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读懂楞严经

楞严经 | 作者:鸾 [投稿]

下部 修证真我

带你读懂楞严经:下部 修证真我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第一章 二决定义

  道理明白了以后,接下来,世尊开始教阿难具体的修行方法。修行首先是“发心”。用妄尘中的生灭之心,去求证如来的无生灭之果是不行的。所以,必须要用自性本有明性--就是游离于一切视听之外的,那个能视能听,能明了一切的明性--伏住一切生灭,将其旋归本明,以这个无生无灭的觉心,作为因地的发心才行。其次,因为是六根把众生缠缚在有形世界中,所以要修行就要打开六根。而六根功能各异,这就需要在六根中选择最为圆通的一根入手。只要一根归元,显发本明,其余五根,随即脱落。六根一旦解除,一切幻妄顿时消灭,真如本性自然显发。

  阿难和在场的大众,听了如来的教诲后,消除了心中的疑惑,了悟到真如实相,身心得到从未有过的轻安。

  阿难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再次顶礼,长跪合掌,对佛说:“无上大悲的佛陀啊!您打开了我迷闷的心。您能以种种因缘,方便提携,引导沉沦的众生,出离苦海。世尊。我虽然知道了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如来又责备我多闻无功,不如实修。我就如同漂泊的旅人,忽然遇到天主赐给我鲜花做成的房子。但是,虽然房子有了,却要有门才能进去。所以,惟愿如来指示我和大众,获得无余涅槃的方法。还没有证得圣果的行者,怎样才能摄伏计度攀缘的心,得到总持,入佛知见呢?”说罢,五体投地。在场的大众,也都一心恭候如来的慈旨。

  这时,世尊怜悯在会的缘觉声闻,对于真如自性,还不能自在趋入,也为了能让将来的众生,明白修行之路,于是对阿难和大众宣示道:“你们发起坚定的菩提心,勤求如来圣境,不知疲倦,首先应该明白最初发起觉悟之心的二种决定义。什么是初发心的二决定义呢?

  发心根本

  第一义。你们应该审查一下因地的发心,与果地的觉,是不是相同的。阿难。如果在因地,以生灭心为修行的本因,以求佛乘不生不灭的境地,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应该明白,有形世间的一切都是会变灭的。阿难。你看世间的一切,谁能永远不坏呢?但是,却绝不会有烂坏的虚空。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始终不会变灭。

  你的身体中,坚硬的属地,湿润的属水,温暖的属火,摇动的属风。因为四大的缠绕,把你湛圆的妙觉明心,分散成视、听、觉、察。从始至终,五重浑浊。

  什么是浊呢?阿难。譬如水本来是澄清的,土本来是滞碍的,二者本不相容。有人把尘土投入净水之中,从此,土不再滞碍,水也不再澄清。这时的样子,就叫做‘浊’。你的五浊,也是这样。

  阿难。你见虚空遍十方界。空和见是不能分开的。如果有空无见,空就会因为无处显发而没有体相;有见无空,见就会因为缺乏内容而变得没有觉知。空与见交织在一起,虚妄因此形成,这是第一重浑浊,名为劫浊。

  你的身体由四大构成。见闻觉知,被有形的身体塞在里面。地水火风与见闻觉知交织在一起,构成虚妄,这是第二重浑浊,名为见浊。

  你心中的所忆所想,引发了种种知见,并通过六尘表达出来。离开六尘,知见就没有体相;离开知见,六尘就没有体性。知见和六尘交织在一起,构成虚妄,这是第三重浑浊,名为烦恼浊。

  你朝夕之间,都在变灭不停。知见使你总想留在世间,业力却牵引着你轮转于他方国土。知见和业力交织在一起,构成虚妄,这是第四重浑浊,名众生浊。

  见闻觉知本来是一体的。因为被尘相限制,而彼此隔离开来。本性虽然相同,功用却已经各异。一同一异交织在一起,构成虚妄,这是第五重浑浊,名为命浊。

  阿难。你现在要通过见闻觉知,契入如来常乐我净的涅槃妙德,这就应该先找到死生的根本。依据不生灭的自性,以自性的湛明,把虚妄的生灭伏住,使其旋归元觉,得到那原本无生无灭的明觉,以此作为因地的发心,然后才能圆成果地上的修证。”

