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震华法师的佛学思想
震华法师是近代杰出的佛教教育家、思想家、佛教史地学家。曾任镇江竹林寺方丈、竹林佛学院院长,上海佛教会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等职。今年是他圆寂四十周年、诞辰七十九周年。现在,缅怀他的业绩,发扬他的思想,对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发扬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追随震华法师多年,亲蒙记莉,接受法脉,对他的佛学思想和事业牢记不忘。现将震师的佛学思想向四众弟子予以介绍,旨在发扬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
一、生平概述
震华(一九〇九年—一九四七年)生於江苏省兴化县翟唐庄,俗姓唐。幼失怙恃,不堪兄嫂虐待,於一九一九年於兴化县城南圆通庵,依怀莲上人披薙,法名乘实,字震华。莲公示以沙弥三慎,勉令遵守。一口慎不妄发言,二手慎不妄取财,三足慎不妄行动。如能凛遵勿忘,则可入道。震师铭记於心,时时不忘,作为行动的指南。莲公见其善根萌发,实是可造之才,遂送到私塾就学,以其天资颖悟,记忆过人,学业猛进,每试必列前茅。课余兼习兰竹,为同校师生瞩目。
一九二六年春,师之师祖霜亭上人,主持金山江天寺,见其颖悟过人,召至镇江,从超岸寺玉山佛学社守培法师学习经教。守老於台、贤、性、相,无不通达。辞流三峡,笔阵横扫,见解独到,孤发妙义,堪称一代巨匠。师在守老座下,亲炙三载,获益良深。一九二九年於句容实华山受具足戒。戒期圆满,入夹山竹林寺,从霭亭上入学。一九三零年,霭老见其行解相应,才识遇人,聘为竹林佛学院主讲。师锐意改革学制,分班授课,成绩卓然,一时竹林佛学院,在全国佛学院中享有盛譬。一九三二年,接霭亭,厚宽两位上人法席,任竹林寺监院,但其主要精力仍在办学。授课之余,检阅《续藏》,锐研佛史。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师认为僧人应该奋起救国,乃博采群籍,撰《僧伽护国史》一书,唤起僧众爱国报国的热忱,使佛教界为之振奋。一九三三年,师从商务印书舘购买《中国人名大辞典》一书,检其内容,对佛教人物,略其所不应略,详其所非赏详。有些重要人物,如伽佛陀,金地藏、德山、法海、蔼益等,皆漏而末刊。有些人名被搞错,如少康误作山康,真可误作可真,智仙误作智山等等。遂立志编写《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师四处查阅资料,终夜伏案走笔,抄写剪贴,皆无旁贷,其刻苦洽学精神,令人敬佩。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师发动镇江各大寺庙,组织佛教僧侣救护队,带领队员出入怆林弹雨之中,救护伤员。镇江失陷,竹林寺毁於兵火,房屋损失大半。一九三八年,师主持竹林法席,维持残局,整顿颓纲,大见成效。一九四〇年二月东渡日本考察佛教,历长崎,京都、东京,条良,镰仓、名古屋,大阪等地,月余回国,著有《东渡弘法高僧传》、《入华求法高僧传》。一九四二年四月,任上海玉佛寺住持後,创办上海佛学院,发行《妙*轮》月刊,增清《大正藏》、《续藏》,成立弘一法师纪念会,创办佛教图书舘。师几年来独擘筹划,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见者闻者,莫不叹服。
抗战胜利後,师志在完成《佛教入名大辞典》,辞去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等职,闭关於夹山之八公洞,潜心写作。时中国佛教会就焦山设会务人员训练班,聘师授课。师白天授课,夜裹写作,积劳成疾,至沪就医,竟於一九四七年三月十日逝世上海玉佛寺退居寮。遗著有:
《僧伽护国史》《比丘尼表彰集》
《续比丘尼传》六卷《比丘尼轶事丛考移》
《夹山弈叶集》三卷《夹山志》
《兴化方外诗征》《回龙山考》
《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玉佛寺志》
《清代佛教年鉴》《圆通庵志》
《清代佛教纲要》《佛塔考略》
《泰县佛教通志》《异类法缘记》
《比丘尼创著集》《护生原理》
《东渡弘化高僧传》《入华求法高僧传》
《碧岩吟稿》《碧岩文选》
《兴化佛教通志》《夹山宗谱》
《佛教女众丛书》
二十八种。
余忝列师之门下,一九四二年随师到沪玉佛寺,协助创办上海佛学院。一九四四年接师法嗣,任竹林寺监院,负责竹林佛学院工作。一九四七年任竹林寺方丈,兼任竹林佛学院院长。现在继承师之法脉,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佛教协会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静安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慨师遗著《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尚未完成,我当继续编纂,使其尽快出版问世,用报师恩,使师含笑於兜率天宫。
