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古刹——泸州法王寺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一、法王寺的历史沿革

  法王寺,位于四川泸州市合江县二里乡凤凰山风景区,距县城40公里,距贵州赤水市12公里,海拔820米。法王寺系清同治年间敕赐十方丛林,川南黔北著名古刹。

  据史料记载,法王寺始建于宋、元之际,兴于明、清。法王寺碑记载“欲知梵刹之因肇启兴,崇于宋元,历乎明,千有余岁。其香火无乏,而欣慕者岂胜言哉”。从这段碑文记载看,法王寺的初建年代应在唐朝中晚期,而发展于宋元,但历经战乱匪祸时毁时建。

  清初,佛教禅宗临济正宗破山大师高足丈雪禅师,选定法王寺为蜀南黔北传法布道寺院,以弘扬佛法。清乾隆庚申年,成都三圣寺高僧文遂禅师来法王寺任主持,率众开田造屋,植树种地才逐渐振兴了法王寺,继承破山一系,承传临济法脉,兴佛参禅。从广遂以降,历经际可、本惠、慧源、悟莲、德峰、果山、祖波、超尘、正法、东方、源隐、朗空、慈相等14位方丈直到解放初期。

  法王寺经过历代祖师大德勤勉创业,奏请大藏经、修藏经楼、建万寿亭、办佛学院,法王寺盛教昌隆,声名远播。

  法王古刹占地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整个寺院的主体建筑,由整石凿成的228根红色石柱托起,整个寺院皆选用红色石料,其工程浩大、造型雄伟、雕刻精堪,为古刹建筑一大奇观,素有“天下石工第一”之誉称。

  法王寺还是川南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昔有石燕飞旋、殿井海潮、玄珠吐露、天地水碧、迥龙吸浪、月亮长明、莲花现瑞、大佛环顾、白马常现、观音龙珠等十大自然胜景。寺周树木葱服,竹海涛涌,溪水萦迥,鸟语花香,是远近闻名的风景保护林区。

  二、法王寺建筑与绘画艺术

  法王寺虽始建于唐代中期,但经过宋元时期的战乱,早期建筑早已损毁。现存的法王寺建筑为清代中晚期所建,由山门、关圣殿、万寿亭、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殿、佛学院、禅堂九大主体建筑,以及东西厢房和其他附属等建筑构成,由此形成了该寺独特的建筑格局和自然景观,成为川南黔北颇有影响的名山古刹。

  1、山门,法王寺山门原为清代所建,上悬清慈禧太后所赐“法王禅寺”匾额,但在1940年的一场大火中被毁。现存山门是民国三十七年重建的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246平米。前檐下镌额“法王寺”,为四川军阀杨森民国三十七年十月所写。(见中插图1)山门门联为“肯适肯来世外烟霞无挂碍,再扑再起眼前楼阁有沧桑”。

  2、关圣殿,穿过山门,沿着十七级台基而上,是一座重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关圣殿。因殿内原供奉关羽而得名。殿堂为硬山式屋顶,木石穿枓结构,殿内现塑像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后塑普贤菩萨像。(见中插图2)

  3、万寿亭,清同治十年,法王寺方丈果山派弟子赴京迎请回龙藏经后,为报“皇恩浩荡”建万寿亭,以供奉圣旨、銮仪等。光绪十七年建成的万寿亭,为牌楼式建筑,木石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室内正中立“法王寺记恩碑”,碑高3.4米,宽1.45米,碑额刻“圣旨”二字。二楼左右为钟鼓。正楼上有木质雕花围栏,后壁上绘有水墨山水人物画(见中插图21),檐下正中供九龙镂空雕“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牌位。整个建筑构思巧妙,木雕精致,绘画生动,将建筑艺术与木雕,彩绘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4、天王殿,法王寺天王殿重建于清道光七年。木石穿枓结构,硬山式屋顶,面阔7间24米,建筑面积428平米。天王殿位于法王寺建筑群和主轴线的中心部位。但是从其建筑风格上看,为了突出万寿亭和大雄宝殿,在建筑手法上采用了烘托和铺垫等的建筑方式。

  5、大雄宝殿,法王寺的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殿前为院坝,两侧为东西厢房。大殿重建于清道光七年,木石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四架椽前后搭牵用四柱。通面阔5间24米,进深3间15米,通高15米,台基高1.2米,阶梯形踏道七级,建筑面积575平方米。(见中插图3)

  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佛像背后为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见中插图6),造像庄严优美,显示出川南佛教石刻造像的艺术特征。