  具体怎样把生灭心伏住,旋归元觉,得到无生灭的心呢?对此,圆瑛大师解释的非常精辟:“旋”字即下手工夫。将自己圆湛心中,提起一段心光,不外照根身器界,但内照本源心性,自可旋浊成清,旋妄复真矣! “

  如来继续说道:”这就好比要澄清一杯浑水,只要把它静静地放在那里,时间久了,沙土自然会沉淀下去,露出清水。这叫做初步伏住客尘烦恼。如果把泥土全部除去,只剩纯水,这就是永远断除了根本无明。这时,明相精纯,什么都可以变现,永远不会再有烦恼,一切都符合涅槃的清净妙德。

  烦恼根本

  第二义。你们既然决定发菩提心,对菩萨乘勇猛精进,抛弃有为相,就应当仔细审查烦恼的根本。这无始劫以来造做诸业,滋养生死的,到底是谁在作,谁在受?阿难。你修菩提,如果不审查烦恼根本,就不能知道虚妄的根尘,到底何处颠倒。颠倒的地方都找不到,又怎么降伏颠倒呢?

  阿难。你看世间解结的人,不知道结的所在,怎么能解开呢!没听说虚空可以被解开的。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没有形象,无结可解。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贼,劫夺了你自家的珍宝。因此无始劫来,与众生世界产生缠缚,所以对有形的世间,不能超越。

  阿难。什么叫众生世界呢?世为时间,界为方位。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合称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个,时间有三段。一切众生,都是由这些幻妄而编织成相。于是,身体中就会有世相和界相的贸易迁变,相交相涉。

  界虽然有十方,但上下没有确定的位置,中间又没有固定的地方。所以,只用东西南北就可以确定方位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配合。三四四三,总括为十二重世界。以此为基础,重迭三层,从十到百,从百至千。这样,六根之中,便各有一千二百种功德。

  阿难。你在其中判断一下优劣。眼睛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加上左右,只能看到三分之二的空间,所以,眼根只有八百功德。

  耳朵听声音,四面八方,毫无遗漏。, 兢兢业业,没有休息。所以,耳根能圆满一千二百种功德。

  鼻子闻气味,靠的是呼吸的出入。有出有入的时候能闻到,而间歇的时候,就闻不到了。所以,三分中缺一分,鼻根只有八百功德。

  舌根用来讲法。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智慧,言语虽然有限,道理却无穷无尽。所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种功德。

  身体的触觉,要靠接触。有接触的时候有感觉,一旦离开就没有知觉了。离是一分,合是双方,所以三分缺一,身根只有八百功德。

  意识默默地包容了十方三世,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无论圣凡,都是如此。所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你要在生死欲流之中逆流而上,返本还源,就应当先检验这六根的受用,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你要在这六根之中,找到最为圆通的一根。然后,依靠最圆通的这一根,来超越这妄想所编织成的业流。

  要知道,依圆通的根来修持,与用不圆通的根相比,迟速的差别,犹如日与劫的差别。我已经告诉了你这六根的功德。你可以详细选择,哪一根可入。然后,我会为你讲解修行的方法。

  十方如来,对于十八界,一一修行,都获得了无上菩提。这中间,本来并没有优劣。但你根基下劣,还没能圆证自在,所以我令你一门深入。通过一根而证入无妄的境界,所有的六根,一时都得清净。

  六根同源

  阿难问佛:“世尊。为什么逆流而上,深入一门,就能令六根一时都得清净呢?”

  佛告诉阿难:“你已经证得须陀洹果,灭掉了见惑。但你还不知道,根中积累了无始劫来所形成的虚妄习气。这种虚习,是要靠修行来断除的。何况这中间还有生住异灭,千头万绪。你先看看眼前这六根,是一还是六?

  阿难。如果说是一,耳为什么不能见,眼为什么不能闻,头为什么不能走,脚为什么不能说呢?如果说是六,那么,比如今天我给你讲了这个微妙的法门,你的六根,谁来领受?”

  阿难说:“我是用耳朵听到的。”

  佛说:“如果是耳朵自己听的,跟身、口又有什么关系呢!你为什么还能用口来请教其中的义理,用身来实践修证的行为呢?