二、佛学思想
一、如何修道?震师认为修持法门很多,门门都可入道,选择一门,认真作去,总有到家的一日。修持法门,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一)持戒:依大小乘戒律修持。
(二)参禅:祖师所提的公案,久久参究提撕,自然有所悟入。
(四)诵经:让诵或为人解说诸部经典。
(五)持咒:诵持诸呪,三密相应。
(六)礼佛:称礼诸佛和菩萨圣号,默默作观。
但是不论选修那一法门,都要使法门为我所有,变成我的法门,可以活泼运用。比如参禅,不一定坐在蒲团上,盘着腿子才是禅,放下腿子运水搬柴也是禅。看经,不一定面对黑字白纸才是经,离开本子,大干微尘也是经。能我与法门,法门与我,融为一体,才是真会参禅,真会看经。最後才能达到我空,法空的境界。如果彼此都是过来人,相视一笑,这般境界,何等风光!否则,我与法门分了家,就会产生“荤口念佛,素口骂人”行为上的矛盾。因此,修道者;定要把“道”字,贯彻到行、住、坐、卧的威仪上,表现在寻常日用的生活上,令人一望便知是一位道高望重的人,道貌古朴,和霭可亲。不论什么俗尘烦恼,遇着这位道人,随时就会风吹云散。这样的道人,谁看了都会肃然起敬,受到感化。身敦重于言教,“威仪是无言之教”。道人一日威仪具足,胜过讲十日大经,说明了身教的重要。由此看来,震师的修道,是着重于净化思想粕语言行为上下功夫,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无一不合乎道。反对蒲团上与蒲团下行为脱节的矛盾,如果一个道人做不到这点,断不可接受信众的供养。还是一面种田,或经营副业,一面用功为好。·自力更生比仰面求别人强得多。震师对那些无功受禄的人劝告说:
叹彼名利徒,檀资虚消受。
忘却因果报,枉负道人名。
韶华易瞬逝,何苦贪眼前。
卓哉古高流,兀自耕田亩。
二、于五明处上求佛道
震师于抗战胜利後,著《佛教经济十二门论》,号召僧人:“出家学菩萨,快把工巧习”。大声疾呼,在今天科学昌明知识发达的社会里,老皇历看不得了,非革新不可。如果再装蒙瞳,等于自趋灭亡。赶紧变无为为有为,化消极为积极,从事生产活动。并举出:“一行黄道仪,庐山莲花刻”“睦州编蒲鞋,惠能坠腰石”等历史人物,说明古代祖师中,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劳动者。唯有从事发明和劳动才是佛教的真正家风·明确指出今後寺庙经济来源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一)技能养活论:每个僧人都应学会一种以上的技能,自己养活自己。
巨然山水画,怀素大草字,
精妙称绝伦,片纸如珠翠。
耆域单道开,医理深造诣,
活人且化人,胜於演妙谛。
这里举出了在书画和医学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四位高僧。特别是医学,既能活人性命,又能软化人们信佛,这比那些空说教条的所谓宣演妙谛的法师们,不知要超过几许,因此他又对不学技能,赖佛吃饭的人们,予以辛辣的讽刺:
假使光了头,无才又无智。
见人嘴吧吧,不伦又不类,
真正可怜虫,法门一累赘。
混进僧人队伍中无才无智的人,就其个人来说,是一个被别人看不起的可怜虫。对佛门来说,是累赘。佛门中多一个这样的人,就多一个累赘。这样的累赘多了,佛教也就成了社会的累赘,将被社会所抛弃。
(二)农禅自给论:那些无才无智的人,要想不当佛门的累赘也可以,就请他到农村去种田,办理自己的道粮。震师对这种人,还是称赞不已的。他说:
有个百丈老,弘道远市尘,
不作即不食,领众在巅峰。
万古留公案,至今众口传,
谁说务农贱,高僧例在前。
在这里还批评了一些看不起务农的人,殊不知唐以後许多祖师的开悟,不是在禅堂里,而是在农田里、磨坊里。唯有将禅与劳动实际相结合,这个禅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才是有源的活水。
(三)经商生产论:和尚是否可以经商,颇有争议。震师从禅宗公案中得到启示,认为不仅可以经商,商情还能通达禅理。
洞山三斤麻,趟州七斤袄。
若以禅法会,西来意了了,
若以世法会,经商两佼佼。
分两这般精,秤杆当然晓。
莫参死的禅,要判活的教;
教理通商情,商情达禅要。
主要是看经商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常住,为了公共事业,法法皆是佛道。因此,震师主张,一个丛林,可以在街市上设店经商。监院、副司应是经商的经济人才。也可以利用寺庙的空闲房屋,作产品加工,或原料加工,或生产新产品等。产品可以自产自销,也可以批给其他寺庙代销。盈利,除了保证常住开支,扩大再生产外,还要大办公益慈善事业,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如果能做到这些,谁人敢讥诮和尚经商。总之,佛法赖僧扶,僧要靠自力。要有勇气改正过去吃香火的错误。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不要趴在地上长吁短叹,怨天尤人!