  大雄宝殿的屋顶为歇山式,屋面施灰色布瓦,屋脊的正中塑宝珠和卷草纹,两侧塑行龙。尤其是大殿的屋檐和檐柱木雕,如吻兽、戏剧人物、瑞兽等造型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见中插图9、10)从木雕的手法上来看,垂脊和斗拱之间为镂空木雕,八角起翘修长,给人以轻盈飞升的视角艺术感。

  6、藏经楼,法王寺的最后一殿为藏经楼,修建于清光绪十七年,硬山式屋顶,砖木结构楼房,八架椽屋分心前后乳扶搭牵用五柱,面阔5间。(见中插图11) 明间为殿堂,次间为僧舍。藏经楼为供奉“钦赐龙藏”而修建,724函,7168卷龙藏经,被存放在12个刻绘五爪龙祥云图的藏经柜中。殿内梁柱和槅扇上雕绘了戏剧人物故事画,造型生动,具有典型的川剧脸谱艺术特征。

  法王寺的佛像艺术也颇具地方特色,例如,罗汉菩萨是法王寺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尊,当地信众感其灵验,所以在文革时期,修双层夹壁将其隐藏而未被发现,得以保存至今。(见中插图14) 这尊造像比例合理,眼睛、鼻、嘴唇的刻画十分生动,尤其是罗汉的袈裟衣纹塑造的十分逼真,双手皆施手印,目光平和中显出一丝威严之感。罗汉菩萨左右的造像,为伽蓝菩萨和龙王菩萨,虽然造像风格比较相近,但是否为同一时代的造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见中插图14)

  石刻观音菩萨造像,有两尊为残缺的头部,一尊为立式菩萨像,但都明显带有川南佛教石刻造像的地方风格特色。面部轮廓饱满圆润,菩萨的头冠花纹处理的细腻生动,线条流畅,造像优美,生动地刻画出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神态和法相,在造像的手法上明显吸纳了大足石刻艺术的手法,特别是受大足石刻中观音菩萨造像的艺术影响。(见中插图16)

  法王寺广场前的布袋和尚与童子,虽为近年的雕塑,但不乏民间塑像的艺术特征,流露出浓郁的慈悲喜气之感。(见中插图18)

  法王寺现存的六幅门板木刻画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中大雄宝殿正门,后门皆有一对护法神像,用笔精湛流畅,面部轮廓细腻生动,尤其是发须、眼鼻、以及手臂的处理,及其准确传神。刻画人物,既有佛教四大天王的威武之力,又有韦陀天的神勇英气。其中一对护法神像,从造型风格来看明显受到戏剧人物,尤其是武生造型的影响,将信众喜欢的川剧人物造型与佛教护法神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了别具一格的门神形象。(见中插图19、25)此类人物造像在汉传佛教寺院中尚难看到,但是在韩国、日本的寺院的山门上,可常见到此风格的护法神像。

  法王寺现保留的几幅人物、山水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如背篮女子图,造像优美,神态典雅,身后的山岩,花木、护栏、猴子等描绘的简洁生动,颇具明清女性人物画的用笔和神韵。(见中插图20)

  天王殿背后门顶上方的装饰画也颇具特色,如觅食的鸡,荷花、山水画,虽然用笔不多,但布局合理,岩石,花草,树木绘制的皆有天地之灵气。(见中插图22)

  法王寺现存的人物画,最有代表性的是万寿亭二楼上供奉皇帝万岁牌正壁上双手持笏的两位文官和武官(见中插图23),人物造型高大,逼真地刻画了清朝官员的装束和衣袍,两位老年持重的官员被刻画的惟妙惟肖,面部勾画用白描,衣冠用矿物质颜料,至今色彩鲜艳,神采照人,可谓是人物画中的精品。

  又如,木版画中的老者与童子,构图简练,造像生动,老者与童子一前一后,神态怡然,从容淡定,勾画出一幅世外桃园的仙境。(见中插图24)此外,法王寺还收藏有不少藏传佛教唐卡和水陆画,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三、法王寺《龙藏经》

  同治初年,法王寺第七祖师,临济宗第四十一代法人果山方丈开创了法王寺的鼎盛局面。面对巍巍殿宇,庄严佛像,果山法师感慨佛法兴盛却无藏经,“今守业已有余,所少者唯藏经耳,将何以弘教垂久远耶”。于是,同治十年,1871年,法王寺方丈果山,派师弟果端至京师,历尽艰辛,向皇上奏请大藏经一部,计724函、7168卷,令其“永远供奉,以光佛法”。并赐法王寺为十方丛林,谕其开期传戒。慈喜太后亲赐“法王禅寺”牌匾一块及半副銮仪护送藏经回寺。奏请大藏经前后历时三年之多,耗银6000余量。为报皇恩浩荡,法王寺历经十余年,建成万寿亭,以供奉圣旨、銮仪。此时,法王寺“香火之盛甲于蜀南”。

