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绰《安乐集》探略

  [1]《隋唐五代史》下册,第1377-137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4年。

  [2]陈扬烔、冯巧英合着《昙鸾集评注》,16-1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92年。

  [3]水谷幸正《中国佛教的展开与净土教思想》,第1页,杨笑天译,水谷先生2007年5月21日莅临中国佛学院的演讲稿。

  [4]中国净土三流或三系最初为日本学者的提法,指庐山慧远系,善导系,慈愍系。

  [5]陈扬烔、冯巧英合着《昙鸾集评注》,1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92年。

  [6]见《大正藏》卷50,593页下-594页中。

  [7]见《大正藏》卷47,98页中-下。

  [8]见《大正藏》卷53,480页中-下。

  [9]见《大正藏》卷51,105页中。

  [10]见《大正藏》卷51,118页上-中。

  [11]见《大正藏》卷49,274页下。

  [12]见《卍续藏》卷133,672页。

  [13]见《大正藏》卷51,132页上-中。

  [14]见《卍续藏》卷109,300页。

  [15]见《卍续藏》卷135,227页。

  [16]见《大正藏》卷50,593页下-594页中。

  [17]见《大正藏》卷47,98页中-下。

  [18]小笠原宣秀《中国净土教家の研究》,41-51页,平乐寺书店,京都,昭和二十六年。牧田谛亮《道绰》,《净土佛教思想の思想》第四卷,220-231页,讲谈社,东京,2001年。

  [19]《安乐集》卷下,《大正藏》卷47,14页中-下。

  [20]《净土论》卷下,《大正藏》卷47,98页中。

  [21]《安乐集》卷下,《大正藏》卷47,14页中。

  [22]也见于《金石萃编》卷八十四。

  [23]《续高僧传》卷二十,《大正藏》卷50,594页上。

  [24]《新唐书》卷五十九,《志》第四十九,《艺文》三,1529页,中华书局,1975年第1版,1986年第2刷。

  [25]慈怡编《佛光大辞典》,330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出版时间不详。

  [26]《大正藏》卷55,1151上。

  [27]见《杨仁山居士遗着集》第八册,3页,函套线装本,金陵刻经处。

  [28]此按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的通常说法计算。

  [29]刘长东《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101页,巴蜀书社,成都,2000年。

  [30]《续高僧传》卷十,《大正藏》卷50,505页下。

  [31]见《大正藏》卷37。

  [32]见《大正藏》卷37。

  [33]见《大正藏》卷37。

  [34]《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正藏》卷9,37页下-38页上。

  [35]《大正藏》卷16,651页下。

  [36]《续高僧传》卷二十,《大正藏》卷50,594上。

  [37]本科判参考了日本学者牧田谛亮《道绰》中的部分研究成果,见《净土佛教思想の思想》第四卷,280-290页,讲谈社,东京,2001年。

  [38]迦才《净土论》序,《大正藏》卷47,83页中。

  [39]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四辑,24页,东方出版中心,上海,1989年。

  [40]详见望月信享著、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70-75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北京,印行时间未详。

  [41]详见牧田谛亮《道绰》一文的相关章节,载《净土佛教思想の思想》第四卷,295-397页,讲谈社,东京,2001年。

  [42]详见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261-30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2000年;陈扬炯《道绰法师传》,49-164页,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0年。

  [43]详见刘长东《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258-271页,巴蜀书社,成都,2000年。

  [44]从此时间的推算来看,道绰大师依据的是当时流行的佛生于西周之说。

  [45]《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4页中。

  [46]《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4页中。

  [47]《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13页下。

  [48]《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12页中-下。

  [49]《大正藏》卷47,12页中。

  [50]《大正藏》卷47,15页上。

  [51]《大正藏》卷47,16页下。

  [52]《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5页下。

  [53]《大正藏》卷47,14页中。

  [54]《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11页上-中。

  [55]《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4页中。

  [56]《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5页下。

  [57]《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5页下-6页中。

  [58]北周阇那耶舍译,共二卷。又称《同性经》、《佛十地经》、《一切佛行入智毗卢遮那藏经》。现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卷。叙述如来之十地大乘同性之法门。唐代日照法师所译的《证契大乘经》二卷为本经的同本异译。

  [59]刘宋·昙无竭译,一卷。全称《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授记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佛陀在波罗奈国鹿苑中,为华德藏菩萨说以无依止一法得如幻三昧,并说弥勒、文殊等诸正士,及安乐世界之观世音、得大势(即大势至)等,皆得此三昧。其次说明观世音、得大势二大士发心之因缘,及阿弥陀佛灭度后,观世音及得大势将依序成等正觉,递补其位。此经前后共有四人进行过四次翻译。

  [60]即《究竟一乘宝性论》,北魏勒那摩提译,共四卷。为有组织地阐述如来藏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61]全称《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译者不详,共一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佛陀在瞻波大城为诸比丘说西方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之功德庄严,并说阿弥陀佛之国名为清泰,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为无垢称,智慧弟子名为贤光;次说受持读诵鼓音声王大陀罗尼,十日十夜六时专念,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