(四)做工劳作论:僧众中有一部分人,因受剥削阶级思想影响,认为劳动是一件难为情的事,震师苦口婆心奉劝这些人说:
恳请诸同胞,莫要怕羞涩,
打开工艺表,从头细选择。
各行各业,各种工种,总会有一门自己所适应的工作。天地是广阔的,不仅寺庙里可以开厂开店,广大僧众也可以在社会上的工厂和商店里工作,如果在工作中能团结群众,遵守纪律,埋头苦干,帮助别人,以佛教的净化身口意三业的行为,去影响他人,这就是无言说教,弘法利生,广作佛事的菩萨行愿。师最後总结劳动的好处说:
既不违佛旨,又能获实益,
坐得船头稳,任他浪不息。
如果每个僧人都是一位产业的劳动者,扎根于群众之中,广行六度四摄法,任何地方都是佛教鉄打的江山。
三、学佛即是为政。震师认为爱国不分界限,出家学佛必须爱国;为政不必居官,出家学佛亦可为政。晋慧远法师说:释迦之化无所不可,达道固是道源,济俗亦为要务。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成,则十人淳谨:子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以周寰宇,编户一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一恶去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此明诏所谓坐致太平者是也。隋文帝誉灵藏律师说: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师是道人天子。律师度人为善,弟子禁人为恶。言雄有异,意则不殊。综观古来大德,一肩云水,鯈然物外,深入民间,洞察群众疾苦,以慈悲喜舍之力,解除困苦。论其所为,皆是急待解决之事项。如·
(一)兴修水利,开山造林,僧传中多得不胜枚举。
(二)修桥筑路,多为僧人发起,或直接参加劳动。在闽粤云贵等省,僧人作此功德甚多
(三)周济行旅,寺庙在三叉路口,造凉亭为往来行人歇脚,施茶水为行人解渴,消除疲劳。
(四)辅助教育,历史上许多大政治家,文学家,出身微寒,无力读书,往往寄身僧寺,甚至连食宿皆由寺僧供给,使其成就学问,—如唐之王播,宋之吕蒙正、富弼、范仲淹,明之李春芳、史可法,清之王文治等人。未遇时运,皆读书于佛寺。
(五)施舍医药,救济灾荒。历代高僧精通医道者甚多,他们到处施行方便,治疗疾病,救济灾难。
近代有那么几位居士,如欧阳渐等,认为僧人只能关在山门之内,每日晨钟暮鼓,不能越雷池半步,竭力反;对僧人参与政治活动。震师针对这些人的思想,引证历史上高僧参与政治活动的实例,予以驳斥。如後魏沙门统法果,官居辅国宜城子忠信侯。梁慧超为寿光殴学士,唐中宗神龙二年造圣善寺成,慧范,慧珍·法藏、大行、会寂,之璧、仁方,崇光,进国九人,加五品并朝散大夫县公。南朝宋文帝时沙门慧琳,诏与颜延之同议朝政,时号黑衣宰相。为什么历史上高僧可以做的事,到了现代反而成为禁区,岂非咄咄怪事。
僧人从政如能做到:一不废道业,公务之余,恒作功课。二不废戒体,不毁戒条。三不依仗手中的权力,鱼肉人民,不营私舞弊。虽身居参政高位,仍复卑以自牧,僧人从政有什么可以非让的。
四、整理僧制: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佛教要不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必将受到天然淘汰,而归于灭亡。整理僧制,应先除三滥:一、滥收徒众,二、滥传戒法,三、滥挂海单。使僧众提高质量,减少数量。具体作法,震师推荐太虚大师的整理僧伽制度三论,即一九一五年发表的《整理僧伽制度论》、一九二七年发表的《僧制今论》、一九三〇年发表的《建僧大纲》。这三本书的要旨,都是阐发如何提高僧人的学识、德行、办事能力。法赖僧传,僧人的素质提高了,佛教前途才有希望。最後震师意味深长地说:“凡属畦衣之志,不必空怀警惕,应从速各各负起责任,共纾患难。勿希望破坏者之赔偿损失,勿依赖一,两位大德之努力撑持,勿坐待龙天鬼神之拥护默佑,唯有急起直追,发愤图强,打破旧有因循观念,结成真正和合僧团,大精进,大勇猛,不受任何恶劣环境所支配,如有高才卓识,不妨贡献於公,倘片善微长,亦当揭橥於众,能如是做去,庶能挽救危亡於万一矣”(见《碧岩文选》二三页)。
三、杰出的佛教史地学者