  大藏经奏请回寺后,分装于新置的12个藏经柜,珍藏于法王寺藏经楼。

  1958年四川省将法王寺定为第一批佛教保护寺院,其保护理由即因有龙藏经。但解放后法王寺收为国有,长期无人管理,大藏经虫蛀变霉甚多。至文革时期,藏经楼成为生产队安置知青的住所,知青们甚至随意烧经书生火煮饭,用藏经纸卷烟,致使这部来之不易的龙藏损失惨重。据说,1991年法王寺重新开放时,文物部门对大藏经清点,7168册大藏经,只残存了1500余册。

  四、法王寺佛学院

  抗战时期,为安定民心,教化众生,本着传承佛法,弘扬正信,改变寺院僧人素质底下,不读经阅藏等陋习,法王寺第十一代祖师,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东方长老在法王寺僧人和居士们的大力协助下于1941年在合江法王寺创办了法王寺佛学院。

  东方方丈亲自任院长,他礼请当时汉藏教理院的太虚大师为名誉院长,聘请太虚大师高徒印顺法师为佛学院导师,演培法师为教务主任,聘请当地学者和法师刘畴九、夏亮工、吴任甫、张耘九、王玉芬、刘美唐、梁鸿举、贾维祯、里文澜、释朗空、慈相、常澈等十三人为院董。

  在法王寺僧众们的共同努力下,修建了四合院式的佛学院(见中插图12),楼上楼下共8间教室。佛学院专设研究班和普通班,研究班以教授佛教经典和义理为主,而普通班以教授国民常识文化为主。

  首期研究班学僧37人,除了由法师们担任佛教课程之外,还为学僧开设了国民常识等课程。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法王寺所立的《法王寺复兴碑记》中,详尽记述了东方院长创办佛学院的初衷,如碑文所言:

  师鉴既往之失,由于僧之不僧,由于僧之不学佛经大义,茫乎未闻,荡检逾闲,为世诟病。痛定思痛,惟设学育僧。使僧有学而佛法倡,佛法倡而信仰众,久之大规,乃可永树。于是创建法王佛学院。

  法王寺佛学院的创办,被当时川黔滇社会各界誉为战乱中佛教界的一大盛举。全国各地的僧人闻讯纷纷前来求学,多时有一百多人听课。先后有重庆、浙江、广东等地著名的法师来佛学院讲课。佛学院也轮流派出任教法师赴各地名寺参学交流,以提高讲经说法的水平。

  法王寺佛学院自创办以来,建立了一套完整规范的教学制度,讲学纪律严明,按照禅堂规定执行,并书写布告于墙上,迄今依然历历可见。佛学院开办三期后,东方长老积劳成疾辞去院长,后由林芳法师接任院长一职。

  说到法王寺佛学院,我们不能不提到在现当代中国佛教史上颇有影响,且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两位法师,演培法师和印顺法师。

  1941年春天,法王寺东方长老聘请太虚大师到合江法王寺开办佛学院时,太虚大师就推荐了年仅25岁的演培法师承担办学重任。演培长老在他回忆里曾这样写道太虚大师对他的谆谆教导:

  现实世间更需要佛教,要弘法僧才,因而显得僧教育更重要,没有僧教育怎会有僧才?没有僧才怎能弘扬佛法?佛法又怎能普及人间?人世间的灾难又怎能免?是以你们去主持僧教育,实负有重大责任,你们不特要以言教切实教导青年,更要以身教做僧青年的榜样,方能造成德学兼优的僧才,也才不负我介绍给你们去的一番心意。

  在法王寺佛学院的三年当中,演培法师除了为学僧上课外,太虚大师还特意让印顺法师为演培法师特别授课。印顺法师曾为演培、文慧、妙钦三位法师亲自讲授《摄大乘论》,并通过演培法师的听课记录整理成了在佛教界颇具影响的《摄大乘论讲记》。

  印顺导师在法王寺佛学院期间,为几期学僧教授了多门佛教课程,作为佛学院的最高导师,他负责指导教师如何教学,鼓励学僧们认真学习,同时指导院长应行办理事宜。在法王寺佛学院的几年中,印顺导师先后为学僧们开讲《金刚经》、《印度佛教史》、还为佛学院教师们开讲《中观论诵》,而印顺导师讲授的有些课程都是演培法师记录,后来由印顺法师修改而陆续出版的。