  耳不能见,眼不能闻,所以六根不是一,而是六;耳听到法后,口能问法,身能行法,所以六根不是六而是一。这样一来,难道说这六根既是一,又是六?

  所以,阿难,要知道,六根既不是一个,也不是六个。这都是因为无始劫来的颠倒沉沦,在圆湛的自性中,幻化出一和六的分别。你虽然证得须陀洹果,消融了六尘的差别,却还没有灭掉形成六根的这一念分别法执。

  比如虚空,能适应所有容器。但是,由于容器形体各异,而导致容器中虚空的形态也随之各异。如果除去容器,这时,虚空就同归一体。其实,虚空哪里会因为容器,而变得相同或者相异呢!更何况是一和多个这样的名目了。

  六根的受用,也是这样。

  由明暗二种形相,在圆湛的自性中粘着湛觉,而引发了见。见精映出种种色相,并与色结合,而形成眼根。眼根聚合清净的四大,形成眼睛,形如蒲萄。从此,眼根便被局限在眼睛中,奔逐于色相。

  动静相击,在妙圆的自性中粘着湛觉,而引发了听。听精映现出声尘,卷声成为耳根。耳根集合清净的四大,形成了肉耳。耳朵的形状如同一片卷着的叶子。从此,耳根便被限制在声尘中,而流逸于声音了。

  通塞相发,在妙圆的自性中粘着湛觉,而引发了嗅。嗅精映现出香尘,纳香成为嗅根。嗅根集结清净的四大而形成鼻子。鼻子的形状如同垂下的手抓。从此,嗅根便被限制在嗅尘之中,奔流于香味了。

  甜淡相参,于妙圆的自性中粘着湛觉,而引发了尝。尝映衬出味尘,绞味成味根。味根结合清净的四大形成舌头。舌头的形状,如同偃月。从此,味根便被限制在味尘中,奔逸于味觉了。

  离合相摩,在妙圆的自性中粘着湛觉,从而映现出触,抟触成根。触根聚集清净的四大而成为身体。身体的形状如同腰鼓颡。从此,触根便被限制在触尘之中,终日追逐触觉了。

  由生灭这二种相续,在妙圆的自性中粘着湛觉,引发了知。知映衬出法相,揽法成根。意根再纠集清净的四大而成为意识。意识就好像在一个幽暗的房间里看东西似的。从此,浮根四尘,就留恋在意思之中了。

  阿难。这六根用自性本有的觉明,去另寻明了。从而失去了觉性,沾着在妄相上发光。所以,你如今离开明暗,就无所见。离开动静,就不能听。离开通塞,就没法嗅。离开甜淡,就失去尝。离开离合,触无所出。离开生灭,知无所寄。

  你只要不追随明暗、动静、离合、甜淡、通塞、生灭这十二种有为相。选择一根,使它脱离妄尘的粘着,伏归真元,显发本有的明觉。本明一旦显耀,则其余五根的粘着,随即脱落。不用前尘所引起的知见,使一点灵明不随根而走,而是由根来显发。这样,六根就能互相为用。

  阿难。你不是知道吗!在场的阿那律陀,无目而视。”

  阿那律陀无目而视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阿那律尊者本来是佛的堂弟,白饭王的儿子。但是,他有个毛病,就是好睡觉。佛一讲经,他就睡觉。佛就呵责他:“咄咄胡为寐,螺蛳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那律陀从此奋发图强,发愿再不睡觉。于是,他七天七宿都没合眼,眼睛就瞎了。佛怜悯他,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他修这个法的时候,就得到了天眼通。在佛的弟子中,阿那律陀尊者是“天眼第一”。 所以,虽然阿那律陀的眼睛坏了,但他仍然可以“无目而视”。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

  跋难陀龙是个龙神,掌管摩竭陀国的降雨。它使摩竭陀国风调雨顺,所以摩竭陀国的百姓都叫他“善欢喜”。这个龙的耳朵聋了,成了个聋龙。但是这个聋龙也能听。他用什么听呢?龙有一对须子,那对须子可以听。

  “殑伽神女,非鼻闻香。”

