法都是一时对治的机宜方便,佛法就像药一样,众生有种种烦恼的病,应病与药,这个药就是法。病好了药就可以不用了。所以说病去则药除,不可执以为真实,都是暂时假借而用,不是究竟之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