震师佛教史学的成就,举世瞩目,著有《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续比丘尼传》、《僧伽护国史》、《东渡弘法高僧传》、《入华求法高僧传》、《清代佛教年鉴》、《清代佛教纲要》等专著。值得注意的是震师摹街研究的特点,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如《僧伽护国史》是为唤起僧众抗日救国而写著。僧伽为国民一分子,既受国家保护,就有爱护国家的义务,这是天经地义的。以释迦车尼佛为例,他就是一位爱国模范。他出生在种姓制度发达的时代,贵族对奴隶实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他成道後提出众生乎等的主张,沉重地打击了种姓制度。当他的祖国迦昆罗街受到侨萨罗国阿阁世王的侵略时,曾两次等在行军的路上,说服阿阁世停止进攻。吾人既受国家保护,在国家处于危亡的紧急关头,安能坐视不顾!所以不论为僧为俗,皆有爱护国家的必要。震师针对重男轻女之社会陋习,化了三年的时间撰写《续比丘尼传》六卷。他说:“爱道虽有传人,难登竹帛;高僧独多长史,尽著简编。辛赖宝唱一呼,仅存六十五传,何竟步尘无继,寥落千百余年!夏树芳为众名公立言,彭展木为善女人著录。彼皆各擅其美,光曜不磨,此何独付缺如,机缘有待,华才实愧於赞宁,志窃希於司马。感潜德之不彰,悲斯文之若丧。於是振襟而起,宁计学殖之疏;奋笔直书,浑忘言词之拙。”(见《碧岩文选》)指出从印度到中国对待比丘尼是不公正的,连优婆塞、优婆夷都有专传,为什么比丘尼千百余年无人著传?於是他“振襟而起”,“奋笔直书”,编修高尼传问世。此外,还编写《比丘尼创著集》、《比丘尼表彰集》、《比丘尼轶事丛考》等专著,将高尼的风范,发扬光大。又针对国民党政府及日寇对我佛教寺庙的破坏,编写兴化,泰县等佛教志,予以揭露和诛伐。“入民国後,人事日繁,各社会团体,皆有机关组织,房屋不敷应用,往往利用庙宇,初则口头商借,继则久借不归。从此山门不能镇静,僧居日益以促。加之袈裟之下,时产稗贩,物腐虫生,咎由自取,抱道之士,实不胜其浩叹!”(《兴化佛教通志》卷一)这是对国民党贪官污吏勾结恶僧,霸占寺庙的真实写照。至于日寇每到一地,以扫荡为名,焚毁寺庙的事例,就不计其数。以兴化县佛教寺庙而言,一九三六年以前,大小寺庙共有六百零九昕。七七事变以後,或遭焚荡,或被折毁。寺破僧残,相形日纰。其庙貌能保持完好者,十不及三四。广大僧人目睹国破庙亡,不禁怆然涕下。
震师批评佛教著作家“多详於史传,而略於地志”的倾向时指出:“史传地志,一则重於时间,约竖而言;一则重拎空间,约横而言。其实相为表襄,不可偏废。溯夫法流初润,导源西北,曼衍东南。次後绝河渡江,穿山越岭,迤逦达於全国。盛矣南朝,佛寺四百八十;懿欤隋帝,浮图三十余州。清凉、峨嵋显赫赫之灵踪;九华、普陀彰昭昭之圣绩。天台立教於佛陇,临济开宗於滹沱。永嘉、趟州普以地著,青原、南岳同以山传。乃至标刹竿於烟村水国,吼梵响於城市山林,谚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者,事实诫不可掩。”(见《兴化佛教通志》)众所周知,地理学对佛教史的研究,至关重要。法显、玄奘之印度游记,为当今世界研究西域交通史要籍。而国内名蓝巨刹,棋布星罗,竟无一专著问世,岂非憾事。震师为了填补这个空白,曾计划编写《中国佛教地名大辞典》,《中国佛教通志》,等,为此化了多年心血,广收散夫,征集资料,颇为可观。不幸日寇入侵,积稿损失殆尽。唯有集中精力编纂《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兴化佛教通志》二书,付梓流通。希望震师的《兴化佛教通志》的流通,能引起同仁对志书的编写的重视。如各县都能各自为书,由县而省,由省而国,散文考献,愈臻完备。
震师的一生,虽是短暂,然其对佛教教育,文化上的贡献宝是不朽,他的功绩可以与僧肇齐肩,我作为他的法嗣,誓愿在有生之年,继承震师的事业,为发扬人间佛教思想和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做出不懈努力。
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写于上海玉佛寺般若丈室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