  “殑伽”是印度一条河的名字,发源于雪山的阿耨达池。这个河神是个女的,她没有鼻子,但是仍然可以闻。她用什么闻呢?她用眼睛来闻。

  “骄梵钵提,异舌知味。”

  骄梵钵提是梵语,翻译到中文叫“牛呞”。“牛呞”就是牛喘气的声音。牛喘气的声音很大,而骄梵钵提出气就像牛喘气那么粗。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骄梵钵提在往昔的因地,做小沙弥的时候,和一位老和尚在一起。这老和尚证虽然得罗汉果了,但是他老得牙都掉了,吃东西就要慢慢地嚼。这个小沙弥就跟老和尚开玩笑说:“你啊,吃东西真像牛!”就因为说这么一句话,所以他就生生世世得这果报,出入气和牛喘气一个样。但是他现在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所以佛就叫他常在天上住,不要住在人间。为什么呢?因为怕有人看见他也犯恶口。他的舌头像牛的舌头一样,但是他可以知道味道。

  “舜若多神,无身有触。在如来佛光的中,可以暂时映现出他的身体。”

  舜若多神就是虚空神。他一直因为没有身体而苦恼。所以如来应世的时候,他就求佛赐给他一个身体。佛就用佛光照耀虚空,令他能暂时地显现出身体来。这个身体,就像风一样。这样,他也有了触觉。

  “那些得到灭尽定的声闻僧,比如在场的摩诃迦叶,他们很久以来就已经熄灭了意根,也一样圆明了知,并不须要心念。”

  摩诃迦叶尊者,现在还在云南的鸡足山中入灭尽定。因为他受佛的付嘱,等弥勒佛下生的时候,要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交给弥勒佛。

  “阿难。如果你的六根完全剥脱,自性的智光,滢滢照耀。此时,世界的一切浮尘,形形色色的一切变化,犹如热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阿难。世人看都是通过眼睛来看。比如有人,闭上眼睛,眼前只见一片黑暗,分不清哪个是头,哪个是足。这时,如果用手沿着身体上下摸索,虽然看不见,却依然可以分辨出哪个是头,哪个是足。可见,不论六根中的哪一根,觉知都是相同的。见是要有光明的,黑暗中就什么也看不见。但知觉却是本有的,因此即使在黑暗之中,人也不会昏聩。所以根尘消亡之际,知觉怎能不圆满遍照呢!

  闻性不灭

  阿难又问:”世尊。就像佛说的,因地的发心,要在不生灭处发心,这样才能与果地相应。世尊。果地中的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这七种虽然称谓有别,但都是清净圆满,坚如金刚王般常住不坏的。而见和听,离开明暗、动静,就没有自体。心念离开前尘,就无所有。为什么要用这毕竟断灭的六根,作为修行的正因,来求证如来七个常住不坏的果地呢?

  世尊。离开明暗,见毕竟空。没有前尘,念则消灭。我前思后想,仔细推求,本来没有我的心,那么又是谁立的修行之因,来求证无上正觉的呢?“

  佛告诉阿难:”你虽然多闻,但是未尽诸漏。心中只知道颠倒的原因,当颠倒真的现前时,你还无法辨别。为了让你信服,我就以尘事为例,给你解释。“

  于是,如来令罗睺罗敲钟一声,然后问阿难:”你听到了吗?“

  阿难和大众都说:”听到了。“

  等钟声消失后,佛又问:”现在你听到了吗?“

  阿难和大众都说:”听不到了。“

  这时,罗睺罗又击一声。

  佛又问:”现在听到了吗?“

  阿难和大众又说:”听到了。“

  佛问阿难:”你为什么听到,又为什么听不到呢?“

  阿难和在场的大众一起回答说:”击钟的时候,我听到了。时间长了,声音消失,就听不到了。“

  这时,如来又令罗睺击钟,问阿难道:”有声音吗?“

  阿难和大众都说:”有声音。“

  片刻,声音消失后,佛又问:”现在还有声音吗?“

  阿难和大众回答说:”没有声音。“

  稍后,罗睺罗又撞钟。佛又问:”有声音吗?“

  阿难和大众都说:”有声音。“

  佛问阿难:”怎么有声,怎么无声的呢?“

  阿难和大众回答佛说:”钟被敲击,发出声音,这时有声。时间长了,音响双绝,就无声了。“

  佛对阿难和大众说:”你们的回答怎么混乱了呢?“

  大众和阿难马上问佛:”哪里混乱了?“

  佛说:”我问你听,你就说听。我问你声,你就说声。一会是听,一会是声,这样怎么不是混乱呢!

