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绰《安乐集》探略

正澄法师:道绰《安乐集》探略

一、引 言

  中国佛教之中,净土信仰特别是弥陀净土信仰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许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比如,最难信的法门反而变成了信仰人数最多的法门;自唐以降,诸法门都纷纷衰微,而净土法门却根繁叶茂;它被认为是普被上、中、下三根的法门……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原因。这些原因,已有不少人士从不同侧面进行过思考。如当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论及相关的问题时就曾指出:

  中国之佛教……教义愈入精微,愈将使信徒掉头矣。此佛家因发展过度,而自入于绝路者也。临此局势,势不可不思所以救之……净土宗教人以观、想、持名……特变繁难为简易耳。[1]

  当然,教义精微不能说就是缺点,只能说如果不能适时转换和调整为符合信众具体情况和社会实际需要的精神产品,就有可能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而陈扬炯先生却认为,其它宗派不易流行开来局面的原由,是由于它偏向解悟,与中国传统思维重实际而轻理性思维的特点不太相符,没能与中国的社会心理紧密结合,而只能是在居于少数的人中流传。[2]

  而日本净土宗前宗务总长、著名学者水谷幸正先生指出:

  这个净土教,不是学解的佛教,而是为了大众的活生生的佛教,是信仰的佛教、实践的佛教。[3]

  水谷先生所指的净土教是昙鸾——道绰——善导一系而言,其实正是这一系深深扎根民间,支撑了唐以来中国佛教的门庭。如果佛教仅仅具有或停留在精深教义的钻营中,难免会失去佛教应有的普度众生的情怀,丧失佛陀应现于世的初衷;如果换一角度来说,如此难免会失去更为广大坚实的信众基础,变得头重脚轻,缺乏深广的根基而影响生命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中国佛教在义理阐发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当然是可喜和完全必要的,但佛教毕竟不应只属于少数人才能进入的幽深的学术殿堂,还应从上往下沉,以其宗教情怀特别是普通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终极关怀,不仅具有经典形态,还应有民俗形态,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形态等多种形态,走向大众、深入民间,才能满足和适应更多人的信仰需求。

  从信仰或另一特定的角度,概括来讲,中国佛教虽然有着极具各自鲜明特色的宗派,但是相互之间是不可断然分割的整体。就净土宗而言,其中就存在着看不见的经线和纬线与其它宗派相互融会交络并互为补充,比如,在修持实践的层面,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念佛形式中,实相念佛能融通无碍于他宗他派的诸种行法;在教义理论的层面,指方立向的极乐净土不出自心,心即是土、土不离心,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重要义理与教门理论浑无二别。如何从高深中开出简易,并将简易与高深圆融于一体,并同时得到教义有力的支撑,净土宗的历代祖师大德们,深入经藏,解佛真实义趣,契理契机,成功地因应了不同时势因缘下不同众生的需求,喜深则深,乐浅则浅,深浅相顾,形成了中国净土三系[4]。三系之中,庐山慧远大师一系的修学方法是与般若、禅法相结合的观想念佛方法,被认为既需高深的理性,又需安定的环境,很难为普通大众所接受的、偏于上根的、悟解的净土信仰。[5]实现从上根到上根兼中下根的逐步融合与转变,这项工作是从南北朝时的昙鸾大师就开始了的。后来的隋唐之际的道绰大师,也一位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的大德;他不仅是一位风标卓立、身体力行的净土行者,还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义学高僧,他从弥陀净土的角度,大力向人们推荐对弥陀净土应有的看法,驳斥了其它派别对弥陀法门提出的诸多批判,在净土宗传播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贡献。长期以来,他的许多观点,应该说在弥陀净土广大的信众中已被接受,但在义学领域也就是经典形态佛教层面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于他的著作后来在中国本土佚失。

  道绰大师及其重要的净土著述——《安乐集》积极从诸经典中寻求和挖掘相关的理论资源,使修行方法化繁为简,在实现由圣道门到净土门重心转移的过程中所解决的问题和所起的作用,我们学佛人或净土行者实有了解的必要,对我们今天大家所关注的中国佛教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或者也有些许启迪。本文试对道绰及其《安乐集》作粗略的解读,并结合当前佛教的情形作一些思考,学力尚浅,积累微薄,错漏之处祈诸大德赐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