  法王寺从1941年开办佛学院到1949年停办,前后8年,共培养了近千名优秀的佛教僧才,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的寺院输送不少了戒律严谨、学识渊博的合格僧才。

  法王寺后来的住持明仁法师、演谛法师、洪能法师均是佛学院首届毕业学僧。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惟贤长老,已故贵州省佛教协会会长海会长老等,也都曾在法王寺佛学院聆听过太虚大师、印顺导师、演培法师、东方长老等的开示。

  五、法王寺佛字碑林

  解放后,法王寺及庙产均被收回国有,众僧解散,历经劫难的古老名刹再次受到摧残。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才逐渐得到了贯彻和落实。1991年,经泸州市合江县政府批准,法王寺正式成为宗教活动场所,再次向社会各界开放。

  2003年,泸州市佛教协会将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的德祥法师从泸州方山云峰寺调任法王寺住持,上任后的德祥法师秉承明仁老和尚的遗愿,带领法王寺广大僧众齐心协力,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先后恢复了法王寺佛学院、罗汉堂,新建了图书馆、放生池、法王寺广场等设施,将原来破旧不堪的古刹改造成一个环境优美、道风纯正、以弘扬佛法与佛教艺术为中心的弘法道场,在川南黔北产生了广泛了影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随着法王寺的发展,信众的增多,香火的日益旺盛,德祥法师和法王寺的僧众们提出了广集“佛”字,在法王寺兴建3000千佛字碑林的宏伟计划。这一佛教文化工程得到了四川省、泸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批准立项和大力支持。泸州市一批信奉佛法和热爱书法艺术的高僧大德和护法居士们,自愿组成小组,无私投入筹划此项佛教文化建设的善举之中。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法王寺已收集历代高僧大德、居士、诗人、书画家所写各类书体的“佛”字,近一千多字。如今,在泸州市佛教协会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这一佛教文化艺术工程已进入到了广泛征集近现代高僧大德和书法家“佛”字的阶段,并开始了佛字碑林石料的选材与雕刻之中。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惟贤长老等许多高僧大德得知法王寺兴建“佛字”碑林这一盛举后,都欣然为法王寺佛字碑林题写“佛”字,以表称赞和支持。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也为法王寺佛字碑林题写墨宝,以表达对法王寺兴建佛字碑林,展示中华佛教书法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这一善举的大力支持。

  法王寺佛字碑林,占地250亩,以南北轴向进行对称式的规划布局。以象征的艺术形式传递了佛教深邃的哲理和智慧。比如,石牌坊的莲花大道两旁是功德碑和佛教书法景墙,景墙与通道之间有12个莲花坐台,生动体现“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有佛心,人人皆可成佛”的佛教思想。

  整个碑林区以七宝佛塔为中心,依照法轮式样向心布置三千佛字碑。围绕“法轮”,由内而外依次为法轮大道,菩提大道,须弥大道,四面是东、西、南、北婆罗蜜景观等,高达25米的七宝佛塔构成了碑林礼佛观赏的中心,庄严宏伟。

  佛字碑林的西南方是以佛祖释迦牟尼生平事迹为主题的“鹿野苑”,东南方是弘扬佛法智慧的“佛慧苑”,西北方是大明广场,与之呼应的是东北方的夜明广场。碑林的南面入口处,是长约30米,高4.5米的千佛照壁,碑林北面是高达9米的佛字碑,巨大的佛字碑周围不作任何装饰,象征法无定法。

  佛字碑林以打造“三千佛世界”为核心,通过对佛法智慧的领悟与体验,将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与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相融合,在弘法模式上,将突出佛教文化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将法王寺佛字碑林打造成西南地区,甚至全国唯一的以佛教文化与书法碑刻相结合的宗教艺术场所,使之成为传播佛教文化艺术的圣地。

  德祥法师在谈到正在实施修建的佛字碑林时说,书法是中国传统书法方式之一,所以当佛教文化与书法艺术结合之后,佛法的传播更普遍,书法家们受到佛教的影响,常以佛教为题材来丰富书法内容,这使书法艺术更增意趣与内涵。书法是修行培福之道,亦有助扬佛教之功。佛教传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佛教经典,因此弘扬佛法,离不开写经、抄经、刻经以及书刻碑铭、匾额、楹联等形式。

  的确,书法应佛教的发展而得以进一步保存、流传,佛法又由于书法艺术的传播加速了弘扬的进程,“两者相辅相成,共荣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三千佛字之妙,化菩提心灵之境,佛字碑林可谓意义深远,对于佛教徒而言,这里是礼佛、念佛、修悟之地;对于大众而言,此处是观佛、欣赏、书法艺术的胜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