  阿难。声音消失了,你就说听不到了。如果真的听不到,闻性就消失了,人就如同枯木。当钟声再响起来的时候,你怎么还能知道呢?或有或无的是声音,怎么能说你的闻性时有时无呢?如果闻性真的没有了,谁能知道它没有呢?

  所以,阿难。流入你耳中的声音,它自己有生有灭。并不是你的闻性随着声音,有生有灭。你到现在还颠倒地把声音当做闻性,难怪你会把真常当做断灭。总不能说,离开动静的声尘和通塞的耳根,就没有听闻性了吧!

  比如熟睡的人,家人在他旁边捣米。他在梦中,听到捣米声,会把它当做是击鼓或撞钟。即使在梦中,他也会觉得奇怪,这钟声怎么会是敲木头的声音呢?醒来后他才知道,原来是有人在捣米。阿难。这个人在梦中,哪里会知道静摇、开闭、通塞呢!虽然他在睡觉,闻性却不会昏昧。纵使你的身形销毁,命光迁谢,闻性又怎么会消亡呢!

  众生从无始劫来,追随色声,念念流转,从不明白自性的真常。不随顺真常,只一味地追逐生灭,因此生生世世杂染流转。如果抛弃生灭,守护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情识为垢,二者远离,你的法眼即时清明,怎能不成无上知觉!

  结在六根

  阿难继续问道:“世尊,如来虽然说了第二决定义,但是我看世间解结的人,如果不知道结在哪里,终究不能解开。世尊。我和此会中的声闻众,也是这样。从无始际开始,便与无明,同灭同生。虽然得到了多闻的善根,名义上已经出家,但还是一时明白,一时糊涂。惟愿大慈世尊,怜悯沦溺的众生,为我们指明,身心的结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解开。”说罢,五体投地,洒泪如雨,翘首期盼。

  这时,世尊怜愍阿难,以及在会的大众,也想为未来的一切众生,植下出世之因,于是便以阎浮檀紫光金手,摩阿难的顶。立刻,十方佛国世界,六种振动。如微尘一样众多的如来,在各个世界中,从头顶放出宝光,汇聚到祇陀林,灌入释迦牟尼佛之顶。在场的大众,从未见过这样殊胜的境界。

  这时,阿难和与会的大众,同时听到十方微尘数的如来,异口同音,告诉阿难说:“善哉。阿难。你欲了知俱生无明。其实,使你轮转生死的结根,就是你的六根,更无他物。你欲了知无上菩提。其实,令你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的,也是你的六根,并非他物。”

  阿难虽然听到这样的法音,心中仍然没有明白,于是,跪问佛陀:“为什么说,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的,都是六根,并非他物呢?”

  佛告诉阿难:“根与尘本来同源,缠缚和解脱也并无二致。识性虚妄,犹如空中狂花。阿难。由尘而产生知,因根而有相。相和见都没有自性,彼此依存。所以,你而今在知见上另立一个知,这就是无明的根本。在知见上没有见,这就是涅槃的无漏真净。这其中怎么还能更容他物呢!”

  接下来,世尊又详细地解释道:“

  真性中的‘有’和‘空’,都是因缘的幻化。

  无所作为,没有起灭,犹如空中狂花一样不真实。

  说‘虚妄’是为了显示‘真实’,但有了真和妄的分别,真与妄就同成虚妄了。

  既然‘真’和‘非真’都不是真实的,哪里还会有能见和所见呢。

  这中间并没有实性,就如同硬币的正反面,只能彼此相互依存罢了。

  凡圣的差别,只在于六根是‘结’还是‘解’。

  你不要偏执于空,也不要偏执于有,二者都是虚妄的。

  迷失于虚妄的晦暗就是无明,能显发自性的觉明就是解脱。

  解结要有次第,六根一旦解开,一念法执也随之消亡。

  解结时要选择圆通的一根,逆流而上。一旦通达,便汇入正觉的圣流。

  自性微妙不可思议,只因为被习气的洪流所遮蔽。

  恐怕众生弄不清真假,所以我一般不讲这样真实法。

  说到底,都是自心取自心。这一取,本来无幻也生出了幻。

  如果不取,就没有‘无幻’。无幻尚且不生,幻又从何而来呢!

