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与中国的人间佛教

六、余 论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和实践,从表面看来,只把佛教作为一个社会实体,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似乎主要是在强调大乘佛教入世承担的菩萨道精神,深入世俗生活、服务人间、提升社会,即人间佛教的人间性这一方面;而忽视了人间佛教应有的超越世俗、解脱生死的理想等超人间性的另一方面。其实,他在论证人间佛教之时和在其他相关言论中,多处强调人间佛教在教义上的根据,强调佛陀和中国历代祖师对人间的重视和关怀,强调服务人生在修道悟道证果中的重要性,并且对中国佛教的信仰和道风建设也多有关注和呼吁,他自身数十年在纷繁的事务中坚持诵经修持,一直精进不懈等等。可见,他并未淡化佛教的终极信仰和神圣性,并未忘却人间佛教的根源性和超人间性,并未放弃佛教的出世特色,他是寓出世于入世之中,将出世与入世有机结合起来,只是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和实际事务性工作的部署中,在解说上,他不得不有所侧重和区分,不得不更多地着力于人间佛教的起点,这是我们应当要注意体察和理解的。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明确提出和具体实践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环境之中,既有对前贤人间佛教思想和实践的继承,又因时置宜而有所创新和发展,内涵丰富和独具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赵朴初回答了为什么要提倡人间佛教,什么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有哪些内容,人间佛教与文化的关系,人间佛教与中国传统佛教的关系,人间佛教能否和怎样与现实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何进行人间佛教建设,人间佛教和人类自身建设的关系,人间佛教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关系等等一系列当代中国佛教的弘扬与发展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中国大陆佛教的恢复和建设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作为实干家,把人间佛教思想置于中国大陆佛教的指导地位,并积极实践与弘扬,使中国大陆的佛教事业得到很快恢复并稳步发展。赵朴初逝世后,中国佛教在他的思想和精神的指引下,正在也必将更好地前进在爱国爱教、适应现实、服务人群、促进社会和世界和谐的道路上。诚如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总结的那样:

  人间佛教是爱国爱教的佛教,要知恩报恩,护国利民;是甘于奉献的佛教,要慈悲济世,奉献社会;是堪为道德楷模的佛教,要以戒为师,师表人天;是讲求和谐的佛教,要以和为尚,六和为敬。

  近年来,中国佛教界没有辜负朴老的遗志和宏愿,成就了一件件护国利民的大事。从2002年佛指舍利赴台供奉,2004年佛指舍利赴港供奉、两岸佛乐世界展演、非典之后在厦门举行的两岸佛教共同祈祷国泰民安的大法会,2005年“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圆桌会”,2006年百寺千僧一天内为救助印尼海啸捐款千万元,直到今年(即2007年,本文作者注)“神州和乐”东南亚巡演、“和平钟声到台湾”、北京召开的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海内外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真的是“花落还开,水流不断”。特别是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更呈现了中国佛教的大气象,开创了中国佛教的新境界。

  现在中国大陆的人间佛教事业正充满生机与活力,蒸蒸日上,与台湾、香港、澳门等地欣欣向荣的人间佛教事业一起,构成了当代中国人间佛教事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人间佛教不但是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也是当今世界佛教的一大潮流。正如陈兵教授所言:

  综观当代全球佛教,即使未明确打出“人间佛教”的旗帜,而其思想内涵和发展趋势,很多与中国的人间佛教之旨不谋而合。事实证明,人间佛教,是深契佛陀本怀、适应现代社会的佛教模式。可以断言,它将进一步发展,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全球佛教的基本模式。

  虽然人们对于人间佛教的概念和含义,可能还有各自不同的界定和理解,但人间佛教对人生和人间的关注与关怀的本质,已为大家所公认和熟知。随着人间佛教理论与实践探讨的持续深入,人们必将对它有更全面和更深刻的认识,它必将会以更多契理契机的生动形式,在现代社会展现其高度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好处,为现代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