  这便是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依循此法,弹指间便能超越无学,而证入圣流。

  十方一切诸佛,都是遵循此路,而步入涅槃的。

  六解一亡

  这时,阿难及在场的大众,听到如来的无上慈诲,心目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开明。阿难合掌顶礼,再次问佛:”我听到如来,以无尽的大悲,从真如自性中流出的真实法句,心中仍然没能达到六解一亡。以及解结的次第,我仍然不明白。祈求世尊大发慈悲,再施法音,洗涤我的沉垢。“

  如来听后,伸手从桌上拿起了夜摩天人供养的花巾。在大众前,打了一个结。然后问阿难:”这是什么?“

  阿难和大众回答说:”这是结。“

  如来接着又打一个结,又问阿难:”这是什么?“

  阿难和大众又回答说:”这是结。“

  这样,世尊一连打了六个结。每打一个结,都问阿难,这是什么。阿难和大众都回答说,这是结。

  佛对阿难说:”我第一次打完,你说叫结。这个花巾,只有一条。第二、第三次,你怎么还叫它结呢?“

  阿难回答佛:”世尊。这条花巾,虽然是一条。但是我想。如来打一次,就成一结。如果打一百次,就成一百个结。何况目前只有六个结。为什么如来只许第一个叫结,第二、第三个就不叫结呢?“

  佛说:”你知道,这个花巾本来只是一条。我打了六次,所以有六个结。你现在仔细观察,花巾是一体,所打的结各异。我要把第六个结,叫第一个结,这可以吗?“

  ”不可以。世尊。第六个结毕竟不是第一个。纵使我尽毕生的才智来申辩,也没法使这六个结混乱。“

  佛说:”六个结虽然不同,但究其根本,却都是同一条花巾上的。若要令其混乱,终究不能得逞。你的六根,也是这样。虽然它们本来一体,却彼此相异。你一定不希望这样,而喜欢浑然一体。那么,怎样才能浑然一体呢?“

  阿难回答说:”如果这些结存在,是非就会随之而来。此是彼非,此非彼是。如来如果能解开这些结,令它们再无彼此。一个尚且没有,哪里还会有六呢!“

  佛说:”六解一亡,也是这样。由于你无始劫来,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因为妄想不息,所以引发尘相。如同眼睛疲劳而产生狂花一样。本来湛然的精明中,没来由地胡乱生出山河大地,世间万相,生死涅槃。这些都不过是颠倒的狂花而已。“

  阿难又问:”那么,这些劳相和这花巾上的结,怎么解除呢?“

  如来右手握住花巾的一头,左手向左边拉。然后问阿难:”这样解吗?“

  ”不是的,世尊。“

  如来又用右手往右边拉,问阿难:”这样解吗?“

  ”也不是。世尊。“

  佛对阿难说:”我用手,往左拉,往右拉都不能解。那你说,怎么能解开?“

  阿难回答说:”世尊。应该在结的中心解,这样就解开了。“

  佛说:”如是。如是。若要解结,应该在结心。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这并不是指世间和合的粗相。如来对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明了其最根本的原因。随其所缘,乃至恒河沙数的世界之外落下一场雨,如来也知道所有雨滴的数目。现前的种种,松树的直,荆棘的曲,天鹅的白,乌鸦的黑,如来都明了其中的因缘。所以。阿难。随你心中选择六根,根结一旦解除,尘相自灭,幻妄销亡,不是真还能是什么呢!阿难。我再问你。这花巾上的六个结,如果同时去解,能六个结同时解开吗?“

  ”不能。世尊。这些结本来就是一个一个打的,解也得一个一个来解。六个结虽然在同一条花巾上,但不是同时打成,解的时候,怎么能同时解除呢!“

  佛说:”六根的解除,也是这样。六根初解之后,先证得人空。接着,空性圆明,便得到法解脱。解脱了法以后,人空法空都不再生,这样便从三摩地的定境中,获得了无生忍。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